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181、182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20 20:1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评注:“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实,这只是有可能,并非一定。而“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明显就是将阳明病缩小于大便难这个范围了!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评注:其实,这只是白虎汤证的外证,并非所有阳明病的外证!因为随着邪热损伤人体津液逐渐加重,在发展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过程中,病人就没有那么多的汗液了,而且还会出现口渴、恶风等症状;当发展为大承气汤证时,就只是潮热而已! 阳明病的病位虽然在里,但在体表也有相应的外证,这条是白虎汤证的外证;因为与桂枝汤证都有发热、汗出的症状,所以在太阳病篇中,就有多个被误治或错简的条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0:34:04 | 只看该作者
摘录B站《夜读伤寒》相关条文共同学习之!

《伤寒杂病论》――第一百八十一条 原文:问曰:何缘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陽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陽明也。
注:①不更衣:不大便。古人登厕,托言更衣,因此,更衣又为大便的通称。      
       ②内实:肠内有燥屎结滞。
释义:(本条讲太陽病误治伤津,转属陽明。)      
问:陽明病是怎么得的呢?答:患太陽表症,若太过地发汗,或误用攻下,或误用利小便之法,导致津液损伤,肠胃干燥,病邪因而传入陽明,出现不解大便、肠胃燥结成实、大便困难的,即所谓的陽明病。      
本条补充了太陽病误治亦可转属陽明,不管发汗、利小便,或是攻下,只要用之不当,都会损伤津液,津液伤则胃肠干燥,因而转属陽明。陽明既病,胃肠阻滞不通,必然大便秘结,肠中燥实,或大便困难,程度虽然有轻重不同,但都是陽明热实症,所以说此名陽明也。      
陽明病的成因不一,前面已有说明。本条进一步讨论太陽病转属陽明的过程及其机制。   
太陽病若汗不得法,或错误地用了泻下与利小便的方法治疗,不仅其病不解,反而伤亡了津液。陽明主燥,喜润而恶燥。胃为水谷之海,亡津液者,首先伤亡肠胃的津液,以致肠胃干燥,大便不下,而转属为陽明病。转,是指病证中太阳向陽明的转变;属,是指病变已归属于陽明,意味着陽明腑实已成,燥屎结于肠胃,腑气不通,所以“不更衣”。因古人上厕所有更衣的习惯,故“不更衣”即不大便的雅称。“不更衣”、“大便难”是言证候,“内实”是对病变实质的概括。由于见到以上证候即可确诊为陽明病无疑,故曰“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陽明也”。   
太陽病发汗,原属正治之法,为什么会转属陽明呢?因为发汗总以遍身微似有汗者为佳,而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常有太过与不及。若发汗不当,则祛邪之法反成引邪入里之弊。汗出津伤,更兼邪气入里,则易于化燥而转属陽明。或应汗反下,更易引邪入里,促使病邪化热化燥。或利小便而损伤津液,也促使病邪化燥化热而入里。燥热与糟粕相搏,致腑气结塞不通,而为陽明病。是误治虽有不同,而病情转归则一。推而论之,不拘误治与否,亦不拘何种误治,只要病情演变,化热入里,形成燥热实证,便是陽明病。
己亥年七月初五




《伤寒杂病论》――第一百八十二条 原文:问曰:陽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注:外证:表现在外面的症候。

释义:本条讲陽明病的外症。      
问:陽明病的外在症候有何特点?答:是身热,汗自出,不厌恶寒冷,反而怕热。   
上条论述了陽明病的成因及其内实的见证,本条接以补充陽明病的外证。外证与表证含义不同,表证是对邪在肌表的所见脉证的概括,具体指太陽病,而外证则是里证表现于外的证候。里热外达,外证必见身热。三陽受邪虽俱见发热,但热型各有不同。太陽病为邪伤荣卫,陽郁于体表,故见“翕翕发热”;少陽病为邪在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故见“往来寒热”,而陽明病则为邪结于里,热由里向外腾达,故表现为“蒸蒸发热”,即像炊笼之热气腾腾。若以手扪患者皮肤之热比较,太陽病初扪尚觉灼手,但扪之时久则热度渐逊,而陽明病之热,则扪之愈久,热感愈甚,以此可作临床鉴别。陽明里热外蒸,逼迫津液外泄,必见汗出,故汗出亦为陽明外证之一。六经为病见汗出者,非仅陽明一经。太陽病中风证有自汗漐漐;少陽病有合目汗出,少陰病亦有因阳虚不能固表的自汗出等,但均不及陽明病汗出为甚。陽明病由于里热炽盛,不断地向外发越透达,迫使津液大量外泄,而表现为汗出连绵不断,所谓“陽明病,法多汗”,其理即在于此。陽明病的汗出虽有一定的散热作用,但其热并不因汗出而退,这又与太陽表证之热随汗解不同。“不恶寒,反恶热”是陽明病与太陽病以及少陽病的鉴别要点。病在太陽,发热与恶风寒同时并见;邪在少陽,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故寒热往来;而陽明则由于热结于里,里热外达,表里俱热,故不恶寒、反恶热,此乃陽明确实不移之候。盖不恶寒,则表证已罢,悉人陽明,并与三陰无关。恶热之前加一“反”字,是画龙点睛之笔,可将太陽之恶风寒与陽明之恶热的本质揭示无遗。   
或谓三陰病证有时也可发热,然而三陰证之发热者,不外以下几种情形:其一,三陰证兼表,有发热恶寒之可能,然必与陰寒证并见;其二,少陰、厥陰热证,以邪从热化,故有发热,然必与该经证候齐发;其三,少陰、厥陰之陽气未复,于厥利脉微诸证中,见发热,四肢转温等,是病情向愈之佳兆;其四,陰盛格陽,或陰盛陽脱证,以其残陽外扰,而有假热外见。这些发热,与陽明燥热有性质上的不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必须予以严格鉴别,切勿混淆。   
陽明燥热反映于外的证候,表现多端,何以确定以上诸证为外证?如上所述,此证足以独立于其余五经之外,并完全具备陽明特征,为外邪深入陽明化热化燥之标志。换言之,凡具此证者,皆可称为陽明病。至若潮热、谵语之类,亦为陽明外见之象,于外证中不加标明者,是因病情显著,已人危重之期。若必持危重证毕见,方识陽明面目,岂不晚矣?      
事物的发展变化,内与外是相互关联的,古语云: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即可知其内。诊察疾病,也不外乎这一规律。所谓陽明病外症,就是指陽明病所表现在外面的症候。本条设为问答,以突出陽明外候,使医者对陽明病能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陽明病的辨证。只要见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症,就可确诊为陽明病。陽明主燥,所以《内经》有“陽明之上,燥气治之”的论述。邪入陽明,大都从燥而化。因此太陽病的恶寒,到了陽明就恶寒罢而反恶热;胃为津液之府,陽明热盛,迫液外泄,则腠理开而汗出。
己亥年七月初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15 , Processed in 0.1418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