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教好与学好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7 15:1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高徒谈体会:如何教好与学好中医
胥晓琦  本报记者
  日前,记者在一次难得的机会中,同时采访了著名老中医宋祚民及他的两位高徒吴普增、李建。师徒三人谈到中医师承教育,各自都有深刻的体会。这些经验体会,近则对中医师个人成长,远则对中医事业发展都颇具意义。
  “画龙点睛”与“举一反三”
  宋祚民:原任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现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三批指导老师。20世纪40年代就读于北平国医学院,师从著名中医孔伯华,其后考取中医师资格,并在北京开设私人诊所。解放后,相继在北京中医学院执教,北京中医医院工作。
  对于中医教学,宋老非常强调临床实践。因此,他的带徒教学,完全融入临床工作。他认为:师带徒的关键是让徒弟学会怎么运用老师的临床经验;而当徒弟看到这些经验在临床确实有效,自然也就记住了。孔伯华对于教育,强调“观书者当观其意,慕贤者当慕其心”,宋老继承了这一思想。怎样才能教出好徒弟呢?宋老说:“曾有老师在课堂上讲大黄汤这么好、那么好,但当学生问他‘您临诊用过大黄汤吗?’这位老师回答没用过。您说,这样,学生还能学到什么呢?”所以,宋老认为,中医教学不能理论是理论、临床是临床,必须相结合。一般拜师的徒弟都有一定工作经历,就是需要老师的临床经验——您怎么把病人治好的?老师也爱教这些。因为老师都上岁数了,记忆力差了,但是他的临床经验不会忘。这时的教学是“画龙点睛”,也就是说,老师一点徒弟,徒弟就要能“举一反三”,这样老师就非常高兴了。宋老说:“为什么我能把边远地区的徒弟带好?因为他是带着病人来请教的。病人是他学习的一个重要‘模型’。例如,徒弟带病人来会诊,我告诉他这个病人怎么治、吃什么药,他回去根据病人的情况再加减用药,如果有问题再打电话问我,这不就把我的经验都学会了吗?因此,我觉得师带徒教学要比课堂教学‘实惠’一点儿。”
  学一种病,通一类病
  吴普增:原任北京市密云县医院中医科主任,已退休,现为当地名老中医。他于1960年开始学习中医;20世纪70年代,拜宋老为师。
  对老师教学的印象,吴普增有一段生动的表述:一般老中医的经验不传外人,但宋老不是这样,一点也不保守。有一次,从河北省来了一位患小儿遗尿的男病人,都26岁了夜晚还尿床!非常难治。宋老就给了我一个药方,并告诉我辨证的要点。这位病人就被治好了,现在已结婚生子。还有,我带给他看的一些病人,如果不是他擅长治疗的病症,他就会介绍擅长治疗这类疾病的老中医给病人诊治,这样就给我们创造了“博采众长”的好机会。
  作为边远地区的徒弟,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机会,学到、学好老师的经验?吴普增有着切身体会。他说:“我没到学校学过中医,而跟着宋老这样的名老中医学习,机会也很有限。但是,这些困难并不能妨碍我很好地学习老师的经验。我跟师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习、揣摩、牢记老师对每一个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再到实践中不断运用。这样,就能通晓这一类病的治疗。例如,我们医院曾收治的一位乙型脑炎病人,主要表现是狂躁,又打又闹,症状很特殊,用了镇静药也安静不下来。我就想起老师擅用白金丸治疗乙型脑炎,因为此方药能清心解郁、豁痰开窍,适用于癫痫,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但眼前这位病人比我所见老师诊治的病人要严重得多,我就在白金丸方中,加用了牛黄。病人果真很快就安静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康复出院了。”
  吴普增特别珍视老师的每一点经验。至今,他还很好地保存着宋老30年前,在巡回医疗时的讲课稿,并经常拿出来复习。他觉得随着自己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老师经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所以有必要经常复习。
  对于跟师学习的难易这个问题,他认为,常见病也不过就是几十种,徒弟就算不能经常见到老师,但只要在老师临诊你所带去的病人时,都能认真学、详细记,回来再好好看看书,并不断实践,就一定能把这一类病的诊治弄通、学好,那么所能治的病也就有上百种之多了。只要有心,并非难事。因此,要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吴普增说:“拜师对于一个中医师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我认为比到学校学习还重要。因为学校老师讲的是书本知识,到了临床上,病人情况不一样,你还是不知该怎么办。而拜师,你就能学到老师诊治每一个病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老师把诊治思路教给你了,以后你就是见到书本上没有讲过的病、老师没有带你见过的病,你也知道该怎么诊治了。例如,我遇到过一个精神病人,一到春秋转换季节时就犯病,‘闹’得厉害,我根据病人发病的这个季节特点给他用小柴胡汤就控制住了。这就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诊治思路,即在天时的阴阳交替、昼夜转换时,会导致人体阴阳寒热失调,以小柴胡汤和解即可祛邪安神。又如,我还遇到过一位病人,只要向右侧卧就‘上不来气儿’,其他姿势都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我就给他用小柴胡汤加小建中汤治疗,病好了。这也是跟师时没有见过的病,但我运用所学宋老诊治这类病的经验和思路,就能治疗这些病。”
  留下“印迹”,“活学活用”
  李建:现任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科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北京市第一批老中医继承工作中,拜宋祚民为师三年。结业时,他与老师共同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嘉奖为“模范师徒”。
  谈到跟师学习的体会,李健说:“我刚到医院工作时,虽然也是跟随老中医抄方,但由于没有拜师,只能轮流跟着不同的老中医出诊抄方。尽管这些方子我都保留下来了,但还是记不住老师的经验,因为接受的信息‘太杂’。因此,当我独自诊病时,所开方药还是学校教的那些经方,遇到病情较复杂者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辨证、怎么开方。当我拜宋老为师以后,能够经常、完整地向老师学习对一个病、一个证的诊治。这样,就把老师看病时,怎么认识舌苔、脉象、症状以及怎么辨证的经验都学到了。因为,对于舌苔的薄与厚、舌质的淡与红、脉象的浮与沉表现等等,每个中医师都有自己的认识,彼此之间往往不同。例如,对于同一个病人,如果我认为是红舌厚苔,就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开方,而疗效可能就不好。而老师认为是淡红舌薄白苔,因而开出的方药就与我不一样,可能就很有效。这样,我才能发现自己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偏差所在。反之,如果我不是固定地跟随宋老抄方看病,就不能全程观察一个病人的变化转归和老师的诊治经验,也就不能学习、体会到上述经验。”
  为此,李建强调徒弟头脑中要有“印迹”,而不是只作“打字机”。他认为,如果徒弟不能固定地跟一位老师抄方学习,那么,徒弟这次跟一位老师抄方看了一位病人,而这位病人复诊时,徒弟又跟别的老师抄方去了,就体会不到病人的变化。这样,徒弟就总是处在老师说自己抄方的状态,老师的经验不会在徒弟头脑中留下“印记”。徒弟就仅仅起到了“打字机”的作用。反之,如果拜了一位老师,就要长期跟着他抄方。这样,徒弟就能看到病人复诊的情况,老师的经验也就在头脑中留下“印记”了,就看到、学到“真东西”了,这就是普通抄方与拜师的主要区别。
  而对于徒弟在拜师学习中的成长,李建更强调“活学活用”。他说:“其实老师的主要经验,就在于对基础方的加减应用。因此,徒弟只有学会了老师对基础方的加减应用经验,也就是能够‘活学活用’了,才能算是学到了老师的经验。否则,一个徒弟就是跟随老师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也是没有学到什么。”什么是“活学活用”?李建认为,这就是要把学到的经验运用到临床并收到效果,而能不能“活学活用”、能不能成才完全在于徒弟自己。因为,老师只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肩膀”,而你能不能蹬着老师的“肩膀”走上去,就完全在于自己了。作为徒弟在跟师的后期,要发掘、整理、发扬老师的经验。这是向名老中医拜师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只有这样,徒弟才能真正成才,中医事业也才能发展。

--------------------------------------------------------------------------------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2
发表于 2005-1-28 11:41:58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教好与学好中医

  好经验!确实如此。
3
匿名  发表于 2005-1-29 16:41:54

如何教好与学好中医

我十分支持楼主的观点,毕竟上网求的人是很无奈,医生也很难做,可是医生要有医德呀,要不然谁还敢网上求医呀,楼主本着为大家着想的精神实在可嘉,佩服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1:56 , Processed in 0.0490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