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夏热主浮 摄生用药有法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7:47: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热主浮 摄生用药有法度

人在气交中,如鱼在水,气能令人病不病,如水能令鱼嘉与馁也。故医运化机,天地且不能违矣。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五运六气,虽准节令,久之岁差。一日之间,四序实寓。学人善识天时,则一时有一时之运气,岂惟岁哉?风土异宜,自然气隔。古分南北二政,自今舆图,以河界南北,而江之东、关之西可类从矣。南北云者,阴阳之轨,四方之毂,八风之辐凑也。
热生风,寒生湿,风生火,湿生痰,火生暑,痰生燥,乃人身中之五运六气,一息不停者。金形白色、洪声、宫音之类。又身之风土,而父子不能相易者。故人之禀赋,三天两地,一气流行而已。气失其平之谓疾,疾甚之谓病。三才相因之谓机,机动之谓时。《阴符经》曰∶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又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物安。又曰∶三才既宜,三盗既安。呜呼!此可以契医之三昧矣乎!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5月30日 06:05pm 时添加 -=-=-=-=-
中医以时为本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5-31 17:5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热主浮 摄生用药有法度

《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指出:“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说明若四时之气失常,人感此非时之气易引起外感病.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5月31日 05:58pm 时添加 -=-=-=-=-
顺时养生,择时用药和针灸等是中医整体辨证治病求本的必然.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1 18:23: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热主浮 摄生用药有法度

为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当前抗震救灾疾病防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通知》和《关于在震区灾后疾病防治中应用中医药方法的指导意见》,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院内著名中医药专家及临床一线专家编制了《中医药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建议指导方案》,期望对灾区中医药人员科学合理运用中医药,促进伤员康复,减少疫病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中医药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建议指导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

  
  灾后疫病防治
  根据中医学“三因”治则,川西属山城之地,天时正值初夏,地震之灾,天渐热,雨水多,湿热相蒸,加以人畜死亡,蚊虫滋生,易生灾后瘟疫。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创伤后感染,出现高热难退时,可以配合使用透热解表,清热化湿的中药,处方如下:
  银花18克,连翘15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生甘草10克,蝉衣4克,僵蚕8克,姜黄8克,酒军4克,胆南星8克,炒栀子10克,豆豉15克,荆芥穗8克,黄连6克,黄芩10克,水煎内服。
  2.对于肠胃湿热,出现发热吐利等症时,可予清热化湿解疫之法,拟方如下:
  藿香10克,香薷10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黄连1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3.对于灾区湿热之地,人有惊恐之情,外受暑湿,内伤食滞,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呃逆欲吐,小便不利,或见恶寒发热,头痛肢倦,苔白腻或薄黄,脉濡数等证。治以芳香化浊,理脾祛湿,佐以清热,仿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化裁:
  藿香10克,佩兰10克,炒苍术12克,厚朴花12克,茵陈12克,黄连6克,马齿苋12克,草寇仁6克,车前草15克,炒薏苡仁15克,陈皮8克,六一散15克,水煎内服。
  4.上述药方使用方法:上方剂量均为成年单人的日用量,日1剂,6日为1疗程。
  可按比例增加剂量,用煎煮大锅药的方法给重点人群服用,起到防治结合的作用。
  亦可以把药物研为细末,每服10克,温开水冲服,日服2次。
  儿童用量酌减,小儿可以使用上述剂量的1/3。
  5.相关中成药的使用:对震区的骨折患者或软组织损伤患者,可以用中成药正骨紫金丹或云南白药。
  对震区肠胃病,上吐下泻,脘腹不适,偏于寒湿者可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水剂、丸剂等剂型亦可)或保济丸,或玉枢丹,偏于湿热者可用加味香连丸。
  灾后易发疾病防治
  1.时疫性腹泻
  本病湿热秽浊内阻者居多,预防宜用清热利湿、芳香避秽之法,药用葛根12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苍术15克,鲜藿香20(或干藿香10)克,苏叶10克,马齿苋30克,生甘草10克。以上为每人1天剂量,可根据病人数决定总用量,用大锅煎煮,连服3~5日。
  2.胃肠功能低下
  属于肝胃失和所致,有纳呆、便秘、腹胀等症。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通便。药用柴胡12克,生白术30克,枳实15克,焦山楂10克,鲜芦根30(或干芦根20)克,草决明15克,瓜蒌15克,砂仁6克,清半夏9克,炒谷麦芽各15克,水煎内服。
  3.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辨证论法:
  (1)风寒夹湿者,多有恶寒,发热、身重、苔白等。药用藿香15克,白芷10克,荆芥10克,葛根20克,葱白5节,生姜3片,水煎内服。
  (2)内热外感者,多见发热、身汗出,苔黄、尿赤。药用藿香15克,佩兰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薄荷6克(后下),生石膏30克。水煎内服。
  (3)外感咳嗽者,银花15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前胡15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4)风寒高热伴咳嗽者,生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羌活10克,水煎内服。
  4.皮炎
  由于灾区常引起接触性皮炎,皮肤红肿甚至糜烂。治疗方法有:
  (1)马齿苋30~60克,水煎外洗或湿敷。
  (2)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10克,车前草30克,浦公英15克,大青叶15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5.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破溃,可用马鞭草15克,马齿苋15克,苦参10克,蒲公英20克,煎汤外洗,每日1次,连用3~5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8:0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热主浮 摄生用药有法度

大暑时节如何养生 (转帖)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在这个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大暑时节即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疰夏、中暑等。当你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一些人丹、十滴水等。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内服外用并举,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每日2次,每次1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选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同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肺俞、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须注意的是,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
  暑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
  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简  亢)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2:08: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夏热主浮 摄生用药有法度

夏暑感冒
中医有方



  中医认识疾病的优势之一是强调“天人合一”。夏暑季节,暑热既盛又雨水偏多,暑热多夹湿伤人,所以,感冒患者常出现暑湿证。这与一般的风热感冒的症状、治法、方药都有区别,乱吃退烧药没有好效果。
  根据暑夹湿的多少,中医将夏暑感冒细分为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临床上以后者居多。
  暑热感冒  酷热久旱时多患。暑为火热之气,传变迅速,故患者表现为一派里热征象,并常伴有气虚、阴伤的证候,如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心烦,汗多但汗出热不退,咽痛,倦怠乏力,或有骨节酸痛,头昏或头痛,小便短赤等。舌红,苔黄,脉浮大而数。治宜清热祛暑,益气生津,兼以和胃。以竹叶石膏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竹叶6g,生石膏30g,板蓝根20g,半夏10g,麦冬20g,党参15g,荷梗10g,玄参15g,甘草6g,粳米10g。日1剂,水煎服。
  暑湿感冒  俗称“热伤风”,雨湿偏盛时多患。暑为阳邪,性炎热,主开泄升散;湿为阴邪,性重浊黏滞。暑湿合邪侵袭机体,既伤肺卫之表,又困脾胃之里。症见身热不扬,微恶风寒,汗少,头重身困,脘痞纳呆,恶心,或见口粘腻或口干不欲饮,心烦,倦怠,小便短赤,大便泄泻。苔薄黄腻,脉濡数等。治宜清暑祛湿解表。以新加香薷饮为基本方,随证加减。香薷6g,厚朴6g,白扁豆15g,金银花12g,连翘10g,青蒿12g,鲜芦根10g,藿香10g,半夏10g,陈皮10g,白蔻仁10g。日1剂,水煎服。若恶风寒甚(因贪凉饮冷而致),或伴有腹痛、泄泻,可用藿香正气散为基础方化裁,主要药物有藿香、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大腹皮等。
  此外,夏暑感冒可用中药预防。当令季节,可取藿香5g,佩兰5g,薄荷2g,轻煎取汁代茶饮,日1剂,连用3~5天。同时,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暴食生冷油腻的食物,饮食宜清淡为主,有条件的家庭可煲一些绿豆粥、莲子百合粥、荷叶粥、红枣粥等,这对防暑降温有很好的功效。
  (尚学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5:44 , Processed in 0.09996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