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8 23:00 编辑
七、黄汗-汗腺异常分泌证态
黄汗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39条:“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兼见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病因是由於风、水、湿、热交蒸所致。 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 疮疡。在《金匮要略》中将其划归为黄疸、水气病的范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8条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额代苦酒)。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光明中医杂志2008,2月,23卷,2期227页,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疗腋臭的机理探析,证明该方治疗黄汗、腋臭有效,并且讨论了中西医关于黄汗、腋臭的病理机制是一致的。认为大量汗液分泌,汗液中的脂肪酸等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之后,或者与空气、肥皂发生反应,致使白色衣裤出现黄色。
黄汗与汗腺异常过剩分泌是一个证态。
“黄汗”是一个症状,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关于“黄汗”曾有多种解释。诸如:历节病黄汗;水气病黄汗;痈脓黄汗;黄疸黄汗等。出汗、黄汗是中西医的共同参照物。
正常出汗是人的生理现象,过度出汗或汗液颜色异常都属于病理现象。黄汗是以汗出色黄、染衣着色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黄汗的病因是身上汗出、汗出未停时就入水洗澡,水湿立即从汗孔侵入,阳气被郁、水湿滞留、郁而化热,在脾虚的情况下,湿热内蒸营分,外泄肌肤,所以导致汗出色黄,沾衣染被。临床上黄汗的原因比较复杂,临床表现除黄汗外,尚可伴有身热恶风、头面及四肢浮肿、腰腿酸痛、下肢怕冷、小便不利等表现。
经常出汗者,衣服常常出现黄色,这是正常现象。这样的人洗浴之后,特别是用冷水洗浴,汗孔容易闭塞,如果个人卫生不佳,容易引起毛囊炎、甚至于痈脓。在古代,使用温水洗浴是一种奢侈,一般民众基本是冷水浴,相对而言头面部与四肢经常洗浴,毛囊炎与脓肿容易发生,在没有抗菌素的时代,容易引起蜂窝织炎甚至于败血症(营血分证)。有些关节炎,其周围皮肤的汗腺分泌过盛,也可以引起局部黄汗发生,这就是黄汗历节病。有一些水肿病人也可能出现黄汗,因为发汗是治疗水肿的一种办法,一些水肿病人大量出汗之后,也会出现衣服被染成黄色的现象,这是水气病黄汗。
头面部蜂窝织炎可以表现为:“身体(头面部)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蜂窝织炎局限化之后,形成脓肿即中医的“ 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 疮疡”,这是痈脓黄汗。肝胆疾病、溶血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升高引起的黄汗,就是黄疸黄汗。
现代认为,常见黄汗的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种:
1.药物的反应 以利福平多见,其他如核黄素、呋喃妥因、痢特灵、伯氨喹宁等药物,服用常规剂量即可能出现黄汗、黄尿。
2.肝胆疾病 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胆结石、肝硬化以及肝癌、胰腺癌等,引起肝功能减退或胆汁瘀积堵塞,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增高,随汗液排出体外,而出现黄汗。
3.某些溶血性、感染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误输异型血液,以及蚕豆病的患者,因红细胞大量破坏,间接胆红素在血中滞留而致黄汗。疟疾、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的病人,由于红细胞破坏加快,肝脏功能受到损害,而出现黄汗。
4.食物 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食物,以及过量食用含色素的食品或饮料,也会出现黄汗。
5.其他 青年人汗腺分泌旺盛,若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出汗过多,未能及时换洗衣裤,汗液中的脂肪酸等有机物与空气、肥皂发生反应,致使白色衣裤出现黄色,接触腋下、胸前、腰腹以及会阴等部位的衣裤尤为明显。
由此可见,黄汗有两种情况:一是汗腺分泌旺盛,汗液中的脂肪酸经过细菌分解,或者经过空气氧化形成黄色物质染着衣服,呈现黄色;二是胆红素生成过多,随着汗液分泌形成黄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