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0:25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2024年5月31日)讲课组刘云双和大家分享《名老中医之路》,学习的内容是,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允中老先生写的:医海春秋。孙允中老先生是辽宁省沈阳市人,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对于胸痺、贫血、肝病、肾病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著有《儿科病中药疗法》、《孙允中临证实践录》。曾编写《伤寒》、《金匮》等讲义多种。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辽宁省中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五届人大代表等职。

请曹老师及各位师兄师姐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和大家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原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 孙允中先生的《医海春秋》。
       孙允中先生说:“我祖籍沈阳,父亲是位遐迩闻名的医生。在家庭熏陶下,我九岁的时候,就已认识一些中药了。但是,这个本来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没继续多久,十一岁母亲死后,后娘入门,我这个曾经是双亲的宠儿,一下子变成了家庭的弃子。多亏姨妈把我收养起来。大概是「寒梅初放」的缘故吧.我十六岁就发愤学医,手捧「四小经典」,每至午夜。二年逝去,我念熟了《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学》和《医学三字经》。以后,继续以三年时间背完了《医宗金鉴》的全部内容。这样,我粗知了一点正骨和运气学说,略通了一些四诊和名医方论,熟悉了伤寒和各科疾病的预后转归、审因辨证及治疗方法,且已经能够处理一些多发病和常见病。于是,便在沈阳泰和堂顶门立户,挂牌行医了。”
        他说:“由于祖国医学精髓的形成历尽数代,源于百家,医书汗牛充栋,文词衍变甚大,春秋和秦汉有别,唐宋与明清不一,没有相当的水平,根本无法登堂入室,所以我又于一九二九年二月,毅然决定赴沪学文。在上海新民大学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为了支付简朴的费用,有空就得打些短工,尽管如此,依然是捉襟见肘,债台高筑。在饥寒交迫之中,学习了中国文学发展史和精萃著作,研究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语言特点及写作风格。一九三三年,我怀志而归,于沈阳天益堂又开始了杏林生涯。基础提高了,我开始扎扎实实地探索临床问题。苦心实践,惨淡求知。十八年里,吃在柜上,睡在诊室。白日治病救人,穷思于方脉之间;夜晚闭门思过,远虑于成败之上。说是忘了家,忘了已,不为过分。人曾笑我「什么也没得到」。是的,现在想来,只有为之奋斗的事业中取得的微小成绩,像一丝光亮一样,鼓舞着我茹苦如饴,不断前进。一九五二年,沈阳中医诊所成立了,年过半百的我,第一次把自己的救人之术,真正自觉地同人民联系在一起。从此,在党的关怀下,学术始向成熟。如果把我的学习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起步,青年架梯,晚年登堂」的话,那么,这个时期应该说是我努力登堂入室的真正的黄金年华。”
       感谢刘云双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812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6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主编的《颐养天年》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章:饮食不作美食家,粗茶淡饭。
       一、熟食有益健康,茹毛饮血不卫生。
       二、薪火传承,受古人尊敬。
      三、 认识消化,必须重视脾胃。
      四、关心老年饮食,感动赵太后。
       第三章:国医大师朱良春,吃粥助健康。
       一、黄芪入粥,益气不用愁。
       二、绿豆解暑清热,入粥绵软可口。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主编的《颐养天年》 第二章:饮食不作美食家,粗茶淡饭。只要粗茶淡饭符合养生之道,就能有益健康。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的话题却是老年人的养生问题。
         第三章:国医大师朱良春,吃粥助健康。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养生粥,一吃就是几十年,煮粥的人也“传承”了三代。
        朱良春先生食用的养生粥,为了便于大家参考,现在介绍其具体的做法:
用250克黄芪加入适量的水小火煮15分钟,将水滗出,再加入适量的水,再煮15分钟,将水滗出。用这两次的黄芪药水去熬粥即可。
粥的配料是:
绿豆50克+扁豆50克+莲子50克+薏米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
以上原料加入特制的黄芪水熬成粥即可,但是枸杞一定要最后粥快熬好前再放,以免药性丢失。
上面给出的分量是五天喝粥需要总量,不是一天食用,否则就成了吃药了,而不再是饮食调养。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8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1:37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6月2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王洪昇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五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一 平脉法第二(二)。
      内容简介:从望诊、闻诊、问诊而察知病情; 从脉象测知伏气为病可能发生的临床证候; 受惊恐时的脉象和面色; 缺乏津液充养的脉证; 羞愧时的脉色。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的  第五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一 平脉法第二(二)。
     《平脉法》保留了古代“师徒医学问对”的很多珍贵内容,这是很可贵的资料。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28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3:1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6月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
    扁鹊秦越人是中医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医学的开创者,司马迁以扁鹊诊治赵简子的历史事件说明扁鹊的生活年代,以扁鹊诊治虢太子的故事说明扁鹊高超的医术和他的学术特色,今天晚上且听马京雪医师的精彩分享扁鹊诊治虢太子(上)。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
        扁鹊秦越人是春秋末期的医学家,司马迁记载的扁鹊诊治赵简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7年,记录者董安于此后因为“始祸罪”而被迫自杀,却被赵家作为功臣供奉在祖庙里。那么,扁鹊的生活年代,已经没有“虢国”了,扁鹊诊治虢太子的故事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经过曹东义的考证,公元前541年11个国家的诸侯大臣“会于虢”(郑国境内);公元前541年“齐侯次于虢”(燕国境内),说明扁鹊与赵简子的时代还有世袭的“虢城”,那么,扁鹊救治“虢世子”、“虢太子”就不必发生在各个虢国被灭亡之前的春秋早期,扁鹊高超的医术和他的学术特色,在赵简子时代就可以救治虢世子、虢太子。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精彩分享扁鹊诊治虢太子(上)。

28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3:5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6月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继续为大家讲述《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现代研究。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继续为大家讲述《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现代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医先秦医学史的研究,基本处于传说的描述,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坐明堂论医药,而真实的历史过程仍然处于被掩蔽的状况。误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源头,错把宗师扁鹊当成了“传承人”,从而埋没和颠倒了中医理论体系创立的真实过程。充斥于工具书、网络之中关于扁鹊生活年代和学术贡献、《黄帝内经》理论渊源等内容,基本都是错误连篇的说法。
中医药需要像“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的项目,凝聚专家共识,深入研究扁鹊生平与学术贡献,阐明扁鹊与《黄帝内经》的渊源关系,应该把先秦医学史的真实发展脉络搞清楚:“医学宗师是扁鹊,《黄帝内经》新名牌”。
打造学术研究的高平台,凝聚力量,培养人才,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充分呈现中医学理论起源的真实过程,让中医界重塑扁鹊形象,树立自信而不再把学科建立在传说上;广泛传播正确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伟大复兴“守正创新”,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建立真实而坚强的基础。
        感谢张培红副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81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6:1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4年6月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胜昔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作家愚公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
该书于2022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主人公曹东义,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1977年考入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1985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读研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等。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等多部中医学术和科普著作。

         今天晚上听黄胜昔中医师为大家分享第六章英雄肝胆照华夏上半部分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黄胜昔中医师在正定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作家愚公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第六章英雄肝胆照华夏上半部分内容。
       2003年2月初,曹东义刚刚结束停薪留职从诊所回到研究院工作,刚刚完成了一部研究张仲景医学思想的专著《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与妻子合作的《瘟疫论译注》也即将脱稿,此时回院正好专心研究这两个课题。没想到,一场闻所未闻的瘟疫——SARS突然袭来。
河北环绕京津,是首都的“护城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北医务人员责任的重大。如果河北不保,疫情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曹东义与同事们迅速投入燕赵大地防疫抗疫的战斗。步履匆匆的防疫前沿,扑面而来的非典信息,感染者的症状,使曹东义惊讶地意识到,这不正是传统中医描述的“外感热病”、“瘟病”吗?历代中医对瘟疫研究颇深,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留下经方和中草药应用方法,此时应该尽快应用中医药抗击疫情,全国的中医应该尽快行动起来!
       国难时刻,中医不能缺席。3月末,曹东义三次上书河北省和国家医疗卫生部门,呼吁尽快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抗击非典,介绍了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他们的实践证明了中医药抗疫有推行快、成本低、不受设施限制等优势,应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的作用。因此,先后承担了省和国家的有关课题,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了学术专著。
         感谢作家愚公先生的传神之笔,感谢黄胜昔中医师的讲述。

281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7:0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6月6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四十七讲“行气药木香、香附、乌药、沉香、荔枝核、川楝子、青木香、薤白、柿蒂”,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讲述了“行气药木香、香附、乌药、沉香、荔枝核、川楝子、青木香、薤白、柿蒂”,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木香,性温,味辛,苦。归入三焦经,大肠经,胆经,胃经,脾经。具有健脾消食,行气止痛的功效。可应用治疗脘腹胀痛,肠鸣泄泻,食欲不振,食积不化,胁肋胀痛等。
          香附,辛微苦甘,平。入肺、肝、脾、胃四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乌药,顺气,开郁,散寒,止痛。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肺经,降气温中,暖肾纳气。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① 《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
         荔枝核,性温,味甘、微苦。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川楝子,性味性寒,味苦;有小毒。功能主治 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薤白,性味辛苦,具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治胸痹心痛、脘腹痞痛不舒、泻痢后重、疮疖等。
        柿蒂,苦、涩,平。降逆止呃。治疗呃逆等。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感谢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81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8:1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

  今天(2024年6月7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茅根止血与吐衄,
石韦通淋于小肠。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药性赋》的有关内容:茅根止血与吐衄,石韦通淋于小肠。
         白茅根,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石韦别名:石樜(《本经》),石皮(《别录》),石苇(《滇南本草》),金星草、石兰(《纲目》),生扯拢(《分类草药性》),虹霓剑草、石剑、潭剑(《福建民间草药》),金汤匙、石背柳(《中药材手册》),
石韦,其性味甘、苦,微寒。入肺、膀胱经。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等作用。能清湿热、利尿通淋、治刀伤、烫伤、脱力虚损。
      感谢雷宝淳讲述和分享。

281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6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主编的《颐养天年》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章:饮食不作美食家,粗茶淡饭。
       一、熟食有益健康,茹毛饮血不卫生。
       二、薪火传承,受古人尊敬。
      三、 认识消化,必须重视脾胃。
      四、关心老年饮食,感动赵太后。
       第三章:国医大师朱良春,吃粥助健康。
       三、扁豆利湿健脾,用之得法。
      四、莲子健脾常用,对证才是好药。
      五、薏米利湿,好吃又好用。
       六、枸杞滋补肝肾,养血常用。
      七、大枣健脾,补益又甘甜。
      八、美食不能过分求,互相搭配有学问。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主编的《颐养天年》 第二章:饮食不作美食家,粗茶淡饭。   第三章:国医大师朱良春,吃粥助健康。
       中医看待各种食物,不是分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按照成分进行分类,而是把各种营养进行概括,按照温凉寒热(平)“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青赤黄白黑“五色”,来论述其所具有的补虚泻实的作用。“四气”、“五味”、“五色”都包含着时空的因素,不是简单的物理、化学特性。
中华饮食文化与西方不同,西方讲究彰显个性,奶油是奶油,火腿是火腿,牛排就是牛排,各是一样,互不参合。中华饮食讲究的就是调和,从商朝宰相伊尹开始,就善于煲汤,现行的各大菜系各具特色,尽管原料一样,但是每样佐料搭配起来不一样,君臣佐使各有不同比重,因此也就有了北咸南甜,东辣西酸,色香味各不一样的地方菜系。
当然中华饮食传统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传承,也有发展。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82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22:29:2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6月9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王洪昇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五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一 平脉法第二(三)。
      内容简介:诊脉指法轻重与五脏的关系,并举下利为例说明尺脉候肾的重要意义;以五行乘克理论辨析脏脉的纵横顺逆和疾病的吉凶;脉有残贼;脉有灾怪。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伤寒论校注》卷第一 平脉法第二(三)。
         医学问对,成就中医经典,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平脉法所刊登的“师徒问对”,就是不同寻常的历史传承过程: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精彩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3 11:29 , Processed in 0.14513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