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层次解读“天人合一”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7-4-12 21:35:4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我抽空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2
发表于 2017-4-12 21:59:5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起源与巫、道都是有极深渊源的,后来脱离了巫,但与道家关系仍然密切,内经中就充满了道家的思想。巫、道的先贤们在内证修炼中发现了气,并在对气的深入感悟中发现天人相应观象,经过长期的内证和观察,在一定的解剖知识下,通过天人相参,取类比象,内取诸身,外取诸物,逐步建立起以精气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基础理论,后来又引入阴阳五行加以归纳整理,形成比较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比如经络,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经络的发现就是源于先贤们的内证修炼,现代对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无数针灸治疗的事实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于活人身上的,如果忽视了内证在中医基础理论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医基础理论的起源完全归于古人的哲学思辩,其考证是不全面的,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现代科学之所以还不能解释中医,是因为现代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解释中医的程度,因为现代科学连气是何物都还不知道,就更别说建立在气基础之上的整个中医理论了。就是这个原因几十年来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基本不成功。因而就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从新祭起中医证伪的大旗,想完成余云岫们未完成的事业。中医界的同志千万要认清这一点,不要自觉不自觉地做了余云岫们 的帮办。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的,回归中医,不是要回到二千年去。中医在现代之所以停止不前,是因为失去了内证这一活水源头。丢掉内证“天人合一”这一中医理论起源中的精髓和灵魂,把二千年来历代先贤对中医理论的不断补充、修正、发展和完善说成是对内经的误解和曲解而完全否定之,这是十分错误的,也是行不通的。

点评

现代科学之所以还不能解释中医,是因为现代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解释中医的程度,因为现代科学连气是何物都还不知道,就更别说建立在气基础之上的整个中医理论了 ------------------------------------------- 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14:3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发表于 2017-4-13 14:39:17 | 只看该作者
王勇123 发表于 2017-4-12 21:59
中医的起源与巫、道都是有极深渊源的,后来脱离了巫,但与道家关系仍然密切,内经中就充满了道家的思想。巫 ...

现代科学之所以还不能解释中医,是因为现代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解释中医的程度,因为现代科学连气是何物都还不知道,就更别说建立在气基础之上的整个中医理论了
-------------------------------------------
说得好,难得一见的中医高论。《灵枢·经别》指出:“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五音是五运之天气下降之音,六律是六气司天,在泉的音律,天道就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自然之道。天地气交,命之曰人,故六经就是天地气交的自然之道。  五脏吸天之五气以藏神,六腑纳地之五味以成形,岂非天人合一。
14
发表于 2017-4-13 21:10:30 | 只看该作者
读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同道认同否?

点评

不认同。天人相应是指生活起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人合一是指生成和生理,天食人五气,地食人五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能说是应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23:50
《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它们都应该看作《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是,无论从《内经》的超硬核还是从她据以推出的硬核来看,天人相应都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21:16
体系:《汉典》云:“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21:13
天人相应:《汉典》云:“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21:12
15
发表于 2017-4-13 21:12:0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13 21:10
读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同道认同否?

天人相应《汉典》云:“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辩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中医大辞典》:“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与适应关系,是指导中医学术的基本观念之一。《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或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均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基本观点有二:一是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能适应则健康,不适应即为病;二是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有相类似、可类比之处,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天地自然的现象来推论和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诊治疾病必须重视天时、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点评

哈哈,你搞对内经的修正主义?  发表于 2017-4-13 23:52
《内经》理论体系的天人相应观,多数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22:23
《汉典》解释乃医家所言之天人相应,《内经》有之。而董仲舒最先所提出者,乃“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汉书·董仲舒传》“贤良对策”有之,《春秋繁露》有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22:21
天人相应,董仲舒谓之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在《春秋繁露》中提出。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21:49
16
发表于 2017-4-13 21:13:2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13 21:10
读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同道认同否?

体系:《汉典》云:“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17
发表于 2017-4-13 21:16:1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13 21:10
读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同道认同否?

《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
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它们都应该看作《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是,无论从《内经》的超硬核还是从她据以推出的硬核来看,天人相应都更加重要。
——赵洪钧《内经时代》。

点评

不对。《内经》的核心是六经学说,也就是中医的人体结构和生理,病理和治理的学说。阴阳五行是六经生化的自然之道,气化是人体六经的生命功能,天人相应是六经的生理,病理,治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4 00:05
18
发表于 2017-4-13 21:18:54 | 只看该作者
天人合一:《汉典》说:“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念。宋代理學家認為‘仁’是所有德行的總名,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所以學者應汲於求仁,盡己之心性,存天理,去人慾,由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而與天地合德,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点评

是境界,不是本质。  发表于 2017-4-14 00:06
19
发表于 2017-4-13 21:33:18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天人合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关于天与人统一的种种观点,形成了关于天人合一的不同学说。《内经》继承和发挥了战国秦汉诸子百家关于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从而推演出天人相应体系。如:“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也。”(《灵枢·经别》)


点评

思想代替不了医学,人通天气,能是思想?《内经》何处承认【继承和发挥了战国秦汉诸子百家关于天人合一的观点】,内经始于歧黄,论的是自然气化。《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4 09:42
20
发表于 2017-4-13 21:37:48 | 只看该作者
脏五腑六如何而来?解剖而来?显然有悖经旨。经旨《灵枢·经别》篇明言:合于天道者也。——天人相应体系之推演!

点评

【脏五腑六】必是先有解剖,后有认识,。不然的话,能说得那样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4 09:53
脏五腑六是典型的天人相应模式。《汉书·律历志》云:“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3 21:4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9:36 , Processed in 0.0577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