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2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头皮瘙痒、闭经医案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4 13:4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读:这两则灸法的临床医案,虽然平淡无奇,但透露出艾灸对于寒邪治疗的巨大优势。其简便易行的特点,要是能在临床中开发应用推广,对于医疗资源的节约,大有裨益。
灸法验案两则
作者/刘炳权
一、头皮瘙痒症
吴某,男,40岁,工人,19798月就诊。患者头皮瘙痒已五载,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入夜更甚。近二月来日渐加重,奇痒难受,屡经中西药治疗罔效,痛苦不堪。
既往无糖尿病、动脉硬化病史。平日形寒肢冷,终年厚衣不离,口淡涎多,如饮食寒凉生冷则更甚。其形浮面白唇淡。痒处无任何皮肤损害,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滑,诊为头皮瘙痒症。此乃阳气亏损,寒湿滞留所致。治以温阳散寒,祛湿止痒。予间接灸百会穴,每次40分钟。
复诊:瘙痒稍减,按上法施灸。
三诊:其痒顿减,能入睡,续上法。
四、五诊:其痒十损七、八,脉转缓,形寒口淡减轻。
六、七诊:头痒已止,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医学入门》曰:“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本例头皮瘙痒症,是阳虚内寒,水湿内阻,气机不利所致。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而改用灸百会穴。百会为诸阳之会,灸之可振奋诸阳,达益火而消阴翳,使多年痼疾,霍然而愈。
二、闭经
颜某,女,43岁,工人,198010月就诊。自诉:停经半年,过去月经周期为28天,行经5天,经色正常。上次来经时因受凉经水骤停,迄今半载。
觉腰酸背痛,四肢倦怠,时觉恶风头痛,少腹冷,白带绵绵,无色无味。面浮色白,舌苔薄白而腻,脉沉缓。证脉合参,乃感受风寒之邪,寒凝经阻,而致继发性闭经,治宜温经散寒,用胡椒饼加丁香、肉桂粉隔灸关元穴,共六壮,次日患者来告经水已行。
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指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肉桂,丁香、胡椒均为辛温之品,能温经散寒止痛,关元穴乃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三焦之气所生之处,为全身强壮穴之一。合而有壮元阳,温经散寒,使寒邪散,经脉通,任脉畅,地道乃复通矣。

点评

简单明了,切实有效。值得学习,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1-14 13:55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31
发表于 2019-1-25 23:59: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6 00:09 编辑

用上髎,会阳,委阳温肾阳,关元,气海穴补肾气
30
发表于 2019-1-25 23:58:09 | 只看该作者
治宜温经散寒,用胡椒饼加丁香、肉桂粉隔灸关元穴,共六
29
发表于 2019-1-25 14:49:23 | 只看该作者
上述文献记载了古代医家对头不可多灸甚至禁灸的认识。随着施灸操作方法的改进,“头不可多灸”已不能指导现今临床运用。
28
发表于 2019-1-25 14:48:40 | 只看该作者
头不可多灸”是指在古代以艾炷直接灸头部穴位时,要求灸量不可过大。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提出“首阳不可多灸”。东晋陈延之《小品方》记载:“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灸头正得满百”。北宋时期《黄帝明堂灸经》载:“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中论述了头多灸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
“头不可多灸”除头部施灸的灸量有限定外,头部的部分腧穴(如头维、承光、脑户等)不能施灸。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有头部禁灸腧穴的记载,如“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承光,在五处后二寸……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上述文献记载了古代医家对头不可多灸甚至禁灸的认识。随着施灸操作方法的改进,“头不可多灸”已不能指导现今临床运用。本文对此问题浅谈我们的认识。
1.“头不可多灸”的源由
古代“头不可多灸”的说法源于头部的禁灸穴位。《黄帝内经》提出灸疗的禁忌。《针灸甲乙经》记载头部禁灸腧穴有头维、承光、脑户、风府、瘖门。《备急千金要方》也记载有头部禁灸的穴位,较《针灸甲乙经》又增加瘛脉穴。除这些禁灸穴外,头部的大多穴位也是不能以直接灸或化脓灸大灸量、高频率施灸的。古代“头不可多灸”的依据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头不可多用直接灸法。古代灸法以直接灸为主,直接灸是以艾炷点燃后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防治疾病的方法。古人用直接灸法要求透发灸疮,会造成头皮破损,形成疮瘢有碍美观,因此头不可多灸。
(2)头部肌肉浅薄。由于头部血络丰富,皮肉较薄,其下分布着许多细小血管和神经,直接灸会伤及皮肉,造成气血损耗,所以古人认为头部少灸。《医宗金鉴》曰:“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针灸资生经·卷一》载:“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3)头为诸阳之会。头面为阳位,为阳脉所聚,《针灸大成·卷之九·艾叶》载:“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丹溪曰:“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艾草的性质属热,热性趋上,艾火之热力更易上达头面部。《千金要方》云:“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病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伤神,或使阳精玄熟,令阴魄再卒。”《医学入门》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因此,古人认为以热性之艾灸于阳盛之头面,恐易伤及阴精不宜灸多。
2.头可以多灸的依据
现代孙国杰主编的《针灸学》记载,头部禁灸穴位仅头维,而承光、脑户、风府、瘖门都是可灸的。在高忻洙《中国针灸学词典》中记载头维穴可温灸3~5 min。可见随着温和灸的使用,古代头部禁灸的穴位现在是可以灸甚至多灸的。

敦煌《灸经图》记载:“灸男子五劳七伤……当灸发际,灸关元……各灸一千壮。”该文记载治男子五劳七伤灸头部发际一千壮,可见灸量之大。
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明头部是可以多灸的。笔者治疗眩晕患者,以艾条(南阳百草堂三年陈艾,18 mm×200 mm)透灸百会穴65 min时百会处灼痛难忍,之后病人头部有冰释样感,如上法每天1次,治疗6次后,眩晕症状消失。
贺成功等用灸盒定位、定量施灸于头部穴位,重灸百会穴(重灸指每次艾灸时间长、疗程长,灸后灸感强烈或起泡等),治疗中风后遗症、脑源性疾病疗效可靠显著。
于学平等艾灸头部穴位治疗中风后遗症,结果显示:艾灸头部可以提高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病人肌力明显提高。
郭翔等用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热敏灸组采用悬灸头部热敏腧穴(风池、风府、天突、扶突、大椎等)治疗,采用单点或双点温和灸,部分灸感可直接到达头部或咽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冰刺激与吞咽训练,经治疗后热敏灸组吞咽困难评价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韩为等研究针刺对脑缺血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重灸百会穴能显著增强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及VEGF mRNA的表达,促进缺血半暗带区血管生成。
可见治疗脑病是可以在头部穴位大量施灸的。至于灸量的把握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腧穴特点以及灸后机体的反应来确定,不可偏说少灸。
3.对“头不可多灸”认识异议原因
古今施灸方法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代的灸法是在一次次的技术革新中形成的,从魏晋时期皇甫谧的化脓灸,到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提出的隔物灸,再至明代朱权提出的艾卷药条灸,最终形成了以艾条悬起灸为主、其他各种灸法并存的艾灸理论体系,逐渐改善了直接灸刺激大、灼痛强的缺点。直接灸虽现今仍有保留,但因常不被患者接受而使用较少。

现今的灸法施灸于头部时多采用艾条悬起灸,因其作用温和且容易控制温度,在各种灸法中占主要地位。悬起灸可避免灼伤皮肤及筋骨血脉,承淡安先生曾这样评价悬起灸:“然病者可以减少痛苦,近人多喜用之。”因此,用这种温和的灸法施于头部时,可以加大灸量,尤其对于某些顽疾疗效更佳。
施灸方式的转变可能导致了我们与古人对头是否可以多灸认识的不同,本文从自身临床治疗体会并结合现今医界各家对灸法的认识,反溯思考古经典,提出头部是可以多灸的看法。在运用时应参考古人之经验正确辨证,同时更应结合临床实际充分发挥灸法的治疗特点及作用,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科学地把灸法运用于头部。
作者:高希言,王孟雨,傅 文,温 婧(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郑州450008)
文源:《中国针灸》杂志2017年第12期
分享是一种美德,转发是一种境界。
你的一次转发、有可能会帮助无数人……
转发时请注明原创作者和出处!
针灸中国网(www.acucn.com)
微信公众号:针会天下(acucncom)
微信群:针会天下群
联系微信号:13124729881 (江东)
添加该微信后进入”针会天下“微信群(匿名群)
也可加入NCCAOM微信交流群(实名群,需验证本科学历证书)。
微信群定期发布最新中医针灸资讯,NCCAOM考试信息,中医英语学习资料,美国中医从业和就业等资讯。

NCCAOM微信在线做题小程序
联系人: 徐老师
联系电话:13813846072

请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浏览剩余64%图文版...
27
发表于 2019-1-25 14:4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5 16:38 编辑

脉缓,平日形寒肢冷,终年厚衣不离,肾阳虚用上髎,会阳,委阳治肾阳虚
26
发表于 2019-1-25 14:38:43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9-1-25 14:37
前顶 编辑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提供内容 。

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25
发表于 2019-1-25 14:37: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5 14:39 编辑

前顶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3.5寸;或于百会穴前1.5寸取穴。当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的会合处,并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主治癫痫,头痛,眩晕,鼻渊,目痛,颜面浮肿,小儿惊痫等。《针灸甲乙经》:“风眩目瞑,恶风寒,面赤肿”。《针灸大成》:“前顶主头风目眩,面赤肿,水肿,小儿惊痫,瘈疭,发即无时,鼻多清涕,顶肿痛。”《针灸资生经》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24
发表于 2019-1-25 14:09:32 | 只看该作者
平刺0.5~0.8寸,可灸
23
发表于 2019-1-25 14:07:38 | 只看该作者
脉缓,肾阳虚,不滑,百会化痰,百会不治肾阳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3:46 , Processed in 0.1879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