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8 09:3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9 10:03 编辑

第2条
    【原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词解】
  苦浊:“苦”可作“病”字解。“浊”即指湿热。下“浊气”亦为湿热。
     【释义】
  趺阳脉以候脾胃,脉数知胃中有热,热盛则消谷善饥,故“热则消谷”;脉紧主寒湿,湿胜则伤脾,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故“食即为满”。
  “尽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是插笔,指出谷疸与女劳疸不同的脉象。浮脉主虚,尺以候肾,女劳疸为肾虚有热,故尺脉浮紧脉主寒湿,谷疸为湿阻于脾,故趺阳脉紧。
  “风寒相搏”,犹言湿热相搏。脾胃虚弱,内蕴湿热,运化失职,消化功能减退,故“谷气不消”,即使勉强进食,则反能助湿增热,湿热上冲则头眩,湿热流于下焦,肾不能化气行水,故小便不利。“阴被其寒,热流膀胱”,“阴”指太阴脾,谓脾寒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伤胃,湿热下流于膀胱,气化受阻,则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湿热无从排泄,于是郁蒸而成黄疸。因为发病的原因与饮食有关,所以称之为谷疸。
  女劳疸是因房劳伤肾所引起,肾虚则生热,故见手足中热、微汗出、薄暮即发等症。女劳疸的特征是“额上黑”,色黑属于肾,主虚劳不足,所以有“色黑为劳”之说。病因非膀胱湿热,故“小便自利”。此病属于肾虚,如病至后期,出现腹如水状,是脾肾两败的症状,故曰“不治”。
  酒疸因于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如湿热上熏于心,故心中郁闷不舒,烦热不安;湿热盛于内,清浊升降之机受阻,浊气不能下行,胃气不降而上逆,故不能食,时常泛恶欲吐。病由嗜酒伤中引起,所以称之为酒疸。
      【中心思想】 本条进一步论述黄疸病机、分类及主症。

     【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趺阳脉数为热者,其热在胃,故消谷;脉紧为寒者,其寒在脾,故满,满者必生湿,胃热而脾湿,亦黄病之原也。尺脉浮为伤肾者,风伤肾也;趺阳脉紧为伤脾者,寒伤脾也,肾得风而生热,脾得寒而生湿,又黄病之原也。湿热相合,其气必归脾胃,脾胃者,仓廪之也;谷入而助其热则眩,谷不清而气以瘀,则胃中苦浊,浊气当出下窍。若小便通,则浊随溺去,今不通,则浊虽下流而不外出,于是阴受其湿,阳受其热,转相流被而身体尽黄矣。曰谷疸者,病虽始于风寒,而实成于谷气耳”。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09:41:47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9 09:49 编辑

       谷疸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因於饱食失节,饥饱不匀,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引起。主要症状有食即头眩、烦闷、胃中不适、腹满、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面发黄等。
  谷疸
  病名。五疸之一。因饥饱失宜,湿热熏蒸所致黄疸症。《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伴见食难用饱,小便不利,脉沉等。《圣济总录》卷六十:“失饥饱甚,则胃中满塞,谷气未化,虚热熏蒸,遂为谷疸。其证心下懊闷,头眩心忪,拂郁发烦,小便不利,身黄如橘是也。”治宜清热化湿,用茵陈蒿汤、谷疸丸、加味枳术汤等方。又名黄疸。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09:45:35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条

      谷疸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仲景设立黄疽病专篇并从病因学的角度将黄疸病分为谷疸、酒疸和女劳疸,首次明确提出谷疸的病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没有列出“谷疸”这一病名,但提到内伤酒食是黄疸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这说明谷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现代医家认为本病大体相当于传染性肝炎、胆石症、淤胆型肝炎等病,因此对谷疸病的发病机制和辨证治疗进行探讨实属必要。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09:49:51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条

     传染性肝炎为祖国医学黄胆病的一种。以病因来分,金匮有酒疸、谷疸、黄汗、黑疸、女痨疸五种。以病因的性质来分,有内伤、外感之别。以症状来分,有阴黄、阳黄之異。传染性肝炎,似属于谷疸、外感、阴黄的范畴。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09:52:12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条

酒疸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6:29:49 | 只看该作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条

     当血液中的红血球死亡,红血球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血红素(Heme)会于肝脏的库弗氏细胞(Kupffer cells)及脾脏被转化为胆红素。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随胆汁分泌至十二指肠,最后透过消化系统,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1)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1)时则为显性黄疸。
  病因
  1、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病变以致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
  3、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梗阻性(阻塞性)黄疸。
  4、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中医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治法 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 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
  治法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 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
  3、急黄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 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
  1、寒湿困脾
  治法 温阳健脾,化湿退黄
  方药 茵陈术附汤加味
  2、脾虚湿滞
  治法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方药 黄芪建中汤加减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18:09:43 | 只看该作者
          阳黄
  1、热重于湿
  治法 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 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
  治法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 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
  3、急黄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 千金犀角散加减
       阳黄,主要是指外感热病中的黄疸,以急性发表为特点,病因以湿热为主,即西医的各种急性传染病中的黄疸。
       阴黄,主要是指慢性疾病中的黄疸,病因以寒湿为主。病位在肝胆脾胃。
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18:14:1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均与“湿”有关。《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根据湿的来源,分为“湿从热化”和“湿从寒化”。前者发为“阳黄”,后者发为“阴黄”。
        “阳黄”为从热化,与脾、胃、肝、胆有关,如功能失常,可导致内湿的生成。热为阳邪盛,正邪相搏而发病快,似属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于肝细胞发炎,不能摄取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加以处理使其变成直接胆红素,加之肝细胞内溶酶体释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间接胆红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如超过2.0mg% ,则巩膜、皮肤黄染。由于间接胆红素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此时透过表皮组织观察皮肤色泽鲜黄如桔色,似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阳黄”类,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如常用的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其中茵陈含叶酸,对于肝有好处,茵陈主要增加胆汁分泌,有退黄作用;栀子有利胆作用,可降血中胆红素;大黄有促进肠蠕动,不利粪(尿)胆素原的重吸收,而减少肝肠循环。
         “阴黄”为湿从寒化。所谓“寒”为机体功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所造成,使湿盛阳微,寒湿郁滞脾胃,阳气不振,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发病慢,病程长,似属阻塞性黄疸。由于经肝脏处理的直接胆红素不能经胆道排入肠腔而返流入血,此时血中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直接胆红素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初期组织黄染较深,为“阳黄”。随着病程延长,血中直接胆红素持续增高,黄疸进行性加深,在组织中的胆红素可被氧化成胆绿素,皮肤色泽晦暗,则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阴黄”。治疗原则以健脾和胃,温化寒湿为主;若脾虚血亏,则健脾补益气血。
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18:25:28 | 只看该作者
         黄疸     最多见于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此外,尚有一些传染病也能引起黄疸,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黄疸者占5%~15%。钩体病黄疸出血型在某些地区发病不少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18:34:43 | 只看该作者
   调整一下顺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1 04:07 , Processed in 0.0498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