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29|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年天气异常炎热,中医如何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7 16:4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请有识之士赐教。
     今年三伏天是四十天,中国古典历法已经安排好了。我非常奇怪,不得其解,请有识之士赐教。
2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16:55:22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农历闰月会导致气候异常吗?

       这个问题我和许多人争论过。2009年夏天,大连出现了多次高温天气,报纸上说是因为闰五月的原因。2010年春节来得比较晚,碰巧3、4月相比往年冷许多,有人就说是过年晚的原因。2013年大连又遭遇倒春寒,于是报纸上又说是因为过年晚导致的,就连天气预报里面都这么说。难道农历日期真的和时令完美搭配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17:01:17 | 只看该作者
       今年又遇炎夏。有媒体报道,全国有43个市县日最高气温超过40℃,很多地方进入了“烧烤”模式。那么,古代夏天有多热?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 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炎热异常, 7月20至25日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 京师威暑。”天津:“苦热,,土石皆焦……”河北高邑:“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      西周时期“七月流火”     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开始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代文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多少弥补了气象史料的不足。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可能比现代要热。    对这一解释,不少饱学之士或曾有异议。有人认为,《七月》所写所记的是当时的农时农事,对四季变化和与飞鸟、动物的关系很敏感。如“七月鸣䴗,八月载绩”,䴗,即伯劳鸟,每年6月21日前后的夏至时节开始出现、鸣叫,冬至去,古人称此鸟为“司至之鸟”。所以三国时魏国儒学大师王肃谈及《七月》一诗时称,“蝉及䴗皆以五月始鸣,今云七月,共义不通也。古‘五’字如‘七’。”王肃的言下之意是“七月流火”实为“五月流火”。    “七月流火”被现代人用来形容天气炎热,也曾引发颇多质疑。2005年7月12日,台湾新党党主席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校长纪宝成在致词时便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纪宝成的致词旋即遭到炮轰,称人大校长“没文化”。质疑者的理由是,“七月流火”为七月大火星西去的意思,表示“暑气渐退,天气转凉”。   据考,把“火”理解为“大火星”,最早是东汉学史家班固在其所撰的《汉书·律历志》中的学术观点,此后便被持“大火星说”者据为经典。其实,班固的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因为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看,《诗经》中的原意可能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诗经》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季气温比现在约高2摄氏度。而且《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如果说创作者那时就知道“大火星”一说,似乎并无证据。因此“七月流火”在《诗经》中的原意未必是说“天气转凉”,反而可能就是形容“天气炎热”。    退而言之,即便“七月流火”有天气转凉之意,也侧面说明西周时的夏天非常炎热,不然诗人怎么会有天气转凉、气温下降的深切感受?     南宋嘉定八年“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在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为“热灾”。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的统计分析来看,热灾相对其他自然灾害并不是太多,与“霜灾”并列,约占总数的1%。    气候学家竺可桢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相应的也有四个“寒冷期”。除公元前1100年之前的第一个温暖期持续时间很长外,其他三个总是寒冷交替出现。    相对来说,热灾多发生在气候“温暖期”内,明显多于寒冷期。如在从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个温暖期内,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就较多。    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麦枯槁”。《旧唐书·德宗纪》上称,这一年“夏,热甚”。通俗说来,就是这个夏天太热了。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    这样的极端天气在北宋初年较多,而且宋代诗中多有描写。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陈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    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热,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 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当时的皇帝是赵扩(宁宗),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温暖,史书上称“大燠”,则是“太热了”。因为对水的需求过于旺盛,“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放在眼下,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币,那时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贵如油”的水?以致于“渴死者其众”。     清乾隆八年“京师威暑”河北高邑“日中铅锡销化”    然而,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 年。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上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极酷暑。有关乾隆八年极端炎热记录,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记录,兹录几条如下--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 京师威暑。”(《续东华录》)    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同治《续天津县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民国《高邑县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乾隆《浮山县志》)    山东高青:“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乾隆《青城县志》)    由此可见,当时的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威像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这一年夏天,以北京的情况最糟糕。当时法国教士A.Gaubil(中文名“宋君荣”)正在北京,他在日后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 日以来炎热已难于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这些人往往突然死去,尔后在路上、街道、或室内被发现,许多基督徒为之祷告”。    当时北京总共热死多少人呢?宋君荣引用当时朝廷官员的统计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实际被热死的人数当不止这些,加上其他地区,死人之众可想而知。    史上最热夏天的温度到底有多高?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的研究换算,1743 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过,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 和公元1999 年夏季,华北先后出现了两次极端高温纪录,分别为42.6℃、42.2℃,低乾隆八年2℃上下。 古人如何应对极端高温天气     据统计,在公元1911年以前的1000年间,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炎夏”有19次。遇到如此极端高温天气咋办?宋人释子益的选择是,“北窗一枕黑甜余,细听松风杂流水”,这代表了古人“战高温”的一种态度,朝廷也会采取相应措施。虽然没有高温预警机制,但官府会让老百姓减少外出和劳作,给受灾人口补助,以帮助大家过夏天。如《宋史·真宗纪二》中记载,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六月,盛暑,减京城役工日课之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皇帝赵恒(真宗)亲自下圣旨,在京城的打工者每天工作量减少一半。    在“热灾”发生时,有的朝代还会开展慈善和救济活动。如唐贞元十四年,唐政府便“出太仓粟振贷”;在史上最热的乾隆八年夏天,乾隆皇帝便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助措施,在北京的“街上和城门发放药物”,以减少中暑和死亡。    此外,过去迷信认为,出现极端天气是天神对人间君主的警示和惩罚。因此有的皇帝会检讨自己的施政过失。一是惩罚自己,减少饮食,即所谓“减膳”。如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六月“炎旱”,《魏书·天象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元诩(孝明帝)便是“减膳”。二是“虑囚”,即复审、查讯牢里的囚犯,纠正冤假错案。《新唐书·高宗纪》记载,李治(高宗)当皇帝的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七月,天气特热又遇大旱,李治除了“减膳”,还“遣使虑囚”。    连皇帝都“检讨”了,如果主政官员在高温季节犯有过失或不作为,当然更要被问责。唐贞元十四年夏天,皇帝李适(德宗)曾将犯有渎职过失的长安市市长(京兆尹)韩皋撤职。 来源:北京晚报/倪方六   
4
发表于 2018-8-7 17:08:07 | 只看该作者
干支历,既不是现代的阳历,也不是现在的阴历,而是综合行星日月的综合历法。
今年是火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今天的热,是因为火运太过,和司天复气。
现代气象研究,应该借鉴先贤的智慧。

点评

请先生仔细讲讲。  发表于 2018-8-7 17:18
5
发表于 2018-8-7 17:08:39 | 只看该作者
精通五运六气的人大概能解释
6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17:09:57 | 只看该作者
      今年2018年是“十二生肖年”中的狗年,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戊戌年。由于我国干支纪年法,每六十年一轮回,所以2018年往前倒60年的1958年也是戊戌年,往前倒120年的1898年也是戊戌年,戊戌变法就是发生在1898年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下一个中国农历戊戌年将会出现在60年后的2078年。
7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17:16:41 | 只看该作者
   今年伏天是40天,当然会异常炎热。农历为什么知道今年伏天会是0天?

点评

今年黑龙江省的伏天气温,比去年同时期低,很凉快。  发表于 2018-8-7 19:38
8
发表于 2018-8-7 17:19:30 | 只看该作者
题目似有问题。应当问:今年天气异常炎热,中国古典历法如何解释?或中国古人如何解释?

似不应当问,中医如何解释。中医没有义务来解释这个问题

点评

我也犹豫再三,我想中医里有能人,  发表于 2018-8-7 17:22
9
发表于 2018-8-7 18:59:18 | 只看该作者
系统讲起来,实在是太难,需要打很多字。大家有个基本印象就行了,五运六气就是研究天文历法、气候、物候、病候的。中医也是从这儿开始医学研究的,所谓上经言气之通天,下经言病之变化。现代气象学研究,实在是应该借鉴先贤的智慧,进而跨学科进行研究。
五运六气的科学原理与中医理论的整体构建
10
发表于 2018-8-7 19:05:28 | 只看该作者
  • 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点评

今年伏天40日,是早已算定的。还有那些年份出现40日伏天?有规律吗?这么算的?  发表于 2018-8-8 17:11
名不虚传,果然不凡。谢谢先生赐教。  发表于 2018-8-8 17:0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06:50 , Processed in 0.0618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