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教《素问识》的有关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3 21: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素问识.藏气法时论篇》毒药攻邪句下,注曰:王应电云:“毒药,得天地之偏气,寒热之性过甚者也,人身有不合之气,须以偏胜之物攻之,乃得其平”,请问,王应电是何方高人?生平,学术贡献是什么?另外,《素问识》的学术价值是什么?请各位高人给与指点,在下不胜感激之至。
2
发表于 2005-1-13 22:28:31 | 只看该作者

求教《素问识》的有关问题。

明朝有个王应电,字昭明,《儒林传》一书有详述。
3
发表于 2005-1-13 22:37:42 | 只看该作者

求教《素问识》的有关问题。


日本   .丹波元简《灵枢识》和《素问识》

=============================

   金窪七朗生卒年月不详,原名鳌城公观,后改名金窪七朗。著《素问考》,全四册,不分卷,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藏书,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影印出版,小曾户洋于书末撰解说。据オリエント出版社《黄帝内经注解丛刊.黄帝内经研究史略图》载,《素问考》于1792年(日本宽政4年壬子)写毕,以书末写有“宽政四年庚戌之夏集之”而知。又考宽政四年为壬子,宽政二年(1790年)为庚戌,则“庚戌”二字误。或此书起稿于庚戌而结稿于壬子亦未可知也。森立之《素问考注》卷末《素问考注采用诸家例式》云:“《素问考》,金窪七朗(初名鳌城公观)辑(书中往往引桂山曰),宽政四年壬子所笔述。其书凡四册(无卷数),此本盖其底稿。弘化三年丙午本玄仙(关西藩针医)携来备于庭先生一览者。”森立之所云“备于庭先生一览者”,谓丹波元坚(号庭)于《素问考》卷末所写跋语也:
  “是书《平人气象论》下云:‘尺脉缓涩’当作‘尺缓脉涩’;‘脉尺粗常热’者,当作‘脉粗尺常热’。此前人之所未言及,甚叶于古脉法之旨。先兄柳先生所见亦相近矣。鳌城公观不知何许人。此本盖其底稿,本玄仙持来见示,因浏览一过,题数言以还。丙午岁首夏望之松拙者元坚。”
  元坚及森立之之跋语,使读者思考许多问题,产生许多疑问。
1 疑团与解疑
1.1 金窪七朗与丹波元简的关系
  森立之所见之《素问考》即元坚所浏览并撰跋语之《素问考》,森氏谓“书中往往引桂山曰”,丹波元简字桂山。今考《素问考》引“桂山曰”者甚多。略举两例:
  (1)男不过尽八八 金窪七朗:明韩《韩氏医通》曰: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天地自然之数也。桂山曰:“由是考之则谓不过八八者,是五十五而加九数也。谓不过七七者,是五十五而减九数也,所谓阳进阴退之理了然可见焉。”桂山曰:“诸家注大抵以七七八八为其子之年数者,非也”。
  (2)分别四时 金窪七朗:具于《四气调神论》。将从二字一意。桂山按:“此篇全道家之言,盖系拾淮南王辈所作。庄子分神圣至贤,文子别二十五等(注:《文子》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其次德人云云,以小人为最下),可见秦汉之际,有此等之伎俩。”
  《素问考》引丹波元简桂山语甚多,不详举例。考金窪七朗引书通例,必举书名或人名,如引吴昆语则曰“吴云”,引高世则云“高世直解云”,引《淮南子》则必举其书名与篇名,此为全书通篇大例,而引桂山语不仅直呼其号,且未举其书名,则知丹波元简此时尚未撰写《素问识》,而丹波元简之辈份亦低于金窪七朗,乃执弟子礼而问学金窪七朗者。
1.2 《素问考》与《素问记闻》的关系
  丹波元简有《素问记闻》一书。元简名著《素问识》系在《素问记闻》基础上撰成者。《素问记闻》上、中、下三册,日本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于本世纪80年代影印出版,第一册扉页题《桂山先生口授素问记闻》。此书原为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所藏,影印之前,中日读者罕见之。
  校读二书,发现《素问记闻》与《素问考》基本相同;所异者,《素问记闻》多删《素问考》之医理发挥及医家之诠释,而语源之考释、训诂之解说则多同。举例言之:
  (1)谷气通于脾 金窪七朗《素问考》:“吴云:山谷之气,土气也。按,谷、通用。《诗.邶风》:习习谷风。疏云:谷之言,生长之风也。《王莽传》:风迅疾。注:即谷风也。《千金方》曰:气感于脾。”按,《素问记闻》与《素问考》全同,一字不异。
  (2)九窍为水注之气 金窪七朗《素问考》:“《类注》云:‘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曰水注之气’。愚按:阴阳合一之妙,于气水而见之矣。请以釜观,得其象矣。夫水在釜中,下得阳火则水干,非水干也,水化气而去也;上加覆固则水生,非水生也,气化水而流也。故无水则气从何来?无气则水从何至?水气一体,于斯见矣,而令精气足,亦犹是也。故言气注之水亦可,言水注之气亦可。然不曰气注之水,而曰水注之气,至哉!妙哉!此神圣发微之妙,于颠倒中而见其真矣(注:以上张氏)。或曰:气疑应作器。气、器共去冀切,依音讹耳。字书音气以器,则音器以气,可从知也。《外台》十六引《删繁论》云:九窍为水注之气。又曰:按隋萧吉《五行大义》注之气三字作‘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去矣’十三字,乃知今本脱此数字。《大义》之书佚于彼而存于我,得获遗文于千载之下者,不亦大幸哉?王冰以降诸家,不知有此说,宜其注之不分晓也。”
  丹波元简《素问记闻》未引“《类注》云水注之气”至“于颠倒中而见其真矣(以上张注)”一大段文字,而全录“或曰气疑应作器”至“宜其注之不分晓也”一大段文字,并改“或曰”为“因窃意之”四字,以示下文为丹波元简之发现与首倡。
  《素问记闻》之训释条目与《素问考》亦基本相同,略有文字之损益。其所删汰者,多为解无深义无关训诂考据者;其所增益者,皆为在《素问考》基础上略加申述者。例如:
  《素问考》 血菀于上使薄厥。《注证》云:菀音郁。吴云:薄,雷风相薄之薄,邪正摩之名。厥亦气逆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素问记闻》 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举痛论》云:有所大怒气逆,甚则呕血。吴云:薄,风雷相薄之薄,邪正摩之名,厥亦气逆也。按,夫形气属于阴,血脉不能运行则形气绝,形气绝则血脉郁于上,故为薄厥之病。
  校读《素问考》与《素问记闻》两书,可以确知,丹波元简不仅曾从金窪七朗学习、讨论《素问》,而且丹波元简以其博雅秀慧,颇受金窪七朗青睐,故时引丹波之说写入《素问考》中。因可考知,丹波元简曾借阅《素问考》而抄录之,略加增删。
  问题不在丹波元简抄录金窪七朗《素问考》而增损之,问题在于丹波元简对此三缄其口,秘而不宣,致使其子丹波元坚于1846年(日本弘化三年)慨叹云:“鳌城公观不知何许人。此本盖其底稿。”
  丹波元简曾以《素问记闻》授徒。《素问记闻》扉页写有“桂山先生口授”六字可证。丹波元坚以父为师,元坚尚且不知《素问考》之作者为何许人,是丹波元简讳言《素问记闻》所自出无疑也。
1.3 《素问识》与《素问记闻》的关系
  《素问识.序》言及元简研究《素问》写作《素问识》之简况,对于探讨《素问识》与《素问记闻》之关系很有启发。此序写于1806年(日本文化三年丙寅岁)秋九月十一日。
  细读该序,知元简治《素问》乃承其先考丹波元德兰溪公之庭训。1790年元简36岁,受到老中松平定信赏识,于同年11月拔擢为奥医师叙法眼。1791年(宽政三年)10月,其父元德主持医学教馆跻寿馆,元简为跻寿馆助教,序言所言“采择马莳、吴昆、张介宾等诸家之说,更依朱氏之言,参之于经传百氏之书,以补其遗漏”等语,即指他讲授《素问》之事。元简于跻寿馆讲授《素问》之讲稿,所使用之资料,取材于《素问考》无疑,而《素问识.序》竟无一字言及金窪七朗及《素问考》。
  由上所考,《素问识》与《素问记闻》之关系当如下述:
  第一,丹波元简执教跻寿馆时,曾以《素问记闻》为讲稿或参考资料;而《素问记闻》出自金窪七朗《素问考》,绝无疑义。
  第二,《素问识》系在《素问记闻》基础上撰成,《素问识》之材料亦有超出《素问记闻》者,这些材料乃元简研治《素问》之心得,笔之于书眉及行间者。
  《素问识》是元简不朽之作,在日本及中国享有极高学术声誉。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再次印刷,《内容介绍》称是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著作重要参考书”。然而元简对此书受益于《素问考》不置一词,秘默不言,谓其剽窃则语嫌刺激,衡之事实,则实难辞攘善掠美之咎也。
2 《素问考》的贡献
  金窪七朗《素问考》在《内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贡献。据日本オリエント出版社《黄帝内经注解丛刊.黄帝内经研究史略图》载,从17世纪以来,日本研究《内经》逐渐形成学风,许多医家潜心研究《灵枢》《素问》,写出许多考证、诠释《内经》之作,如1681年那须资信撰成《内经新知论》2卷,1692年河野芸邻斋撰成《素问札记》,1699年竹中通庵撰成《素问要语集注》(1706年刊行)及《素问要语意翼》(撰成年代不详,1740年刊行),荻生徂来撰成《素问评》《素难评》(撰成年代不详,1766年刊行),1700年稻叶通达撰成《素问研》8卷,1700年目黑道琢(1739~1798)撰成《素问标记》及《灵枢笺》,此两书惜皆失传;1792年金窪七朗撰成《素问考》,为丹波元简《素问识》在资料、体例、训诂诸多方面奠定基础,《素问识》8卷实质上是在《素问考》基础上进行增删而成。丹波元简《素问识》撰成于1806年(见其序言),自此书刊行,学者多仿其体例续有所述,如其子丹波元坚(1795~1857)于1846年撰成《素问绍识》4卷,喜多村直宽(1804~1876)于1851年撰成《素问札记》3卷,又于1854年撰成《素问讲义》12卷,1845年涩江抽斋(1805~1858)撰成《灵枢讲义》24卷,森立之(1807~1885)于1864年撰成《素问考注》20卷,森立之尚有《灵枢考注》,惜已失传,撰成年代不详;伊泽棠轩(1834~1875)于1867年撰成《素问释义》20卷,山田业广(1808~1881)于1871年撰成《素问次注集疏》,这些著作,对于阐发《灵枢》《素问》微言大义、校正衍文错简、诠释词义训诂,均有巨大贡献。这些学者之学术根底约有二端:首先,大部分学者对清代文字音韵训诂考据之学均曾深入研究。清代学术成就的巅峰是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考据之学。清代中日贸易逐渐加强,海运逐渐弛禁以后,清代小学家、经学家、史学家的著作,很快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文化阶层孜孜研习之作(见日本木宫泰彦《中日文化交流史》),从而为日本学者运用小学和考据学研究《灵枢》《素问》奠定学术根底,我们从森立之、丹波元坚、山田业广、喜多村直宽大量引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中可以看出他们受到清代学者的学术滋养与影响。其次,日本有较好的儒学传统。儒家研究经典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力避意必,摒弃空言,与宋元理学家土苴诂训,随意畅想,大相迳庭。如丹波元简青年时期曾拜儒学大师山本北山为师,山本北山亦重视训诂与考据,给丹波元简以很大影响。金窪七朗《素问考》全书贯穿考据精神与训诂方法,为丹波元简日后的学术研究与治学方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伤寒论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医》等,无不贯彻考据精神与训诂方法,他以这些著作,成了日本江户中期考据学派的执牛耳者。丹波元简以后的医经考据训诂专家,几乎没有一人不把丹波元简奉为高山仰止的泰斗。
  尽管丹波元简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但是他的学术源头活水,却与金窪七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金窪七朗《素问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2.1 博考经传百氏之书,探寻《素问》语源时代
  (1)昔在黄帝 《素问考》云:《书.尧典.酒诰》等作“在昔”。《无逸篇》谓“昔在”,俱犹言古昔也。孔疏云:“言昔在者,郑玄云:《书》以尧为始,独言昔在,使若无先之典然也。《诗》云:自古在昔。言在昔者,自下本上之辞;言昔在者,从上而下为称,故曰使若无先之者。据代有先之,而《书》无所先,故云昔在也。”《注证》云:“此总述黄帝之始末之辞。”《合类》云:“此述黄帝始末,记者之言也。”
  按,《尚书》之《虞书.尧典》、《.酒诰》均有“昔在”一词,而《诗经》作“在昔”。“在昔”与“昔在”其义有别。金窪七朗考《尚书.尧典》孔颖达疏,意在指出《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语中之“昔在”,义为“从上而下为称”,其词来源古远。此段解诂,丹波元简《素问记闻》作如下抄录:
  “昔在黄帝,《书.尧典.酒诰》等作昔在,《无逸篇》谓在昔,俱犹言古昔也。孔颖云:言在昔者,郑玄云:《书》以尧为始,犹言昔在,使若无先之典然也。《诗》云:自古在昔。言在昔者,自下本上之辞;言昔在者,从上自下为称,故曰使若无先之者。据代有先之,而《书》无所先,故云昔在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据《素问考》及《素问记闻》此条作如下语:
  昔在 《书.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孔颖达《正义》云:“郑玄云:《书》以尧为始,独云昔在,使若无先之典然也。《诗》云:自古在昔。言在昔者,自下本上之辞。言昔在者,从上自下之称,故曰使若无先之者。据代有先之,而《书》无所先,故云在昔也。”
  对比三书,谓丹波元简难辞攘善掠美之嫌,不亦宜乎?
  (2)愚者佩之 《素问考》云:“《素问钞》云:佩宜作悖。吴亦云:佩与悖同,古通用。元.李冶《古今黄 主》云:佩与背通音。”
  按,《素问》王冰注:“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金窪七朗此条训释,意在改正王冰误训。丹波元简《素问记闻》抄录此条云:“《素问钞》云:佩宜作悖。志茂云旦云:背佩通用。吴云:佩与悖同,古通用。”至撰《素问识》,此条训释如下:“愚者佩之,李冶《古今》云:‘王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冰说非也。佩,背也。古字通用。果能佩服于道,是亦圣人之徒也,安得谓之愚哉?’滑云:‘佩,当作悖。’吴云:‘佩与悖同,古通用。’简案,《古今》之说是。”
2.2 正《素问》之讹字,改王冰之误训
  (1)肾气独沈 《素问考》云:“一说独作浊,与焦、满对。按《焦氏笔乘》云:浊、独古通用。《孟子》沧浪之水浊兮,浊音独,与足叶。”
  (2)传精神 《素问考》云:“一云传当作抟,附也。”
  (3)气骨以精 《素问考》云:“《医统正脉》中宋板作骨气。”按,当作“骨气”。森立之、涩江抽斋有《素问校讹》一书,以《素问》顾从德本为底本,详参众多《素问》传本校之。此条《校讹》云:“元刊本作气骨,当互乙。”所谓元刊本者,谓古林书堂本也。今考古林书堂本,正作“气骨”。
2.3 词义断代
  (1)其谷豆 《素问考》云:“豆,古皆俎豆之豆,用之以豆为菽者,始见于《国策》姚宏注,辨之详焉。”
  按,“其谷豆”句,见《金匮真言论》。考《战国策.韩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姚宏注“非麦而豆”句云:“《史记》《后语》作非菽而麦”,注“豆饭”云:“古语只称菽,汉以后方呼豆。《史记》作饭菽,《后语》作菽饭。”则《战国策.韩策》之两“豆”字乃讹字,《史记》引文皆作“菽”可证。金窪七朗此注在于说明,“豆”字在先秦皆当俎豆之豆讲,俎豆是古代盛粮米肉食之器,先秦时代把大豆小豆之豆皆呼为“菽”,至汉代“俎豆”之“豆”才产生菽豆之义。金窪七朗此条训释虽简短,但对于考证《素问》成书时代十分重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于以“豆”字鉴别作品时代有如下说明。《说文》卷五豆部字注:“按豆即(shū,后作菽),一语之转,周人之文皆言,少言豆者,惟《战国策》张仪云: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史记》作菽。吴氏师道云:古语只称菽,汉以后方呼豆。若然,则、字盖出汉制乎?”在《说文》卷七“,豆也”下注云:“,豆,古今语,亦古今字。此以汉时语释古语也。《战国策》: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史记》豆作菽。”《说文》卷一下草部“萁,豆茎也”注:“当云而曰豆,从汉时语也。或后人改之。《杨恽传》:种一顷豆,落而为萁。《孙子兵法》曰: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曹操注:音忌,豆也。”上述资料充分证明,“豆”字之义为菽豆,始于西汉,《素问》《灵枢》之豆字皆为菽豆之豆,则《素问》《灵枢》之书,经汉人整理或文字润色,有徵矣。
  (2)涕泣俱出矣 《素问考》云:“古书目汁曰涕。谓鼻水为涕者,仅出于《太玄经》。”按,“涕”字亦可用于秦汉古书之断代。涕字在春秋、战国、秦皆指眼泪,至汉代始指鼻涕。先秦时代(指春秋、战国、秦)把鼻涕称为“”(tì,又音yí)。《说文》卷十一水部“,鼻液也。”段玉裁注:
  “《易.萃.上六》:咨涕。郑注:自目曰涕,自鼻曰。《弓》:垂涕。《正义》:目垂涕,鼻垂。《诗.陈风》涕泗滂沱。《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泗即之假借字也。古书弟夷二字多相乱,于是谓自鼻出者曰涕,而自目出者别制泪字,皆许不取也。《素问》谓目之水为泪,谓脑渗为涕。王褒(按,字子渊,西汉宣帝时人)《童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曹娥碑》: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汉魏所用已如此。”
  据段注,“涕”字从指眼泪转为指鼻涕,始于西汉。西汉宣帝时之王褒及扬雄(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略晚于王褒)均以“涕”字指鼻涕,而前此则皆指眼泪。考《素问》之“涕”字皆指鼻涕,如《解精微论》云:“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王冰注:“鼻窍通脑,故脑渗为涕,流于鼻中矣。”据此,《解精微论》篇成于汉代无疑也。
作者简介:钱超尘,男,63岁,教授,医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4
发表于 2005-1-13 22:40:25 | 只看该作者

求教《素问识》的有关问题。

:em09:  :em09: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8:34:32 | 只看该作者

求教《素问识》的有关问题。

非常感谢各位。
6
发表于 2005-12-7 07:19:44 | 只看该作者

求教《素问识》的有关问题。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00:23 , Processed in 0.0781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