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邪气说并非是指“气候的异常变化”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9-2-25 06:33:38 | 只看该作者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
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气绝对不是指精微物质,精微物质不可能有太过不及,只有物质的运动才有太过不及。

点评

小董先生不是喜欢咬文爵字吗?中医对“气”的解释,您怎么也蒙圈了吗?  发表于 2019-2-25 07:04
12
发表于 2019-2-25 08:27:27 | 只看该作者
小董先生不是喜欢咬文爵字吗?中医对“气”的解释,您怎么也蒙圈了吗?  发表于 19 分钟前
谢谢!千版的点评,因为,气是精微物质在临床上无法看到与诊断,无法用精微物质治疗疾病。
13
发表于 2019-2-25 08:37:38 | 只看该作者
        1 邪气的外源性;2 邪气的感染性;3.邪气的侵袭性。先套用西医的病原体,再在《内经》找证据,先射箭后画靶。
        这种先入为主,疑邻盗斧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的大敌!是一种错误的研究方法。
14
发表于 2019-2-25 08:40:55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9-2-25 00:27
小董先生不是喜欢咬文爵字吗?中医对“气”的解释,您怎么也蒙圈了吗?  发表于 19 分钟前
谢谢!千版的点 ...

邪气,这里的气,确实不一定是“精微物质”。但是,中医的“气”也并不是专指“精微物质”。比如本贴中所谓“气候的异常变化”就不是专指什么精微物质。

点评

请问千版是什么?知道是什么,才能诊断治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2-25 11:29
15
发表于 2019-2-25 11:2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9-2-25 05:09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9-2-25 00:40
邪气,这里的气,确实不一定是“精微物质”。但是,中医的“气”也并不是专指“精微物质”。比如本贴中所 ...

请问千版精微物质是什么?知道是什么,才能诊断治疗。

点评

晕菜了,话都说不清楚了!且!  发表于 2019-2-25 12:30
16
发表于 2019-2-25 11:37:10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理论的气有标准:天地之道。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2:59:48 | 只看该作者
4 邪气的损伤特性

《内经》明确认识到,外感邪气外侵,对人体具有损伤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邪气伤人”;《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根据邪气损伤严重性的不同,《内经》还对“邪”分为“正邪”和“虚邪”两大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可以互参。“洒淅”,如淋小雨,恶风状;“动形”,身体战栗抖动,恶寒寒战的意思,可见“虚邪”损伤较重,正邪斗争剧烈,所以“洒淅动形”,具有恶寒寒战等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正邪”损伤不明显,正气对它反应弱,所以“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病人自己甚至感觉不到邪气的侵入,在外也看不到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有经验的医生依然可以鉴别出来。

因为虚邪对正气的损伤严重,所以《内经》尤其注重虚邪的预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避虚邪以安其正”;“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而如果防护失宜,虚邪入侵,与卫气相搏,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等等。这些虚邪从外向内侵入导致发热、恶寒、化脓、疼痛、骨质破坏等不同症状的描述和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是何其相似。

点评

邪气的损伤特性。不是特性,而是本性。风寒署湿燥火,不伤人,只有风邪、湿邪……才能伤人!邪气伤人是本性而不是特性。  发表于 2019-2-25 19:53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3:1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5 05:12 编辑

5.邪气对人体防卫系统的激发和邪正相互斗争


卫气是中医对主管人体防御系统的统称,正如《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邪气入侵,会刺激引起人体防卫系统奋而抗争,邪正交争,是感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对此《内经》也已经有很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阐述。


《内经》认识到:卫气巡逻周身,对入侵的外邪具有感知和应答的能力,如《素问·疟论》曰:““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此处的“应”就是说卫气能识别、感知到疟邪的入侵,并对它进行反应。从另一方面说,邪气可以激发触动卫气从而使人体防卫系统产生感应。《素问.疟论》云:“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故病作”, 合,甲骨文(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故“合”表示相互接触,卫气与邪气相合则表示卫气感知到邪气后能进一步与病邪接触并进行相互作用。


除了“相合”,《内经》还用“相干”、“相搏”、“相抟”、“相攻”等字眼阐述邪气与防卫系统相互作用这一过程。如《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干”,《说文》:“干,犯也。”,此处指邪气侵犯,被卫气感知,激发卫阳奋起而抗邪,邪气与卫气相互斗争,邪气干涉、干扰、改变了卫气正常的潜隐清净的状态,卫阳转而变得亢奋过强,聚而化热,伤及肌肉,所以使局部肌肉溃烂形成疮疡。膹,本义蒸肉,热气蒸肉;䐜,肿胀,肿大;“膹䐜”在一起形象地刻画了正邪交争、卫气抗邪、肉腐化脓、变生疮疡的发展过程。


此外,《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灵枢·痈疽》:“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都用“相搏”字眼描述了卫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情形。《说文》:“搏,索持也。”,本义捆绑捕获,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搏,甲骨文假借“尃”。尃,甲骨文(像线绕在纺砖上)(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搏,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十,盾)(尃,“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有的金文将“盾”形的写成;有的金文以“干”代替“盾”;有的金文则以“戈”代替“干”。(因金文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各国文字还未统一,所以金文变化最大);造字本义: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所以这儿与卫气相搏说明卫气与邪气剧烈斗争,正邪相搏,两者交争既可能是卫气经过一番拼杀捕获并战胜外邪,也可能外邪暂时战胜卫气,但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根据正邪交争不同的部位和状态,产生了临床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攻,金文(工,攀城器械)(攴,持械击杀),表示武器、巧械并用。造字本义:用梯械、武器夺寨拔城。卫气与邪气相攻一方面强调了卫气驱除外邪的防御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邪气对卫气的激发和损伤。


《内经》还认识到:卫气循行全身,其运行具有明显趋向病所的特征。如《素问·疟论》提到:“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可见卫气会随着邪气所处的位置而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趋动,邪气侵犯到头项部,卫气行至头项而病发;侵犯背部,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侵犯到腰脊,卫气感知后也能有目的的运行到腰脊以祛邪;侵犯到手足,卫气则有目的的聚集到手足,总之,邪气侵入之所,就是卫气趋向聚集之处,卫气与邪气相合之地,即是疾病所发之所。


《内经》中还用了“集”、“归”等字眼描述了卫气向邪气侵入之所聚集的过程,如《灵枢·痈疽》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讲述脓肿等化脓性感染的形成是卫气定向向病邪聚集、正邪交争的结果,用“归”字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卫气受邪气激发后趋向邪气致病部位的动态过程。


《素问·疟论》云:“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邪气隐藏,卫气感知不到邪气,与邪气相离则疾病暂停发作,卫气感应病邪后向病邪处定向运行,复集病所,正邪交争则疾病又会发作。《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人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邪气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寒热长时间集结滞留于人体内部,会导致营卫阻塞凝结,卫气定向向病邪处聚集,正邪交争,从而引起骨节疼痛、屈伸不利、肌肉干枯或腐烂化脓、骨骼被侵蚀坏死、筋脉挛缩、局部增生肿胀结节等各种疾病。


《素问·五藏生成》:“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人体众多腧穴,正是卫气留止之处,也是邪气侵入之所,同时也是针灸发挥作用的依据。也就是说,针灸正是通过调整卫气状态、调动卫气抗邪功能来祛除邪气、治疗疾病的。

19
发表于 2019-2-25 13:33:37 |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9-2-25 17:59:04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2-25 05:11
5.邪气对人体防卫系统的激发和邪正相互斗争

       请先生说说:人体防卫系统!包括那些内容?请先生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8 17:39 , Processed in 0.07710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