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回归和创新, 迈开发展中医的两条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8 11:0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7/11/28 06:55pm 第 6 次编辑]


[watermark]"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是三千年前我国的商汤王发出的震荡宇宙的呐喊。
《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400年前,英国的哲学家培根宣告:“凡不应用新良方者,必将遇到新的邪恶,因为时间是最伟大的创新者。”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唯一的选择。
四大发明是我们的骄傲, 是因为我们创新,而近代中华民族的落后和挨打, 也是因为我们创新的落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落后于时代的东西, 必然要遭到淘汰,中医之所以能够生存,也是因为中医的理论虽然古老, 但是绝不落后,在某些科学理论角度上甚至说有超前,所以它能在一日千里的现代化环境中生存了下来。有一天它的理论彻底的落后了,那也会随着滚滚的长江东逝而去。
有些人人为的把继承和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强调继承就不能妄谈创新, 也有人认为搞创新必须否定经典,必须完全的脱离经典的理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中医的继承和创新是个什么关系呢?他们绝不是对立的关系。
只有完整的继承了中华医学的古代的宝贵遗产,熟练的掌握了中医的理论精髓并能灵活的运用指导临床医疗实践, 这样才是回归和继承了中医的精髓,才有资格谈中医改革和呐喊中医的创新。
“如果我能看的更远的话,那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创新的肩膀就是继承!
那种撇开和蔑视经典,甚至扬言完全推翻经典,一心一意地拽着西医的尾巴搞所谓的创新的人,是在建造一所二十一世纪的科技界的海市蜃楼,是在扮演现代西医的使唤丫头,是在为中医挖掘一座现代化的坟墓,而回答他的, 当然是历史老人的响亮的耳光。
中医的理论需要创新, 中医的实践需要创新,中医的诊法需要创新, 中药的剂型需要创新,中医的发展需要创新!
中医发展的历史,每一个对中医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的中医学家,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创新学家,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新的贡献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是创新吗?永远囚于内经的“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圭臬,哪有伤寒论灵活的辨证施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说到底, 还是实践检验真理,张太守是从医疗的实践中,摸索出了外感伤寒的实际的规律。
相信张太守如果能活到今天, 也未必死守着那397条,113方。哪位敢说张仲景不给伤寒论增添新的内容?
金元四大家星汉灿烂, 刘、张、李、朱四家对中医学发展都各有创见, 在理论和治疗上各有独到之处, 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明代赵献可、张景岳等提出命们学说,为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
明清时代, 温病学派的出现, 标帜着中医传染病学的高度发展.吴又可著《温疫论》, 叶天士著〈温热病篇》,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 薛生白著《热病篇》,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明确地提出 "戾气"致病的新观念, 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与方法, 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温病学说对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 为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巨大贡献.
永远囚于伤寒论治外感病的藩篱,中医对于流行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几乎形同荒漠。
清代大医学家王清任之《医林改错》, 部分的纠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提出了治疗淤血疾病的新思路和新方证,对中医学的发展贡献也是形同山岳。
用哲学思维来解释:“扬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规律”。
中医的诊法不需要创新吗?
四诊的精华绝不可以丢弃,认为现代化的诊断方法日益完备,应当完全的取代古老的貌似落后中医四诊,这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中医的诊断的特色是“ 直觉加逻辑推理”, 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根据人体外部的表面的特征,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例变化.这种从外之内的诊察方法,不比直接的钻进人体的内部诊察的方法差, 因为它能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疾病的各种征象,正邪的盛衰,疾病的位置,疾病发展的进退,对预后的判断。而且直观和简便。
我能从脉象舌像和面色上,直观的诊察出数十种以上西医的疾病诊断,(虽然准确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但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能达到的)只需十几分钟即可,(我的脉诊法只遵循脉学的原则,但是评脉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方法, 这也算一点创新吧。)而这些疾病如果按西医的检查排查方法,病人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且要耗费上千元的检查费用,能说我们的中医诊断方法落后吗?
如果能和西医的检查方法结合一下,即先用中医的诊断大体的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 再用西医的手段去验证(我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比西医的普遍排查法、全面检查法不知要省去患者的多少费用!
二十一世纪的宠儿---计算机, 应当尽快的应用于中医的诊断,譬如把中医脉学、舌像学的各种资料植入电脑的软件,把辨证方法和方药输入软件, 应用计算机来看病, 这绝不是天方夜谭,我国的有些部门正在搞,西方的某些医疗机构也在搞,我们是否能走在人家的前面都是个未知数。
那些极力反对中医走现代化道路的仁人志士们, 该醒醒了,因为“ 洞中才数日, 世上已千年!”
中药的剂型不应当改吗?
从孔老二的时代,就拎着的称药的小戥子,拎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也凸显中国人特色,不是骄傲是耻辱, 是落后,迅速改革售药的方法迫在眉睫。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位国外某国的医院院长,谈起中医剂型的改革, 他通过翻译说“我国人现在有许多中医的崇拜者, 但是, 中药汤太难喝了,所以限制了中医在我国的发展”
我说中国人对于喝苦药汤也不感冒,由于这个原因, 中医的就诊人数也在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制约中医发展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我们正在谋求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中药制成丸剂散剂是个路子, 但是, 更多的是中药的临证组方, 这是中医的主体,用丸散药效太慢,汤剂如何改革?
是否能将各种单味的中药提纯液体状,配药方时只需要把各种药物按照医嘱一定的配比混合,再加一点蔗糖类调和剂改变一点难服的味道。是否可行?大胆的设想, 小心的求证,积极的实验。还要广开思路!
外国的医院院长都在想探求中药剂型的改革, 我们还能等吗?
的确, 无论那种改革都要不可避免的涉及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但是,首先必须要做,困难和问题不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现实的“成果”是与发展和需要极不相称的.是应该检讨和自责的。
我说一句绝不是耸人听闻的话, 中医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我们不改, 人家也必然要改,真要等某一天去进口外国人的”中医发展经验”,有何面目对待中医的老祖宗“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
老祖宗们似乎也在呼唤“徒子徒孙们, 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呀,莫要让中医姓了夷姓。”
我曾经说过,现代中医需要两条腿,一条叫继承, 一条叫改革。现实或者还可以换个说法,一条叫回归, 一条叫创新,要让中医大踏步地发展,必然要坚定的迈开这两条腿。
[/watermark]

       (有转载者须具作者名, 否则以侵权究)
2
发表于 2007-11-28 15:00: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归和创新, 迈开发展中医的两条腿

说得好极了,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具体内容,赞同!
3
发表于 2007-11-28 18:29: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归和创新, 迈开发展中医的两条腿

说的好!现在的综合型医院中西医结合的情况是明显的,这样的医学格局将在我国会长期存在! 在这个时代中西医的优势互补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中医临床必须对现代医学有一定的认知,否则不好开展工作 。中医临床工作应该重视和应用现代医学。      多学科多元的讨论和研究,只要一起研究,一起实践,就一定有出路,当然方法很重要。  
楼主提出的:回归和创新, 迈开发展中医的两条腿!是发展中医科学事业的必经之路!
4
发表于 2007-11-28 19:3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归和创新, 迈开发展中医的两条腿

汤剂效果片丸都不可替代,治疗痔疮我曾使用过胶囊剂,但效果远远不如汤剂,涤荡肠胃,是汤剂的长处,丸散膏丹达不到汤剂的效果.
5
发表于 2007-11-28 20:15: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归和创新, 迈开发展中医的两条腿

  汤者“荡”也,散者“散”也,丸者“缓”也,功效各有差别。西药给药也不是一个途径呀!
6
发表于 2007-11-28 20:24: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归和创新, 迈开发展中医的两条腿

好贴!!!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0 12:20: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归和创新, 迈开发展中医的两条腿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8>百家争鸣</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3:16 , Processed in 0.0542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