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dministrato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如能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今天的中医会怎样呢?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8-7-20 15:43:23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7-20 09:42
不知有人思考过没有,如果中医(中国传统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中医与西医会呈 ...

不会,中医的状况会比现在好得多,至少与西医平等,绝不会在西医之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2
发表于 2018-7-20 15:43:32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7-20 15:32
胡碧玲,加拿大学者、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博士后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生。

请问胡博士是怎么容纳 ...

哲学博士当邓铁涛的弟子,学什么专业?改行学中医的话,那可费时间。

点评

哲学中医、文化中医、艺术中医、玄学中医啥样?就现在这个样:百花齐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就是据说好中医难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0 16:25
哲学博士跟着哲学中医学中医不难,容易得很。相比而言,西医学中医就难多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0 16:17
33
发表于 2018-7-20 16:10:44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7-20 09:42
1、追根溯源,哪一项现代科学发明(据英国学者统计,从旧石器时代至公元2008年,共产生了1001项改变世界的 ...

1.科学与医学息息相关,中医经典本来就有许多至今依然领先的科学发现科学发明,有待挖掘整理。

2.中医界哲学风、文化风一个劲地吹,中医要引进和吸收现代和当代科技发展成果比登天还难。为什么?因为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医学和哲学、文化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不搭界啊!

中医界不是都在普及和倡导哲学中医、文化中医、甚至艺术中医吗,想要引进和吸收现代和当代科技发展成果那不是白日做梦吗?

点评

101,学会使用加粗、标红,会让更多的人更好的理解你的观点。  发表于 2018-7-21 19:15
34
发表于 2018-7-20 16:17:3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7-20 15:43
哲学博士当邓铁涛的弟子,学什么专业?改行学中医的话,那可费时间。

哲学博士跟着哲学中医学中医不难,容易得很。相比而言,西医学中医就难多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8-7-20 16:25:0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7-20 15:43
哲学博士当邓铁涛的弟子,学什么专业?改行学中医的话,那可费时间。

哲学中医、文化中医、艺术中医、玄学中医啥样?就现在这个样:百花齐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就是据说好中医难找。
36
发表于 2018-7-20 16:3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21 07:31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8-7-19 19:56
第一,中医需不需要吸收现代科技?需要。

第二,现代科技能不能满足中医需要?能满足。

中医在百年前就开始了伴随我们国力的衰退而逐步陷入困境的历程。但我们不能说这一百多年中医界没出过能人。为何那么多仁人志士对此无可奈何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无法协调中医吸收西学成果制止中医西化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简称天人合一观)恰好能够解决该问题。毕竟,中医的核心理念可用天人合一观表达;而西方科学(包括西医)的核心理念是机械还原论。故中医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中医西化即机械还原论入侵中医而产生的异化。
为便于理解,可将疾病比作上世纪日本侵华;那么,中医治病就像共产党抗日,西医治病就像国民党也抗日。其中,天人合一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即“中医吸收西学成果”的过程,就像共产党掌握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机械还原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就像国民党掌握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所以,中医西化就像共产党将自己的领导权交给国民党。
虽然现在的中医就像抗战开始时的共产党那样弱势,但只要我们坚持天人合一观,中医一定能像共产党那样,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点评

我这段话中,用中医西化比喻共产党将自己的领导权交给国民党来说明话语权对复兴中医的重要性。用西医药理的方法看待中药,导致很多中药被禁用。是否与中医没有话语权有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3 11:04
高智海,我不知道有几位把你这帖子完整读完的,总之,我是读不下去的。  发表于 2018-7-21 01:12
37
发表于 2018-7-20 16:57: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21 12:36 编辑

       复习一下中医历史

       第四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医仍然按照两条路径发展走到两个极端:一方面,形成了辨证论治体系与脏象经络学说,否定了物质结构解剖学;另一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实验研究,否定功能对于结构的决定性作用。
         建国后,基于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整理,才始将《内经》有关脏腑论述命之为“藏象学说”。具体来说,即定型于中医高等教育教材的编写。从中医期刊来看,1957年以前没有发现以藏象或脏象为题的文章。1957~1962年3月也仅见有“《内经》通俗讲话——藏象”、“对藏象教学的一些体会”、“试论藏象理论中的辨证思想”等寥寥数篇;1962年6月,湖北中医学院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员发表了“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明确提出“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同年10月上海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发表“对‘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的商榷”,其中谈到“根据中医的传统,称‘藏象学说’而不称‘脏腑学说’”。不知何故,凡此以降,中医著作、教科书中关于人体脏腑理论,皆称曰藏(脏)象或藏(脏)象学说。从此可以看出:1  “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由学习中医的西医提出来的,是按照西医解剖学的思维方式看中医;2   脏腑学说与藏象学说之争,藏象学说胜利了。学习中医的西医,对于中医经典理论并不熟悉,是因为经典理论文字古奥,很难理解,没有时间与精力认真学习、完整掌握,因此把脏腑与西医解剖学的器官分不清楚。
            藏象学说与辨证论治是同时发生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
          “辨证”一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论治”一词首见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自序》:“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号济生方。”但历史上该书已失,目前的《济生方》是《四库全书》根据《永乐大典》所收录的内容编辑而成的,所以未尽得其原文。
        “辨证施治”作为独立的词组要到明代周子干《慎斋遗书》(1573年)才出现,其卷二中专列“辨证施治”,亦是普通篇名,并无特别意义。《慎斋遗书》虽有:“辨证施治”的字样,却没有说明什么是“辨证施治”。
         清《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下品藜芦篇中:“辨证施治,神而明之,非仅以毒攻毒四字,可了其义也”,就这一句。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景岳书》首现“辨证论治”一词,是惊鸿一现,全书也仅一处。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有:“诊病施治”的说法,丹溪翁有“凭脉寻因、寻症施治”。1759年徐大椿《伤寒类方》有“见症施治”之称,徐大椿曾对《外科正宗.卷一》的注释中:“此言用药大法,大段只如此,其辨证施治,圆通活泼,不可执也。”这是继周之干之后,较早使用“辨证施治”术语的。。
        “辨证论治”这个词组,首见于1825年清代章虚谷的《医门棒喝》:“……可知景岳先生,不明六气变化之理,辨证论治岂能善哉!”但该书还有:辨证论方、审病用药、随证而治、详辨施治、辨别论治、论证立法,辨证论治只出现了一次,可见当时辨证论治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词组。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历史上中医界对“辨证论治”的内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38
发表于 2018-7-20 16:58:43 | 只看该作者
        “辨证论治”的正式提倡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亲身经历过这一历史过程的名老中医们进行了回忆和追述,如邓铁涛先生在《辨证论治》中说:“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中央卫生部于1963年五月二十日和十月二十日分别在江西与安徽两地召开了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中医教材的修审会裁,这两次会都是在郭子化副部长和吕炳奎司长亲自主持下召开的。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为‘辨证论治’。这是名称提倡之由来。”。
干祖望先生在《漫谈辨证论(施)治这个词目》一文中说:“我们这批老中医,在解放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施治。”
      王玉川先生在《关于“辨证论治”之我见》中说:“把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辨证论治方法综合起来组成一个体系,并把它写进中医教科书里,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其中有印会河、王绵之、汪幼人等,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些专家,笔者也是其中一员),在党的中医政策鼓舞下做出的一项贡献。”
辨证论治、藏象学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各个辨证论治体系,及其衍生概念都是在解放后产生的。在中医学教材编写中形成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是《毛泽东选集》出版,两论、唯物辩证家喻户晓。1955年,时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的任应秋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辨证论治”第一次成了“体系”。1957年,时任卫生部中医顾问的秦伯未在《江苏中医》上发表《中医的辨证论治概说》之后,中医人在这两份杂志上纷纷发表文章挖掘弘扬,吴德钊的《中医的辨证论治》,朱式夷的《中医的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蒲辅周的《从治疗乙型脑炎的临床实践体会谈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等。“辨证论治”一跃而成中医最具时代感的口号。建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是现代中医。
       “辩证论治”和“辨证论治”并行于世,大量出现在报纸媒体论文著作,甚至词典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伤寒专家郝万山在《郝万山讲伤寒论》中,把仲景的“辨证”全部改为“辩证”,从头到尾“辩证论治”起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伤寒专家王雪华在《王雪华讲金匮要略》中大谈“辩证施治”规律。“跨世纪的老中医”熊寥笙在《伤寒名案选新注》中阐发“辩证施治”的奥旨。中西医结合专著《女科宝鉴》中“辩证施治”……连工具书《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中也辩辨不分。
39
发表于 2018-7-20 17:00:07 | 只看该作者
        1997年王琦主编《中医藏象学》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2012年第三版。是一本专著,其中说到:【“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学说中的藏,是深藏与体内的不可见的,没有一个“具体实体”的功能集合,以五脏的名称(心肝脾肺肾)代表他们。我们只能够从外界的各种表现(象),通过取象比类认识心肝脾肺肾的功能。】
       藏象学说完全否定了结构的存在,神明,疏泄,运化……是依靠什么结构去完成的?有没有物质结构基础?
       在古代,西医没有传入中国,或者西医解剖学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脏腑的实体与功能的不一致”,是不存在的,那个时代脏腑的实体与脏腑的功能是一致的,没有人提出异议。“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没有人提出异议。余类推。西方医学,西方科学的原则是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必须一一对应,是一致的,是统一的。
       那么如何解决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必须推翻西方科学的机械唯物论“结构决定功能”,树立功能与结构是不对称的,或者说不对应的,不一致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功能决定结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0
发表于 2018-7-20 17:0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21 12:38 编辑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诸如脏腑实质研究、证实质研究、经络实质研究等所谓“现代化”研究,在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与科研成果的奖励评比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长期以来热衷于创新研究,轻视或忽视继承研究,将继承与创新这对矛盾完全割裂与对立起来。正是由于缺乏扎实的中医文献研究基础,缺乏对中医学有关学术问题实质内容的正确和全面的理解,缺乏对中医学内在规律的把握和可行性思路,因而其研究成果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缺乏实用价值。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只有在继承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准备好赖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之后,才能有所作为。这是因为虽然任何科学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但继承和创新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孤立的继承,继承之中就孕育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首先要继承,没有认真扎实的继承,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而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4 19:37 , Processed in 0.1335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