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620|回复: 19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学的学科定位 学术关系与临床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3 22:4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西医学的学科定位 学术关系与临床实践
                                           悉尼  张有和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中医、西医的学科定位,和学术特征与相互关系,从临床疗效决定行业生存的社会现实,阐述了中医与西医的临床实践。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学科定位  学术关系  临床实践

                                      一,        中,西医学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是关于一门学问或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地位,以及它与其它学问或科技的关系。明确中医和西医的学科定位,可以为中医学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确立切实可行的方向和操作方法。
  在当今的中国,存在两个并行的医学体系:   中医和西医。 如果要问西医的学科定位,不论西医或中医,甚至民间大众,有一个共识:    西医就是现代医学。这是一个看似无争议的概念,但事实上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全世界的观点。
  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医学临床实践价值和科学性的误读,世人把西医与现代医学划等号,由此产生了西医学终将认清和治愈全部 病痛的预期。
  确切地说,从1982年12月中医学院毕业,直至2000年《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写就之前,在笔者潜意识里,西医的学科定位仍然是” 现代医学” 。
  1982年,在毕业论文《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基础》中,笔者把中医寒热虚实、气血津液、风寒暑湿燥火(热)痰、瘀、卫(表) 气营血证候等诸多临床客观存在的病象,与西医的器官组织和中医的脏腑经络对比,提出了” 相对不定位” 概念,並在《中医相对不定位证候归类及其意义》(1991/1[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深入探讨,指出:   相对不定位证候与中药、方剂分类高度吻合对应,证明其为中医学的特色与核心所在。
  中医学的学科定位,是笔者思考中医的生存与未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研讨中医基础理论,並与西医比较产生的核心论述。
  1996---1999年笔者明确提出中医学的学科定位,《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先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第3、4期合刊首要位置, 和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一期重要位置发表。
  2000年撰写《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一文,标志着中医学的现代解读基本成形,並以《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价值》在2005/12医学与哲学发表。该文以临床病象为依据,从6个方面分析中医与西医的不同[1],指出: 〝人体疾病客观上须要从状态和 病因病理两个方面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因而决定了中、西医学的长久並立。〞[2]
  〝当我们用状态医学的概念来认识中医学时,器官病因病理与状态(证候)不再有矛盾, 因为(两者是临床医学的不同范畴) 状态不需要病因病理去解释(也解释不了) 。      ---用状态医学的概念和框架,我们可以全面地把现代病因病理学的理论,纳入中医学体系中,使中医学真正'进化'为现代中医学,产生一个质的飞跃。〞[3]
  2007年6 月《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的中医学体系》在中国中医药论坛发表,它标志着中医学学科定位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现代解读,更加准确贴切;同时指出,西医学不能与现代医学划等号,它只是现代医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其学科定位是〝现代病因病理医学〞 ,这可能是西方医学的首次学科定位论述。
  中医、西医学科定位的表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     中、西医学的根本区别,不是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认识上的巨大差距,且不论正确或谬误。因为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对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和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没有更多的依存关系,两者关键的区别是: 中、西医学科定位截然不同,必然在学术上迴异,临床诊治各见所长;两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诊治病痛,並由此对病痛的命名、治疗和疗效产生本质上的差异。

                                           二, 中医,西医的学术关系
  在这之前,中、西医没有进行过真正平等的、无思想概念障碍的研讨,更不存在让各自心悦诚服的学术关系,因为中、西医的理论不相容,不可能客观地进行交流和评价;有的只是用西医方法去〝证明〞中医理论科学与否,和中药、方剂的〝有效成份〞、疗效,以及针灸原理、疗效。
  2-1)西医的学科定位是〝现代病因病理医学〞。它清楚地表明,在各种复杂的病痛现象和理化检查数据背后,寻找生物、理化、人文等致病因素和人体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从而确立诊断,进行准确治疗,是西医学的优势。阐明西医的学科定位,一方面突显西医的绝对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现代病因病理诊疗,只是解除病痛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非预期的万能。
  从现代病因病理角度诊治病痛,是西医的绝对优势,但现代病因病理诊疗,不是针对症状、体征,因而不能涵盖诸多临床病痛的诊治,这是一个巨大的临床医学盲区;对症(症状、体征)治疗,仅仅只是西医临时的补充治疗。
  理论上,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支持下,西医的技术和发展优势是无敌的,但人体与病痛这个应用对象,事实上是现代科技的最大难题,让临床医学成了〝无底无边〞的学科。众所周知,西医对每个病有严格精细的诊断和治疗标准,这些标准体现着科技光华,也让病人对治愈病痛充满期待。然而,人体病痛的发生、演变,不只是局部器官组织与病因的相互作用,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整体协调、个体的诸多差异,也毫无例外地参与全过程,形成现代病因病理医学无法思维和操作的盲区。其表现在:  
  临床医学实践中,近80%(?)的病人不可能按书本的疾病标准生病,复杂的病痛表现,让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诊、误治;80%(?)以上的临床(门诊) 病例不可能在完全确诊的条件下治疗(理化指标可能有数天或数周滞后,相关检查费用较大且非必要) ,而是必须进行及时的经验诊疗。
  因此,临床经验在西医学今天和未來的实践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事实不会改变。
  在全部病痛约15-25%(?)的确诊病例中,很多疾病至今没有满意的现代病因病理治疗,如原发性高血压、癌症、糖尿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等。
  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清楚,即便掌握高超的现代科技,我们每天仍然面对很多诊断不明的病例(15-25%?)。诊断不明,意味着西医现代病因病理的优势失去了明确标靶,成为诊治盲区。 做为临床医学,西医--现代病因病理医学将永远面对上述人体与病痛诊治的实践难题。
  2-2)中医学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中医辨证论治成型已1800多年。为了与西医和现代科技对话交流,我们把中医的学科性质定义为〝状态应对医学〞,其本质是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
  我们说中医是(整体)状态医学是因为:中医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虛、实为状态分类的基点,对人体病痛的整体状态进行分辨(证候) 诊治,状态(证候)的特点是,整体的、横向的、即时的、波动的,与现代病因病理无必然联系。     它与西医临床诊治中确定的现代病因、器官组织病理改变和纵向的、始终不变的性质,恰如经、纬纵横互补所缺。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把解除(诊治) 症状、体征 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把症状、体征置于整体状态中同时诊治,由此可以分辨出难以穷尽的不同的病痛状态(证候) ,形成整体与局部共治的立体诊疗。例如腹痛,可分为寒、热、虛、实(气滯、血瘀)、寒热错杂、虚实兼见等多种, 当然腹部不同部位,常见之病亦有区分,诊治侧重各有不同。对现代中医来说,腹痛的中医诊治,参考西医的相关诊断对病痛纵向发展的预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只要出现症状、体征,中医就可以进行辨证论治。这是中医诊治临床病痛永远的绝对优势。现代中医在辨证论治之后,可参考西医的现代病因病理以评估预后。
  中医学的整体状态诊治还表现在对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关注和协调。请看『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大小)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4]
  〝十问歌〞在中医临床中包含了整体即时状态和个体反应的差异:
  A)问寒热。这里的寒、热是以病人的主观感受为主,对排泄物的色泽、质地、气味,和舌象、脈象的綜合分辨,切记体温计的高低仅供中医参考。1998年一位年轻男子因严重恶寒身痛2日来诊,见舌红脈数98次/分,体温摄氏40度;问:感觉难受吧?答:何止难受,有如下了地狱!此为风寒外束、里热炽盛,【处方】 小青龙汤合白虎汤加柴胡。曾治一位70岁妇女,因身热、面红、口渴,多次看西医未见异常,用白虎汤加味而愈。
  寒热夹杂同时在同病人出现,多不被西医和部分中医理解。一位女性职业游泳教练,主诉全身冰凉伴面部热疮,笔者用桂枝汤加制附干姜生石膏知母等大热大寒中药取效。一男性商人因壅吐白色痰涎,驾奔驰车求治,在本诊所频繁吐痰,此属中医脾虚(寒) 生痰,但他面红、脉数大属内热,治以清热凉血温中化痰。
  对中医而言,测量体温更多是给病人看的,与中医状态的寒、热没有必然关系,更不是辨证处方遣药的依据。
  2012年2月,一位亲戚返大陆探亲,旅途中感冒咳嗽,经中、西医诊治一月未效,回悉尼当晚,在川味饭店吃羊扒,当夜咳愈。这就是抗生素、止咳药的局限性!
  可见,寒、热(虚实)的辨治贯穿中医的每一次临床实践,是现代科技无法取代的。
  B) 再说问大便。事实上,大便正常与否,是人体内环境好坏的重指标之一。排大便不止是排废物,中医有泻下诸热、解毒的作用;对肝、胆、胰脏和胃肠的疾病,亦多从通便入手。1998年某日,一位亚裔男子患症病毒性肝炎,住悉医Westmeam医院,谷丙转氨酶3000多,病情危重,西医已放弃治疗,经杨伊凡硕士中医师用通腑泻下的中药,第2天谷丙转氨下降1000多,一周后好转出院治疗。
  大便通畅与否,对各种皮肤病的意义,就是内环境的改善,让皮肤有更多自我修复的时间,对各种湿疹、青春痘更见其益。中医治疗 咳嗽、失眠等也与大便相关。
  【大便质地与性状】 正常大便形如香蕉,质稍软;每日1-2次,或2日一次。质如羊粪或坚硬,多为内热或肠道功能性紊乱(烂硬交替) 。大便稀或不成形,且无异味者,多见于中医的脾虛或肾虚。便后便意未尽或肛门觉热,是大肠湿热。
  通过对中医寒热、大便诊治的扼要论述,可以窥视中医对病痛整体状态的分辩,其具体内容可以从中医《方剂学》21个大类、236个代表方[5],以诊治变化万端的临床病痛,从而对中医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十问歌〞体现了中医对病人的饮食、大便,头身胸腹等整体的、细緻入微的全身诊治。
  2-3) 从上述中医、西医的学术特点和规律分析两个医学的区别:
  (1) 同样都是治病救人和解除病痛的医学,西医从现代病因病理角度诊治,通过病因的消除和器官组织病理的改善,进而使症状、体征随之缓解和消除;中医则把症状、体征缓解消除放在首位,以整体状态(证候)辨治为基础,进行整体与局部的立体诊治,故方药、针灸得当时,多在30分钟内显效。近60年的临床研究证明,中医治疗得当时,随着症状、体征的解除,相关的器官组织病理亦随之而改善。
  (2) 中医、西医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临床范畴。中医证候是把症状、体征置于整体寒、热、虛、实的整体状态下,进行诊治;相对于西医,辨证论治是关于病人整体和局部的、即时的、横向的、随时间波动和趋向不定的立体诊治;证候的分辨,对人体现代解剖、生理、病理没有具体要求,现代理化检查亦无助于中医辨证,西医的现代病因病理相加不等于中医的证候,这都充分说明了中、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临床医学范畴。西医的现代病因病理诊治是纵向的、靶标始终不变的局部为主的诊治。所以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只能部分解释中医的证候,而且不能替代中医的辨证论治,这正是用西医方法解不开中医,也不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价值的根本原因。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现代病因病理诊治相比较,有更多的经验比重。这种看似落伍的医学方法,却因为中医学把症状、体征放置于整体状态中进行诊治,极大地丰富了诊治内涵,分辨力空前提升,更贴近临床病痛的复杂、多样,从而提高了临床实效,与西医现代病因病理治疗的盲区形成客观上的互补,在临床实践中成为事实上的优势。
  从医学实践出发,把中医证候理解为整体状态之状态病,有助临床医生认识西医疾病名册之外的大量客观存在的临床病象,学习使用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从神奇的中医疗效中开阔视野,与患者一同收获解除病痛的喜悦。
  西医病名是建立在现代病因病理学成就之上,指导西医的思维和诊治方法。中医的病名主要是常见的症状、体征,但代表中医思维和指导辨证论治的是证候与治则。
  (3) 中药、方剂及其药理。药物功能与适用病症/证的相关理论,与其医学体系核心理论相对应。中药和方剂的内容与中医理论对应,热不等于体温升高,热的判断首先是〝自觉身热〞,可伴见舌红、脈数等;清热药不等于杀菌,更不等于降体温。大量丹参、淮小麦和小量黄连、白人参用于安神,但不同于西医的安眠药。中、西医从不同角度诊治病痛,产生不同的理论,因而用西药理论不能阐明中药功效,更无法解释方剂的神奇疗效。所以用现代病因病理的方法,在体现中医奇效的方剂中,无法找到西医的有效成分。因此,用西医学方法永远证明不了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价值和内在科学规律。

                                                三, 中医与西医的临床实践
  解除病痛是医学的第一宗旨,也是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今天的科技社会,用先进科技治病是每个病患的不二选择。西医充分使用新科技,不断更新诊治手段,让每个病患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现代科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巨大改变,却不能改变人体与病痛诊治的基本情况。 在大众心中,许多病人治不好死在医院里,应当是死得明白,或者死得〝科学〞?
  如果你是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生,你会清楚在医院里不治而亡者,其中有多少冤魂是死于不可避免的误诊、误治?这其中又包含着医生和医学家多少无奈?
  今天,某人如果被诊断患了肺炎,不要说普通人,就连大多数中医生也会建议病人看西医。原因很简单,诊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是西医之长(病毒例外) 。
  例如:2013年7月,年逾80的朱先生因肺炎咯血痰求治。朱先生患病咳血痰已逾半年,多方求治西医、中医未见改善,曾远赴广州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治一个月,用CT扫描先后对比,亦无改善;笔者读2013/1/29所摄X光胸片,显示右肺中叶不张,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处方】:柴胡10  黄芩15   荆芥10   甘草10   麻黄6   陈皮9  法夏1 0   白芷15  桑白皮15  野菊15   丹参30 白术15  防风10  黄芪30魚腥草30。 用药第2天下午6点,其子电话诉:寒热往来,疑为感冒。医嘱:继续服药。其间因身热眠差加用牛蒡根等。至第17日,血痰消失,后再服药12天而愈。
  2013/11/1,一位悉尼欧裔男子,67岁,在美国、加拿大染呼吸道疾病,经治未见改善,回悉尼西医诊断为肺炎,治疗仍无好转,来本诊所时已第8周,诊见呼吸困难,咳深绿色脓痰、夜甚,怕冷纳差,乏力,大便稀水样,3次/天,舌紅苔剝,脈87次/分。笔者处方(与前述朱先生中药近似加干姜) 中药5剂而愈。
  1999/6/11,庄先生,30余岁,因咽痛、咽干,咳嗽伴胸痛一周,现全身乏力、酸软,头晕双颞痛,怕冷,咯痰铁锈色,咽紅、眼红,舌欠鲜苔白簿黄,脈数90/分体温38.4度。处方:桂枝汤、小柴胡汤(用人参) 合 二陈汤+板兰根、魚腥草等。1999/6/13,昨夜出汗2次,咯浓痰一块后体温复常36.7,咽干胸痛诸多不适改善,脈缓68次/分。后经16/6, 20/6共4次诊治,服13剂中药病愈。
  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诊治病痛,让中医用抗菌成分很少的天然药物,治愈了西医抗菌失效的肺炎。事实上,西医抗菌失效的病例中,细菌抗药的可能性小,因为抗菌药种类很多,且作用强大稳定;而病人整体机能衰弱,致使白细胞、淋巴细胞功能下降,消化吸收、血液循环不良和植物神经系统对全身的协调障碍,才是抗菌失效的真正因素,这也正是中医整体辨证诊治出现神奇疗效的合理解答。
  1974年,在中国云南省保山地区医院内科急症室,笔者亲睹一位成年男子患急性双肺弥漫性肺炎,併发冷休克;X光胸片显示,双肺上中下肺野广泛炎性改变。虽然经过积极的抗菌、抗休克治疗,仍然死亡。对于治疗冷休克,中医可用人参、制附子、干姜、麻黄、细辛等,其效宏大,立竿见影,可在服药后30分内显效。
  笔者有5年多的西医临床经历,十分清楚诊治肺炎是西医所长,70-80%的肺炎可被西医治愈。本文提供相关的3个病例,希望医学同行知悉,中医诊治肺炎也有所长,更可以治愈西医的〝难治性肺炎〞。
  儿科支气管哮喘(asthma) 是澳大利亚的常见病,其实质是敏感性气管炎,患者多表现为反复数周或更久难愈的咳嗽,而且通常的止咳药疗效不佳,真正喘息、哮鸣和呼吸困难的重症多发生在部分属中医虛寒体质的病人。
  我诊治儿科asthma有20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西医相关的〝权威〞论述有异议。把敏感性支气管炎称为〝哮喘〞,首先给人恐惧感,临床诊治更多的是反复难愈的咳嗽,这是患病儿童、青少年的痛苦和烦恼。西医用止咳、扩张气管和可的松类抗敏治疗,其本质是西医无奈的〝对症治疗〞,这里除外急性哮喘发作的救治。
  部分患病儿童夜间入眠后会出现支气管哮鸣声,笔者推测由内脏植物神经虚弱所致,给患儿睡觉前服用人参制剂当晚显效。此疗法经多个病例使用有效,证明了部分asthma病人存在植物神经虚弱,这可能是哮喘多在夜间或早晨发作的原因。
  笔者使用特别中药处方治疗asthma获得佳绩,方药恰当时,服药30分钟内咳嗽显著减少或不咳。病人虚弱体寒者疗效更佳。体质较热者疗效或不佳,也较少出现严重的哮喘呼吸困难的急症。
  【asthma经验方组成】:  射干12  麻黄6  银柴胡12  五味子10    乌梅10    防风10     蝉退6   陈皮9  法夏15  白芷15   桑白皮12    野菊15    炒莱菔子20  白术15   黄芪30   (此为成人用量)   [加减]:  痰黄  +黄芩15  魚腥草30 ;痰白或/和咳嗽夜甚 + 干姜12  细辛3
  中医治asthma特別方药的优点:   取效快,止咳化痰为主,強壯全身,减少复发。举例:邓女士之子,5岁,患哮喘3年余,每次感冒都可能引发严重哮喘、呼吸困难,当地Westmead医院为这男孩提供急救方便,入院不必候诊(澳洲人看急诊,等候3小时是常事),呼吸病专家的电话可以随时呼叫。该男孩经笔者上方治疗后,不用为此再看急诊和西医。两年后也很少用中药,至今已过10余年。
  子宮肌瘤是妇科的常见病,手术切除是西医常用疗法。某女士因子宮肌瘤直径达10厘米,笔者建议她看一位中医妇科专家,该专家说不妨行手术治疗。稍后该女士在本诊所,自己买疏肝清热成药服用,3个月后超声检查肌瘤消失。
  笔者亲睹几位用不同中医方法治愈子宮肌瘤的妇女。笔者治疗本病的经验:   a) 用舒肝清热健脾养血成药,以疏肝散结治肌瘤;b) 用40-60头三七粉,每次6克,日二次,治经血过多者。
  马姓中年男子,会计师。因双手背皮肤干燥脱屑6月多,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未效来诊。笔者以其对称的肢体末端病变,拟诊为末稍神经炎性皮损(西医诊断) ,属中医的营卫不和、肌肤失于濡养。治则;调和营卫、益气养血。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加白人参、全当归。服5剂大效,10剂而愈。患者直呼中医太神,2年后到西悉尼大学读中医。
  皮肤湿疹一直是中、西医临床的难题。近几年有个经验方供参考:    【湿疹方】生地  苦参  荆芥  地肤子  白癣皮  枳实  黄柏  苍术  牛蒡根  马齿苋  蛇舌草。

                                                               结   语
  治病救人的社会需求,是医学行业生存的第一要素。
  在现代科技大行其道的今天,核心理论和诊疗体系保持二千多年不变的中医,是否能够生存,取决于其治病救人的疗效,但还有更严苛的条件:必需能够治愈或改善诸多西医难治或不治之病痛。
  本文从学科定位的探讨,看到中医学是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的实质,和「状态应对医学」的学科定位;与西医学的学科定位「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相比较,中医学在人类医学科学舞台上,有独立的、无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和永久的实践领地。
  在学术上,中医的『证候』以整体、横向、波动、瞬时为特征,与现代病因病理无必然联系。中医辨证论治是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它是这个领域唯一可以思维和操作的体系,因而在事实上处于领先,〝落后〞是当今医学界对中医的最大的误读。西医的『病』以现代病因和器官病理、定向,始终如一为特征,充分使用现代科技,是人类现代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占尽科技之利的医学先锋。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整体与局部兼顾的立体诊疗,不仅可以广泛运用于诊治临床各科病痛,更在诸多西医难治或不治的疾病中取得良好疗效。因为中医理论、方药和针灸的内容,与理化科技迴异,无法用西医解释,让世人更觉得神秘;中医辨证论治把症状、体征和整体状态的改善放在首位,更贴近变化无常的临床病痛,疗效卓著,与西医的现代病因病理学诊治互补,两者必将成为人类现代临床医学永久的两大支柱。
  (本文承蒙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黄振兴教授、悉尼中医学院教授扬伊凡博士审阅指导,谨此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有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价值》,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2005,12:68-69.
         [2] 张有和:同[1]p 69.
         [3] 张有和:     同[1] p 69.
         [4]北京中医学院等:《中医学基础》,第79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6月第1版.
         [5] 许济群等:《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  2014年2月   初稿   于 澳大利亚  悉尼 )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05:07:13 | 只看该作者
请刘亦之读上文。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05:10:43 | 只看该作者
请刘亦之读上文,这是中医方向的讨论。
4
发表于 2014-2-25 07:46: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张先生悉心赐教。
此文虽短,却能窥得张先生学术风格之一斑: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倾向于专病、专症、专药。
5
发表于 2014-2-25 09:29:21 | 只看该作者
      当我发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的时候,已经拜读过先生的“状态医学”,这个概念是一个突破,当时的背景是中医“证研究”进入了死胡同,普遍认为:证是病理状态。到此为止,证本质研究画上了句号,先生在这个时候提出“状态医学”的概念,与证本质研究的结论:病理状态,都谈的是“状态”。系统论也谈“状态”,当我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可相融性探讨”、证的本质是病理状态、系统论中的状态、状态医学放在一起研究 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中西医理论是可以融合的,这个结论与先生的结论、初衷是相反的。在“中国中医药论坛”中,我们交流过几次,我对先生的学术观点大致有些了解,还请继续发布先生的其余学术观点,以便学习。谢谢。
6
发表于 2014-2-25 10:00:45 | 只看该作者
有和兄这段话很精辟:"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整体与局部兼顾的立体诊疗,不仅可以广泛运用于诊治临床各科病痛,更在诸多西医难治或不治的疾病中取得良好疗效。"
非常赞同!
7
发表于 2014-2-25 16:06: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亦之 于 2014-2-25 16:32 编辑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4-2-25 05:10
请刘亦之读上文,这是中医方向的讨论。


在这之前,中、西医没有进行过真正平等的、无思想概念障碍的研讨,更不存在让各自心悦诚服的学术关系,因为中、西医的理论不相容,不可能客观地进行交流和评价;有的只是用西医方法去〝证明〞中医理论科学与否,以及针灸原理、疗效。
~~~~~~~~~~~~~~~~~~~~~~~~~~~~~~~~~~~~~~~~~~~~~~~~~~~~~~~~
先生说中、西医的理论不相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中西医理论是相通的,但是诊断治疗的方法不同。
  

先生说我们说中医是(整体)状态医学是因为:中医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虛、实为状态分类的基点,对人体病痛的整体状态进行分辨(证候) 诊治.】这种说法我支持,但是这也仅仅是中西医治疗方向或者治疗手段的不同,不牵扯中西医理论的不同。

先生说中医是整体状态医学,所谓寒、热、虛、实的状态分类就是中医对于人体整体状态的具体认识,先生既然是西学中,就应该明白人体的整体寒、热、虛、实状态就是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不同生理功能导致的,中医人用阴阳的概念描述了这种状态变化规律。但是西医首先发现了导致状态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交感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可是西医没有对状态失衡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而这恰恰是中医的长处,中医不但发现了这种状态变化规律而且能够针对不同的整体失衡状态(或者脏腑功能失调)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补实泻,具体利用针灸或利用中药。中医的调理阴阳、调理脏腑功能失调就是对整体状态及脏腑功能来说的。对于胃寒导致的腹部疼痛、宫寒导致的痛经以及不孕、寒湿导致的腰腿痛等西医是无法做出诊断的,所以也就无法对病因治疗。只能对症治疗也就是针对疼痛治疗,只要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西医只能胃痛止痛、痛经止痛、头痛止痛,腰腿痛止痛,而中医对于同一种疼痛还要分出很多形式,就像先生说的【例如腹痛,可分为寒、热、虛、实(气滯、血瘀)、寒热错杂、虚实兼见等多种, 当然腹部不同部位,常见之病亦有区分,诊治侧重各有不同。】当然中医不仅仅对于病痛,对于咳嗽虚喘、糖尿病初期、面瘫初期、偏瘫初期、失眠、胃肠病、妇科病、痹症····都有非常显著的疗效。这些疾病也可以通过先生的整体与局部共治的立体诊疗得到很好的解释。

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是针对病因治疗,辨的是病因。例如胃寒导致的胃痛,宫寒导致的痛经不孕,胃痛、痛经、不孕它们之间没有关联,但是中医无论针灸或者中药都会针对寒证治疗,因为寒症是致病因素,所以不会针对痛症止痛或者热证治疗,这也属于异病同治。同样一个头痛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气虚血虚也会导致头痛,针对不同的头痛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案,这是西医无法做到的。不知道这样理解先生的状态医学以及辨证论治对不对?
8
发表于 2014-2-25 17:07:50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2-25 16:06
在这之前,中、西医没有进行过真正平等的、无思想概念障碍的研讨,更不存在让各自心悦诚服的学术关系, ...

刘先生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很客观。
其实,刘先生和有和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是表述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9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19:29:42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2-25 08:06
在这之前,中、西医没有进行过真正平等的、无思想概念障碍的研讨,更不存在让各自心悦诚服的学术关系, ...

西医现代病因病理相加不等于证候,也无助于辨证论治,用埴物神经只能部分解释寒热,且无法指导辨证论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19:35:15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2-25 09:07
刘先生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很客观。
其实,刘先生和有和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是表述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

请梁院长细读"中医  西医的学术关系",不少分析是最新的客观阐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0 16:13 , Processed in 0.06767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