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179|回复: 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五期——陈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 21:1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33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陈斌,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帖子:
南京陈斌原创帖子集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45&topic=208&show=0
2
发表于 2009-4-2 21:40:3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我是零四年底,开始接触进入全球中医药论坛的。不知不觉间,已是零九年了,下来了五年多。五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的话,大概一个大学的课程可以完成了。事实上,以我个人的体会,论坛也是一个大学,上论坛来交流讨论学术,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这五年多的时间,我接触认识了中医药学术界的许多的人,和许多的学术思想,极大的丰富促进了我的学术视野与思考,在这里,我个人对论坛的开办者与初创者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3
发表于 2009-4-2 21:58:0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自我简介:一九七三年出生。江苏南京人。之所以取名南京陈斌,并不是特意要强调我是南京的,而是陈斌这个名字可能过于普通与常见罢,当时注册时论坛里已有了相同的ID,故又加了南京二字,这次通过了论坛的注册。一九八八年读西医中专,九二年毕业至基层医院工作,从事内科临床。以后一面工作,一面参加了江苏省国家自学考试中医专业,及自学考试西医专业的学习。干中学,学中干,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现在国家已经取消了自学考试的医学专业,想要再通过自学考试获取临床医学的学历,已不可以了。所以有时把握机会,是非常重要的,错失了,就不大容易追回来了。
4
发表于 2009-4-2 22:35:3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中医现代化的坚定支持者!
5
发表于 2009-4-2 22:43:5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先生对论坛做出了很多贡献,正如先生所言:论坛也是一个大学,上论坛来交流讨论学术,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谢谢分享!
6
发表于 2009-4-2 22:47:4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5/24 11:07pm 第 2 次编辑]


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这个题目很大,我的文笔又不大好,在这里,就重发一篇《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一帖,大致的让大家了解一些我个人当年的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另外,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一些相关的小插曲。在这之前,经过近十年的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与思考,写了《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一文,自认为在学术思想上,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投稿于健康报,未果;投稿于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未果;不甘心于自己的学术思考只能为自己所知,甚至想起华罗庚与熊庆来的故事,希望能够遇到象熊庆来这样的伯乐,于是从当时的一期的中西医结合杂志中,选择了一位似很有地位与声望的人(具体的姓名,今天却是记不清了),将稿子寄了去,结果是泥牛入海,毫无音信。当时的心境,可谓是十分的郁闷。经常的诵念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怀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现在想起来,当时颇有几分愤青的味道,但却是当时真实的心态。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网络的时代,有了网络后,许多的情况开始发生转变,学术话语权已不再为少数的“权威”所垄断把持,普通的专业人士,也可以畅意的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与看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7
发表于 2009-4-2 22:50:4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后起之秀,钦佩!
8
发表于 2009-4-2 22:55:1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附: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035&show=100

无意中看到《健康报上登了几篇自学考试的文章,甚是亲切,因皆为同道之人。
在自考的道路上,我亦算得上是一个老兵了,古人言:十年磨一剑。我已用十年的光阴,在磨砺诊治病症的医学之剑,为病人解痛苦,为人生谋发展。
初,西医中专毕业,九二年工作,于时年方二十,对人生事业如何发展,并无确切的想法,只是于潜意识中认识到,人应当做一点事,不可虚度此生,这就有了一点继续学习的动力。在当时的条件下,于我而言,继续学习,走脱产学习的道路,经济不允许,函授学习,文凭不硬,只有走自考的道路,当时自考尚无临床医学专业,也就只有考中医了。
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医的学习,其间的酸甜苦辣,是过来人皆知道,勿庸多言。于我而言,学中医较旁人更多一分辛苦,我不但在努力去原盘接受掌握中医的理论,还努力的用已有的西医知识去尽力理解中医的内涵,这就很辛苦,很痛苦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走了百余年,自建国后有系统、有组织的研究亦有五十余年,穷尽无数的学者、智者去研究它,亦尚未完全弄清楚,可见难度之大,我也想去弄清它,不免是自不量力。但是,对不明白的事总希望去弄明白,这也是人类的一种宝贵天性吧,这应当是值得鼓励的。再说,明白总是从不明白开始的,必须经历不明白这个阶段。
四年的中医理论学习结束后,当时我的总结是,收获是挺大的。对同一个病症,既可以用西医理论去诊治,也可以用中医理论去诊治它,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中西医结合医生了。当然,回过头来看,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这只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最原始的阶段。严格地讲,这不能算是中西医结合,只能算是中西医混合。混合不等同于结合,结合应当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的,是水乳交融,而不是水油混杂。
于是时也,临床病症诊治能力的发展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学了中医后,医学的视野打开了,博的问题初步解决了,该如何去解决专的问题。具体言,未来该如何去发展中医、西医。当然,最好的方式是二者同时发展,于临床做到宜中则中、宜西则西,此为至境。但是这很难,穷一个人一生的力量,同时在中医、西医两个领域达到纯熟的境界,这太难了。还是应当有侧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我选择了西医,因为就我当时的情况而言,我以为,临床上大多数病症用西医即可解决,部分病症虽西医无甚好方法,须应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但在给病人做病情解释、病因病机分析时,还是用西医理论更合理、更为病人所理解,这是我选择西医的理由之一。理由之二,中医于我而言,想进一步提高是有很大实际困难的。我周围无人从事中医,我的中医知识,全是依靠一个人自学得来的。而中医遣方用药,更多的是经验指导,这就制约了我在中医方面的发展。这所有的一切,决定了我在选择主攻方向时,只能是西医。但是我又不愿放弃四年的中医所学,怎么办呢?有一条道路隐隐出现了。历来我们谈中西医结合,只是谈到如何将西医引入中医领域,去发展中医,去讨论中医现代化。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思维,将中医引入西医领域,以中医为手段,西医为目的,促进西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可以,它的具体形式是什么?可不可以将中医辩证论的诊治模式拿来,去建立西医辩病论治的诊治体系,从而极大的提高西医诊治病症的效率及水平?这将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我以为,它将是一条前景十分光明的道路。
恰巧于此时,江苏省自考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我再一次踏上了自学的征程。重学西医,是为了温故可以知新,重建西医辩病论治的诊治体系,参加自考,是以考促学。不觉又是六个春秋,光阴荏苒,已过而立,回首往事,无愧无疚。王安石言:力足以至者,于人为可讥,于已为有悔。尽吾志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写此文,与天下同道之人共勉。
9
发表于 2009-4-2 22:56:2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729&show=0

中医在对病症进行诊治时,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外感温热病,一类为内伤杂病。二者性质、症状各有特点,其诊治模式亦不相同。对外感温热病,予以三焦、六经、卫气营血辩证论治,对于内伤杂病,予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辩证论治。对此,西医似可借鉴。
西医上,我们亦可以将病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染病或流行病,如疟疾、伤寒、水痘、结核、或铅中毒、汞中毒等;一类为非传染病或流行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姑且命名为内伤杂病。对于传染病和流行病,它们的特点在于病因单一、明确,引发的病理改变则可能牵涉到多系统、多脏器,复杂多变。此类病症诊断的重点在于病因,治疗的重点也在于病因,只要抓住病因诊治,则整个病症的诊治即迎刃而解。
而内伤杂病则不然,内伤杂病之病因往往是多样的,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社会的、心理的,有时亦是不明确的。且病因的找出,有时对病症的实际治疗也难以发挥大的指导作用。这时,我们对病症进行诊治时,重点应放在机体内部的病理改变上,而一个症状可以见于若干个病理改变,一个病理改变可以出现若干个症状,此时,我们应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单位,病变的部位是一个脏器,还是多个脏器,在一个脏器上是一种性质的病变,还是多种性质的病变,彼此的关系是相兼,还是相互转化,孰为本,孰为标。治疗的重点也不在病因上,而在于直接纠正改善这种病理改变,有是病用是治,用药物(西药、中药)、、针灸、饮食、运动、心理等手段。在治疗上,或同治,或分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
对于前者,我们谓之病因诊治模式,对于后者,我们谓之病理诊治模式。病因诊治模式是在和传染病及流行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类诊治传染病及流行病曾经发挥,并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在诊治内伤杂病时,这一模式则有极大的缺陷,内伤杂病的诊治重点应在于内在的病理改变,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过程的枢纽

-------------- 病因----------------

----------------↓---------------------

外在症状 -→ 内在病理 -→治疗

----------------↓--------------------

----------------转归----------------


以外在症状为导向,去确定内在病理改变(包括病变部位、性质),再据此解释症状,分析不同病理改变之间相互关系,寻求病因、预测转归、确定治疗。如此一来,我们在诊治内伤杂病时,将可以迅速抓住本质、要害,诊治过程将变得更为流畅、有效和便捷,将极大的提高西医诊治内伤杂病的效率及水平。

以上是个人在从医的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写出来抛砖引玉,若果能对医学的发展有所裨益,则幸矣。
10
发表于 2009-4-2 23:01:1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感谢马、王、罗先生的支持。几位先生的做学问的精神与态度,亦是我个人十分钦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1:12 , Processed in 0.1243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