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6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17 22:2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上,而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而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上,而卫外者也”。有关这条条文的解释是这样的:阳气,就比如天和太阳,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就会寿命不长而不彰著于世,所以天道的运行当以太阳的光明为要点,因此,阳气的(本能)趋势是(清轻)向上的,而充实卫气维护外表。
讨论:阴阳互根,阴阳相合,而万物繁衍。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规律,当然会寿命不长,这一点众说一致,没有异议。
所以说天道的运行当以太阳的光明(温煦)为要点,阳气清轻向上运动,而维护外表。这一点本当也无异议,而近年来,中医的学术界有人发表了阳气的运行趋势是向内之说,此论大谬,背离了阴阳气的本质运行趋势,学习了本条文,当以正本清源。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传统有关这条条文的解释:因为寒的原因,像户枢的运转一样,阳气司卫气的开阖,起居猝急,扰动阳气,易使神气外越。
欲如运枢的“欲”字,诸书少有解释,考内经之言,言简而义全,少有无义之词,辞源中“欲”有想要希望之义,根据上下文义,当是因于寒邪的束缚,(阳气)想要运枢开阖卫气。
起居如惊的“惊”字,王冰注释为“卒暴也”。意思是骤然动。“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诸家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张介宾注:“若起居不节,则神气外浮,无复中存,邪乃易入矣。”张志聪注:“阳气司表,邪客在门,故起居如惊,而神气乃浮出以应之。神气,神藏之阳气也。”前者说阳气浮于外则里虚,里虚则邪气易 入侵。后者说邪已客表,所以阳气外出与邪争。两说虽皆通,多数人认为以张介宾注较顺。
考“惊”字,本意为马受惊吓而行动失常,后引申为“惊恐,骇怪。”我认为也可以引申为“扰动,干扰”之义。承前文,“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可以释为:因于寒邪的束缚,阳气想要运枢开阖卫气,而正常的身体生活条理次序受到干扰,阳气起而浮于卫表与邪抗争。此理近张志聪之义。此乃“寒盛则浮”之理也。又问为何寒盛则浮?寒伤卫表,太阳受之也,阳气鼓而卫外故浮也。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喘喝”,诸家解释为喘息时喝喝有声。张志聪云:“气分之邪热,则迫及所生,心主脉,故心烦,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也。”张介宾注:“若其静者,亦不免于多言,盖邪热伤阴,精神内乱,故言无伦次也。”惟张琦曰:“静而多言句疑有误,喝即渴之讹。”
喘喝之词,近代少有此说法,似张琦怀疑的有理。但考辞源,喝字有三义,一,指吸进液体或气体。二,大声呼喊。三,发ye声(四声)指声音幽咽,噎塞。此为喉中气体不畅之意,与喘字正相应,喘以形态言,喝以声音言。正好相合。于此考之,则张琦论缪也。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此段诸家解释无大异议。攘,去掉也,緛义为收缩。驰义为松弛。丹溪云:“大筋緛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驰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此段诸家诸说纷纭,莫衷一是。张介宾说:“因于气者,凡卫气营气脏腑之气,皆气也,一有不调,均能致疾。”张志聪云:“因外淫之邪,有伤于气,则为肿矣。”高世栻注:“气尤风也,《阴阳应像》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不言风而言气”.
张介宾言正气,张志聪高世栻云邪气。《内经注释》评:“观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则高注风气为是,然下文有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则张云正气亦可从。故二说可并存。”《内经注释》并注解:“四维,四肢也。相代,相互更替的意思。”
《中医大词典》411页“四维”,也是解释为四肢,并且例举了《素问》“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的条文。
我这样认为:考《辞源》四维词义,一指“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纲。二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三指古代一种游戏。游戏与本文中四维的义无关。而“礼义廉耻,东西南北”虽也与本文的四维意义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它却可以理解为四维大概可以泛指四种并列的事物。而“寒,暑,湿,风”四种主要的致病因素正可以用四维来指代。由此推知,张介宾解释为正气,似有不顺。而张志聪高世栻解释为病邪,于义乃通。
于是可以释为:因为风的原因,可以发为身体肿,而四种病邪交替更代伤人,可以竭尽人的阳气。
寒邪伤人的阳气不难理解。伤暑则汗多,初为伤阴,汗过多亦伤阳。湿为阴邪伤人阳气。而风邪使人腠理开而汗泄,也能伤阳。而四种病邪交替更迭,使人阳气衰竭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仅为个人的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违者必究)[/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5-7 05:42: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引用溪流先生所说:"所以说天道的运行当以太阳的光明(温煦)为要点,阳气清轻向上运动,而维护外表。这一点本当也无异议,而近年来,中医的学术界有人发表了阳气的运行趋势是向内之说,此论大谬,背离了阴阳气的本质运行趋势,学习了本条文,当以正本清源。"

先生学风严谨,考证确凿,正本清源,毫无疑问。但是,似乎有盲人摸象、断章取义之迹。

:
3
发表于 2007-5-8 06:30: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这个贴子最后由丁和在 2007/05/08 06:31am 第 1 次编辑]

首先说一声对不起,表示抱歉,成名不易,有人说这里,众目睽睽之下名声更为重要,但是,我想,这里,更是展示中医人勇气、魄力的地方,
本人并非故意与各位为难,只因莫名其妙的病纠缠一生大好时光,临来却发现并非医学无能,中医早就有一部精确细微的关于生命生病的的经典著作,即《内经》,因为时间流逝,以误传误,习惯成自然,以致中医沦落到被人意欲灭门的地步,实为可叹。
中医人应该有勇气纠正历史遗留下的自身的错误。而且这等重大问题,也只有具相当身份地位的专家权威才能实现,是故不才不端冒味。
溪流先生此文为“阳气”二字正本清源,以先生的身份,必定也有为中医正本清源之用意,但是。如果此中确实存在误会,不知先生如何选择?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先生没有考证篇目“生气通天”,本人才疏学浅,无法考证,只从直观解释,是说人体内生发之气与天地相通?自然界,气由水而生,因为阳热而成,所以“生之气”源于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句首说“阳气”,句尾是说“阳”;我手里的版本有一“而”字,有点难解,依先生的摘句,没有“而”字,如果不是漏落,就好解释;
这里的关键词:气、阳气、阳。
其中,“阳气”如天与日,说明阳气在“天”,观自然界,蒸汽由地面上升,阳光之热从天上来
先生说:“因此,阳气的(本能)趋势是(清轻)向上的”,此句是说“气”的性能,应该是“生气”的特性?,
自然界,“阳”来自天上的太阳,在人体,没有太阳,起“阳”之作用的是“阳气”,故经言“如天与日”,是“气”运行进入“阳”的层次,就如锅中的油有润滑作用,流转到锅下,就起火的效果?而“气”流转进入“阳气”的位置在体表,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这里,“脉气流经,经气归肺”是转换点,参考解剖学、生理学,应该是动脉末梢之微循环,是“食气”进入另一层次的位置?由“肺朝百脉”进入脉管壁的自身护养?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故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素问·阴阳别论第七》“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灵枢·卫气》“其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行于经者,为营气”。
结合以上诸条,“生气”如先生所证,由内而外,在体表发散恶气,精气转注于经脉,为阳气,或曰元气,成为生发谷气的原始能量,也是长养筋骨皮肉、产生功能的能源,由外入内。
“清阳发腠理”之发,不能简单的了解为开阖卫气,就如大风可以使门开阖,自动门依靠动能控制门的开阖,两者有正主还是邪主的区别,“清阳”二字也表示精气循经主开阖之意?
以上浅见请溪流先生斟酌,谨此。
4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07:39: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7/05/20 07:42am 第 1 次编辑]

[首先说一声对不起,表示抱歉,成名不易,有人说这里,众目睽睽之下名声更为重要,但是,我想,这里,更是展示中医人勇气、魄力的地方,]
先生错矣,这里无“成名”可论,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把这里的名当作名的话,那是一个小夜郎。智力判断有问题。
[先生没有考证篇目“生气通天”,本人才疏学浅,无法考证,只从直观解释,是说人体内生发之气与天地相通?自然界,气由水而生,因为阳热而成,所以“生之气”源于地,]"
内经既言“人体内生发之气与天地相通?”,何言“生之气”只源于地?
春天,万物升发,草木萌芽,你说是主源于“地气”呢?还是主源于天之“阳气”?也就是说,到了春天的季节,是天气变化了呢?
还是地变化了呢?
你把阳气孤立起来,只看到从地中升,未看到它源于天之阳。是天之阳气温煦了地气,再结合地气自身的阴,才有升发现象,而起主导作用的是天之阳,有疑问吗?
[是故阳因(而)上”],我写这篇文章的参考书没有“而”字,又查了三本黄帝内经书,皆有“而”字,看来是我的参考书有遗漏。向大家致歉。
[先生说:“因此,阳气的(本能)趋势是(清轻)向上的”,此句是说“气”的性能,应该是“生气”的特性?,]
内经既言生气通天,即是指生发之气源于天。再明白不过。
[精气转注于经脉,为阳气,或曰元气,成为生发谷气的原始能量,也是长养筋骨皮肉、产生功能的能源,由外入内。]
外在之阳气从“被受体”来讲,是从外入内的,从阳气本身讲,仍然是向外的布散作用。实施作用者与承受作用者的位置不能混淆,
不能站在承受者的立场来谈实施者的“阳”的运动趋向。举个似乎不雅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男女交合,本质是男的阳气向外发散布施于女,不能站在女的立场上认为这是女人的阳气的趋向“内入”,主与客,施发与承受位置不能颠倒。
外在的阳气被承受者承受纳化后,成为自身的阳气,本质的作用趋向仍是向外向上。
[“清阳发腠理”之发,不能简单的了解为开阖卫气,就如大风可以使门开阖,自动门依靠动能控制门的开阖,两者有正主还是邪主的区别,“清阳”二字也表示精气循经主开阖之意?]
“清阳发腠理”表现了阳气的发散卫外的功能,是人体正常的阴阳气血机能的体现,腠理开阖是卫气功能一部分,是人的生理,风使腠理开泄是病理,风能使腠理开,却不能“主持”腠理开泄,主持腠理开泄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卫阳之气,应该没有疑问吧。
5
发表于 2007-5-29 22:45: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首先感谢先生答复

出于自身对气的感觉,对《内经》中一些文句特别敏感,以及盼望中医能重新崛起的心态,还有几点疑问,请总版主斟酌,
“内经既言生气通天,即是指生发之气源于天。再明白不过。"

“通”与“源”有一个方向问题,如“通向成功之路”、“通向天堂”是去或前进之意,“源”是来之意,如“饮水思源”,“生气通天”是说体内生发之气与自然界相通,如出汗,呼吸,而不是“源于天”?
又“阳气者,若天与日”,说明“阳气”不是天之阳,另有其物,只是象“天与日”,“若”可以解释为“象”?
x先生说“春天,万物升发,草木萌芽,你说是主源于“地气”呢?还是主源于天之“阳气”?也就是说,到了春天的季节,是天气变化了呢?还是地变化了呢?
你把阳气孤立起来,只看到从地中升,未看到它源于天之阳。是天之阳气温煦了地气,再结合地气自身的阴,才有升发现象,而起主导作用的是天之阳”
到了春天的季节,天气变热,万物升发,是生物体内气机与自然界相应的现象,但是草木萌芽依靠的还是地气,如果将草木拔根而起,草木即枯萎,

“外在之阳气从“被受体”来讲,是从外入内的,从阳气本身讲,仍然是向外的布散作用。实施作用者与承受作用者的位置不能混淆
不能站在承受者的立场来谈实施者的“阳”的运动趋向。举个似乎不雅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男女交合,本质是男的阳气向外发散布施于女,不能站在女的立场上认为这是女人的阳气的趋向“内入”,主与客,施发与承受位置不能颠倒。”
先生思考精细,但是《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是本于寿命的立场,阳气出入的门户在于生命体,也就不必考虑“实施作用者”与“承受作用者”的位置
前面分析“阳气”不是天之阳,另有其物;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羊筋”;
《灵枢·根结第五》:“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
从“病气不足,急补之”说明病气是能够转换的必备之气,后一句更说明形气、病气就是阴气与阳气,个人认为“形气”产生动能,该属“阳气”,“病气”指血管中待运的血气?属阴气?
《终始第九》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先生说“阳气清轻向上运动,而维护外表。这一点本当也无异议,而近年来,中医的学术界有人发表了阳气的运行趋势是向内之说,此论大谬,背离了阴阳气的本质运行趋势,”
先生的观点立足于气的运行趋势,或者说是立足于血管中的初生之气,其性向外,聚则为病,形壁中的热气此如天之阳,“阳受气于四末”所以说阳气(形气)是由外入内,就如饮食下胃肠,复从静脉上升,而气从血管出表,复从经脉入里,“阳气的运行趋势是向内”之“阳气”非指外界阳气,而是指体内产生如天与日一样阳性作用的气。
据个人理解,先生错把阴气(如地气)当阳气?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3:01: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通”与“源”有一个方向问题,如“通向成功之路”、“通向天堂”是去或前进之意,“源”是来之意,如“饮水思源”,“生气通天”是说体内生发之气与自然界相通,如出汗,呼吸,而不是“源于天”?]
考辞源:通有几义,其中一义是贯通,由此及彼。另一义是往来,即有来有往,先生据何能肯定是第一义,而不是第二义呢?
生气来源于天之阳气,结合地之阴,化为生气而生发,回归于天,即言生气通天,于理甚通。
[又“阳气者,若天与日”,说明“阳气”不是天之阳,另有其物,只是象“天与日”,“若”可以解释为“象”?]
阴阳的概念是相对的,以地而论,天即为阳.
"若”可以解释为比如,解释为像似乎也通。
[到了春天的季节,天气变热,万物升发,是生物体内气机与自然界相应的现象,但是草木萌芽依靠的还是地气,如果将草木拔根而起,草木即枯萎,]
我提醒你,问题的关键在于“到了春天的季节”,这个关键是春天天之阳气渐旺,温煦大地,大地而出现了生机。引发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天之阳气。如果说草木主要依靠地气而生发,为什么冬天阳气不足,它不生发?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是本于寿命的立场,这是对的。但是,你认为[“生气”如先生所证,由内而外,在体表发散恶气,精气转注于经脉,为阳气,或曰元气,成为生发谷气的原始能量,也是长养筋骨皮肉、产生功能的能源,由外入内。]
我的看法是这样:人体自身从外界禀受阳气,是从外入内,外在的阳气进入人体后,化为自己的自身之阳,它的性质也是向上向外的。不能把外在的阳气进入自己体内的过程,误认为是自己的阳气向内运动的过程。
阳主卫外,阴主内守。 阳主发散,阴主收敛。阳气向上向外,阴气向下向内,阴阳气的运动方向是很明了的。
春夏阳气渐盛,万物向上向外,万物才生才长。秋冬阴气渐盛,万物向下向内,万物才收才藏。自然界是这样。
少阳因何主生发,因其阳气初生,向外向上。肾为阴中之阴,向内向下而主闭藏。
卫气昼行阳分,夜行阴分,本质也是阳出阴入。阳时浮于外,阴时潜于内。
人身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表现了人体阴阳的运动方向的向上和向下.浊阴的走五脏,归六腑,清阳发腠理,实四肢;表现了阴阳的运动方向的向内和向外。因为四肢和腠理相对五脏六腑来说是“外”,五脏六腑相对于四肢腠理来说是“内”。
五行性质,水火乃阴阳之征兆,火性炎上,水性趋下。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天人相应,阴阳时日对人体的影响导致卫气的浮与沉,本质上也是阴阳气的“上下”问题。阳使其上,阴使其下。
[前面分析“阳气”不是天之阳,另有其物;]
阴阳是相互关联的某些现象和事物的概括,它们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阳气不单指天之阳,但是天之阳可以说是阳类的代表之一。
[形壁中的热气此如天之阳],不懂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形壁是什么东西,请先生解释。
四末是四肢的别称,阳受气于四末,是说人体从四肢禀受阳气,这是阐述阳气的来源之一,其实阳气还有其它的来源,如禀受天之气,其中就主要是阳气。禀受父母先天之精气,也包括阳气。纳化水谷之精微,亦含阳气。而且是阳气主要来源。
[“阳气的运行趋势是向内”]
由阳受气于外在的四肢,就可以得出阳气运行是向内吗?那么同理,从内里纳化的水谷之精微得到的阳气,以及禀受父母的先天精气,也可以说是向外了.阳气的运动方向怎么能从阳气的来源来定论?
[就如饮食下胃肠,复从静脉上升,而气从血管出表,复从经脉入里]
中西医本属不同的理论体系,怎么能相互交杂阐述问题? 一会儿从静脉上升,一会儿从血管出表,一会儿又从经脉入里。让人实在不理解你说的是西医的血液还是中医的经气。这样的理论拿到哪里有人承认?贻笑大方而已。
况且,经脉经络等理论人家西医根本没承认,拿到西医那里也会令人家啼笑皆非。
你这是不是自创了一种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形式呢?如果是,趁早关张,此路不通。
先生的探讨求实的精神是可贵的。
7
发表于 2007-6-2 05:52: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这个贴子最后由丁和在 2007/06/02 05:55am 第 1 次编辑]

总版主先生说:考辞源:通有几义,其中一义是贯通,由此及彼。另一义是往来,即有来有往,先生据何能肯定是第一义,而不是第二义呢?
答:根据后文“因于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再习惯语法“通”字解释为往来,多有说明文字,如:两家通好、相通、四通八达等,象“生气通天”这种格式的句法,先生能举一例说明是“来”的意思吗?让伲开开眼界。,
先生说:{[就如饮食下胃肠,复从静脉上升,而气从血管出表,复从经脉入里]
中西医本属不同的理论体系,怎么能相互交杂阐述问题? 一会儿从静脉上升,一会儿从血管出表,一会儿又从经脉入里。让人实在不理解你说的是西医的血液还是中医的经气。这样的理论拿到哪里有人承认?贻笑大方而已。
况且,经脉经络等理论人家西医根本没承认,拿到西医那里也会令人家啼笑皆非。
你这是不是自创了一种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形式呢?如果是,趁早关张,此路不通}
告总版主先生,被人笑话,本人无所谓。问题是由己及众,有太多的病人实在是太冤枉!中西医确实属于不同体系,,但是同样给人体看病,不管从哪个方位着手,理论应该相通,就象木匠师傅做八仙桌,各人起手不同,但最终总工序必定相同,不然,八仙桌就走样,如果医理不相通,必定有乱经盗气;
中医理论目前有点神秘,但是并不虚幻,目前中医大师已经脱离过去那种单纯师徒相授
具有中西医兼学,又何必拘泥于中医古名称呢?想来总版主先生必定也不愿意将中医禁锢在神秘中而窒息?
问题是西医理论不全:体温与体液并存,必然产生气,气在基本密封的皮囊内,必然产生压力,压力进而产生动力,甚至产生磁、电变化感应,西医不知气,其生理学、病理学必定有缺陷,医理建立在有缺陷的基础上,其理必歪!中医又何必期盼得到人家西医承认?
丁和不敢贪天功为己有,不认为是自创,只是试图以现代知识去解读中医理论: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这里有二次往还循行:“脉气流经”,“毛脉合精,行气于腑”。我理解为气在循环中逐级深入不同层次,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五腧尽在手足四肢。
血脉与经气是《内经》本就有之,只是目前中医界格于门规深严,他西医说的名词,凡中医人就不能说?丁和傻呼呼地越规,把话说白了?
总版主先生对《内经》熟知能详,但所引用的经文都是说明阳气的功能与特性,而不是来源,了解阳气之来源,可能对治疗更有利?
要了解阳气来源,必先辩明阳气的实质。为了中医能重新崛起,我等百姓子孙能安居乐业,本人愿作垫脚石下一粒尘沙,说一点对“阳”的体会,因为体会了“气力”的意义,有气才能生力,故长期以药养气,促进气不断增生扩展,药也因气的进展而不断更换,以恢复一些人体功能。去年,因为用药有神经麻醉成分,被卡,化生中气的阳气原本虚,停药后,气不能输及督脉(背脊),人体不能晒太阳,晒到太阳,背脊就火辣辣的,半夜必定腹痛如绞、呕吐;并且血压极高,现在设法买到药,是通“脾生肉、肉生肺”这中间神经的,再晒太阳就没有关系。(说明:用此类药物,只要有气,通经即可,不必久服,所谓依赖性是因为气不能守)
所以认为,天之阳气对人体只是起阳化作用,产生人体阳气,一靠血液,二靠谷气升发,初化之谷气如地气,升入阳经才成为阳气,阳与阳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如先生所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到了春天的季节”,这个关键是春天天之阳气渐旺,温煦大地,大地而出现了生机。引发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天之阳气。如果说草木主要依靠地气而生发,为什么冬天阳气不足,它不生发?”
告知先生,冬天草木也生,也长,只是相对较慢,春天,温度日高,生气增发,生长加快。而“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所谓“大道至简”,一些文字细节往往容易被忽略:盛夏,河边高地,杂草不生,作物凋零,因为地下水流失,有阳无气,,无水就不能“天地气交”,当然,从圣人的角度,火气也是气,但是与谷气迥然不同,若不能受地气制约,则是阳邪,即“在天阳杀阴藏”之“阳杀”。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水火的特性是对立相克,也即“阴阳相克”,在人体,阴气与阳气的实质具是气,只是近水谷与近天之阳的不同区别,目前人们一般将词的组字理解为同义,而古人留传词的意义有不同意义组合,叙述事情,或前面的字说明后面的字,如“男人、女人”前面的字将后面的“人”加以区别,有如汽车、火车、自行车等同理;
若根据《灵枢·根结第五》“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阳气与阴气呈正相关,而不是相对相克,是相生。即形气充裕,病气也滋润易保;形气燥,即有阳而少气,病气也燥,如同锅下火与锅中水的状态变化。金针泻形气,既可泻气,也可泻“神”(生物电)?
再来理解“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天之阳气,人人有份时时在,失不了,而夭亡之人必是阳气失其所;《生气通天论》下文寒、暑、湿应该是阳气失其所的相关症状,可以治疗,若将“阳气”理解为天之阳气,治疗则无能为力。

-=-=-=-=- 以下内容由 丁和2007年06月02日 06:58pm 时添加 -=-=-=-=-
纠正“在天阳杀阴藏”应为“在天阳生阴藏,在地阳杀阴长”。抱歉!
8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13:07: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答:根据后文“因于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再习惯语法“通”字解释为往来,多有说明文字,如:两家通好、相通、四通八达等,象“生气通天”这种格式的句法,先生能举一例说明是“来”的意思吗?让伲开开眼界。,]
这一条我再上文中已有明确地解释,这个解释相信大家都会明白理解,您不明白是您自己的事。本来我可以不再回答,但是,鉴于您对中医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又有“拨云见日之志”。我再尽点义务,给您举例说明一下。
譬如中医认为人体是表里相通的,病邪在表,可以内传于里。病邪在里,也可以外达至表。这里“通”决不是来而不往,往而不来。难道还不明白吗?
[中西医确实属于不同体系,,但是同样给人体看病,不管从哪个方位着手,理论应该相通,]
您看您在这里也用了“通”字,您说您这个通字,是指中医只向西医去呢?还是西医只向中医去,还是中西医理论有来有往?这是您的矛,您的盾!他们俩已经打起来了.
您的通字也只能解释为有来有往,看来您根本不是不懂通字如何解释,您是在故意与人为难。
关于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香港中医教授李致重讲得很明白,建议您看一下。
http://www.iiyi.com/bbs/viewthread.php?tid=1240395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09/01/71/36/13.htm
中西医的不同点,我很不完全的归纳了一下:
1,对世界和对人体的看法不同,一是还原论,一是整体观念天人相应。这是角度不同的徊异的看法。
2,生理学的认识不同,中医的藏像理论与西医的解刨生理学概念不同,譬如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在功能上徊异。这一点内容也太多,您可以找些文章去读。
3,对于病因地解释不同,这一点我不用多说,风寒暑湿燥火与病菌病毒等学说没什么共同之处。
4,对病理变化的阐释不同,西医重视就病论病,局部治疗,中医重视有机整体,重视脏腑联系与疾病的传变,内容还有很多。
5,治疗的手段不同。西医重杀菌杀病毒,去除局部致病因素,中医重人的本身,重视调节人体内环境不利于病邪发展,重视本质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搞了多年,应当实事求是地说到现在也没真正的找到中西医的结合点。学院派的中医某些人,强行把中医往西医的理论“靠拢”,弄得有些中医教材的理论已经西化的面目全非,离开中医的本质甚远。可以说已危及到中医的生存!
还是中医药报一篇文章说得贴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往往共同决定了学科的分类,正是因为中医、西医有各自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才使得两者成为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  “但在目前的阶段,把中、西医学完全融合成一门新医学的条件还远远没有成熟,各种宣称“中西医结合学已经成功”的言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陈海勇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就象木匠师傅做八仙桌,各人起手不同,但最终总工序必定相同,不然,八仙桌就走样,]
您这个比喻没什么意义,逻辑的类比推理要求要求类比的两种事物要有较多的“共同属性”,这个类比才接近于有说服力,不然就没有说服力。木工做八仙桌的问题与中西医关系是风马牛,这个比喻无意义。
中西医理论在一篇文章里可以共同出现,但是,基本上要各自阐述各自的,不能再一个论点中,一种物质一会儿是经气,一会儿是血液,一会儿出静脉,一会儿入藏腑。这不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 而是概念混乱的乌七八糟大杂烩。没人看懂您在说什么。
这经气本是运行在经络里,怎么进的“静脉”,经气怎么在静脉里“运行”,遵循大循环和小循环的规律吗?我只能断言,您真“敢说”。颇有“想象和创造力”。
像您的这种理论:[<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这里,“脉气流经,经气归肺”是转换点,参考解剖学、生理学,应该是动脉末梢之微循环,是“食气”进入另一层次的位置?由“肺朝百脉”进入脉管壁的自身护养?]  中不中,西不西, 中医不承认,西医也不承认,非驴非马,什么也不是。您却怡然其中。浑然不觉。
中医的理论在您的解释之下,肯定“窒息”不了,因为它受的不是绞刑, 而是“凌迟”,您把中医西医都给阉割了。
真正的中西医结合的本身,决不是东割一块中医理论,西砍一块西医理论,七拼八凑汇成新的“中西医结合理论”, 您未免把复杂的事务“孩童”化了。这样的理论,既没有价值可言,又绝不能指导临床实践。
我看您现实的问题,似乎不用考虑中医历史遗留的错误问题,也不用考虑中西医的某些学术概念是否通约,志向不小,能力大有问题?您应先从中医的基础学起,把中医的基本概念弄通,然后再考虑别的问题,这样更实际一些,关于中西医如何通约,五年后再考虑为时不晚。
[问题是西医理论不全:体温与体液并存,必然产生气,气在基本密封的皮囊内,必然产生压力,压力进而产生动力,甚至产生磁、电变化感应,西医不知气,其生理学、病理学必定有缺陷,医理建立在有缺陷的基础上,其理必歪!中医又何必期盼得到人家西医承认?]
这些所谓的“理论”, 中医不承认,您给那些西医的“理论权威”说说,准把人家鼻子气歪了。还是那句话,志大是好事,力不能及是现实,人还是实际一点好。
[有气才能生力,故长期以药养气,促进气不断增生扩展,药也因气的进展而不断更换,以恢复一些人体功能。去年,因为用药有神经麻醉成分,被卡,化生中气的阳气原本虚,停药后,气不能输及督脉(背脊),人体不能晒太阳,晒到太阳,背脊就火辣辣的,半夜必定腹痛如绞、呕吐;并且血压极高,现在设法买到药,是通“脾生肉、肉生肺”这中间神经的,再晒太阳就没有关系。(说明:用此类药物,只要有气,通经即可,不必久服,所谓依赖性是因为气不能守)]
不知所云的理论,我的意见还是留在家里“孤芳自赏”为好。
“药”是什么药?麻醉成分,哪一种麻醉成分?被卡,被那里卡?晒太阳、半夜腹痛如绞呕吐所为何故?还什么““脾生肉、肉生肺”这中间神经的,再晒太阳就没有关系。”更是不知说些什么。
您要是总用这种理论语言和我讨论,我只好由您去“敝帚自珍”,你欣赏您的“阳春白雪”,我和别人去弹“下里巴人”。 毕竟是“曲高者和寡”嘛。
[冬天草木也生,也长,只是相对较慢,]  要抬杠谁都会,没您那个“地气”,草木也生也长您信不信? 您没听说过“无土栽培法”吗?
判断您是个志向很大的中医“初学者”, 听我一句逆耳忠言,踏实的学好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再迈向“远大的志向”为时不晚。
9
发表于 2007-6-3 10:02: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要抬杠谁都会,没您那个“地气”,草木也生也长您信不信? 您没听说过“无土栽培法”吗? 判断您是个志向很大的中医“初学者”,
您的通字也只能解释为有来有往,看来您根本不是不懂通字如何解释,您是在故意与人为难]:
总版主先生别恼哇,丁和并非故意捋虎须,也并无志向,实在是被迫无奈,可以说所以一切都是凭着直觉,相信中医,寻找,直觉感知某些不对劲,再寻找书证,。
对“通”字的理解也有点蒙胧,我说的是“相通”好像是有往来之意;但是对《生气通天论》的感觉是单向的?如《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方、葛根等解表方就体现了“生气通天”之义?如兼里证,强调表未解不可下,保持以气解表的重要?又《中医基础理论》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可是现实中,那时体虚,畏寒怕冷,不发热啊,感觉发热,脚酸,测量体温从不超过38度,由此发现,老人、妇人血虚,生气能力减弱。经言“气厚则发热”。生气能力减弱则无气厚发热之象!

您说“譬如中医认为人体是表里相通的,病邪在表,可以内传于里。病邪在里,也可以外达至表。这里“通”决不是来而不往,往而不来。难道还不明白吗”
对这一段好象明白,又象不明白,书是有这样说,好像是有往来的意思,但是又觉得
不对劲哇,经言“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理解应该是单向的啊,回也应该在不同层次,才是“神转不回”?
“传乃乘之名”,“病邪在表,可以内传于里。病邪在里,也可以外达至表。”实际是气道不通啊,生气积则为邪?往来奔突?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这里,“脉气流经,经气归肺”是转换点,参考解剖学、生理学,应该是动脉末梢之微循环,是“食气”进入另一层次的位置?由“肺朝百脉”进入脉管壁的自身护养?]  中不中,西不西, 中医不承认,西医也不承认,非驴非马,什么也不是。您却怡然其中。浑然不觉。
但是,基本上要各自阐述各自的,不能再一个论点中,一种物质一会儿是经气,一会儿是血液,一会儿出静脉,一会儿入藏腑。这不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 而是概念混乱的乌七八糟大杂烩。

不会说话,敢请先生对“淫精于脉”“脉气流经”“肺朝百脉”三个脉字如何解释?
依个人理解,食气贯穿与血脉、脏腑、经脉(神经)、筋骨肌肉,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分离,才是西医的分科观念?
对“地气”的理解,通常重于“地”字,然地不能化哇,地化漫天沙尘暴,是地中水经阳气作用化作地气,故先生说的“无土栽培法”必然离不开水的浇灌,也是地气的一种形式。
10
发表于 2007-6-12 20:16: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考《内经。素问》阳气失常的病变

按古汉语原意:惊者,受突然刺激而奔跃也.文中解读很好.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是前文总结.寒 暑 湿 气(风)---冬 夏 长夏 春四方四时(古人对时空的认识是一体化的)属性的外部能量对人体阳气的的循环不利影响.
为什么独缺了秋凉呢?秋高气爽,阴阳调和,人体最舒服.
四维中的维字,古汉语意思是时间空间方向解.即为时空解.代表光线(能量)来源的时空方向.
整篇文章解读准确精微.太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00:00 , Processed in 0.2077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