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78|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1 15:0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  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9号
电话:0311—86738352、电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2号文件),大政方针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具体做法上“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
全国人大常委洪虎先生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上说,这个文件通篇没有再提“中医现代化”,是因为“中医现代化”在提法上有问题,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积极利用现代科技”不仅是中医的任务,也是当代西医发展的必然趋向。中医与西医都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自身,这才是把中医与西医真正摆在“同等地位”的体现。“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是对《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解释。在中国境内,中医不是补充与替代医学,而是与西医一样属于“主流医学”。目前中医处于薄弱地位,不利于我国在医学领域里的原始创新,所以国务院才有这个22号文件的出台。如果用“中医是主流医学”的目光,审视我国中医目前的状况,分析中医界的处境,可以看出存在着很多问题。落实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不仅需要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尤其需要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解决一系列困扰中医药发展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和努力,是非常艰巨而紧迫的。
建国60年的中医发展道路,中西医结合50多年的历程,展示的临床成就硕果累累,而理论成就相对较少。尽管目前有关探索正逐渐展开,尚有待向纵深领域逐步迈进。因为,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还处于“主流地位”,“研究中医”还没有变成“中医研究”,中医界在科研领域的“主体缺失”,非常不利于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国家扶持、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宏伟决心,无法得到应有的“成果回报”,这是大家所不希望看到“怪现象”。为了使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必要重新审视影响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只有破解了理论难题,才可以有效地突破中医药发展的瓶颈,迎来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复兴和繁荣。
历史上,“学”与“术”的发展,经常是不平衡的,但二者可以互相促进。理论探索可以引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也可促使理论延伸。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滞后,不仅拖累了临床探索的进一步开展,而且影响到人们对于中医科学性的正确认识,影响到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学的发展。
在西医发展的历史上,解剖分析的还原论方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派生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研究方法,并且把结构看成是“物质第一性”的决定作用。近代中医曾经得出结论说:“西医长于解剖,中医重在气化”。但是,在“解剖为实,气化为虚”的观念里,中医的学术就难以找到“脚踏实地”的基础,也成了屡屡被当作“不科学”的依据。
时过境迁,“结构决定功能”的研究方法,出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因为它“只看到了鸡生蛋,看不到蛋生鸡”。尽管细胞分化是人体不同功能的基础,但是所有不同的组织细胞,其细胞核都含有相同的DNA。因此,细胞功能的差异性就不能用结构决定功能来解释了。而且,克隆技术也证明了不同的体细胞,都可以成功地克隆出同样完整的生命。再进一步说,人体的生理、病理结构的形成,都是功能积累的结果。结构与功能是一系列的因果链条关系,不是简单的“结构决定功能”线性关系。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是从单细胞孕卵分化之后形成的。也就是说,一方面人体结构来源于功能的积累,另一方面形体结构的维持还需要功能的维护。离开功能支持,生命结构就会消失,变为一堆“泥土”。人体结构的修复,也需要功能的作用,否则再无菌的手术也不会成功,再好的药物也不会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结构决定功能”当成绝对的信条,结构与功能在生命领域有其特殊性,不能机械地一概而论。
既然结构与功能是一系列因果相连的链条,我们研究生命规律的时候,必须具有“时空整体观”。
根据宋安群《新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任何整体的功能只能用这个整体来解释,而不能用其组成部分来解释。比如,水的特性不能用其组成成分氢原子和氧原子来解释,因为两者不具备水的特性,两者简单相加就会爆炸,水的柔顺与滋润特性无法从它们身上推测出来。碳和氧是燃烧过程的重要物质,然而它们两者组合起来的二氧化碳,不仅不能燃烧,而且阻止燃烧。因此,二氧化碳的特性,也不能用其组成成分加以说明。
这种局部没有而整体所具有的特性,系统科学称之为“涌现”。中医认为经脉、络脉属络于脏腑,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表里上下,传导生理病理信息,其作用的发挥,就是依托身体的神经、血管、骨骼、肌腱、筋肉各层结构,在大脑皮层的信息整合之后才能实现其作用,是整体涌现出来的生命现象。没有哪个单一特殊组织结构,可以具有经络学说所概括的全部作用。所以可以认为“经络是整体涌现的生命现象”。
中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各有特色,也各有优缺点。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胸痹”的不同名称,大约是中西医对于同一个疾病的不同称谓,其命名方法各有侧重。西医看重的是疾病的病理结构,强调具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硬指标。中医则从生成论出发,强调患者原来气血畅通的胸部,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了闭阻(痹阻)。无论是由于气虚、血瘀,还是因为痰阻造成的闭塞,只要通过辨证治疗,开瘀通闭,就可以转危为安。也就是说,西医冠心病的诊断,强调的是疾病在形态方面的排他性、永久性,而中医胸痹的病名,强调的是疾病在状态方面的可转化性、暂时性。西医的诊断很过硬,但是在没有确诊之前,就不能做针对性治疗,距离“治未病”比较远;中医的诊断依靠证候,虽然不一定得到仪器检查的认可,但却是“防患于未然”更高层次的医学追求,有深刻的临床意义,正是“治疗关口前移”的需要。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形态研究的逐步深入,“状态疾病观”正在超越、包容“形态疾病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诊断,只是一个“宏观的病灶”,它在指导临床治疗过程之中的引领价值,也在逐渐衰减。当代西医在临床上,已经不再用冠心病这个宏观病灶作为药物治疗的靶点了,而必须把药物的作用以“分子水平”进行解释才算“合格”。因此,西药的说明书,一定要阐明所使用的药物,是否属于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分子靶点的药物,这才达到了还原论观点的基本要求。而这些针对靶点的分子药物,都是通过改变生理状态而起作用的药物,而不是直接针对具体病灶形态的药物。也就是说,在西医不断向微观领域发展的时候,状态的疾病观逐渐超越、包容了形态的疾病观。
一个病人在疾病过程里呈现的症状,不是病灶直接决定的。比如,一个冠心病患者,有的时候症状十分突出,有的时候什么痛苦也没有,我们不能说这个患者的病灶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也不能说病人的病灶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可见病灶只是影响人体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症状的出现既有更微观的原因,也关系到整个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各种理化因素,是整个生命状态在那个时刻的整体涌现。因此证候的出现,反应了机体的整个状态,它包容了散在于身体里的“各种病灶”。在很多情况下,按照西医精密仪器的检查结果,按照各种“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一个人从头到脚可能同时存在很多病灶、病变、病理综合症,每个人都很难成为仅仅是“单个疾病载体”的理想模型。由此可见,反映了整体状态的证候,比病灶更能反映疾病本质。因为任何局部的疾病,都是全身状态的干扰因素,也往往是全身变化的局部表现,而不是单独出现的孤立现象。
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之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西医各自的学术特色,提炼其中的科学问题,比如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生成论与构成论、结构与功能、形态与状态、局部与整体、病灶与症候、模糊与清晰、单一分子药物与多组分复方药物、毒与药、健康与疾病、精神与肉体等未来医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重新审视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只有正确回答了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才能更正确地认识中医的学术体系,告别中医从业人员之中存在着的“没落意识”,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中医药更顺畅地走向世界。
2009、12、29

2
发表于 2009-12-31 15:30:30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从现实的表面上看“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好像是非常正确。
而现实则不然。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其本质是代表中医“权威”所造成的,是这些人不能用现代的科学知识解释中医理论。
而不是中国中医人不能用现代的科学知识解释中医理论。
中国中医人包括民间中医。民间中医原本就是中国中医的主流,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失误,导致大批民间中医成了“流浪汉”。
从启民间中医,任贤为用,“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这一难题马上可以得到解决。
从启民间中医,任贤为用,公平竞争。中医是先人遗留的瑰宝,中华儿女人人可以享用、学习与研究。
3
发表于 2009-12-31 15:48:05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只要把阴阳五行理论真谛把握了,其实要完善中医药理论并不难,但是,现在能把握阴阳五行真谛的,却不是生存在国家的科研院所。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6:08:02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中医这棵大树上,果实累累,应该可以哺育很多人。
患者、从业人员、业余爱好者、民间中医都应该“学有所得”,有回报,不应该是一个模式。
可以分灶吃饭,分级别进食。
尽管级别高低不一定代表水平高低。
能分享中医药带来的成果,就是拜先人所赐。
中医药所能达到的水平,也绝对不是目前的水平。

5
发表于 2009-12-31 18:22:05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下面引用由一言九鼎2009/12/31 03:48pm 发表的内容:
只要把阴阳五行理论真谛把握了,其实要完善中医药理论并不难,但是,现在能把握阴阳五行真谛的,却不是生存在国家的科研院所。
说的好.
6
发表于 2009-12-31 18:31:03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下面引用由曹东义2009/12/31 03:08pm 发表的内容: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  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9号
...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完全支持.
[[任何整体的功能只能用这个整体来解释,而不能用其组成部分来解释。比如,水的特性不能用其组成成分氢原子和氧原子来解释,因为两者不具备水的特性,两者简单相加就会爆炸,]]支持.

-=-=-=-=- 以下内容由 哲学家2009年12月31日 06:33pm 时添加 -=-=-=-=-
中医把人体的功能也是归纳到最核心的地方了,简单而明了可用.
7
发表于 2009-12-31 19:13:43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中医的颈瓶在认识,不在理论。
认识问题解决了,理论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8
发表于 2009-12-31 19:21:20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下面引用由曹东义2009/12/31 03:08pm 发表的内容:
全国人大常委洪虎先生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上说,这个文件通篇没有再提“中医现代化”,是因为“中医现代化”在提法上有问题,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积极利用现代科技”不仅是中医的任务,也是当代西医发展的必然趋向。中医与西医都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自身,这才是把中医与西医真正摆在“同等地位”的体现。“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是对《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解释。
    请教一下:
    一、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二、是中医现代化提法有问题,还是指导思想、目标、方法有问题?
    三、中医需不需要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应该怎么现代化?
9
发表于 2009-12-31 19:33:33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12/31 07:40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曹东义2009/12/31 03:08pm 发表的内容:
建国60年的中医发展道路,中西医结合50多年的历程,展示的临床成就硕果累累,而理论成就相对较少。尽管目前有关探索正逐渐展开,尚有待向纵深领域逐步迈进。因为,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还处于“主流地位”,“研究中医”还没有变成“中医研究”,中医界在科研领域的“主体缺失”,非常不利于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国家扶持、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宏伟决心,无法得到应有的“成果回报”,这是大家所不希望看到“怪现象”。为了使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必要重新审视影响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只有破解了理论难题,才可以有效地突破中医药发展的瓶颈,迎来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复兴和繁荣。
历史上,“学”与“术”的发展,经常是不平衡的,但二者可以互相促进。理论探索可以引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也可促使理论延伸。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滞后,不仅拖累了临床探索的进一步开展,而且影响到人们对于中医科学性的正确认识,影响到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学的发展。
   请教先生: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10
发表于 2009-12-31 19:42:15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难题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下面引用由一言九鼎2009/12/31 03:48pm 发表的内容:
只要把阴阳五行理论真谛把握了,其实要完善中医药理论并不难,但是,现在能把握阴阳五行真谛的,却不是生存在国家的科研院所。
    是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6:56 , Processed in 0.0606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