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2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1 19:0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尊敬的部长和局长;我研究经络将近40年,读了经络古书,进行了临床针灸检验,证明经络是气感感受,是气感循行轨迹的记录,古书记录的是气感循行轨迹,古书定名为经络,经络是名词,是气感循行轨迹,只成在于古书上,两千年前的气感(循行)感受,在古中医记录当时就已消失,人身体表没有经络;古中医记录气感的循行轨迹,是前所未有的发现,古中医有功。针灸现代经络敏感人的穴位或阿是穴,可引出14经和奇经八脉,本人早在1973年前,针剌一点,引出气感,有规律的循行了全身,找到了针剌落点与引出气感起步之间的相关规律,从而证明脑中有一结构,针灸信息由感觉神经传送到这一结构,形成兴奋灶,兴奋沿着这个结构扩散,人脑感受到气感循行了14经,或奇经八脉,或循行了全身(已做相关实验,请到经络与气功小组找或到林中鸟的BLOG[编辑]http://blog.sina.com.cn/yyy19320415查找;请参考:#《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感传路线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比较 ---作者:许金森;吴宝华;杨广印;胡翔龙,由国家攀登计划【基金】资助)。脑中结构已有一位民间医生提出,发表在健康报上,此人名为吕承福,山东周村民医,97年,为此特意赶到北京与我交谈,他同意我的观点,我们在网上发表见解。脑中的结构是数亿年前人脑进化的遗迹,这种遗迹代代相传,所以针灸现代经络敏感人才能复制出古中医的发现,复制14经或奇经八脉。我是共产党员,也是七代以上的中医后代,已78岁,将进入坟墓,我推荐吕承福先生参与经络研究,进入研究所,冲破学阀控制的场所。在经络研究工作中要消除门户,只能追究真理(实事求是,百家争鸣),执行这样的政策才能真正体现你不为权力只为人民的高尚品德,但社会问题复杂多变,你可不表态,我理解。发信人袁文德,2009年4月21日12:00分。
2
发表于 2009-4-22 04:34:36 | 只看该作者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特立独行,自然支持者少。政府的资金只用于政府认可的研究。民间的资金,反映民间的意向。个人的研究很艰难,只有让别人看到部分成果与希望,才能得认可与支持。
支持追求真理的人。
3
发表于 2009-4-22 21:34:28 | 只看该作者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支持!
4
发表于 2009-4-24 14:26:11 | 只看该作者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随着事实的发现,经络是气感感觉的循行轨迹
                            作者:林中鸟袁文德
经络是气感感觉的循行轨迹。
有关经络在何处的概念不断转变,五十年代,朝鲜学者金凤汉编造谎言(凤汉氏小体),制造经络是实体,是管道,位于体表,这是谎言的结尾。
支持谎言者众多,李定忠用体表线条样皮肢病证明经络在体表,祝总骧用解剖和生物物理证明经络在体表,孟竟璧用同位素穴位注射证明经络在体表,论点纷纷飘落粪坑;无法通过古书的明确记录,古书明确经络是气感循行轨迹的记录;在经络敏感人身上针灸,随着引出气感,有规律的循行了14经和奇经八脉、循行了全身、循行了幻肢,找到了针剌落点与引出气感起步之间关连,找到了14经之间的界碑,界碑就是古书说的络穴,古书只说了前臂和手,小腿和足的络穴,林中鸟发现了胸背、腰腹和前、侧、背三条皮节带之间的络穴;明确指出针灸落点决定引出气感起步循步在何处,起循在那一节神经节段上,那一条皮节带上,那一条经脉动上,这是用科学方法进行的验证,任何人都能复试,必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经络是气感循行的轨迹,是人脑感觉到的循行线路,是古书上记录,是名词。
王天寿、张东炎原为经络在体表的支持者,随着百家争史鸣,正在遂步改变观点,经络概念随着事实转变,这是正人君子态度。
摘录:王天寿资料: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言:“经络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没有具体的实质与形态。经络显示神气的游行出入,所谓‘经脉循行路线’并不是真正的经络,实际上是俞窍的连接线,而俞窍也不是皮肤的穴位,乃是交会空间的集合。(注:神气就是指气感循行)。
摘录:王天寿回复: 2009-04-03 09:27:28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把经络比喻为飞机的航线是贴切的,比喻为海上的航线也有道理。这段话明确说出了经络是气感感觉的轨迹。
摘录:张东炎回复:东炎认为大脑是经络的控制中心,不是经络的通道,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径系统。经络的起源于循经感传导,不是起源于针灸腧穴。这段话隐隐约约地说气感感受由人体大脑控制。
归纳共同点,都承认经络是气感循行的轨迹,气感循行在人脑中枢。随着时代的进步,经络概念正在不断变化。


-=-=-=-=- 以下内容由 xxx193204152009年05月10日 07:05pm 时添加 -=-=-=-=-
请到blog.sina.com.cn/yyy19320415精读。
5
发表于 2009-4-29 13:00:40 | 只看该作者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医理探源 头衔:论坛版主 作者: 哲医《〈经络学识的真面目〉》
请教哲医:古书描述的经络(14 经和奇经八脉)是用笔写出来的,是根据听取被针灸者的感受—主诉的话,记录的,对否,你认可吗!做人要真诚,古书的记录处处是泥沙混淆,富有谎言,你要挖掘古书记录的经络根源,若离开了气感循行轨迹,成了谎言的贩毒者。
6
发表于 2009-5-4 10:46:22 | 只看该作者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新浪网友:
2009-05-04 10:33:56 理论来源于现象,现象不是理论——作者林中鸟袁文德
月球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是引力的相互作用,这是现象,不是理论,苹果击中牛顿体会到重力就是引力,万有引力才是理论,星球圆运动的力量来源于引力;有关经络的记载都是气感循行轨迹的记录,不是理论,是现象,追究气感循行在人体何处,才是探索经络本质的核心,从这里才能探索经络的本质。
复古古人的古话没有意义。哲医用大量篇幅复古阴阳五行,说经络是阴阳五行中的“论理 ”,是理论,要现代人复古,按古人说的把经络作为一种方法指导中医药,现代中医能认同吗?


-=-=-=-=- 以下内容由 xxx193204152009年05月05日 09:20am 时添加 -=-=-=-=-
圆周运转是引力与反引力之间的平衡。
7
发表于 2009-5-10 19:11:49 | 只看该作者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阴阳是名词,是古人传承下来的概念,天为阳,地为阴,南为阳,北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在经络记录中有阳经、阴经,气感循行在阳经上外络肢节,气感循行在阴经上内络脏腑,这是名词应用,无可非议,但进入到科研领域就不能用古人的概念挡路,针剌合谷,引出的气感下循手,循向手太阳(已公认,引出气感双向循行),上循肩,循向手阳明,不经颈、面、口、舌、咽不能直接去阴经,不能内络脏腑,为此在颈与气管之间加针,引出气感沿阴经下循,内络脏腑(古书有记——输气穴),清查汉代以前的古木人膝器记录的经络,与明代以后的经络图有显著差异,经查明,手足六条阳经条条加针输气穴,引出气感循行在阴经上,气感内络脏腑,所谓的阳经是由阴阳经气感相加组成,因此经络有阴阳是古人人为编造的名词,不能把阴阳当成真理,阴阳只是名词,探索经络本质揭示经络产生机理时不要把“阴阳”纠葛进去。(2009-5-9日)
8
发表于 2009-5-10 19:37:26 | 只看该作者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9
发表于 2009-5-15 13:45:49 | 只看该作者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找到经络感传敏感者已不成困难
       1973年林中鸟袁文德在内蒙古翁牛特旗首府---乌丹镇103医疗队外科病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重症患者中很容易找到经络敏感者,从而发现了针剌一点引出气感循行全身的规律。最近读到“不知经脉医学必然充满困惑(文/刘澄中)”一文中,提到:“只要选择十来个病例,即可找到阳性患者。所耗费的时间约为一刻钟,可以说:进入病房里去找来便是了!”(这段话位于此文的第八段,把很常见的经脉感循现象说成罕见乃是偏见或误信一段中。);1994年出版的《临床经络现象学》的前言里有如下的一段话:“事实上,找到经脉感循阳性者,比找到肺部有水泡音或心脏有吹风性杂音的病例要容易得多。应区别“非循行针感”(通称“得气”)误认作是经脉感循。1980年在烟台经络脏腑学术座谈会上,林中鸟袁文德首先报导如何快速找到经络敏感人(经络感传敏感者)。读了上述报导,得知经过14年(1980——1994),研究者合力找,事半功倍。现在请王天寿和他的朋友们和读者合力找,必能找到针剌一点引出气感循行全身的病例,对经络在人体何处必能找到可信证据。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18:17:35 | 只看该作者

发信给中医网信访,得不到回函,请网上转达。

请到blog.sina.com.cn/yyy19320415查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6:25 , Processed in 0.0552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