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中医与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8 15:5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中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参天大树.
在中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易经的理论,道家的儒家的思想,相互交融哺育了中医。使中医的理论在开始形成期,就有丰厚的辩证法思想作基础,故能成就昌盛于几千年之伟业。
儒家的“中庸”思想深深的渗透于中医的理论之中,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的理论交相辉映。
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尚有一点争议,有疑为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所作)源于孔子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
何谓“中庸”?程颐说,“不偏之为中”,意思是不偏于一方。“不易之为庸”,意思是不改变常规。
“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关于道的理解,儒家与道家有一定的分歧,道家的"道”是道法自然,纯粹是客观的。儒家的"道"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的道,掺有一定的人为的主观的成分。
儒家认为:“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思是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作为不符合中庸,君子的言行处处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作为肆无忌惮。
概而言之:儒家认为中庸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以中和为常道。适中,是事物的最佳阶段。
中和的思想是强调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然而又是统一的。
中医学认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平衡”的思想是中医学关于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认识。
意思是阴阳双方保持在动态的平衡中,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都会引发对立面的偏衰偏盛,从而打破其平衡状态,造成病理状态。张介宾云:“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生物,偏则气乖杀物”
此种理论毫无疑问,含有一定的儒家中庸思想成分,(当然,阴阳平衡的思想主要来源与易经)。
儒家思想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喜怒哀乐未曾表现出来的时候,处于不偏不倚的“中”的状态,其表露出来以后,符合常理与法度,称之为和。“中”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和”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儒家中庸的中和思想对应于中医的“度”思想
“度”既适度, 既无过之与不及,亦属于事物的最佳状态。
素问云:“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和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说明人体的生理状态与外界自然界的环境是相互配合的。这就是合于“常度”的状态。
在病因上,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了偏盛和偏衰。故此,在中医的治则上,《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以有了“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重要治疗理论。
理解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中医的阴阳平衡的理论,"君子"既能够适度的把握内心的精神世界,正确的应付外来的客观因素的刺激。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
这正是中国古代保持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准绳。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源泉之一。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养生思想,除受道家的影响外,也有一定的儒家中庸思想成分。
中庸的处世态度,阴阳平衡的病机思想,道家的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的健康养生理论。
而最可贵的是,这是两千年前中国哲人的思想。
在国外,直到近代才出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体内平衡"(homeostasis)、"均衡感(sense of proportion)"等理论。
中国人关于健康本质的认识超前了多少年。[/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9-1 15:24: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中医与传统文化

好。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19 , Processed in 0.0506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