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帖感言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7-1 19:55:3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7-1 11:38
科学和医学的方法。
====================================
         回复:

您老太小瞧人了啊,我不会研究,但总知道人家怎么研究啊。俗话说的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啊。
说科学和医学的方法,实际就是指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或者说成医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医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学也一样。


如何用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中医呢?
这内容太多,我先分类,再举几个例子,您看这样行吗?


中医的研究内容,分类大体上有古典医籍、临床各科、基本理论(包括脏腑学说、诊法、治法等等)、中药方剂、针灸,还有一些可以列入其他类,比如医史、文献、哲学、文化、医德诸方面。


举几个例子:


临床各科研究
例:中风病      制定标准
“标准”定中风病名,别称卒中,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并提出病类与证名联合的辨病分证诊断方案,即将中风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病类,然后再分为九种证候。其病名诊断举例为:“中风病、中脏腑;痰热内闭心窍证”,中风病名诊断经全国30多个医疗科研单位2200多例患者的反复临床验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中药研究:
剂型改革、药途径改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多种新剂型,如片剂、浸膏、合剂、冲剂、气雾剂、针剂等,以及多途径的给药方式,特别是静脉给药,大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


基础理论研究:
例:脉诊研究。
   对若干临床上常见的脉象进行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基础研究。其中包括浮脉、沉脉、弦脉、滑脉、涩脉、芤脉、迟脉、数脉、结脉、代脉、促脉等。如对浮、沉脉的初步研究表明,动脉管壁的搏动幅度的加大,是出现浮脉的主要因素。如当管壁振幅较大时,取法压力比较小,此时指感搏动明显,脉位就显得表浅但脉象的浮沉和此压力大小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古典医著研究:
例:
从《伤寒论》煎煮法探讨经方剂量的合理使用、从伏气学说探讨痛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辨治。


太多了,得搞个年鉴记述,论坛里只能举例。

点评

李教授,你有指力吗?没有基本技能的人大谈中医理论,就是专门挖墙脚的,混淆视听,唯恐中医不倒。  发表于 2016-7-2 06:41
22
发表于 2016-7-2 06:49:11 | 只看该作者
       说科学和医学的方法,实际就是指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或者说成医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医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学也一样。

==================================================
    回复:
       请先生运用西医的动物实验方法,解剖学方法研究一下中脏腑,中经络是怎么回事?
        

点评

我是个普通中医临床医生,不做病理研究,不过,这方面研究的资料发表出来的相当的,我找一篇综述报道贴出来您看看。 中风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 14:58
23
发表于 2016-7-2 07:08:05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哲学
       (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
    起源
       科学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分析、对科学好所名的经验要求和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视作科学哲学的滥觞。其后,以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独立的科学哲学学科开始逐步形成。
       培根提出科学认识应以实验为基础,通过逐步的渐进的归纳方法获取一般性原理;笛卡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是从先验的一般性原理出发演绎出具体定律的命题等级体系;而牛顿则提倡运用分析综合法和公理法从事研究。穆勒和休厄尔对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的结构及科学发展模式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科学哲学的基石。他们各自强调的归纳主义逻辑分析的观点和立足科学史实从事科学哲学研究的观点,分别成为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两学派的前身。
     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
        科学哲学批判理性主义
        科学哲学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科学哲学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系统哲学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系统科学与系统哲学等体系,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欧文•拉兹洛提出广义进化理论发展了系统哲学,中科院曾邦哲阐述结构论并提出系统遗传学、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等学科概念、原理与方法


24
发表于 2016-7-2 07:08:47 | 只看该作者
       【 辩论只能针对错与对,不能针对懂不懂。若是任何学问都得以你懂了为标准,这个世界就完蛋了】
25
发表于 2016-7-2 14:58:3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7-2 06:49
说科学和医学的方法,实际就是指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或者说成医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医学是科学的一 ...

我是个普通中医临床医生,不做病理研究,不过,这方面研究的资料发表出来的相当的,我找一篇综述报道贴出来您看看。


中风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6-0735-04


  中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中风是长期致残的疾病之首,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sup】[1]【/sup】。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风、火、痰、虚、瘀”是该病的致病因素,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病起病急,证候复杂多变,传统的诊断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中医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为了深入认识中风中医“证”的实质,并进一步提高中风辨证论治水平,有关中风证候诊断的病理基础及其客观指标的研究逐步得到重视,现就中风辨证分型与相关客观化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风证型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
  临床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导致微循环障碍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黄玉贞等【sup】[2]【/sup】检测脑卒中急性期中经络患者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同时以同年龄阶段头颅影像学检查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发现,气虚血瘀组大脑中、前、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而脉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肝阳上亢组及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组大脑中、前、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气虚血瘀组,脉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中经络型脑卒中上述3组辨证分型与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卢爱丽等【sup】[3]【/sup】以血流速度为应变量,以证候积分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风证、火热证积分是血流速度增快的重要影响因素,痰证和气虚证积分是血流速度减慢的重要影响因素,表现为风证、火证积分越高,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可能性越大,痰证、气虚证积分越大,血流速度减慢的可能性越大。
  聂琼芳【sup】[4]【/sup】对25名健康体检者和105例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特别是中脏腑组多项指标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经络组中气虚血瘀型、肝阳上亢型、风痰瘀阻型的多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脑卒中各组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密切相关。马正明【sup】[5]【/sup】对64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辨证分型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变化观察,并与36名健康人对照,血液流变性主要改变是以低切变速率下的血液黏度的增高(即红细胞聚集性过强)为特点。经脉空虚、风邪入中型血液流变性改变较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明显,因此临床症状也相对较重,预后亦稍差。江涛等【sup】[6]【/sup】研究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后发现:气虚血瘀证是中风病后遗症期患者主要证型,该型患者血液呈高黏、高凝状态。温学红等【sup】[7]【/sup】通过观察不同证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发现脑梗死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沉降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风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密切相关,高黏、高凝的血液状态是脑梗死发病的病理基础之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可为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一个参考指标。
  2 中风证型与影像学变化的相关性
  影像学变化能较为直观地反映脑卒中的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候联系起来,可作为脑卒中微观辨证的一个重要指标。姚毅等【sup】[8]【/sup】在分析脑卒中各证型的脑内病变特性后认为,中经络证以脑梗死为主,中脏腑证以脑出血为主;中经络证以小脑病变为主,中脏腑证以大脑病变为主,中脏腑阳闭病变在脑的深部。认为脑卒中证型基本能反映脑内病变轻重,但不能确定脑梗死或脑出血及具体部位。王伟等【sup】[9]【/sup】分析汉族与维吾尔族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病变范围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中经络证CT表现脑梗死占80.7%,中脏腑证脑出血占76.0%,病变性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脏腑脱证者脑出血发生率(91.2%)明显高于闭证患者(67.7%);中经络证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而中脏腑证则以基底节区、脑叶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脏腑证脑出血量多于中经络证,中脏腑脱证患者脑出血量多于闭证者;中经络证以小病灶为主,中脏腑以大病灶为主,中脏腑脱证大病灶发生率高于闭证患者;汉族、维吾尔族中经络证以脑梗死为主,汉族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维吾尔族;中经络证Ⅰ型者汉族发生脑梗死的几率高于维吾尔族。提示CT是中风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对于临床辨证为中风病者,需做CT检查协助诊断,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及病变大小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仝淼等【sup】[10]【/sup】在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医证型与脑CT的关系时发现,中医证型在脑CT征象等级方面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按出血量多少依次排序为风火上扰、风痰火亢、痰热腑实、阴虚风动、风痰瘀阻,除风火上扰和阴虚风动、风火上扰和风痰瘀阻、痰热腑实和阴虚风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余各个证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还显示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与出血部位无关,各证型出血部位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崔慧等【sup】[11]【/sup】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脑中风中经络组各证型与MR-DWI表现的关系,结果发现:缺血性脑中风中经络组具体辨证分型与新鲜病灶的部位有相关性,与大小无相关性。
  3 中风证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目前对中风证型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多集中在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6、血浆前体蛋白(TPP)、血栓素A【sub】2【/sub】(TXA【sub】2【/sub】)等炎性介质,血浆内皮素(ET)等方面。
  仝淼等【sup】[12]【/sup】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的血清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含量及积分依次排序均为: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入院后翌日、第4日、第10日测定的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反映的脑实质损害程度不同,血清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程少冰等【sup】[13]【/sup】研究后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是脑梗死痰证、血瘀证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hs-CRP水平升高可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张丽萍等【sup】[14]【/sup】通过观察117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发现中脏腑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中经络组,中医各证型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痰湿蒙塞心神证,痰热内闭心窍证型高于其他五型。提示发病初期血清hs-CRP增高对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仓志兰等【sup】[15]【/sup】研究发现,IL-6、TNF-α、IL-1β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微观指标。吴雅文【sup】[16]【/sup】研究发现,IL-1β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脑梗死患者处于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微观指标,同时也可作为判定急性脑梗死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指标。
  周少华等【sup】[17]【/sup】研究发现,脑血栓形成、短暂性缺血、腔隙性梗死等患者血浆TPP含量明显增高,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患者增高更明显。发病0 h~6 h的脑梗死患者血浆TPP含量比发病6 h~24 h的脑梗死患者增高,在血栓形成的超早期阶段,脑组织尚未出现坏死时就已经增高明显。提示检测血浆TPP水平可作为缺血性中风更早的诊断指标,也可作为此类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动态指标。文龙龙等【sup】[18]【/sup】研究发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ET参与缺血性中风的急性过程,与血瘀证密切相关;CGRP和ET含量测定对缺血性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陈维铭等【sup】[19]【/sup】研究发现,血浆D-二聚体与ACI痰、瘀证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ACI分型研究和干预治疗的客观依据。祝美珍等【sup】[20]【/sup】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则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盛浩等【sup】[21]【/sup】研究发现,血浆血栓素B【sub】2【/sub】(TXB【sub】2【/sub】)水平和TXB【sub】2【/sub】/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值的增高可作为中风“血瘀”辨证的客观化指标之一。梁晖等【sup】[22]【/sup】研究发现,急性脑出血白细胞黏附、机体氧化应激增强,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二者关系密切,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以痰热腑实证最为明显。
  梁健芬等【sup】[23]【/sup】观察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后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张玲端等【sup】[24]【/sup】观察11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后发现: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中医证型特点是以血瘀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证为主,而此3证血浆Hcy水平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风证组、火热证组、痰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中医证型特点与血浆Hcy水平有关,为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冯桂贞等【sup】[25]【/sup】观察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名健康者后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和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型血浆Hcy水平较其他6型明显增高;痰热腑实型、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的血清hs-CRP水平较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及痰湿蒙神型显著升高。提示Hcy、hs-CRP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张燕等【sup】[26]【/sup】研究发现,以“瘀”“虚”“痰”为主证型的ACI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较低,甲状腺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临床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一个参考依据。
  胡万华等【sup】[27]【/sup】研究发现: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肝肾阴虚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肝肾阴虚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的VEGF依次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呈正相关。提示VEGF参与了脑梗死急性期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作为判断中风急性期病情轻重、预后及辨证分型的指标。
  4 中风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目前对中风证型与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多集中在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尿酸等方面。林心君等【sup】[28]【/sup】对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各证型进行比较,发现风痰瘀阻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血脂水平、apoB及apoB/apoAⅠ水平最高,apoAⅠ水平最低,提示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关系密切,可为脑梗死急性期证候分类提供客观量度。陈炳等【sup】[29]【/sup】研究了缺血性脑卒中(CAT)患者血脂、血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发现空腹血糖(FBG)参与了CAT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作为病情轻重、预后判断及辨证分型的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虽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可能是导致其发生的病理基础之一,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与其证型之间关系不明确。陆智慧等【sup】[30]【/sup】通过探讨80例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的相关性,发现中医各证型血清胰岛素、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中医证型中的实证与虚证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餐后2 h血糖(P2 hBS)及餐后2 h胰岛素(P2 hINs)存在显著性差异。张小兰等【sup】[31,32]【/sup】回顾315例ACI中经络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3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发现以痰、瘀为主证型的ACI中经络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其他证型偏高,提示高尿酸血症与血瘀、痰凝等证候相关;ACI中经络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关系较与阴虚风动证、风痰火亢证及气虚血瘀证关系更为密切。TC与痰瘀气虚密切相关,血糖与气虚血瘀密切相关。童建兵等【sup】[33]【/sup】观察80例脑梗死患者的尿酸水平后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对血瘀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也为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降低血清尿酸水平,防治脑梗死及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借鉴。
  5 中风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
  田金洲等【sup】[34]【/sup】观察脑梗死组117例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4例,脑梗死组血瘀证与无血瘀证呈颈动脉斑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的证候分布率最高为血瘀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呈正相关性,与气虚证呈负相关性。与其他四种证型无相关性。张东林等【sup】[35]【/sup】观察发病2周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五种证型中风瘀痰湿证患者更易发生不稳定斑块,与其他四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痰、湿、瘀互结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重要成因之一。李春丽等【sup】[36]【/sup】对37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不同,风痰瘀阻证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证型。
  6 中风证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贾妮等【sup】[37]【/sup】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7 d之内进行ACE基因(D/I)多态性与证候分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非Ⅱ型痰证比例明显升高,非DD型较DD型气虚证比例明显升高;提示D等位基因与痰证、Ⅰ等位基因与气虚证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涂晋文等【sup】[38]【/sup】通过筛查382例脑梗死患者和200名健康对照组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I/D)多态性分布,发现ACE-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因素,可能在脑梗死发生中起作用。ACE-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与脑梗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密切相关,可能是该证候的遗传易感因素。脑梗死组患者DD基因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显著增高,且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患者增高更显著。DD基因型导致血浆AngⅡ水平增高可能是中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诊断的遗传易感因素。黄蓓等【sup】[39]【/sup】对10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AGT M235T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研究,发现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及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7 结 语
…………



--------------------------
结语和后面的参考资料删除了,太长。
26
发表于 2016-7-2 19:26:40 | 只看该作者
         脑卒中急性期中经络;气虚血瘀组;肝阳上亢组及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组,之间是什么关系??按照中医理论这些证型之间是什么关系???气虚血瘀,还可以发生在肿瘤,月经不调,休克,糖尿病,紫癜……疾病中,是不是血流动力学指标,都管用!!!余类推!
27
发表于 2016-7-2 19:30:20 | 只看该作者
         中经络!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十四经脉中的经络???
28
发表于 2016-7-2 20:3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6-7-2 21:5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7-2 19:26
脑卒中急性期中经络;气虚血瘀组;肝阳上亢组及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组,之间是什么关系??按照中 ...



中风病的分类中,中医分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是急性期的分类,后遗症期这个分类就没有意义了。后遗症期是按证分类的。

中经络与中脏腑,中医是以发作时有无神志昏迷划分的,从西医角度看,这只是轻重的一个划分,意义不太大,而中医认为前者以风邪为主后者以痰浊瘀血为主,治法方药也不同,这就是中医特色。
凡中医特色,就是指在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上不受西医观念影响,因而治疗方法、思路、疗效异于西医的部分。不是指五行八卦哪些糊涂话。


这几种不同的证型,是在中风病这个范围内的不同类型。几个证型基本病变都是以中风病为基础,具体病机有所区别,治疗也就有所区别。几个证型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还有您问的这一条:
气虚血瘀,还可以发生在肿瘤,月经不调,休克,糖尿病,紫癜……疾病中,是不是血流动力学指标,都管用!!!余类推!
-----------------
同一个证,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病中,不同的病,可以出现相同的证,病与证的关系是一个经常讨论、争论的问题。我个人意见,在讨论证的内容时,一定要在具体病的范围内讨论。这个病,可以是中医病名也可以是西医病名。比如,高血压的气虚血瘀证和妇科病的气虚血瘀证就要分别认识。
至于血流动力学研究,现在只是证实,中医的证有确实的病理改变,还不能指导辨证,也就是不能作为辨证的标准。
我不懂药理研究,也不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上是我对病、证、病理研究关系的认识。请老先生指导。
29
发表于 2016-7-3 06:34:04 | 只看该作者
    你个人认为,这些西医的研究,对于中医的辨证论治有没有意义?为什么?
      证型与证型之间的转化,西医的那些理化指标、基因表型、炎症介质……是如何随之变化的???
30
发表于 2016-7-3 06:52:52 | 只看该作者
         急性脑血管病按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改变可分为:
(1)短暂缺血性发作(TIA),
(2)脑血管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引起的脑梗塞,
(3)脑出血,包括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
(4)高血压脑病,
(5)脑动脉炎,
(6)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
(7)外伤引起的脑血管病,
(8)新生儿和儿童的脑血管病,
(9)原因不明的脑血管疾病。

中医,中经络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4.阴虚风动
   =====================================
     先生能不能把中西医之间的关系理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5 14:28 , Processed in 0.0841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