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3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寻祝味菊医案和戴丽三医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25 18:5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虽然FTP中有,可我只是普通会员,不能下啊!唉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18:53: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寻祝味菊医案和戴丽三医案

希望罗本逊版主能把它们以附件的形式贴出来。
3
发表于 2004-11-25 20:3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寻祝味菊医案和戴丽三医案

    祝味菊生平及其学术见解举要
    浙江省绍兴地区中医学会    陈天祥
    祝味菊先生是近代著名中医。他一生努力捍卫、振兴中医事业,学贯中西,在临床上
独树一帜,形成了以温补为特点的“祝氏学派”。
    一、生平及著作
    祝昧菊(1884—195t),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弱冠进蜀,协助姑
父经营盐务,暇余习读医书。姑父嘉其好学,先后请宿儒刘雨笙等授读医经。祝味菊颖悟
过人,好发疑问,老师竟不能穷难释疑而自辞。祝味菊自学精勤不倦。1917年。四川招
收军医生,祝氏投考入学,攻读二年,因政变,医校改组,后随日本教师石田东渡考察日
本医学。新的医学理论对祝氏启发颇多,并对他的医学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翌年回
国,首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主政官医院七年,颇有医绩,名噪蜀中。
    1926年,祝氏避“川乱”赴上海,初未悬壶,隐迹考察近一载,深感有些名医在截
断病势方面缺乏良法,遂一反俗风,开诊后擅用温药建功,为人诊疗,往往应手而愈。尤
在1929年秋,治愈被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的危笃病人,从此医名大噪沪
上。
    二十年代,正是中医危急存亡之秋,而祝氏对于中医,颇有自信心。认为“没有真
理,决不能造成事实,事实的造成,里面一定含有真理”,“尊重中医疗病的成绩,尊重中
医有效的事实,不能因为现代科学还无法解答其所以然而放弃不颐,更不可只是赞赏而不
屑应用……”。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历来医政当局,不是西医,便是门外汉,对于中医
的理论无暇细考其意义,或无法判定其是非”,以致使中医老是处于“打不倒,站不起”
的状况中,点明了当局轻视中医的症结所在。他坚决反对消灭中医,崇洋媚外,民族虚无
主义观点;同时也反对片面强调国粹,盲目排外,敌视西医的保守观点。认为“学说无国
界,求是而已,扬古訾今,泥新诋旧,其失一也”。“术无中西,真理是尚“,中西医的倾
轧,决非社会之福”。祝氏认为,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再不检讨自已,整理自己,
说明自己,则尽其所长,终不为外界所了解,著作等身,终不为学者所公认”。他呼吁:
发皇古义,必须融会新知,“吾人整理中医,成立比较合乎逻辑之学说,提出人病并重之
概念,使外界认识中医愈病之所以然,不仅有药,而且有法”。
    祝氏学贯中西,勇于实践,注重实效。医技精湛,胆识过人,章次公先生曾赞曰“治
起病来,心狠手辣,一针见血。”诸名医摇首却步之重笃者,每能一手承揽,有时甚至为
病家“具结”治愈。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因误用凉药’,几致不救,经祝氏力排众议,用温
热峻剂挽危而愈。祝氏曾说:“医为仁术,生命重欤?令誉重欤?吾行医三十年,不畏艰
巨,不惮物议,病势虽重,苟有生理,无不据理力争,负责治疗,所以然者,求安心而
已,成败毁誉无所计也。”他认为:“以诡术取信于病人而冀沽名者,是医门之贼,应当鸣
鼓而攻之”。体现了高尚的医疗道德。
    临床实践的不断成功,使其学术影响日益扩大,徐小圃先生因其子被祝治愈,对祝氏
大为折服,不仅让其长子伯远、次子仲才俱拜于祝氏门下,自己亦深受影响。陈苏生先生
慕名几次拜访,与祝氏侃侃长谈,从中听得许多闻所未闻的见解,毅然放弃自己的诊务,
以三十五岁之年入祝氏门中执弟子礼。浙江等地一些明识之士纷纷遥从私淑。祝氏学说逐
渐形成一个独特的流派。
    祝味菊性情亢爽,胸无城府,常与名医徐相任、陆渊雷、章次公等商谈医理,倡扬革
新,相交甚厚。他们对祝氏的学问、才智,无不钦佩。徐相任称赞祝氏:“辩才无碍,辟
易千人,国医中不羁才也。”一些西医,包括外籍西医莱纳,战前曾与祝氏在沪合办诊所,
也对他赞赏备至,感到获益良多。
    祝味菊在上海曾任新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及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和新中国医院
院长,不仅治绩辉煌,著述亦颇多,曾编写《祝氏医学丛书十种》,其中付梓行世的有
《伤寒新义》、《金匮新义》、《诊断纲要》三种。医案二十一则载于上海中央书局1937年出
版的《上海名医医案选粹}一书中。1948年,将毕生研究所得著成《伤寒质难},1950年
梓行。诸书中,以《伤寒质难》影响较大。
    二、学术见解举要
    祝氏渊源仲景、景岳之学,但不机械照搬,而是结合临床实践的验证,以哲学为指
导,通过严格的逻辑思维,摒弃一些明显违反科学的说法,吸取现代科学的可借鉴之处,
溶于中医之中,理论上有所创新。现分三方面扼要介绍。
    1.邪分有机无机,反应重在本体的病因病理观
    中西医之间,争讼最多的莫过于病邪是“六淫”还是“细菌、病毒、原虫”了。祝味
菊根据客观实际,辩证地提出了“六淫”与“细菌。等在外感发病中的不同环节和互相联
系,认为它们都属于“邪”的范畴,但“邪有无机、有机之别,无机之邪,六淫之偏胜
也,风寒暑湿燥火,及乎疫疠尸腐不正之气,凡不适于人,而有利于邪机之蕃殖者,皆是
也,有机之邪,一切细菌原虫,有定形,具生机,可以检验而取证于人者,皆是也。”“六
淫”与“细菌”的关系“六淫害正,言气候之不适于人,人之所恶,菌之所喜也,故六淫
可以培养细菌,细菌得六淫之助,可以猖獗而为患。”“伤寒之成,有形之有机邪为主因,  
无形之无机邪为诱因……”至于暑热、湿阻等“无形之邪,感而即病者,非六气之致病,
实由体工之失于调节耳。”故体工调节功能正常者,虽遇大风苛毒可以不病。
    祝味菊认为:寒热的征象,反映了体工阳气抵抗强弱的不同,寒温之辨,其主要区别
在证候不在原因。
    祝氏指出:有机之邪和体工抗力斗争的病理过程“不出五种阶段”。“太阳之为病,正
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愤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
阳之为病,机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展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
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厌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
之反抗也。”“此吾卅年来独有之心得也。”
  2.以八纲论杂病以五段沦伤寒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祖国医学辨证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渊源于张仲景。张景岳
提出阴阳“六变”说,嗣后清·程钟龄又提出“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但这些都只是“八纲”的基本内容,和一个辨证系统的“八纲”辨证尚有差距。祝氏师古
而有发扬,在《伤寒质难》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八纲”一词。“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是也。”同时,他第一次给“八纲”中的四对辨证范畴下了定义,确定了相互之
间的关系。他说:“阴阳者,盖指病能而言也,……病之分阴阳,所以别体用之盛衰,测
气质之变化也,至于寒化为阴,火化为阳,人里为阴,出表为阳,虚者为阴,实者为阳,
隐然又执八纲中之大纲矣。”“表里者,指疾病之部位而言也,……病之分表里,所以明内
外,定远近,别亲疏,知顺逆也,”“寒热者,指病能之盛衰而言也,……病之分寒热,所
以明气血之多寡,察抗力之盛衰也,”“虚实者,指正邪消长之形势而言也。”总之,祝氏
完成了“八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完成了理论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飞跃。当前,对
于“八纲”辨证理论,则认为是在祝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
    五段辨证是祝氏在外感热病辨证上根据五段病理独创的方法。他辨伤寒宗六经而不
泥。他认为“仲景六经名词,系代表人体抗邪所发生之六大类证候,六经所固定之证候,
初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是以后人于伤寒六经之外,又有温病三焦之说。”他看到了
“六经的局限性,认为要发展伤寒学说,切合临床实际,应该跳出六经的图子,寻找新的
理论。六经证候,既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则六经名称可废也,利用六经名词,以代表
各个抗邪程序,则六经名称存之亦可也。”他说:一切外感,有机之邪,“其抵抗之趋势,
不外五种阶段,所谓六经症候,亦不出五段范围,于意云何,吾之所谓六经者,乃代表五
种抵抗程序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阴少阴同为抵抗不
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一切外感,足以激起正气之抵抗者,皆不出此五种阶段,此吾研
究之创获,敢谓前所未有也。”扩大了以五段释六经的应用范围。
    3,助自然疗能  重温热扶阳的治疗原则
    前述五段病理,五段辨证,相应而有五段疗法,—脉相承,是为“五段学说”,它的
中心是人体抗力。“所谓五段疗法,不外顺从自然,调整太过与不及,以助长其抗力而愈
病也。”
    科学的发展,加强了对各种病原体的认识,对针对各种病原体的特效药也日益企求。
但祝氏指出“一病有一病之特因,举一病而求——特效之药,已非易得,而况特因之多,指
不胜屈,菌因之繁,层出不穷者哉”。事实上,不管中医西医,依赖查清病原,依赖一、
二种特效药水远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
    祝氏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认识到:“病原仅为刺激之诱因。病变之顺逆,预后之吉
凶,体力实左右之,此病原繁多,本体唯一之义也。”“病原之发现,随时代而变迁,人体
之自然疗能,历万古而不易”。“邪正相搏,吾人审察其进退消长之趋势,而予以匡扶之
道,此协助自然之疗法也,……不必问邪之为细菌,为原虫,为无形厉气也,明乎伤寒抗
邪之理,则一切感证,思过半矣。”祝氏的“本体疗法”立论精辟,叙理透彻。发挥了中
医的特长,促进了中医临床的发展。
    温热扶阳,是祝氏“本体疗法”的具体应用,也是祝派用药的特点。他在《伤寒质
难》里用大量篇幅引证《内经》、仲景、景岳的重阳之说,强调人体的“气”在生理、病
理、治疗上的重要意义。他说:“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既病,则当首重阳用,阳衰
—分,则病进一分:正旺—分,则邪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抗力不足者,壮之以温,
…,“抗力衰微,而虚怯过甚者.助之以热”,“气足则抗能旺盛,阳和则抗力滋生。”故祝
氏临证多用麻、桂、附、姜,用附子尤为擅长,有“祝附子”之称,反对滥用凉药而伤抗
力,其理盖本于此。
    从本质而论,祝氏的“本体疗法”正是仲景、景岳学说的发展,是他吸收前人精华,
结合临床加以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4
发表于 2004-11-25 20:37: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寻祝味菊医案和戴丽三医案

试述祝味菊用温经验
    祝味菊老中医系浙江山阴祝家桥入氏,先祖
世代业医,其耳濡目染,自幼即喜阅中医书籍,一
生治学严谨,博览群书.上溯内难,下逮明清,且
能融汇贯通,悟出新意。祝老擅用温药建功,常
能应手而愈,现就笔者记忆所及之一二,介绍如
下。
    (一)温  补
    祝氏用温药施温补法为最多,内外科皆常用
之。如:肺结核用温补剂、阴疽溃疡施温补等。
曾谓:“中医治肺结核无特效药物,予之所以能治
愈肺病者,全恃大剂温补药物,补阳培阴,增气
养血,鼓舞自身正气力量,以包围病灶与扑灭细
菌,因而获得成功。”如赵君年五十许,身体虚弱,
咳嗽不休,痰中带血,形消骨立,颧骨高耸,眼
光锐利,令人望而生畏,病人自认为不起矣,尤
以每晚低热,更令其烦恼不已,见医则问死朗。祝
氏诊曰:肺结核病情深重,非不治之症,病人必
须与医生配合,振起精神,防止消极,用药改弦
易辙(前医多用养阴润肺之晶),首重鼓舞元气,
汝病可望转机。处方:附子、黄芪、熟地,党参、
当归,桂枝,炒白芍,磁石、炒白术、菟丝饼、仙
灵脾、苏子,炙百部、炙紫苑,淮山药、麦芽,
杏仁,3剂水煎服,另眼紫河车粉每日3克,连
服7剂,诺症大喊,精神转佳而向愈。后嘱其每
逢冬季,眼6—7剂补药及紫河车粉,随访健如常
人。
  (二)温潜
  温潜之法,系祝氏根据仲景方桂枝龙骨牡蛎
汤而立,即用附子之温与磁石龙齿之潜而成。凡
见咯血。失眠、心悸怔忡,男子遗精、女子梦交
等症,用之甚验。尤以突出的是祝氏在辨伤寒证
见神昏谵语时,能正确区分开是虚阳上浮而致,
还是热人心包而生,前者用温潜之法,投附于、枣
仁、磁石、龙齿之晶,而忌用后者之安宫牛黄丸
及清宫汤之届。如祝氏洽—男患徐某,20岁,患
伤寒,高热不退,渐至谵语,神志昏迷,名医皆
用清宫汤合紫雪丹治之,罔效。邀请祝氏诊治,经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谓:“神已衰矣,下能
作热人心包之冶法”,遂以温潜法拟方:附于,活
磁石,生龙齿、川桂枝,生白芍、酸枣亡,茯神、
石菖蒲、仙半夏,远志等药,逐渐治愈。
    (三)温凉并用
    古方资寿解语汤(附于与羚羊同用)系治中
风之妙方,祝氏常用之。曾谓:“羚羊冶瞄,附于
强心,阳气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他在蜀时,曾
用此方治—老翁中风抽陷,数帖而愈。至于附于
与石膏同用,更是屡见不鲜,祝氏曰:“附子性热,
可以扶阳而固本;石膏之凉,既可以制炎而解热,
又能中和附于之性。阳气不足,炎热不过盛,可
重附于而轻石膏,阳气略亏,炎热颇盛,又可重
石膏而轻附于”。可见祝氏温凉并用之妙。
    (四)温下与温润
    肠胃积滞,医用凉药下之,此其常也。而祝
氏刚用温下,用附于之温热,配大黄之攻下。尤
其对阿米巴痢疾,附于大黄加芍药黄芩汤效若桴
鼓,即附于、大黄,芍药、黄连、黄芩、当归,槟
榔、木香、甘草、肉桂,桔梗。对于湿疹,祝氏
认为与肠胃不清有关,治疗时以附子,大黄温下,
白鲜皮,海桐皮、生姜皮、地肤子,苦参、生薏
仁、陈皮祛湿,效果显著。对于老年便秘,祝氏
常用温润之法,附子、桑椹、黑芝麻、活磁石、火
麻仁、制首乌。陈枳壳、酸枣仁、并另服半疏丸,
屡眼屡效。
    (五)温  散
    冶阴疽要方阳和汤,方由熟地、鹿角胶,炒
白芥于、肉桂、生甘草,姜炭、麻黄所组成。祝
氏于方中加附于、磁石效果甚佳,如冶穿骨流注,
缩脚朋痪、阴寒痹症等均效。祝氏曰:“盖此方能
振奋阳气,祛寒消肿也。但方中缺乏附子,为美
中不足,余每次用阳和汤均加附子”。如沽马君,
年六十有一,左膝部肿胀疼痛,服活血化瘀之药
无效,祝氏即用阳相汤加附子治之.肿胀渐消而
愈。另李君,年三十许,经常行水湿作业,久则
右小腿连及腘部,有硬块不能下地,医谓气滞血
瘀,投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姜黄,三
棱等药治之,无效。祝氏改用阳和汤加附子,服
药5帖,自觉患部有热气上下,不久腿即能动,继
服数帖而能下地行走,槐其腿部之硬块均消失。
    (六)温开
    对胸痹之症,况氏常用温开法治之。并引
《金匮》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
冲胸间,则胸痹”,夫虚者,虽不明何种虚,余意
为阳虚气短。是以仲景均用温开法,如括蒌薤白
白酒汤、括蒌薤白半夏汤等均属妙方。胸痹之病
颇多,根据病情用附子,功效尤捷。
    (本栏责任编辑王雪威)

      祝味菊对伤寒六经的研究贡献
内容提要    祝氏据其平生研究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之说。认为:一切外感性热病,无论其为六淫
    之袭.菌毒之激,人体未有不起抵抗者,抵抗之趋势,即证侯之表现。所谓伤寒六经病证,总不出五种
    阶段。即开始抵抗(太阳),抵抗不济(少阳),抵抗大过(阳明),抵抗不足(太阴,少阴),最后抵抗(厥    阴)。五段者,抗力消长之符号也。祝氏“五段”之说.以变革的精神脱出泥古不化的传统禁锢。
    祝味菊(1884一1951)近代著名医家。早
年攻读医经,披阅不倦,必求其所以然。后就
读军医校二年,又东渡扶桑。融会中西,博学
广识,对中医理论多有发挥。其医学见解与
世医颇不同。其治以擅用温热扶阳挽救危重
蜚声医林。倡议中西医合作,并身体力行,早
在1937年与德国医生兰纳博士等合组中西
医会诊所,为当时国内绝无仅有之创举。
    祝氏在1944年所撰《伤寒质难》(以下引
文同)中指出:伤寒六经病证,前贤因主观认
识不同,见仁见智,各异其趣,历有经络、脏
腑、气血、病位诸说,各有所据及所偏。其注
释者,则多循汉唐“注不破经”陈例,随文敷
饰,总不脱六经本身藩篱。甚者“翻腾空论”
(陆渊雷语),纠缠于无谓之争。太炎先生乃
有“逐条强解,成书累卷”(《医论集》)而死干
句下之叹!祝氏对此则批评更激:“千古滔
滔,立说者各是其道,出主入奴,非吾所谓道
也”。(《发凡篇》)强调伤寒六经的科学内涵
与临证实用价值,提示后人对其继续研探,
应有所发展、创新,方不负时代要求与仲景
心旨。
    祝氏认为:疾病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
病原繁多,随时代而变异;本体惟一,人体自
然疗能虽百年而不易。故既病“则病变之逆
顾,预后之吉凶,人体抗力亦实左右之”;是
则“体质之论,实为中医精神所寄”。所谓伤
寒六经病证,仅为利用以代表人体各个抗邪
程序之代名词。但病变万端,六经所固定的
证候并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遂不囿于前
人之说,融纳新知,续予发挥,据其平生研究
经验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自成一家
之说,“虽叛古逆今,勿顾也”。他谓一切外感
性热病,无论其为六淫之袭,菌毒之激,人体
未有不起抵抗者,抵抗之趋势,即证候之表
现,总不出五种阶段;所谓伤寒六经病匠,亦
不出此五种范围:即开始抵抗(太阳),抵抗
不济(少阳),抵抗太过(阳明),抵抗不足(太
阴、少阴)及最后之抵抗(厥阴)。要之,人体
抗邪反应“不外体力之盛衰,抗力之消长”;
五段者,抗力消长之符号也。祝氏“五段”之
说,以变革的精神脱出泥古不化的传统禁
锢,为进一步探索伤寒六经的真谛拓展思
路,对临床治疗迄今仍具启迪、指导意义。
    1.太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开始合度
之抵抗。囤其先驱症状多见于表,故前人称
太阳为表病。祝氏曰:太阳为六经证候之首,
对其研究透彻,治外感之大要可思过半矣,
故阐释不厌其详。表病之主症为畏寒发热,
发热之原因系邪正相搏,体温调节中枢受
激;或为六淫外激致放温障碍,或为菌毒内
激致生温亢进。发热之动机,对六淫之邪,欲
酿汗而解表;对菌毒之邪,欲令产生抗体,以
消内在之菌毒。诊视之要:外观表机之开合,
内察正气之盛衰。释曰:“开之太过,名曰表
亢;合之太甚,名曰表闭。气之太过曰亢,有
余曰盛,不足曰怯,怯甚曰衰,不盛不怯曰
和”。其治开表以辛,和表以甘,制亢以凉,扶
怯以温。故放温障碍,发热无汗:表闭甚而里
气不亢者,法主辛温,麻黄汤;气怯而甚者加
附子,即麻附细辛汤;表闭而里气盛者,法主
辛凉,银翘散;气亢而甚者加石膏,即大青龙
汤;表闭而里气和者,辛平宣散,葱豉荆防之
属是也。放温激进,发热自汗;表亢而里气怯
者,法主甘温;桂枝汤;表亢而里亦亢者,法
主甘寒,白虎汤;表亢而里气盛者,法主甘
凉,芦豉之类是也;表亢而里气和者,法主甘
平,桑菊之类是也。要之,太阳伤寒首重解
表,解表者,解除人体因抗邪诱起之反应,调
正其本身营卫之不和。据此,祝氏评曰;前人
以寒热顼楚,谓邪客于表,汗以散之,一若体
表有实物可解,此皆抽象之词;“表何尝有
邪,又何尝有风可祛,有寒可逐,有热可清
乎!”从而否定千百年来指六淫之邪为实有
其物之沿误。现代研究认为所谓“病位在
表”,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抽象,其本质是机体
对病邪诱袭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这与
祝氏上述涵义类同,即此亦可见其卓识深远
之一斑。祝氏并释解表主用汗法之机理曰:
“汗法可以调节亢温,可诱导血行向表,协助
自然疗能,一举而数善备矣。”于简括中寓
灼见。但指出:-倘汗而不解,则为汗之不得
其道也”;其或为“肠有宿垢,或菌毒内踞,或
身体之一部遭遇炎性之刺激,或代酣之废物
引起自身之中毒”,要之,必有内激之因也。
其治:“诱因但治其反应,主因必去其病原”,
若无祛除病原之特效专药,则时时扶持其抗
力,维护其自然疗能,亦可令正胜而邪却,祝
氏并进一步提出“治疗外感疾病,不必待病
至深入而后方行之”,而应“观察邪行之趋
势,以施早期疗法”的设想。当代名医姜春华
氏所创”截断扭转”理论,或即循此思维的具
体发挥。
    2.少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抵抗持续
不济,未能协调也,但正气有可胜之潜力。其
成因为内有障碍,脏腑功能不能自由发挥。
如晌有积饮则汗出不达;肠有积滞则府气不
宣。水饮成于三焦之不利,积滞因于脾胃之
不适。但此处之积滞,为传化失职,仅令妨
碍抗能,未见抵抗太过之象,与阳明腑证有
别;故虽曰府实,亦当归于少阳,“此仲景柴
胡汤所以有硝黄之加也”。其治:去其障,则
正伸而邪达,法用和解;和者协和其正气,解
者解除其障碍。喻谓“譬如行旅,征马踟蹰,
非马不前也;荆棘瓦砾障于途也;去其障,则
昂然奔逸而莫能自制矣”,可称形象。如湿重
而脾运受困者,茅术半夏宣发中阳,助麻佳
以收和解达表之功;大便溏薄,则气怯无汗,
麻桂柴葛之外,重与木附益果之属以固之,
溺频而多,则液阻无汗,麻桂柴葛之外,兼与
故纸覆菟之类以摄之;胯胱满而不能下者,
法当渗利,五苓散主之等。障碍当视其性质
之不同各予专药,如柴胡有宣畅气血、散结
调经之效,故为少阳和解去障之专药。要之,
正气未能协调者,则善为诱导。诱导者,损有
余,补不足,以求机体动态平衡。
    3.阳明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之反应失
之过激也。其成因:体实气盛之人,抵抗太过
一也;非寒而温,未虚而补,应汗失表,宜攻
失下二也。历来医家都称阳阴证有入经、入
腑之别,主用清下二法。祝氏则曰:“入经入
腑”乃从药效反溯而名之,皆为想象之词;以
高热而用清,以排滞而用下,亦似是而非之
说。阳明证为伤寒至于极期,正邪双方各为
其生存而作殊死之战,抗力岂皆有余哉!清
而下之,抑低其抗力,愈虚其虚矣。故阳明虽
有可清可下之证,而无必清必下之理。体壮
气盛之人,抵抗太过,兴奋太甚,方可制亢以
凉,一清而愈,白虎汤为正治。腑实之候,非
必承气之证,其有宿滞陈积在上则宜消,在
下则宜导;府实而体虚,宜用温通;府实而气
盛,必具见仲景可下之证,方可假手于一下
而愈”。下滞之药,为去病之用;温凉之性,为
疗人之方,不可治病而忘人!”
    或谓邪重而发之暴者,每能直接造成阳
明证候,必须用寒凉清下之法。祝氏辩曰:邪
无论轻重,必待机体之反应而后症状方显,
故疾病为病原与人体合成之产物。人之受
邪,邪体虽同,后果各异。以疟疾为例,定期
剧寒高热,烦渴引饮为当然病型;然发热后
或体力自如,或困顿不堪,或发而自休,或发
而不已,其转归亦因人而异。其治,如疟发而
虚,即不得用清,仍当用温。俗言疟为。睥
寒”,截疟七宝饮即是温药。
    4.太阴、少阴伤寒,同为人体对于邪毒
抵抗不足。它与少阳伤寒的区别:“大凡具有
抗力而未能发挥者,谓之少阳;无力反应则
谓太阴,少阴。故少阳不足在标,太阴、少阴
不足在本”。其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
困于痼疾,或伤于新病,其素秉虚弱则一也。
久眼寒凉,滥于攻下,发汗过多,伤于药物,
致阳气日困,心用日衰二也。如“太阴之为
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此言胃肠消化功能不足,“少阴之为病,
脉徽细,但欲寐也。,此言心脏功能之不足。
形质指阴,功能指阳,故太阴、少阴伤寒,咎
在阳气抗力之不足。不足曰怯,怯者温之,温
药有扶阳助正、强壮之意。故其治。不足在
表,温以卫之;不足在里,温以和之;形不足
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仲景
之理中、吴萸、四逆,真武等,何莫非温阳之
方,
    或谓正虚为病可用温,菌毒炎症为病
则不可温。祝氏力斥其非:狭义之伤寒,病
菌所致,其治可用温否,方书有载。急性肺
炎,其体力不足者,麻膏疗病,枣附强心,此
干金越婢汤也,可用温否?痢下赤白,细菌原
虫之为患也,实痢用清,虚痢用温,为治痢之
要则,温药治疟,已见前述。以寒凉之药治菌
毒炎症,用之于体虚之人,无异抑正纵邪,反
碍其自然疗能。要之,无论六淫、菌毒,其为
病而正属虚者,总不离乎温法,此祝氏之心
旨。
    5.厥阴伤寒,最后之抵抗也。厥者极也。
病危而人体抗力不能作最后之凋正,则惟死
而已:如阳亢不降,热厥不回,则燔灼而死;
阴极不回,寒厥不止,则销沉而亡。热厥而身
热渐退,为正胜邪衰,其厥自止;寒厥而手足
转温,为正胜阳复,为疾病转归之佳兆。寒
厥治以回阳救逆,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见
虚脱之状用四逆加人参汤。热厥治以清法或
下法,直折其亢,白虎汤或承气汤类。所谓得
凉则安,承乃制也;失凉则危,亢则害也。现
代中西医结合抢救感染性休克,即常运用治
疗热厥的清、下二法,确有一定效用。
    病邪既退,得养则昌:“真阴虚者,滋以
养之;心阳衰者,温以养之;神惫者,养之以
酣寐;心劳者,养之以恬淡。毋滞其阴,毋扰
其阳,醒脾开胃,以纳谷浆,此外感热病善后
之法也。。
    祝氏总结曰:外感性热病,阳气为抗邪
之先锋。“阳衰一分,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
邪却一分,”因此主张未病重阴,既病重阳,
喻为。承平之时,修文为主;荒乱之世,崇武
为尚”。故称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得其要
矣:。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碍,重在通
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太阴、少阴不足,重
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这对当前治
外感热病恣用寒凉的偏见,不失为一有益的
启示,
    综上所述,祝氏“五段”之说,其立论注
重体质内因,强调因人而异,抑亢扶怯,使之
符合机体自然疗能,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
其治则首重阳气抗邪作用。当今医学对中医
与体质免疫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重温祝氏
对伤寒六经别具匠心的见解,对这一课题的
进一步探索或具一隅裨益。


        祝味菊先生医案
    祝味菊先生;为四川名医也。学说精通,擅长内科调理。历
任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现任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   
    范小君  初诊:中气虚寒,卫气不达,表邪留恋,肌热起
伏,咳呛苔白,溲涩长,脉虚数,当与温中达表。
    黄厚附五钱  活磁石一两五钱  陈皮二钱  生龙齿一两  酸枣仁
六钱  炙细辛四分  川桂枝一钱五分  水炙麻黄二钱  淡干姜一钱五分
仙半夏四钱  生白术四钱
    二诊:表气较和,咳呛略爽,脉仍虚数,再与前法损益。   
    生龙齿一两  活磁石一两五钱  黄厚附五钱  酸枣仁五钱  朱茯
神四钱  川桂枝二钱  蜜炙麻黄一钱  白杏仁三钱  生白术二钱  炙
细辛五分  淡干姜一钱五分  陈枳壳一钱五分
    三诊:咳呛减,表当未知,营气不足,脉息虚数,再与温中
达表。     
    生龙齿一两  活磁石三两  黄厚附五钱  酸枣仁四钱  朱茯神
四钱  白杏仁三钱  川桂枝三钱  北柴胡一钱五分  仙半夏四钱  白芥
子二馈  陈皮二钱  生姜三钱  蜜炙麻黄一钱
    四诊:脉息虚略缓,肌热渐乎,再与前法损益。
    生龙齿一两  活磁石一两  朱茯神五钱  酸枣仁六钱  仙半夏
四钱  蜜炙麻黄几分  川桂枝一钱五分  白杏仁三钱  白芥子二钱  黄
厚附五钱  陈枳壳二钱  陈皮三钱  生姜三分
    五诊:表气和,肌热平,正虚中湿,脉息虚缓,再与温调。
    生龙齿一两  活磁石一两  朱茯神四钱  酸枣仁六钱  炒茅术
四钱  仙半夏四钱  白芥子二钱  川桂枝一钱五分  生白芍三钱  生姜
三忮  炙百部:二钱  黄厚附五钱  陈皮二钱
    六诊:白芍加重一钱,因有汗之故。
    七诊:生姜改为干姜。
    八诊:脉息转缓,咳呛未已,再与温中开肺。
    黄厚附五钱  炒白术四钱  酸枣仁六钱  朱茯神四钱  蜜炙麻黄
八分  淡干姜二钱  炙细辛一钱  北五味八分  生谷芽四钱  炙苏子
二钱  陈皮二钱  活磁石一两
    九诊:去麻黄二分,加生首乌、生谷芽各四钱。
    陶小君  初诊:风邪外感。食物中阻,头痛发热粤苔腻作
呕,脉息浮缓,当与和中达表。
    川桂枝二钱  蔓荆子三钱  川羌活二钱  炒茅术四钱  姜半夏
五钱  炒六曲三钱  炒枳壳三钱  厚附片四钱  活磁石一两  藿梗三钱
生姜四钱
    二诊:表气和,肠胃不清,脘闷便闭,脉息虚缓,再与和荣
调中。
    川桂枝二钱  生白芍三钱  白杏仁四钱  姜半夏五钱  制川朴
一钱五分  炒六曲三钱    炒谷芽五钱    活磁石一两五钱  厚附片四钱
生姜三钱     
     三诊:表里俱和,消化不食,脉息细缓,再与建中法。
    黄厚附四钱  炒茅术四钱  朱茯神二钱  生姜三钱  生白芍四钱
姜半夏五钱  炒六曲二钱  活磁石一两   川桂枝二钱  酸枣仁四钱
炙鸡金三钱     
    四诊:胃纳醒,中气虚寒,脉息细缓,再与扶阳培中。
    黄厚附四钱  生白芍四钱  朱茯神五钱  活磁石一两 生西芪
二钱  炒茅术四钱  酸枣仁四钱  生姜三钱  川桂枝二钱  姜半夏四钱
西砂仁三钱
    盛小姐  初诊:阳虚中寒,脾湿下陷,带下,脉息濡细,当
与温中理脾。
    黄厚附三钱  大腹皮三钱  带皮苓五钱生白术三钱  大黄炭四钱
葫芦巴二钱  白鸡冠炭三钱  漂苍术二钱  炮姜炭二钱  桑寄生四钱
    二诊:带下瘥步腹泻,脉细迟,再与温中理脾。
    黄厚附四钱  破故纸四钱  大黄炭二钱  生白术五钱  炮姜二钱
生谷芽四钱  川桂枝一钱五分  西砂仁二钱  带皮苓五钱   益智仁三钱
    邹先生  初诊:下虚中寒,腹如寒侵,痛下不爽,欲作滞
象,脉细濡,当与温通。
    制川乌五钱  淡千姜三钱  川羌活二钱  漂苍术五钱  生军二钱
大腹皮四钱  川桂枝二钱  广木香一钱五分
    二诊:痛下瘥,脉息细迟,再予前法损益。
    制川乌五钱  川桂枝二钱  大腹皮一钱  漂苍术五钱  生谷芽
五钱  陈艾绒一钱五分  酒军一钱  淡干姜三钱  广木香一钱五分  仙
半夏四钱
    谢先生  初诊:淋病后,尿道压小,肾虚失化,会阴胀痛,
脉息细紧,当与温化为治。     
    金铃子三钱  制川乌四钱  仙灵脾四钱  黑大豆一两  藿梗三钱
葫芦巴四钱  川桂枝二钱  炒橘核五钱  煨姜三钱
    二诊:昨服前方后痛胀减,脉息转缓,再与前方增损。   
    金铃子三钱  制川乌五钱  炒车前子三钱  川桂枝三钱  炒橘
核二钱  盐水炒小茴香三钱  煨姜二钱  黑大豆一两  仙灵脾四钱
藿梗三钱
    王宝宝  初诊:滞下已近旬日,肌热未清,腹痛后重,苔白
腻,脉虚细,当与温中和表r
    川羌活一钱  制川乌二钱  淡干姜二钱  漂苍术四钱  莱菔子
二钱  大腹皮三钱  酒军一钱  白杏仁二钱    川桂枝二钱  广木香
二钱
    二诊:脉仍虚细,中阳伤而未复,口干欲热,腹痛后重,再
    黄厚附三钱  淡干姜二钱  广木香三钱  仙半夏五钱   漂苍术二钱
粉葛根一钱半  淡吴萸二钱  护肠血炭五钱  陈皮二钱  生谷芽五钱
大腹皮三钱     
    三诊:滞下腹痛稍瘥,脉息虚细,气阳两衰,再与温中理
脾。
    黄厚附三钱  淡干姜二钱  大腹皮四钱  炒党参三钱  淡苁蓉
二钱  仙半夏四钱带皮苓五钱  漂苍术四钱  巴戟天四钱  川桂枝
二钱  生谷芽五钱
    四诊:腹痛瘥,下痢爽,脉息虚缓,再与扶阳理脾。
    炒潞党参二钱.淡苁蓉二钱  西砂仁二钱  黄厚附五钱  巴戟
天三钱  淡干姜二钱  生谷芽四钱  漂苍术四钱  破故纸三钱大腹
皮三钱
    五诊:眠食俱安,腹泻未已,脉息虚细,再与前法损益。
    炒潞党参二锅  破故纸四钱  大腹皮三钱  香谷芽四钱  黄厚
附五钱  淡干姜二钱  西砂仁二钱  肉桂八分  炒白术四钱  仙半夏
三钱    巴戟天四钱
    王太太  初诊:寒邪外感,腹痛下痢,不爽,脉息濡细,与
温导。   
    制川乌五钱  淡干姜三钱  陈薤白三钱  漂苍术五钱  广木香
一钱半  带皮槟榔三钱  川羌活一钱半  川桂枝三钱  酒军一钱半  姜
半夏五钱
;  二诊:表解热平,滞下稍瘥,脉仍襦细,再与温中行滞。
    制川乌五钱  淡干姜四钱玉桔梗三钱   漂苍术五钱  酒军一钱   
姜半夏五钱  广木香一钱半  川桂枝二钱    陈薤白三钱  制川朴一钱半
    三诊:滞下瘥,中满泛恶,月事淋漓,脉息虚细,再与温调
脾肾。
    制川乌五钱  漂苍术五钱  朱茯神四钱  活磁石一两五钱  巴戟
天六钱  淡干姜四钱  大腹皮四钱  生谷芽五钱  川杜仲五钱  姜半
夏八钱  广木香四钱
    谭小姐  初诊:中寒脾弱,三焦失化,胃痞,面浮,溲短,
脉细迟,当温中。
    黄厚附四钱    仙灵脾五钱  西砂壳二钱  上安桂八分  炒白术
五钱  带皮砂仁三钱  黄郁金二钱  带皮苓五钱  淡干姜二钱  藿梗
三钱
    二诊:与温中理脾,溲增,胸痞纳少,脾运未复,仍与前法
损益。
    黄厚附五钱  生牡蛎一两  生白芍四钱大腹皮四钱  姜半夏
四钱    带皮苓五钱  上安桂一钱     藿梗二钱  淡干姜一钱  西砂壳
二钱  炒白术五钱
    三诊;溲行较增,浮肿减,纳食增,脉仍细迟,再与扶阳理
脾。     
    黄厚附五钱  仙灵脾四钱  淡干姜二钱  生白术五钱  带皮苓三
钱  带皮砂仁六钱  生谷芽五钱  藿梗二钱  上安桂一钱  大腹皮
四钱  川椒目三钱
    陈君  初诊:湿滞于中,凉风外袭,腹痛滞下,舌黄腻、脉
结,治以温通。   
    川羌活一钱半  制川乌四钱  广木香一钱半  陈薤白三钱  漂苍
术二钱  酒军一钱半  炮姜炭三钱  大腹皮三钱
    二诊:滞下瘥,中气虚寒,腹痛,苔白、脉细迟,再与温中
理脾。
    黄厚附五钱  淡干姜三钱  西砂仁三钱  炒白术五钱  淡吴萸
三钱  广木香一钱  川桂枝二钱      姜半夏五钱   大腹皮四钱  陈薤
白三钱  带皮苓三钱
    陈先生  初诊:肝肾不足,下虚寒而上假热,鼻衄气促,胸
闷,舌苔滑、脉虚缓,当柔肝摄肾为主。
    生龙齿一两  菟丝饼六钱  炮姜炭一钱半  活磁石一两  破故纸
六钱  橘红一钱半  仙半夏五钱  炙苏子二钱  黑锡丹六钱
    二诊:鼻衄止,气促微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脉沉虚,
仍当温热。
    破故纸六钱  朱茯神六钱  仙半夏五钱  灵磁石一两  炒白术
四钱  炙苏子二钱   黑锡丹五钱    覆盆子四钱    炒杜仲四钱  炮姜
一钱半
    邓先生  初诊:风假相搏,客于小肠,中满呕恶,间日寒
热,苔白脉细,当与温化。
    北柴胡一钱半  制川朴一钱  藿梗三钱  川桂枝一钱半    草果
一钱  威灵仙三钱  生姜三钱  姜半夏四钱  炒茅术四钱  陈皮一钱半
    二诊:少阳寒热不解,寒热虽作,较前减轻,苔白纳呆,再
守前法出入。
    生牡蛎八钱  炒茅术四钱  草果—钱  北柴胡二钱  制川朴一钱
威灵仙五钱  生姜三钱  仙半夏五钱  带皮苓五钱  川桂枝一钱半
    三诊:少阳枢机渐达,寒热已减,胸腹已宽,苔白脉紧,而
虚寒假仍盛,脾肾阳虚,再与温化。
    川桂枝一钱半  生牡蛎八钱  炒茅术四钱  乌附块三钱  北柴胡
一钱半  姜半夏五钱  草果四钱  大腹皮三钱  陈皮一钱半  生姜三钱
    四诊;纳增脉和,正气渐调,体质虚寒,再与温养。
    乌附块三钱  姜半夏四钱  川桂枝一钱  炒白术四钱  炒西芪
三钱  西砂仁一钱半  生谷芽五钱  朱茯神四钱  炒白芍三钱  陈皮
一钱半
    康小君  初诊:体质虚寒,阳气不能温养筋骨,左偏环跳痹
痛,骨劳初期,脉息虚缓,当与温养。
    川桂枝一钱半  巴戟天五钱  桑寄生四钱  生西芪三钱  土炒当
归二钱  川独活一钱   淫羊藿三钱  乌附块三钱     
    二诊:骨劳初期,与温养尚安,再守前法为治。
    川桂枝一钱半  炒杜仲三钱  土炒当归一钱  生西芪四钱  生龙
骨八钱  独活一钱  焦续断三钱  淫羊藿三钱  乌附块三钱  巴戟天
一钱半
    三诊:连进温养,脉息沉缓,眠食尚安,溲前见泻,虚寒挟
假,仍以前法损益。
    乌附块三钱  生西芪四钱  川牛膝一钱半  生苡仁六钱  土炒当
归二钱  川独活一钱  川桂枝—钱半  生龙齿八钱  巴戟天五钱  淫
羊藿三钱
    四诊:连进温养夕脉转缓和,左腿动作亦进佳,正气渐充,
仍守前法为主。
    巴戟天五钱  川杜仲四钱  生龙骨八钱  淫羊藿一钱  炒西芪
四钱  炒当归二钱  炮姜一钱半  乌附块二钱  川桂枝一钱  桑寄生
五钱
    韦君  初诊:肝肾下虚,阳失潜养,湿痰中阻,血溢于上,
苔白、脉弦虚,当与温潜为主。
    仙半夏五钱 带皮苓六钱  菟丝饼五钱  朱茯神五钱  白芥子
二钱  补骨脂五钱  甜三七一钱  制川朴一钱  广郁金四钱  黑锡丹
六钱
    二诊:脉息沉微,弦象已差,咳呛痰中有瘀血,再与前法损
益。
    破故纪六钱  炙百部一钱半  朱茯神五钱  炒杜仲五钱  仙半夏
五钱  制川朴一钱  黑锡丹五钱  覆盆子四钱  菟丝饼八钱  炙苏子
五钱
    三诊:瘀血咳嗽已差,脉转沉迟,脾肾之阳俱虚,再与温
养。
    乌附块三钱  破故纸六钱  炙苏子二钱  朱茯神五钱 巴戟天
六钱  炮姜二钱  橘饼半个  炒白术四钱  仙半夏五钱  炙百部一钱半
    四诊:脉息迟而微弦,苔腻,便秘。脾肾两虚,温邪遏阻,
再与扶正化假。     
    乌附块三钱  制川朴一钱  巴戟天五钱  炙苏子二钱  炒白术囚
钱  朱茯神五钱  仙半夏五钱  陈皮一钱半  白芍四钱  破故纸五钱
炮姜二钱
    五诊:脉转弦缓,胃纳亦增,脾肾之阳渐化,再守前法为
治。
    乌附块四钱  仙半夏五钱  带皮苓五钱  淫羊藿四钱  菟丝饼六
钱  炮姜三钱  生谷芽丑钱  巴戟天六钱  炒白术四钱  制川朴一钱
    苏先生  初诊:中寒假盛,寒邪外干,头昏痰嗽,恶寒,脉
浮,治以温解。   
    白苏子三钱  炙细辛五钱  带皮苓八钱  姜半夏五钱  川桂枝二
钱  橘红二钱  白杏仁三钱  制川朴一钱  生姜三钱
    二诊:表邪解,咳嗽瘥,假痰尤盛,再与温化。
    白芥子三钱  炒白术四钱  橘红二钱  姜半夏五钱  陈枳壳三钱
川徕子一钱半  云茯苓六钱  远志一钱  生姜三钱
    罗先生  初诊:食物动中,风邪干表,身热头痛,.中满腹
痛,脉息濡迟,当温化。
    藿苏梗三钱  川桂枝一钱半  大腹皮三钱  炒茅术四钱.带皮苓
五钱  白杏仁三钱  仙半夏五钱  制川朴一钱  生姜三钱
    二诊:表解风痧透发,中满腹痛俱瘥,脉缓苔腻,再与温
化,
    炒茅术四钱  制川朴一钱半  川桂枝一钱半  仙半夏五钱  乌附
块三钱  陈皮一钱半  生姜三钱  带皮苓六钱  白杏仁三钱  藿梗二钱
    三诊:营卫和,中满腹痛俱瘥,阳虚眠少,脉细迟,当与温
潜。   
    乌附块五钱  炒白术四钱  炮姜二钱  抱茯神五钱 生龙齿八钱
陈皮一钱半  酸枣仁五钱  仙半夏四钱  生谷芽五钱。生姜五钱
    裘老太太  初诊:假蕴于中,凉风外束,营卫遏阻,郁积而
成,滞下腹痛,新病宿痰,互相为害,中满呕恶,里急后重,脉
息虚数,当与温化。   
    漂苍术四钱  炒乌头一钱半  仙半夏六钱  姜汁炒川连二分  陈
薤白三锅  炮姜炭三钱  带皮槟榔三钱  橘红二钱
     二诊:数脉转缓,腹痛稍整,积滞来清,饮邪中阻,脘闷后
重,再与温中。   
    藿梗三钱  川桂枝二钱  草乌头一钱半  姜半夏六钱  姜汁炒川
连四分  陈薤白三钱  橘红二钱  大腹皮三钱  漂苍术四钱  淡干姜
三钱  制川朴—钱   
    三诊,滞下瘥而微,中焦水邪泛滥,心阳遏阻,痞闷吐酸,
口千,脾精不布,表亦不和,泻心法加减。   
    姜半夏六钱  炒白术四钱  带皮槟榔三钱  姜汁炒川连四分  藿
梗二钱  川桂枝一钱半  炮姜炭三钱  西洋参二钱     
     王君  初诊:伤寒已达二候,自汗气促,鼻煽,脉息虚缓,
舌润无苔。心肾水虚,真阳泄越,与摄胃潜阳为主。
    乌附块五钱  朱茯神五钱  仙半夏四钱  生龙齿一两  炒白术四
钱   鸡子黄一枚  生牡蛎一两  炮姜三钱  黑锡丹五钱     
    二诊:自汗气促稍瘥,真阳已有潜藏之势,脉息仍虚数,气
衰,仍当摄阳益肾为主。
    乌附块五钱  朱茯神五钱  破故纸五钱  生牡蛎一两  生龙齿一
两  覆盆子三钱  黑锡丹五钱  巴戟天六钱  仙半夏五钱  炮姜二钱
    三诊:连进益阳补肾,脉象缓而敛,吸气亦深,肾之摄纳渐
复,再与前意出入。   
    乌附块五钱 朱茯神五钱.破故纸六钱  灵磁石一两  巴哉天六
钱  炮姜三钱  制川朴一钱  生龙齿一两  炒白术四钱  仙半夏五钱   
    四诊:脉缓而虚,邪去正虚,肾气不固,耳聋眠少,再与益
肾潜阳为治。
    乌附块五钱  大熟地六钱  仙半夏六钱  生龙齿一两  破散纸六
钱  炮姜四钱  生谷芽五钱  朱茯神五钱  炒于术四钱  灵磁石一两
    徐世兄  初诊:肝肾下虚,因感身热,虚阳上并,血亦阢
之,阳络破伤,咯血盈瓶,时作时止,苔黑而润,脉虚缓,  日轻
夜重,治当潜阳摄肾为主。
    生龙齿一两  覆盆子五钱  灵磁石一钱  朱茯神六钱  炮姜二钱
破故纸六钱  仙半夏八钱  黑锡丹三钱
    二诊:下虚阳浮,血溢于上,昨与潜阳摄肾,故血稍瘥,脉
亦略敛,再与前法出入为治。
    破故纸六钱  仙半夏六钱  生牡蚂一两  生龙齿一两  朱茯神五
钱  生三七七分  黑锡丹二钱  乌附块三钱  炮姜炭二钱  菟丝饼六

    三诊:连进潜阳摄肾,脉转沉细,血少色淡,咳时热气上
腾,肝肾之阳,仍未潜伏,再与柔肝摄肾,兼肃肺气。
    生龙齿一两五钱  生牡蛎一两五钱  炙苏子二钱  仙半夏六钱炙
百部一钱牛  朱茯神六钱  菟丝饼八钱  破故纸八钱  炮姜炭二钱
巴戟天六钱  陈皮一钱  黑锡丹三钱     
    四诊:脉转虚缓,热渐较平,肝肾虚阳,已有潜藏之势,苔
心黑色未尽退,寒热邪瘀滞,尚未尽降,再与摄阳肃肺。
    乌附块四钱  仙半夏六钱  制百部—钱半  生龙齿一两五钱  淡
干姜一钱半  玉蝴蝶二钱  甜三七一钱  生牡蛎一两五钱  炙苏子一钱
半  菟丝饼八钱
    五诊:血止,浊痰犹多,黑苔已化,脉应指,中阳渐复,肝
肾亦潜,再与昨法为治。   
    乌附块四钱  菟丝饼八钱  仙半夏五钱  淡干姜二钱  生龙齿一
两五钱  破故纸八钱  沙苑子五钱  炙苏子一钱半  生牡蛎一两覆盆
子四钱  朱茯神五钱
    六诊:血止两日未见,脉转虚缓,苔化而唇稍红。肝肾之
阳,犹少潜摄,再与温潜为主。
    生龙齿一两五钱  淡干姜二钱  仙半夏五钱  炙苏子一钱半  灵
礁石一两五钱  甘枸杞四钱  破故纸从钱  橘红一钱半  乌附块五钱   
菟丝饼八钱  炒白薇一钱
   七诊:血止三日,肝肾之硝渐潜,复感微寒,咳呛胸痛,脉
虚弦,再与温潜,兼调肺肾。     
    炙百部一钱半  灵磁石一两  破故纸六钱  炙苏子一钱半  鸟附
块五钱  仙半夏五钱  橘红一钱半  生龙齿一两  炮姜炭二钱,覆盆.
子四钱
     八诊:脉息日渐缓和,肝肾潜纳有取,营卫不调,胃纳亦
增,再与柔肝填肾。         
    生龙齿一两五钱  乌附块五钱  炙苏子一钱半  破故纸六钱  朱
茯神一钱五分  淮山药五钱  淡干姜一钱半  菟丝饼六钱  活磁石一两
熟地炭五钱  仙半夏五钱
    九诊,肝肾潜藏,面部红色已褪,肺胃假热未清,痰色犹
浊,寐食已安,仍宜前意。     
    生龙骨一两  仙半夏四钱  熟地炭六钱  生牡蛎一两  云茯苓五
钱  炙苏子一钱半  陈皮一钱  乌附块三钱  炒白术四钱菟丝饼六钱
淡干姜一钱
    沈君  初诊:湿温已及两候,肌热未平,苔腻咳嗽气逆,脉
息浮弦,当与温中达表
    活磁石一两  川羌活二钱  蜜炙麻黄一钱  厚附片五钱  炒茅术
四钱  白芥子三钱  川桂枝二钱  仙半夏四钱  大腹皮四钱  陈皮一
钱半  生姜三钱
    二诊:肌热稍平,脉息略缓,咳呛气逆,再与潜阳和表。
    活磁石一两五钱  川羌活二钱  白芥子三钱  厚附片六钱  炒茅
术五钱  大腹皮四钱  陈皮二钱  川桂枝二钱  姜半夏五钱  制川朴
一钱半  生姜三钱
    三诊:肌热平,营卫不能白和,脉息虚缓,再与前法损益。
    厚附片八钱  姜半夏五钱  朱茯神五钱  活磁石一两  川桂枝二
钱  酸枣仁六钱  陈皮二钱  炒白术五钱  白芥子三钱  陈枳壳二钱
生姜三钱
   李宝宝  初诊,伤寒夹湿,身热两周来解,神识渐昏,舌黑
而润,汗出齐颈,脉息虚浮,中阳衰惫,卫气不逆,当与温中和
表。
     川桂枝一钱  乌附块二钱  灵磁石六钱  白杏仁三钱  大豆卷三
钱  仙半夏三钱  朱茯神四钱  生姜三片
    二诊:伤寒太少合病,与温中和表,身热渐乎,脉亦应指,
中渐复,卫气渐达,再与前法出入。     
    川桂枝—二钱半  乌附块二钱  灵磁石六钱  生白芍三钱  大豆卷
三钱  炒竹茹一钱  白杏仁主钱  水炙甘草八分  生姜三片   
    三诊:身热平,脉虚细,舌仍中黑,不知泛恶,表气虽和,
中寒未罢,再与益阳和中。   
    川桂枝一钱  炒白术三钱  灵磁石五钧  生白芍三钱 乌附块二
钱  带皮苓四钱  藿梗一钱 仙半夏三钱  淡干姜一钱  陈皮一钱
    四诊;略受寒侵,营卫复失调节,身热起伏,舌黑泛恶,脉
虚紧,再与温调营卫。
    炙麻黄五分  川桂枝一钱  远志八分  白杏仁三钱  生白芍三钱
灵磁石五钱  陈皮一钱半  仙半夏三钱  乌附块二钱  生姜三钱
   五诊:身热平,脉息渐和,头部尚有微热,苔仍黑腻,作
恶,中焦遏阻,再与益阳和中。
    乌附块三钱  生龙齿六钱  白杏仁三钱  生姜三钥  仙半夏三钱
白苏子一钱半  制川朴一钱  炒六曲二钱 灵磁石六钱  带皮苓四钱
远志八分     
    六诊:脉静身凉,黑苔渐化,唇干溲少,津液未复,仍当温
中和胃。   
    乌附块三钱  仙半夏三钱  生龙齿六钱  云茯苓四钱  福泽泻四
钱  生牡蛎六钱  焦谷芽四钱  生白术三钱  川桂枝一钱   陈皮一钱

    七诊:溲浊苔腻,咳嗽不爽。肺胃未和,再与温调。
    生白芍三钱  制川朴一钱半  生白术三钱  云茯苓四钱  炙苏子
一钱  陈皮一钱半  生姜三钱  仙半夏三钱  乌附块三钱  生谷芽四钱
    朱奶奶  初诊:中湿遏阻,头昏便闭,苔腻脉沉滑,当与温
化。
    藿梗三钱  炒茅术五钱  制川朴一钱半  仙半夏八钱.大腹皮四
钱  陈皮二钱  生姜三钱  白杏仁四钱  栝楼皮三钱  明天麻三钱
    二诊:诸恙稍瘥,脉息沉缓,苔腻中满,再与温化为主。
    活磁石一两  炒茅术五钱  藿梗五钱  陈皮二钱  生牡蛎一两
带皮苓六钱  黄厚附四钱  生姜三钱  姜半夏六钱·大腹皮四钱  川
桂枝三钱   
5
发表于 2004-11-25 20:38: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寻祝味菊医案和戴丽三医案

    序
    祖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
结,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
省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
绩。
    为了继承老年中医的学术经验,现将我省已故著名老中
压、原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戴丽三同志的部分诊疗经验(包
括论著及医案两部分),由其子女组成整理小组,辑成《戴丽
三医疗经验选》一书。
    戴丽三同志,家学渊源,继承祖传医学,积四十余年丰
富的理论与临症经验,学术造诣较深,在我省人民群众中享
有一定的声誉。本书论著部分选收了戴老医师的部分学术论
文,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医学的刻苦钻研,以及某些独到
见解,从而易于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及临症经验。医案部分包
括了内、妇、儿科及其他各科的一些疑难重症,藉此可以窥
见作者是如何应用其精湛的中医学术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
解决临床中的复杂问题,使不少险恶重症得以转危为安。由
此亦可得知作者遵古而不泥于古,灵活精当地运用辨证施治
规律于临床实践,体现了防微杜渐,一切从病员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卓越的医疗思想,以及许多难能可贵的
独到经验,可供中西医务人员研究参考,亦资后学者临床借
鉴。
                   云南省卫生局
                         一九七九年七月
    前      言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一书,是戴丽三老医师临症四十
余年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和医疗经验,包括论著和医案两部
分。     
    他生平治学谨严,除继承其父戴显臣学术思想和临症经
验外,并努力钻研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家著述及医案。他自己
的论著中,持论客观,有继承有发展,临症一丝不苟,不固
执己见;遵古而不泥古,强调从病员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中
医理论,立方遣药以喻嘉言“先议病,后议药,有是病,用
是药”的思想作指导。因此,能做到经方时方并用,并能灵
活化裁。基本上做到了病有千变而方亦有千变,体现了祖国
医学的整体观及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精神。所辑存之医案
及按语如实地记录了患者之病情经过和原委;阐明了每一病
案所运用的理、法、方、药的关键所在,如同病异治,异病
同治,上病下取,正治、逆治等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
    医案和按语的初稿,是他生前在原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
与支持下整理出来的。但因他不幸于一九六八年患脑溢血病
逝,此稿遂搁置至今。
    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党的中医政策
的指引下,省卫生局作出了重新整理《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的决定,同时在省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与云南中医学院和昆明
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初稿的基础上,仔细查对了医
案的原始记录,走访了部分患者,考查了远期疗效,核对了
原来引用的中医文献,并补加了部分按语。为使读者易于了
解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诊疗经验,我们整理了他的部分论
著,便于读者与医案相互参证。继本书之后,准备将他临症
以来行之有效的常用方与经验方续加整理,另版刊行。
    本书定稿时,承蒙许子建老师和个旧云锡职工医院张震
医师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由于我们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望同
志们批评指正。
                           整理者  戴慧芬戴天载
                                   严继林戴若碧
                               一九七九年七月于昆明
目    录
论著
调和营卫与桂枝汤……………………………………………1
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及临床运用…………………………13
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17
麻黄人参芍药汤亦治咳血之良方……………………………27
麻疹论治………………………………………………………29
牙痛论治………………………………………………………37
医  案
暑温夹疠………………………………………………………4l
夹阴伤寒………………………………………………………44
头痛八例………………………………………………………48
捻颈风…………………………………………………………55
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57
太阳少阳合病…………………………………………………59
太阳阳明合病…………………………………………………59
三阳合病………………………………………………………61
寒入厥阴救逆…………………………………………………62
高年中风………………………………………………………64
类中风…………………………………………………………65
真热假寒证……………………………………………………68
戴阳证…………………………………………………………70
“阴阳交”二例………………………………………………72
失血后阳虚寒战………………………………………………75
阳虚寒湿………………………………………………………76
心肾阳虚不耐燥烈……………………………………………78
风水……………………………………………………………80
肾虚全身浮肿…………………………………………………82
虚损浮肿………………………………………………………84
肝虚脾湿下肢肿痛……………………………………………87
脾虚肺燥干咳浮肿…………………………………………88
阴寒浮肿烦喘………………………………………………90
痹证发黄神识错乱…………………………………………92
风寒湿痹………………………………………………………95
湿热两膝肿痛…………………………………………………98
左臂疼痛……………………………………………………“100。
血痹………………………………………………·…………101
右肢抖颤……………………………………………………………104
肝寒腹痛……………………………………………………“107
胃脘痛二例…………………………………………………109
嘈杂二例……………………………………………………112
隔食症………………………………………………………”114
噎膈………………………………………………………·…·115
嗳气不止…………………………………………………………116
饮癖…………………………………………………………“117
寒闭肺气咳嗽肋痛………………………………………“118
阴虚肝气横逆二例…………………………………………··120
疟病阳气大虚………………………………………………“123
中气暴脱寒热似疟………………………………………··126
温疟…………………………………………………………“129
黄疸三例……………………………………………………·130
胁肋瞑胀疼痛………………………………………………·133
鼻衄三例……………………………………………………”134
失眠…………………………………………………………··138
痰闭心窍……………………………………………………”139
暑湿癃闭……………………………………………………·-140
脏寒癃胀……………………………………………………”143
阳痿不育……………………………………………………“145
口眼歪斜二例………………………………………………··146
“牙宣”(齿衄)…………………………………………”150
口臭…………………………………………………………”151
便血…………………………………………………………”152
食物中毒……………………………………………………”154
崩漏六例……………………………………………………“155
经漏血尿……………………………………………………··161
阴道出血并发紫斑…………………………………………··163
胎漏…………………………………………………………··164
产后发热三例…………………………………………………166
阳虚中寒发热咳喘………………………………………“170’
寒凝经脉耳后起核………………………………………”171’
肺结核表邪失解……………………………………………“172’
顿咳(百日咳)……………………………………………”174
蛔厥腹痛……………………………………………………”175·
小儿风痉频发………………………………………………”]78‘
疳积二例……………………………………………………”179‘
鹤膝风………………………………………………………“182’
中耳炎………………………………………………………”184
内外痔疾……………………………………………………”185一
大头瘟………………………………………………………“186·
斑秃…………………………………………………………一187
视物不明兼头痛……………………………………………”188
肾虚双目白翳………………………………………………”191
颐肿二例……………………………………………………”193
茧唇…………………………………………………………”194
阴寒舌痛二例………………………………………………”196
口糜…………………………………………………………··197
颜面疮疖……………………………………………………··198
论  著
调和营卫与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
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
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
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
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
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实践证
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
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正因为它具有解
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
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但是,历代注解《伤寒论》的某些医
家,大多将它局限于治太阳表虚证。现代出版的某些方剂专
书亦只强调其解表的一面,而忽视其更为重要和里的一面,
易使读者产生桂枝汤仅能用于外感表证的错觉,限制了该方
对许多里证的运用。特别是晋朝王叔和“桂枝下咽,阳盛则
毙”一语出来后,有的医家临证时不加分析,有的甚至对桂
枝的使用都望而生畏。因而不敢使用本方,或将之人为地划
了禁区。
    实践证明,《伤寒论》所载之方剂,是有理论根据的,
并有严谨的法度可循。如离开理论而谈方剂的效能和运用,必·
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有“千方易得,一效难获”
之叹。古代方剂,特别是经方,其组成一般都贯穿着理、法、
方、药的有机联系。方与药,蕴藏着质量互变的规律;证与
方,体现着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辩证思想。掌握方剂的运
用,必须首先掌握制方的原理,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方能
使治法、方剂和药物相互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中医辨证论
治过程中体现出理、法、方、药的统一性。所谓善学者,取
其法,而不泥其方。这说明重视理论学习,掌握精神实质的
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经方的效用,扩大
其治疗范围,突破人为的局限。
一、营卫概要
    桂枝汤主要功效是调和营卫,燮理阴阳,它不仅用于外,
感表虚证,更重要的是用于内伤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的许多
疾病,这就有必要系统而概要地回顾一下有关营卫方面的理
论,以加深对桂枝汤方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其临床运用。
    (一)营卫的生成
  《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
胃,以传心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
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
相贯,如环无端。”具体地描述了营卫的生成,来源于饮食
物经过中焦脾胃的吸收转化而成的“精气”(指具有营养价
值者),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则化为营气与卫气。
    (二)营卫的分布与生理功能
  《素问·痹论篇》云:“荣者(荣与营通用),水谷之
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
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馔疾
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
膜,散于胸腹。”指出了营与卫性质不同,故功能和分布也不
同。《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淖液,注之于
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
气者,出其悍气之懔疾,而先行以分肉四末皮肤之间而不休
者也”。指出了营气系精气之柔和成分,是水谷入胃,借中
焦热能,吸取其汁液,流注于脉中,化而为血,故常营血并
称。卫气乃水谷入胃,是中焦之热能所蒸发出的气体,属精
气之雄厚成分,不能入于血脉之中,只能循宗气而分布于血
脉之外,运行于皮肤,分肉和四末,故常肺卫并称。但两者
之间是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正如张景岳所说:“卫主气而
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
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荣,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荣,行于
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
已。”这更加具体地论述了营、卫、气、血的实质与功能及
其分布的不同。
    (三)营卫与脏腑的关系
  《难经》第三十二难云:“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
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具
体的指出了心肺与气血荣卫的密切关系。由于心主血,肺主
气,营卫统掇气血,心肺为之主宰,经气的环流,促进了营
血运行全身,揭示了营卫直接与心肺的关系,与气血相连。
营卫与气血,营卫与心肺,均存在着内在的紧密关系。
    若进一步加以探讨,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根据营
卫统摄气血及张景岳所云:“血中有气,气中有血”的理
论,血液的进行和统摄,必须靠气的推动,才能发挥作用,
才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如果营卫调和,营卫不虚,则心、
肝、脾功能正常;否则易导致这些内脏功能的紊乱。脾不仅
能统血,还能益气,因能益气,才能使水谷精微化生营卫。
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恒说:“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
说明脾胃乃营卫生化之源。
    肾主诸阳,卫为气,属阳,卫阳与肾阳相通,营卫虽生
化于中焦,但属阳气的卫气却出于下焦”  (见《灵枢·营卫
生会篇》),可见卫气与肾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营卫与心、肺、肝、肾、脾胃有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换句话说,调和营卫和补养营卫,有助于这些畦腑
功能活动的加强。亦可以说,这些脏腑的某些疾病,当反应
出营卫失调或营卫不足时,通过调和营卫或补养营卫,即可
得到纠正或恢复。
    (四)营卫的病理表现
    营卫的生理功能正如前述,当其功能正常时,由于有营
血荣养,卫气卫外,则无病理状态出现。一旦营卫失调或不
足.则产生病理反应。如“卫气失司”,临床就产生风邪伤
卫的太阳表虚有汗的桂枝汤证。如营虚不和,临床就容易产
生寒邪伤营的太阳表实无汗的麻黄汤证,这仅只是风、寒二
邪侵犯营卫在病机上的区别之一。但“风雨寒热,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见《灵枢·百病始生篇》)。宋代医家
严用和说:“大抵人之有生,以元气为根,营卫为本,根本
强壮,营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客气,焉能为害。”指出
了元气和营卫乃人之根本,营卫和平,则外邪难犯。
    营卫久虚,还可出现某些较为严重的疾病。《素问·逆
调论》指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
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指出临床上许多肢体麻木,运
动受障的某些病证的发生,与营卫俱虚有密切的关系。
    除上述者外,有些慢性病的某一阶段,营病及卫,卫病
及营,二者不可截然分开。但临床往往易被忽视,或不易鉴
别,营卫失调和营卫气化功能不足又是某些疾病发展变化的
关键所在。只要纠正了营卫失调或增强了营卫功能,疾病就
可逐渐趋向好转。如忽视了调整营卫功能,疾病就可逐渐转
向纵深发展或日趋严重。因此紧紧掌握增强营卫功能的调治
方法,对疾病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由桂枝、杭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
成。因其配伍巧妙,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
能等功效,本方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祛邪,堪称制方
典范。
    桂枝味辛,性温,阳也。有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化湿
利水之功效,尤能助心肺之阳。其归经入心、肺、膀胱。如
临床常用之五苓散,因配伍桂枝助膀胱之气化功能,五苓散
才能起通调水道的作用。概括其功用,具有和营、通阳、利
水、下气、行瘀、补中等六大功效。
    杭芍味酸,性寒,阴也。取味酸能收敛营阴(即止汗、
止血、止津液耗散),性寒能入营,具补血、平肝、止痛之
效。
    生姜味辛辣,性温,发散风寒,温中止呕,配桂枝增强
助卫阳,解肌表,除外邪之功。二者合用为姜桂汤,辛甘化
阳,以调周身之阳气。
    大枣昧甘,性温,配芍药补营阴,二者配伍,酸甘化
阴,以滋周身之阴液。
    甘草昧甘,性平,通行十二经,有护卫中气,调和诸
药,安内攘外之功。配桂枝为桂枝甘草汤,能温补心阳;配
芍药为芍药甘草汤,能和营养阴,舒挛止痛。
    总之,从桂枝汤的两味主药来看,桂枝辛温.助卫阳发
汗,芍药酸收助营阴止汗,两药相合,在于通过桂枝助卫
阳、发汗之功,使外邪随汗而解,通过杭芍的助营阴止汗之
功,保护营阴不致被再度损伤。二者配合是发汗之中寓敛汗
之旨,既发汗,又止汗,既矛盾,又统一的作用,揭示了营
卫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桂枝汤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故谓之和
剂。前人所谓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
调阴阳”之论,颇符合临床实践。
三、临床运用
    以桂枝汤加减在临床上的运用比较广泛,今择其常见
者,简介如下:
    (一)更年期营卫失调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阳脉衰少,天癸竭,地
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论述妇女年进四十以后生理上的
变化过程,由于营卫与心肺相连,与气血相关,心主血脉,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气血精液逐渐衰退,冲任二脉失于滋
养之源,出现月经紊乱,营血不足,时而潮热、出汗,时而
畏寒、恶风,血不养心,时而心悸,时而虚烦不眠,营虚不
与卫和,则见肌肉跳动,四肢痠胀,浮肿等症。从病理变化
过程来看,初期由于营卫不和,舌多淡润,脉多弦虚或浮
虚。可用桂枝汤倍芍药,加香附,麦芽、乌梅、冰糖,和营
之中寓调气养肝,进而用新加汤助营加香附、麦芽,疏理气
机。如四肢疫胀较重者,本方再加桑枝以活络。至于月经紊
乱.或前或后,或一月二次,淋漓不尽,或腰痠腹痛,或数
月一次,可用《金匮》大温经汤。因该方有桂枝汤增强营卫
为基础,用治寒凝经脉,木郁不舒,肝气下陷所致之经漏淋
漓,腹痛腰瘥,脉多沉迟或弦紧者。此方全在桂枝配芍药,
于化气通阳之中寓敛阴之旨。
    (二)外伤或术后营卫虚损
    由于外伤或术后,营卫虚损,营虚不与卫和所致低热,
用桂枝汤倍芍药加乌梅、知母、冰糖,助营退热。如肢体麻
木者,用参芪归桂枝汤加香附、麦芽,和营助卫之中兼补气
血而行滞气。
    (三)营虚肌肉跳动
    此症多见于老年妇女,因其营血不足而致肌肉跳动,有
时兼有麻木,状似风湿,但与风湿有别。风湿麻木跳动,或
疼痛多在关节,营血不足麻木跳动多在肌肉与筋膜;风湿多
有苔,营血不足多无苔。治疗风湿宜驱风除湿,治疗营血不
足始终宜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着重补养气血,处方以大剂量
新加汤加桑枝,或用参芪归桂枝汤。此证忌用祛风除湿发散
之药,因风药辛燥更伤营阴。
    (四)营卫俱虚肌肤发痒
    亦多见老年妇女,心营、肺卫俱虚,皮肤发痒,但无疹
块,遇风更甚。舌润无苔,。脉多沉弱。用桂枝汤,杭芍改赤
芍,并加重赤芍剂量,再加葛根、防风,均能取得疗效。皮
肤发痒,临床有虚实之别。虚证多见老年妇女,其中有津枯
血燥与营卫俱虚之不同,如属津枯血燥发痒,必见舌红质
干,脉多弦细而数,此方叉非所宜。
    (五)胃肠型感冒和腹泻痢疾
    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海,胃肠病证直接与气血失调有
关,此证之治疗应将调和营卫与调和气血结合起来。如病在
胃,出现寒热、呕吐、恶心、舌腻、脉紧者,用藿香桂枝汤,
解表和中,理气燥湿降胃(方见医案部分);如病在肠,出现
寒热、腹痛、泄泻,脉紧或浮紧,用桂枝汤加葛根、防风,
如出现里急腹痛泻痢,用桂枝汤加葛根、香附、黄连、木
香、焦楂。每年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多以此二方施治,
能收退热、止呕、止泻、止痢之效。
    (六)妊娠期营卫不调胃气虚弱
    妊娠初期,营卫不和,畏寒,疲乏、食少、呕吐,本
《金匮》用桂枝汤为妊娠第一方之旨,重用生姜,确能缓解
妊娠反应,增进食欲,止呕吐,除畏寒。此方仅用于营卫不
和,胃气虚弱者,如兼有肝胃郁热,或胆气上逆者,属小柴
胡汤适应证,本方又非所宜。
    (七)营卫受损所致痹证
    此类痹证是病邪伤及营卫,“营虚不仁”,“卫虚不用”。
“营虚不仁”是病邪伤及营分,血中营气不足,因而肢体感
觉麻痹,临床治疗中,宜以桂枝汤倍芍药为第一步,进而用
新加汤为第二步,新加汤再加当归为第三步。“卫虚不用”
是病邪伤及卫分则局部的真气去,而邪气独留。真气去则功
能消失,因而肢体运动受限,临床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
为第一步,进而用桂枝汤加附片为第二步,或再加黄芪为第
三步。若营卫两虚,常以新加汤加重附片剂量而取效。
    (八)营卫不调之失眠
  《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卫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说明营卫与
人体的寤寐关系极为密切。如老年之人,或病后营气虚衰,
营卫失常,卫气内伐,经常出现难于入眠,或多梦易醒。甩
桂技汤倍芍药加山萸肉、果杞、桔络可取宁心安眠之效。
    (九)配补阳还五汤治气虚血瘀营卫不足的中风后遗证
    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将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结合
起来,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后遗症有一定疗效。
但因缺乏脉象,以方测证,脉象必属虚象,如属实象,即弦
滑数之类脉象,此方不可误投,否则,不但无效,还可导致
变证。既然营卫与气血相关,则气虚所致之半身不遂直接涉
及营血与卫气,只有营卫健运,才能促进气血生成。只有营
卫健运,补阳还五汤才能发挥补气和活血化瘀的作用。因
此,余常将此方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结合起来运用。实践证
明,较单用补阳还五汤原方疗效明显提高。然而,半身不遂
一证,病理较为复杂,有虚实之分,有阴阳之别,虚实之
中,又有虚实相兼等情况,临床必须仔细体审病情,方随证
变,才可取效。
    (十)治胸、腹、背、腰及上下肢疼痛
    膀胱与肾相表里,其经脉互相联络。足太阳膀胱经脓
起于目内眦,上头顶,下项,行于背、腰部,后分二行,至
下肢外侧后面,到达足小趾的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通,过
足底涌泉穴绕内踝穴,沿下肢内侧后面上行,入少腹,挟脐
旁上行腹部和胸部,至锁骨下的俞府穴而止。由于外邪或里
寒之气导致营卫失调,经气阻滞,出现胸、腹、背、腰及上
下肢疼痛,用本方加防风、香附、麦芽,在增强营卫功能盼
基础上兼以理气祛寒行滞。若上肢痛,上方加桑枝以通络;
下肢痛加淮牛膝,活血通经并补肝肾。
    (十一)用于体弱,病后或产后营卫失调
    此类患者常感时而微寒,时而微热,自汗,疲乏,脉
缓,可用桂枝汤加党参,或用桂枝汤与生脉散合用。
    (十二)用于小儿麻疹、水痘初期
    患儿发热不高,气血较弱,痘疹隐约不现,古有“疹
出于肺,痘出于胃”之说。审无唇红舌赤等热象者,
可用桂枝汤加川芎、葛根,增强营卫,鼓舞肺胃之阳,
促痘疹外现。如兼寒邪外束,亦可加麻绒少许,使之宣发外
透。
    结    语
    本文从营卫的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营卫与脏腑的关
系、营卫的病理表现等方面,论述了营卫在人体的重要意
义,以及因营卫失调和营卫不足所产生的一些疾病。这些病
证,在营卫理论的学术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以
桂枝汤为基础,灵活加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说明了
桂枝汤加减可广泛用于内、妇、儿、外各科由于营卫不足和
失调所致的不少疾病。
    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及临床运用
    姜桂苓半汤系由生姜、桂枝、法半夏、茯苓四药组合而
成。
    本方取材于清朝郑钦安姜桂汤和局方二陈汤。前者见于
《医理真传》鼻流清涕不止条,原治上焦阳虚而致鼻流清涕
不止;后者乃一切痰饮为患之总方。方中夏、苓二味,功能
燥湿健脾,化痰止呕,中医有“痰生百病,湿生灾”之语。
取二方之长融为一方,用治心阳不足或心肺阳虚所致诸证,
以及升降失调、上下不通等,或因心肺阳虚导致中焦寒湿、
肝胃虚寒等,皆可运用。经临床四十余年之实践证明,功效
卓著。
    心肺同居胸中,“胸为清阳之腑”,受不得任何寒浊之
气,脏虽属阴,其用在阳。“心者血,肺者气”,气血的运
行,全靠心肺阳气的推动,寒则凝,温则通。故寒邪上逆,
气血阻滞,则心肺之阳被遏,以至出现上焦虚寒之症,如胸
痛、咳逆短气、畏寒肢冷、面唇青紫等。心肺阳虚,包括心
肺气虚,但有时以心阳虚明显,有时以心肺阳虚并见。心肺
阳虚可由本身病变引起,亦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导致。心主一
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人身百病千端,无不关乎气血。明
乎此,通过调理心肺阳气,温通气血,则可治疗多种疾病。
    按照上述理论,本方以生姜、桂枝为君药。生姜性温,
黄坤载谓“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
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荣
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又谓:“生姜疏利通达,
下行肺胃而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瘀腐,清官除道穴力最为
迅捷。”
    桂枝辛甘而温,《本经》称其“治上气咳逆”,张锡纯
渭:“通阳化气,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中之气).降
逆气(如冲气,肝气之类),散邪气(如风寒之类)……诸
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
《本经》之过也。”又谓:“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
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
除,积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
便”。生姜与桂枝相伍,则辛温助阳,相须为用,同气相
求,相辅相成。故二者相伍,既温扶心阳,又宣通肺气,使
周身阳气通调,气血流畅。郑钦安谓:“心者,气之帅也。
心阳得补,而肺气更旺”。“要知补心阳即是补真火(肾
阳)也。……此方(姜桂汤)功用似专在上,其实亦在下
也。学者不可视为寻常,实有至理存焉”。在此方基础上,
佐以半夏和茯苓,健脾燥湿,温化痰饮之功益胜。且茯苓甘
淡,宁心安神,甘则能补脾阴,脾阴既旺则生啼金,淡则能
渗利水化饮。黄坤载谓:“泄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
宜,至为良药”,“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
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
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
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
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而总由于中气之湿
寒。……凡此诸症,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
    以上分析,可知本方用药四味,平平无奇,但其理甚
深。组合之后,既能扶阳强心温肺,又能宣通表里,交通上
下。中医治病,全在掌握气化升降原理。本方之效能,在于
使上中下及人体内外得以一致,符合机体的统一性。兹结合
临床实践阐述如下:
    (一)各种心脏病,当出现心阳不足时(包括心气不
足),症见心悸、气短、自汗、劳累则加剧,面皓神疲,目
瞑喜卧,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浮大或濡
缓、或沉细而结代。可用本方加枣仁、元肉、砂仁,温阳益
气,养心安神。若气虚明显者,加苏条参或太子参,或加口
芪、党参;兼胸痛、胸闷或胸痛彻背者,加香附、麦芽。若
心肾阳衰,症见面浮肢肿,手足厥冷,面色灰暗,口唇发
青,原方生姜易干姜,重用茯苓,再加附片、上肉桂,强心
温肾,化气行水。
    (二)心肺阳虚,久咳不止,咯痰清稀,气短乏力者,
用本方加苏子、陈皮、炙远志、温肺强心,降逆止咳。
    (三)心肺阳虚,又兼气阴不足,症见气短乏力,动即
作喘,自汗、心烦、潮热,舌淡红,脉虚大或虚数。用本方
合生脉散加山萸肉、桔络、乌梅,温阳益气,养阴生津。
    (四)心肾阳虚,神不内守,心阳外越,出现惊悸多
梦,夜眠不宁者,本方加炙远志,石菖蒲、山萸肉、果杞、
元肉、秫米之类,交通心肾,宁心安神;甚者加龙骨、牡
蛎、砂仁、炙甘草,潜镇浮阳,收纳心气。
    (五)心肺阳虚,兼肺气郁滞、咳嗽喘息者,本方重用
生姜30克,加桑白皮、苏子、白蜜,温肺散郁,降逆止喘。
若心肾阳虚明显者,原方加附片,砂仁、五味子,生姜易干
姜,温肾强心,化痰平喘。
    (六)高血压出现心肾阳虚症状者,用本方加杜仲、天
麻、钩藤、砂仁、荷顶,温通心肾,平肝熄风。
    (七)小儿百日咳后期,肺阴肺阳俱虚,阳不化阴,余
咳不止,面浮色青,舌淡,脉沉细,本方生姜易炮姜,加炙
甘草、五味子、白蜜,扶阳益阴,降气止咳。
    (八)脾胃虚寒,寒气上逆,胸闷恶心,脘腹胀满,本
方加砂仁、麦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九)肝寒气郁,胆气上逆,寒气滞于肝胆经脉,出现
两腮硬结日久不散,皮色如常,或发青者,用本方加柴胡、
香附、麦芽,温肝舒郁,行气散结。
    (十)脾胃寒湿,兼肝气郁滞,出现肝区疼痛或见痞块
者,本方加乳香、没药、丹皮、郁金、佛手、紫丹参,以温
肝达木,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总之,本方主治之症甚多,治愈病例不少。
    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
  《本草纲目))记载:扁鹊三豆饮由绿豆、赤小豆、黑
豆、甘草节组成,治疮毒初起,又治“天行痘疹,预服此
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故历代医家多将此方用治痘
疹、疮毒之症。
    根据多年实践验证,本方药性平和,味甘而淡,不伤胃
气,而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养肝润肺,滋燥生津诸作
用。具有滋养之功,但滋而无滞,虽清热解毒,但清而不
伐。全方清中寓补,补中寓清。若能灵活加减,除疮毒、痘
疹之外,还可用于因风、热、燥、火等阳邪为患,导致伤津
耗液之燥热等证;更适用于脏腑机能失调如内脏津亏,或脏
腑燥热伤阴之证,如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肺虚燥热,肺胃
郁热,肝虚不眠等方面。经多年广泛运用于临床,灵活加
减,疗效颇佳。
     一、基础方及各豆功能
     (一)基础方及加减药味
基础方:黑豆,绿豆,红饭豆。
替换用药方:淡豆豉,扁豆。
    加减法:疏风解表加:桑叶、薄荷;清热解毒加:银
花、连翘;泻火解毒加:黄芩、栀子、生石膏;破滞去瘀
加:枳实、焦楂;清咽利膈加:牛蒡子、桔梗;宣肺止咳
加:杏仁、贝母、枳壳;宣透痘疹加;虫蜕、芫荽、香菌
脚;祛风止痒加:僵蚕、蝉蜕、刺吉力;清热消肿加:元
参、夏枯草;清心除烦加:竹茹、灯心、栀子;养阴润燥加:
麦冬、沙参、果杞、五味子;养肝润燥加:乌梅、冰糖;补益
脾肺加:山药、莲子、苡仁;补脾养阴加:太子参、乌梅、
山药。
    上列各组药物,视病情需要可选择一、二组加入。
    (二)各豆的功能
    黑豆:性味甘平,入肝、肾二经。功能活血,利水,祛
风,解毒。本品尚有润肾燥而止盗汗,补肾虚而止遗尿。
    绿豆:性味甘平,入心、胃二经。功能清热解毒,消
暑,利水。《药性三字经》谓本品“通行十二经”,“解一
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
    红饭豆:又名赤豆,本品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肠二
经。功能利水除湿,止痒,和血排脓,消肿解毒。古人有
“久食瘦人”之说。
    淡豆豉:由黑豆经加工发酵而成,性味辛而微苦,入
肺、胃二经,有解毒除烦之功,但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性味各
异。用青蒿、桑叶同制者,则药性偏寒,用麻黄、苏叶等同
制者,则药性偏温。
    扁豆:性味甘,微温。入肺、脾二经,健脾养胃,消暑除
湿,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为缓和滋养之品。
二、临床应用
    (一)用于麻疹
    1.麻疹初期,证偏阳热者,用淡豆豉、黑豆、绿豆,加桑
叶、薄荷、虫蜕、香菌脚。若服后疹出顺畅,发热渐退,改
用红饭豆、黑豆、绿豆加乌梅、冰糖,养肝润燥生滓,以资
调整。
    2.麻疹后期,热退、疹消,如出现视物不明,皮肤搔痒
者,若属热伤肺阴,肺阴受损,宜清肺热、补肝阴为主,用
黑豆、绿豆、扁豆、虫蜕、关吉力、赤芍、果杞治之。痒止
后,仍用三豆加石决明、广木贼、关吉力、密蒙花、鸡肝.
滋肝明目,以恢复视力。
    3.麻疹靥后,若肝肺余热不尽,症见低热持续,微咳不
止,治宜养阴润燥兼清肺经余热,用三豆汤合二仙汤(黑
豆、绿豆、红饭豆、黄芩、杭芍)治之。如服后热退咳止.
继用三豆汤加乌梅、冰糖,酸甘化阴调治为宜。
    麻疹后期,变证颇多,如属有余之证,或余邪未尽,或
肝肺津枯,均可采用三豆汤加减治之。
    (二)用于风热和火毒
    1.表邪外束,肺胃郁热,发热,咳嗽,头身疼痛,舌
红,苔薄黄或薄白少津,脉浮数,证属风热袭肺,肺气不
降,  (如支周感染等)治宜疏散风热,降逆止咳。方用枳实
三豆银翘散(枳实、黑豆、绿豆、淡豆豉、银花、连翘、薄
荷、牛蒡子、桑叶、贝母、苇根)。
    2.外受表邪,肺胃郁热,咽痛较剧(如急性扁桃腺炎
等),用上方枳实三豆银翘散加桔梗、甘草。
    3.大头瘟,风温犯肺,三阳经郁热,致颜面漫肿发红,
头痛寒热,脉数,舌红。治宜清热泻火,疏风解毒。用三豆
汤加味(黑豆、绿豆、红饭豆、淡豆豉、生石膏、桑叶、银
花、连翘、紫草、焦楂、僵蚕、虫蜕、淡竹叶)。
    4.痄腮,一般由风温病毒所致者,症见发热,一侧或两
侧腮腺肿胀疼痛,拒按,舌红,脉数。治宜疏风清热。方用
三豆饮加味(黑豆、绿豆、淡豆豉、银花、荆芥、连翘、夏
枯花、僵蚕、板兰根)。
    5.风热所致其他疾患,如荨麻疹、急性过敏性疾病、过
敏性紫斑、天泡疮、漆疮、急性蜂窝组织炎等,各病表现虽
然不同,但病因均多为风热,火毒阳邪外侵,肺胃郁热,病
位反映均在皮肤、肌肉。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故均可用枳
实三豆银翘散加减治之。
    (三)用于其他方面
    1.小儿高热惊风,症由高热伤津,肝失濡养,热极生风
所致者,用黑豆、绿豆、淡豆豉加钩藤、僵蚕、虫蜕、竹
茹。
    2.酒糟鼻初起,多因肺胃郁热所致,可用枳实三豆银翘
散治之。
    3.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虚烦,自汗,低热,血压波动,
脉弦或沉弦,证属肝肾阴虚,津液不足者,可用黑豆、绿豆、
淡豆豉加山萸肉、果杞、五味子、乌梅、桔络、竹茹、冰糖。
    如属胆热痰滞,烦躁,失眠者,可用栀豉温胆汤加黑
豆、绿豆、桔络、菖蒲、远志。
    如属肝阴虚较重者,用三豆汤与生脉散合方服用(黑
豆、绿豆、红饭豆、太子参、麦冬、淮枣皮、乌梅、冰糖)。
    4.小儿遗尿,属肝旺脾虚者,用黑豆、绿豆、扁豆、淮
山药、莲子、乌梅、冰糖。
    5.小儿腹泻后,脾弱肝旺,饮食不为肌肤,形体消瘦,
性怪喜哭,证属肝脾失调,治宜调和肝脾,用黑豆、绿豆、
扁豆、桑叶、乌梅、冰糖、竹茹、灯心治之。
    6.多发性疖疮,属风火湿热者,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利
湿,用黑豆、绿豆、红饭豆、桑叶、荆芥、银花、连翘、僵
蚕、牛蒡子、蝉蜕、甘草。
    7.预防流感,可用黑豆、绿豆、淡豆豉、桑叶、乌梅、
银花、连翘、冰糖。
    8.预防麻疹,可用黑豆、绿豆、红饭豆、紫草、银花、
甘草。
    9.食物过敏,周身发痒,奇痒难耐者,用枳实三豆银翘
散治之。
    1O.药物过敏,或药物中毒,用黑豆、绿豆、红饭豆、
防风、甘草治之。
    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范围甚广。总之,大凡
急性、热性,津液亏损等疾患。均可在三豆汤的基础上加
减使用。
三、病案举例
    例一:
    张姓小儿,年二岁。发热持续七日,心烦闷,唇焦燥,
咳嗽流涕,小便短赤。舌红,脉数。耳前后疹出隐约。脉症合
参,显系风温束肺,阴液受损.致疹不外达。治以清热透疹
佐宣肺养液。用三豆饮加味。处方:
    黑豆10克  绿豆15克  淡豆豉10克  桑叶10克  薄荷5克
    香菌脚3克(公鸡冠血数滴为引)
    上方服二剂,疹自胸背渐出达于手足,热亦减退,胸闷心
烦消失。凡治疗者须知,胸闷一分不减,痧出一分未透,此.
临证至关重要者。
    二诊:疹出顺畅,但患几夜间少寐,易惊,思水较多。
此系疹出伤津,津虚不眠。用三豆饮加减。处方;
    淡豆豉10克  黑豆15克  绿豆15克  桑叶10克  乌梅15克
    竹茹6克(加冰糖少许为引)
    服一剂,能安静入睡,此时疹子渐靥。
    三诊:将原方淡豆豉易扁豆,增强健脾养肝和肺调治而
愈。
    例二:
    王姓男孩,年七岁。麻疹靥后,两眼视物逐渐不明,且
兼周身皮肤发痒,舌质红,微有薄白苔,脉弦兼细。尿短少,
胃纳不佳。形体消瘦,急躁不安。此为疹出热邪伤阴,肝肺
阴液耗损,治以润肺养肝,滋津复液。用三豆汤加味。处方:
    红饭豆10克  黑豆15克    绿豆15克  蝉花15克  赤芍10克
    果杞15克  乌悔15克  (冰糖少量为引)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皮肤发痒已止,原方红饭豆易扁
亘加石决明、广木贼、鸡肝一个。
    三诊:上方服十二剂,视力逐渐恢复。
    例三:     
    李姓男孩,年四岁。麻疹已靥。但发热持续(体温摄氏
38度左右)不退,且咳嗽,自汗,喘促。脉弦数,舌红苔黄
腻质干。诊为疹毒未尽,复受热邪,郁遏肺经。治以清热解
毒平喘,方用三豆汤合二仙汤。处方:
    淡豆豉10克  黑豆15克  绿豆15克  桑叶10克  黄芩6克
    杭芍15克
    二诊:上方服二剂,热退喘咳止。仍用三豆汤,淡豆豉
易红饭豆,减黄芩、杭芍,加乌梅15克,用冰糖少许为引,
调理而愈。
    例四:
    杨××,女,二十一岁。发热三日,头胀痛,继之头面漫
肿,颜面灼热疼痛。舌红少津,苔薄白粉刺,脉数。口臭,
便秘。西医诊为颜面丹毒,转中医诊治。证系风温犯肺.三
阳经郁热,肺胃气机阻滞,表里俱热。治以清热解毒,宜疏
通气机为主。方用三豆合升降散。处方:
    红饭豆15克  黑豆20克  绿豆30克  僵蚕15克  蝉蜕10克
    姜黄10克  大黄6克  桑叶10克紫草6克
    二诊:上方服二剂,便通,头面肿势渐消,热减退。方
用三豆汤加味。处方:
    红饭豆15克  黑豆20克  绿豆30克  紫草6克  焦楂30克
    生石膏30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僵蚕10克
    三诊:上方服二剂,颜面肿势全消,且脱皮屑。此时出
现虚烦不眠,苔粉刺已退,转现舌红少津。用三豆汤合温胆
汤加山萸肉15克、乌梅15克、桑叶15克,调治而愈。
    例五:
    张××,男,四十一岁。发热39度,已三日,左下肢膝
关节以下红肿灼热疼痛,逐渐向下蔓延至足背,行走不便。
西医诊断为急性蜂窝组织炎,转服中药治疗。察舌红,答黄
厚腻,脉弦数。全身酸困,尿短赤。诊为风湿外束,肺胃湿
热。治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方用三豆汤加味。处方:
    淡豆豉15克  黑豆20克  绿豆30克  银花15克  连翘15克
    生石膏30克  枳实10克  焦楂30克  僵蚕10克  紫草10克
    桑叶15克  白茅根10克
    二诊:上方服三剂,热退,下肢红肿灼热疼痛大减.且
能行走。继以三豆汤加驱风除湿剂。处方:
    红饭豆15克  黑豆20克  绿豆30克  土茯苓15克  苡仁30克
    蝉蜕10克   独活6克  赤芍15克  枳壳10克  牛膝10克
    荆芥6克  连翘15克  川芎6克  柴胡6克
    三诊:上方服二剂,下肢红肿疼痛全止,病已减去七
八。脉由弦数转缓。继用三仁汤合三豆汤祛湿解毒,调治而
愈:
    例六:
    方× ×,女,四十八岁。经期前后,皮肤发痒,虚烦不
眠,潮热,心烦,手足热感较重。此证已持续三年,近半年
来,发作更甚。脉细数,舌红少津。诊为肝阴虚损,肺燥生
风.治以三豆汤加滋肝润燥之品。处方:
    淡豆豉15克  黑豆20克  绿豆30克  果杞15克  枣皮15克
    乌梅30克  竹茹6克(冰糖少许为引)
    三诊:上方服后,潮热及手足心灼热已止。嘱仍用原
方,每周服二至三剂,继续调治以巩固疗效。
    例七:
    李××,女,四十一岁。潮热,失眠,动则自汗,手足
心灼热,已一年余。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遂转服
中药。察其脉细数,舌润无苔。诊为心阴虚损,肝阴不足。
用三豆汤合生脉散加味。处方:
    扁豆15克  黑豆20克  绿豆30克  太子参3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枣皮15克  桔络6克  乌梅15克(冰糖少许为引)
    二诊:上方服十余剂后,汗止,潮热退,且能安睡。嘱
患者可以守方间断服用,以巩固疗效。
    结    语
    从三豆汤及其加减方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看,可归结为
以下几个方面:
    1.抗病毒。如用治麻疹、腮腺炎等。
    2.抗细菌。如治疗支周感染、麻疹合并肺炎、扁桃腺
炎、蜂窝组织炎等。
    3.增强机体免疫机制。如用于预防麻疹、预防流感等。
    4.解毒。如用于药物、食物中毒等。
    5.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如用于妇女更年期症候群等。
    综上所述,病虽不同,但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三豆汤
及其加减方所治各症,都是由于阳邪伤津,导致机体津液耗
损而出现之热症、燥证,临床表现虽各有不同,但燥热伤津
是其共同的病理变化,这是制方的理论根据,亦即中医辨证
施治的一条重要原则。
    此外,本方还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随处可得,不
需加工炮制,临床使用确能取效。
    麻黄人参芍药汤亦治咳血之良方
    麻黄人参芍药汤系李东垣《脾胃论》所载方剂之一。原
书用治虚热吐血,余用于虚热感冒及虚热咳血,经数十年临
床实践证明,效果亦佳。凡证属气阴两虚,外受寒邪,疰现
畏寒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舌润略腻,脉紧或弦紧,经服
止血、凉血之剂而咳血不止者,采用此方。轻者一至二剂,
重者三剂,即可收到热退咳血并止之效。
    本方因有麻黄、桂枝,易使人产生顾虑。一畏麻黄发
汗,因仲景有“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禁忌;二畏桂枝动血,
既已咳血,再用桂枝则犯“血家禁桂”之戒。为使这一有效
之方不致湮没或误解,特论述如下:
    咳血一证,除内伤所致者外(非本方适应症)多因六淫
之邪所致。其中如风、暑、燥、火等阳邪所致咳血易辨,若
气阴两虚外受寒邪所致之咳血,则每易忽视,临证若不宣散
寒邪,见血止血,概以清热凉血为治,势必关门缉盗,迁延
时日,变生他证。
    诚然,如果咳血只用单昧麻黄、桂枝,显然也是不对
的,但经过恰当配伍,功效则异。本方之所以能收止咳止血
退热之功,系与《内经》“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之理
论有关。方中麻黄、桂枝,解表以宣散外入之寒邪,参、
芪,甘草补益脾肺,固卫实表,归芍养血敛阴止血,五味、
麦冬养阴生津,收敛肺阴。全方组合,外能散表寒而固卫
气,内能润肺生津、养阴而清虚热以止咳血。全方具调和阴
阳、气血,协调肺脾,尤妙在麻黄、桂枝之辛温宣散,入于
补气血养阴液之品中,能起到散补兼施,又可使麻黄、桂枝
不致宣散太过,既使寒邪有向外宣散之机,又固液敛阴而收
止血之效。此方既扶正又解表,既养血又止血。不仅可治气
阴两虚外感风寒,亦可治疗体质虚弱,虚热内蕴,外受寒邪
的咳血。但治咳血,余每于方中加炮姜一味,与方中甘草相
配为炮姜甘草汤,苦甘化阴,可增强止咳血之作用。此方原
剂量过轻,特更改如下:
    炙麻绒6克  苏条参30克  杭芍15克  桂枝1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当归15克  口芪15克  甘草6克  炮姜9克
    上方曾治疗虚热受寒所致之咳血患者百余例(症状以发
热、哆嗽、痰血等为主)。经用凉血止血之剂无效者,用此
方均收到热退咳血并止之效,诚治咳血之良剂。但是,如属
风热犯肺及肝火犯肺等所致之咳血,则非本方所宜。
    麻疹论治
    麻疹为小儿常见传染病之一,发病多在冬春季节。由于
冬末阳气升发,春季又属肝木主令,如肝气疏泄太过,肺气失
其肃降,加之小儿胎毒内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皮毛疏
薄,卫外机能不固。当此之际,温邪易犯肺窍,肺主皮毛,
以致发为麻疹。故昔人有“痧属火毒,由于胎毒蕴积,独禀肺
经为病。”“麻虽胎毒,多带时行,脏腑之伤,肺则为甚。”
“麻疹往往兼时气传染而成”等论述。说明麻疹多为火证、
阳证.并带有强烈的传染性,故多属有余之证,用药多主清
凉。但仅列证方,尚缺乏病理机制之论述。至于不足之症及
救逆之方则记载较少。正如龚子才《寿世宝元》所说:“世
知痘疹所系之重,而不知疹子杀人尤甚,方书疏忽而不备,
良可太息矣。”虽然麻疹多发于冬春季节,属阳证者固然居
多,但若执古人之说而不细审小儿体功之有余与不足,仅着
眼于阳邪为患,概主清凉,不免有误治变证之虞,或忽视病
原性质,仅着眼于小儿机能较弱,概主辛温,亦可导致险逆
之变。因而,临床上,由于过清、过温出现险逆之证者,屡
见不鲜。余经四十余年之临床实践,对麻疹一证,首辨阴
阳,细察患儿体质强弱。何证为阳?何证为阴?阳证有阳证
之依据,阴证亦有阴证之依据。兹将余对麻疹一得之见及辨
证处方要义略述如下,并附医案四则。
    (一)属阳证者
    此型患者,虽有风闭、火闭、食闭之分,但多表现为有
余之证(实证)。如高热、面赤、唇燥、咳嗽、涕泪交流,
脉多洪数,疹色鲜明红润,多属顺证。当疹出隐约醖酿之
际,余采用下列数方:
    1.加味升麻葛根汤。
    升麻6克  葛根1 o克  杭芍6克  甘草3克  芫荽5棵
    小枣6枚(为3至5岁量。下同)
    此方为足阳明胃经之药,阳明为表中之里,多气多血。
麻疹无论火闭、风闭、食闭,均能使气机壅滞,肺失宣降,
疹难外达,转变厄测。方中升麻、葛根辛轻之品,辛能达
表,轻可去实。升麻还有解毒功效,芍药敛阴益血,甘草、
小枣调胃和中,芫荽气味芳香具升发之性,对气机壅滞,肺
气不宣之风闭,尤为切贴。麻疹初起,不可妄投苦寒以攻伐
其里,亦不可过汗致虚其表。是方则无此弊。
    2.清金一贯饮。
    荆芥6克  前胡6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赤芍10克
    青皮5克  黄芩3克  木通3克  甘草3克   
    方中荆芥理血祛风,枳壳利气,青皮、赤芍养肝舒郁,
前胡利气化痰。木通上能清心降火,下能畅达血行以导伏热
从小便而出,黄芩清肺热,桔梗载药上行,舒肺窍以达表,
甘草调和诸药而和中。可加薄荷少量,取辛凉达表,疹易外
透。如兼食闭,症见呕吐者,加神曲、焦楂以化腑热,消食
导滞,宣畅气机,促疹外透。
    3.二仙汤。
    黄芩6克  白芍12克
    此方用治火闭。症现高烧,咳剧,气粗体实,病邪较
甚,症从火化,脉洪,舌紫,口干思水,烦躁不安,为火热
毒邪太甚,表里俱亢之症。黄芩清肺火以制肝木之疏泄太
甚,自芍和血养肝以防肺火太甚,肝阴受损。此方可以两者
兼顾,药虽二味,取效较良。
    其次,此症亦可用麻杏石甘汤或白虎汤。
    若热伏营血,壮热神昏,疹色紫黑,余尝用犀角地黄汤
加黑豆、绿豆、黄芩。方中白芍改赤芍。犀角清心火而解热
毒,为主药,生地凉血而滋阴液,佐犀角以解血分热毒,赤
芍入血清热,配丹皮凉血散瘀。加黑豆养肝,绿豆清热解
毒,与黄芩相伍,更增清解热毒之功。
    4.扁鹊三豆饮加昧。
    黑豆9克  绿豆1 o克  淡豆豉9克  桑叶6克  薄荷6克
    芫荽3棵  香菌脚3克
    方中所用之豆,为粮食类药物,具冲和之性而益中,兼
有养肝润肺解毒之功。加桑叶、薄荷疏肺达表、解散风热;芫
荽、香菌脚透疹外出。此方不仅用于麻疹顺症初起,亦用于
风闭、火闭、食闭之较轻者,勿以药性平淡而忽视之。
    此外,民间常用单方,如紫背浮萍,有透疹之力,香菌
脚具升发之性,小枣养胃阴,公鸡冠血亦具升发透疹之作用。
四药合煎,可用于疹出不畅者。
    以上介绍之方,除犀角地黄汤外,均适用于顺症,临床
可根据症情斟酌选用。总之,应以透疹外达为目的。
    在出疹过程中,如出现胸闷、心烦,乃疹出未透之故。
所谓“胸闷一分未减,痧出一分未透”,此辨麻疹顺逆之关
键,实属要诀,临证尤须切记。当此之时,非上述诸法所可
奏效,必须视症情另谋应变之策。
    (二)属阴证者
    此型患儿多现不足之象,如发热不高,面色青暗,虽咳
不剧,疹色暗淡,神倦、息短,舌淡润,脉沉或沉紧,或发
热三、四日后,疹现不多。此系体功不足之寒闭症象。余用
治少阴病脉沉细,但欲寐,反发热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
达表、透疹为治。处方:
    川附片15克  麻绒3克  细辛3克
    若小儿体质偏虚,发热有汗,麻疹欲出未透,余用三豆
饮加味治之。处方:
    黑豆10克  绿豆10克  红饭豆10克  潞党参15克  口芪10克
    三豆和肺养肝益胃,加参、芪鼓动脾肺之气以助疹透达。
    若小儿元气不足,疹出旋即内陷,脉沉面青,咳喘,余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潞党参、口芪、公鸡冠血为治。处方:
    黑附片30克  麻绒3克  细辛3克  潞党参10克  口芪10克
    (公鸡冠血数滴为引)
    此方具有鼓动真阳,托内陷之麻疹外出之效。
    若疹刚出即内陷,症见四肢逆冷,面青,脉沉者,余用
四逆汤加黑豆、公鸡冠血,扶阳抑阴,温肺透疹,或用白通
汤交阴阳,亦托疹外出之法。
    若心阳不足,阴寒闭塞,疹出隐没,或疹出即内陷者。
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桂枝、川芎,温扶心阳,托疹
外出。
    再有疹出复兼吐泻,腹痛,口不渴者,是脾胃虚寒所
致。轻症可用六君汤加黑豆,或用理中汤加黑豆;重症宜用
四逆汤回阳救逆,先其所急为治。
    关于疹靥之后,有发热持续不退,有突发喘促,有久咳
不止等情况者,其治疗方法如下:
    若疹靥后,发热持续不退,症见心烦,不眠。治宜育阴
清热,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杭芍、阿胶,鸡子黄)。
如发热不高,久热不退,乃阴阳并虚,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杭芍、甘草、附片),使阴阳互济,则久热可退。如肺燥
津虚,久热不退,予上述二仙汤重用芍药,清热润燥而滋
液。
    若疹靥后,突发喘促鼻煽、声哑,鼻如烟熏,脉微肢
冷。此乃脏气不足、津液枯涸、元气暴脱之象,宜速用参附汤
(白洋参、附片),以固元气而滋阴液。
    若疹靥后,久咳不止,系肺阴不足,胃阴大虚,余用于
姜甘草汤(干姜改用炮姜)加天冬、五味子、白蜜,润肺
燥,养胃阴,使肺燥得润,胃阴得养,则肺胃之气自降。而
久咳可止。
    总之,麻疹一症,顺症易治,初起之时,投以轻清微表
之剂,宣肺经郁热,疹即易透。若护理得当,甚至不需服
药,数日后疹出顺透即渐消退。至于险逆之证,多系元阳元
阴不足,或用药不当,致疹子不易透出,反而内陷。此以患
儿体功不足者多,因而属阴证者不少,阳证亦有,临床施
治,应把握阴阳,治疗法则各有准则。下附医案四则:
    例一:
    施××,男,一岁半。麻疹初起,面青神迷,体温不
高,疹色淡,呈块状,脉沉细,舌淡润。此寒气闭阻,心肺
阳虚,故疹不易外透。法当以扶心阳、鼓动气机为治。处以
麻辛附子汤加昧。处方:
    附片30克  麻绒5克  细辛2克  桂枝6克  生姜2片
    二诊:服一剂,疹出不多,仍呈块状。此因元气虚极,
药力不足。予白通汤交阴阳,促疹外达。处方:
    附片30克  干姜5克  葱白一个
    三诊:服一剂后,翌日疹点全透,此时体温不仅不退,
反而增高。按麻疹一经疹点出齐,体温宜逐渐下降者为顺。
此症疹子出齐,体温反增,系肝肾两虚,元气不能收纳,气
机涣散之险证。当此之际,急应扶阳滋阴,调平阴阳,予芍
药甘草附子汤加黑豆。处方:
    附片30克  杭芍10克  甘草6克  黑豆10克
    四诊:上方连服二剂,热退身凉,疹子渐靥。予三豆汤
加味,和肺养肝而愈。处方:
    黑豆10克  绿豆10克  红饭豆10克  乌梅3枚(冰糖为引)
    例二:
    代××,男,二岁。发热三日,面青、神迷,尿清长,
脉沉,疹子隐约不显,疹色晦暗。法当温阳通经,宣肺透
疹。予以麻辛附子汤加味。处方:
    附片30克  麻绒4克  细辛3克  桂枝6克  川芎5克
    生姜2片
    二诊;上方服一剂,发热减轻,疹子全出,且色鲜明,
翌日突然吐泻大作。痧兼吐泻是中焦脾阳虚弱,此时若不急
扶中阳,将有导致下焦元气暴脱之危险。急予理中汤加黑
豆。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9克  生甘草6克  干姜6克  黑豆10克
    三诊:服一剂,吐止,但仍有水样便,脉仍沉,重按无
力。此下焦元阳不足所致。予以桂附八味汤收纳元阳。处
方:
    附片30克上肉桂6克熟地9克  茯苓15克  淮山药15克
    粉丹皮6克  泽泻9克  山萸肉6克
    四诊:服二剂,泻全止,痧渐靥。易方以六君汤加黑
豆、杭芍调治而愈。
    例三:
    陈××,男,三岁。麻疹出顺利,但迨麻疹渐靥之时,
突现喘促,鼻煽,鼻如烟熏,声哑,咳嗽,但不发热,脉
细。细审此证,因疹出较厚,脏气不足,津液耗散太甚。急投予
参附汤以挽救将脱之元气,并益气阴。处方:
    白洋参10克  附片15克
    二诊:服一剂,喘平,鼻煽亦止。予生脉散加味,收纳
元阴,益气生津。处方:
    白洋参1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枣皮15克  乌梅3个
    (冰糖为引)
    此方连服三剂,上症悉平。
    例四:
    杨××,女,13岁半。麻疹靥后,咳嗽不止,历时一月
糸,来室就诊。症现面浮、唇青、舌干无苔,脉弦细。此为
肺脾两虚。予以炮姜甘草汤加味。处方:
    炮姜9克  炙甘草10克  天冬10克  五味子10克  白蜜1匙
    痧后久咳不止,肺脾两虚。炮姜甘草汤辛甘化阳,为温
脾复阳之剂,加麦冬、五味、白蜜,滋肺复津。
    二诊:上方连服三剂后,咳止,面浮亦消。予生脉散加
乌梅、冰糖、枣皮,益气复津,调治而愈。
    [按]:上述医案四则,治法均属变局,附志于此,以备
参考。临证应根据证情灵活处理,勿为常规常法所限。否则,
墨守成法,难以取效,或导致误治,此又不仅麻疹一证为然
也。如《幼幼集成》所谓“麻疹发热吐泻纯属热证,不可作
寒论”之说,此其常法,但不可拘执。余治例二,麻兼吐泻
属中阳虚寒所致。此属变局,若不急予理中、桂附八味之
剂,则有下元暴脱之虞。故医者临证,不仅知常,更应知
变,知常达变,庶可免于胶柱。
    牙痛论治
    牙痛为临床常见疾患之一,虽属小恙,亦能影响工作。
此证由于病因各异,处方用药必须辨别寒热虚实,不能执一
己之偏见,专主清凉或专主温热。有关牙痛辨证论治,概括
分为四型简述于下:
    (一)寒闭型
    此属寒入少阴经,少阴属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患
者牙痛绵绵不休,痛引头部,得温痛减。多现面青无神,齿
龈不肿(齿龈属阳明胃经分布范畴,龈不肿非胃热所致,此
为辨证要点)。脉象多沉或沉紧,舌多淡润或滑润,时见畏
寒。法当温经散寒止痛。处方:
    川附片30克  麻绒6克  细辛3克  防风6克
    炒骨碎补10克  生姜3片
    方中附片温少阴之经脉,促进血行,麻、辛助阳散寒,
防风祛风止痛,骨碎补温肾助阳。生姜走而不守,辛温散
寒。全方温经散寒,宣畅气机,可达“通则不痛”之功。用
治寒入阴分,阴邪上犯所致之牙痛甚佳。
    (二)胃热型
  《证治准绳》谓:“上龈属足阳明胃经,下龈属手阳明
大肠经”。此型多现上下牙龈红肿疼痛较剧,牵引头部,恶
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质干,苔黄腻,或现口臭。便
秘,尿短赤,脉象多洪数,或弦数,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
相搏,风火上乘所致。法当清热泻火。可予泻黄散或清胃
散。
    第一方,泻黄散;
    藿香6克  栀子9克  防风9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6克
    (清酒数滴、白蜜一匙为引。若加蜂房10克,骨碎补30克,其效尤佳)
    方中生石膏泻阳明胃火,防风发中焦伏火,栀子泻心、
肺、三焦郁热。藿香理气调胃,使伏热得清,胃气不伤。甘
草泻火调胃。尤妙在酒性升提,蜜性润降,一升一降,能引
诸药上行,直达病所,引上炎之火邪得以下降,牙痛得止。
    第二方,清胃散:
    生地30克  当归15克  粉丹皮10克  川黄连6克  升麻10克
    生石膏15至30克
    此方用于胃有积热,牙龈出血,红肿溃疡。黄连、石膏
泻脾胃实火。因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中积热,易导致血分
瘀血,故用当归活血,生地、丹皮凉血养阴。升麻为阳明引
经药,具有清热解毒、升清等作用,佐黄连、石膏宣达郁
热。诸药共呈清宣胃火、凉血养阴之效,使实火得清,则血
不妄行,阴液得养,则溃疡自除。
    凡牙痛由脾胃伏热引起,未涉及血分者,用泻黄散;由
胃中积热引起,血分亦热者.用清胃散。前者苔多腻,后者
舌质多红,无苔或少苔。
    (三)旰肾阴亏     
    此型牙痛多半时剧时缓,夜间痛甚,牙龈无红肿之象,
但心烦,潮热,或尿短赤,舌质多红,少苔,-脉多细。法当
育阴清热祛风。兼虚火上越者,脉多细数。可予以下二方:
    第一方,生地骨碎补汤:     
    骨碎补30克  生地30克  薄荷6克  细辛6克  蝉蜕10克
    天麻15克  粉丹皮10克  焦黄柏10克  桑叶10克  乳香6克
    秦艽6克  露蜂房10克  甘草6克
    此方系自拟经验方,不仅用于阴虚有热之牙痛,并可用
于阴虚所致三叉神经痛,其效亦佳。
    方中骨碎补益肾行血,固精髓,镇牙痛,生地、丹皮凉
血养阴。露蜂房祛风,细辛散寒止痛。乳香疏利散瘀,活血
止痛,蝉蜕、桑叶、薄荷、秦艽以祛风热。黄柏滋水泻火,
天麻熄风镇痛。寒温并用,以达育阴清热而止痛。
    第二方,当归石决明散:
    当归15克  石决明30克  龟板15克  磁石30克  女贞子15克
    杭芍15克  茯苓15克  粉丹皮15克  细辛5克
    此方治肝肾阴亏导致虚火上越之牙痛,具有养肝肾、潜
阳熄风之效。较六味地黄丸仅具养肝肾之阴之作用者,疗效
较理想。若阴虚兼有风热者用第一方;阴虚兼有肝血不足和
虚火上越者可用第二方。
    (四)肾阳虚型
    此型多属老年肾精虚亏,相火浮越。牙痛特征:疼痛不
剧,昼轻夜重,绵绵不休,无牙齿红肿之象,舌质多青,苔
淡润多津,脉多沉或沉弦。治宜温阳固肾。余常选用桂附八
味丸,改为汤剂。选上肉桂以引火归源。
    如肾阳大虚,面青畏寒特甚,选用白通汤加北细辛。热
药冷服,取其反佐。
    (五)龋齿(虫牙)
    此型疼痛较剧,可因冷热或刺激性食物而诱发。可选黄
坤载柴胡桃仁汤效果较好。处方:
    柴胡10克  桃仁10克  生石膏20克  炒骨碎补20克
    方中柴胡调气舒郁,配骨碎补镇痛,桃仁行血逐瘀而缓
痛,生石膏清热泻火。此方用于缓解龋齿疼痛,有立竿见影
之功效。
    以上五型牙痛为临床所常见者。因治验病案甚多,不便
一一列举。仅提出以上分型论治之理法方药,供临证选取。
   医  案
   暑温夹疠
    叶××,男,三十岁。于1949年盛夏,发热不退,已月
余,经西医治疗热仍未解,延余会诊。症见:卧床不起,面
垢而黄,双目发黄,壮热烦渴,自汗出,身重。舌苔白腻,
右脉洪大有力。因思病发于七月,节令正当大小暑之际,系
暴感暑热之气所致。吴鞠通氏云:“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
者为暑温,然病势既暴,必夹疠气为患”,乃断为暑温夹
疠。症既见壮热、烦渴、汗出、面垢,右脉洪大有力,乃热
邪内伏,与《伤寒论》白虎汤证相似。予白虎加苍术汤。处
方:
    生石膏30克  炒知母9克  炒苍术6克  粳米15克  甘草6克
    方中石膏清肺热、泻胃火,知母清肺热、育肾阴,甘
草、粳米和中护胃气,苍术燥湿辟秽。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
烦、燥湿解暑之功。
    二诊:药后烦渴、发热减轻,脉由洪大转弦细,舌苔微
薄,尚有口渴、心烦、微热。证属暑热内闭,宜清热除烦,
透热外出。改予芳香散。处方。      
    僵蚕6克  蝉蜕6克  生石膏15克  玄参15克  苦参4.5克
    烧神曲9克  荆芥6克  茯神15克  焦栀子9克  炒黄芩6克
    炒川连2克  焦黄柏6克  天花粉9克  甘草4.5克
    方中用僵蚕、蝉蜕皆清化之品,涤疠除秽;苦参清热燥
湿,玄参清火退热而养阴;合以石膏、黄芩、黄连、栀子,
增强退热之效。经云“火郁发之”,用荆芥以透热外出,花
粉生津止渴,神曲消食化秽,茯神安神,甘草顾胃和中,调
和诸药。
    三诊:服一剂后,发热烦渴顿减,苔腻全退,舌质转
紫,已现津虚本质,此郁遏之伏热外露,佳兆也。惟大便秘
结多日,里急腹痛,由热郁日久,内结为患,应当急下,用
《伤寒六书》黄龙汤加减。盖本证虽属温热,然因病程已
久,热结于里,灼伤津液,肠液枯涸,若专以攻下泻热,则
不免有“病去人亡”之虞,故拟攻补兼施之法为妥。处方:
    酒炒生地15克  当归15克  大黄6克  潞党参15克  芒硝6克
    厚朴6克  炒枳实6克  甘草4.5克  白蜜3匙为引
    此方乃大承气汤加味而成。方中生地养阴生津,酒炒后
尤能活血;配以潞党参、当归补气生血;甘草和胃,更加白
蜜滋养胃阴而润燥。如此组合,集扶正攻邪于一方,则攻邪
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方与证衡,自属相得。
    服药一次,便稍通,然不甚畅。服二次,小腹急胀,随
即下黑便甚多,间有血块,可见若迁延失下,姑息养奸,势
必阳盛阴亡,有生命危险。今患者虽神形倦怠,然发热月
余,烦渴虽解,自觉轻快。但汗出不已,形体消瘦,下午微
热。处以补血养阴之剂调理。不料其家属请某医处以附片、
鳖甲、杭芍、元肉之方插服,服后烦躁不安,此乃病退阻
亏,不耐扶阳,虽上方亦有养阴之品,但在阴亏阳盛之际,
投以附片等物,终不相宜也。复延余诊,纯从养阴立法。处
方:
    酒炒生地15克  龟板15克  金石斛9克  五味子2克
    牡蛎15克  焦黄柏6克  炒川连2克  玉竹9克  麦冬9克
    玄参15克  阿胶9克  知母6克  甘草4.5克
    全方主旨在养肺胃之阴液。五味子、牡蛎敛汗育阴;阿
胶补益肺津,滋益肝肾,龟板益阴滋水;玉竹、麦冬、石斛
和玄参生津润燥;少佐黄连以降心经之浮热,加黄柏泻火而
坚肾。服后,烦定汗收。继以大剂补阴煎,重用龟板、熟地
及知柏八味,重用淮山药调理数剂而告痊愈。
    [按]:暑温易夹疠气,本案病虽月余,热邪羁留气分,证
似白虎,因予白虎加苍术汤,药后热势缓解,继用芳香散透
热外出,诸症顿减。然因热邪郁结既久,阳明腑实,非攻下
无以捣其巢穴。但久热伤阴,正气也虚,不养阴扶正,则难
任攻下,两全之策,只有攻补兼施,黄龙汤是理想之剂。攻
下之后,本来补血养阴即可痊愈,但病家易医更方,兼用扶
阳,致有一时之变。说明暑温病至后期阴虚生内热,内热必
伤阴,形成恶性循环。阴虚者必滋养之,此千古不易之法。
病非阴阳两虚,故不必阴阳双补,否则,“画蛇添足”,反
而偾事。
    夹阴伤寒
    陆××,男,五十余岁。于1943年夏,因发热不退,住
某医院,经西医诊断为“肠伤寒”。用西药治疗无效.又用
小柴胡汤加二陈、生地、牡蛎、丹皮之类,病势日趋沉重.
已二十多日,乃请余诊治。症见:高热无汗,面色晦滞.声
低懒言,项背强痛,时见惊惧,舌苔厚腻而滑,口不渴,脉
沉迟而紧。据症分析,患者病程虽达二十多日,尤高热无
汗,项背强痛,显系太阳未解。然面色晦滞,脉沉迟而紧,
声低懒言者,又属表邪闭甚而里气不足所致。不足者,即
“气怯”之意也。余询之,患者病作之初,又犯房劳,因而
致有里气不足之象。舌苔厚腻,则系湿邪郁甚。此症初起即
应以汗法解表,若汗之得当,邪随汗解,万不致迁延时日,
愈演愈烈,至于此极。患者当前所现症状,原系太阳、少阴
两感证,初起误治,专从和解少阳着眼,屡用小柴胡加减,
何能胜任!且生地、丹皮之阴而敛,牡蛎之涩而收,柴胡之
升而散,黄芩之清而降,不但不能尽其解表之功,反足以抑
减体功之抗力。肌腠愈闭,致使体温愈激愈高,神明将频亍
混乱,心机亦日趋衰弱,故时见惊惧。斯时据理而立法遣
方,固宜解太阳之表,温少阴之经,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
但又考虑病势初起,前医屡甩柴胡一升再升,今时见惊惧,
若循规再用麻辛之升散,恐致心神飞越之不良后果。两全之
策,唯有温扶肾阳,开太阳气机,引病邪由里达外,遂决定
用自拟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桑寄生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川芎6克  台乌9克
    陈皮6克  烧生姜3片  甘草6克  大枣3个
    方解见本书“风寒湿痹”案。
    处方毕,特语其家属曰:“此症之转机,若能由阴转
阳,阳回阴消,则属易治,似此发热不退至二十余日,将来
恐不免白痦红斑接踵而发。此方主旨,即在导邪外出,庶免
肠壁穿孔之患。”
    次日复诊:服药后,神形较安,惟发热如故。仍守原方
加重附片至90克。三、四诊均守原方另加淮牛膝9克、杜仲
15克、金毛狗脊9克以温壮元阳而疗其腰脊之痛。
    五诊:用大剂白通汤鼓舞气机,交通心肾之阳。处方:
    附片120克  干姜15克  葱白3个
    前数方服后,均未得汗,服大剂白通汤一剂后,始濈然
汗出,足见表邪固闭之甚,非大剂温里通阳不能逮也。两周
来均未大便,近五日所服之方,均以附片温壮元阳,强心益
火增强体功抗力为主。
    六诊:服白通汤一剂后,虽已得汗,里阳渐回,发热未
退,然全身痛楚大减,神气转佳,惊惧已平,面色润泽。病
已由阴转阳,脉现洪大有力。烦渴思饮,病者已由初之形气
俱怯转为形气皆盛,实乃预后良好之征兆也,乃用《伤寒
论》白虎加人参汤。处方:
    白洋参9克  生石膏15克  炒知母9克  甘草6克  粳米15克
    七诊:服上方后,烦热缓解,且得安眠。果然胸间隐隐
出现白痦,足征肺郁已宣,惟胸闷脘痞殊甚,不大便已十余
日,脉仍有力,热传于胃,腑气已实,可下之征备矣。
    西医治疗“肠伤寒”,便秘禁用下法,下之则因肠蠕动
过剧而引起肠出血等危症。然只要具备可下之症,未尝不可
用下,故毅然用大承气汤。处方:
    大黄9克  元明粉9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八诊:药后,排出臭粪甚多,十余日来之积垢,大为荡
除。惟自痦仍续出,并现呕吐。此非大承气汤下后之变.系
患者胃气初复,寒热失调所致。给以调和胃气,方用《伤寒
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
    法夏9克  炒黄连3克  炒黄芩6克  潞党参15克  神曲9克
    鸡内金9克  麦芽15克  干姜12克  甘草6克  大枣3个
    此方原治伤寒下后,胸满不痛之痞证,身寒而呕吐之主
方。方中法夏止呕逆,散结气;芩、连消痞,参、草、姜,
补脾和中以通上下而交阴阳;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导
积滞。
    九诊:诸症均减,饮食渐增,但发热转为潮热,神倦,
胸稍闷,又四日未大便,时有恶寒。此邪热有余而阳气不足
也。《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
汤主之”,正符此候,乃予是方治之。处方:
    附片60克  大黄6克  黄连3克  黄芩6克
    心下痞,胸闷不舒,虚热内伏也。恶寒者,阳虚于内
也,予泻心汤攻痞通便,加附子以助阳。
    十诊:服后便通,周身旋出红斑,色甚鲜艳(若色黑,
则系胃阴枯绝,难治也)。前于胸间所发白痦,今已全退。
患者至此,神形倦怠,骨瘦如柴。宜保津液、养胃阴为治。
处以下方: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麦冬9克  天冬9克  陈皮6克
    白洋参9克  知母6克  粳米15克  犀角3克  甘草6克
    十一诊:服上方后,神气转佳,饮食增进,旋又潮热鼻
衄,此静胃余热未尽,血热妄行。宜清肺胃郁热,凉血止
衄。方用扁鹊三豆饮加减。处方:
    黑豆9克  绿豆9克  焦栀皮3克  扁豆9克  桑叶6克
    枇杷叶9克  连翘9克  麦冬9克  枳壳6克  藕节5个
    竹茹6克  甘草3克
    十二诊:上方服一剂,鼻衄即止,潮热亦退,续以养阴
润燥滋养之剂调理。方用上方加减。处方:
    黑豆9克  绿豆9克  扁豆9克  乌梅9克  冰糖15克(分三
    次同煎)
    上方连服五剂,诸证痊愈。
    [按]:综观此症,病程较长,机转亦繁,概而论之,因
患者表实里虚,抗力不足,故先用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白
通汤温扶。之后,患者体功由虚转实,即按祝昧菊先生所
说:“治法以人体为主”,及“立法处方,不必细审为何细
茵,但了然于其病灶之所在,就体功反常之处为调治南针”。
毅然以白虎加人参汤清其肺胃之热,以大承气汤下其久滞不
通之结热;白痦未尽,红斑旋出,邪势遂因之而渐衰。倘于
此时因循坐误必失良机。病者自服白通汤后,汗出濈濈,从
未中止,是病邪外达,有利于减轻肠胃之壅热,此为顺症之
所当然,亦即预后良好之征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用寒用
热,悉以体气之盛衰而为定,在体功与病邪方面,则根据
“体功重于病邪”、“阳气重于阴气”的观点,先着重调理
体功(机体功能)及扶持阳气,使正气旺盛,抗力增强,然
后再处以治病之方,总以救人为先。此余平生用药心得之一
也。
    另据此案,可知西医之肠伤寒亦未必都是中医的湿温
症,临床辨证勿为病名所惑:
    头痛八例
    例一:
    李××,女,四十三岁,患头痛日久,来所就诊。自
诉:每日工作即感头痛脑鸣,目眩,心烦。休息即止,口中
干燥少津,舌色紫,脉细数。脉症合参,系用脑过度,肾水
亏虚,不能涵养肝木,以致风火上扰清空。治当滋肾水,养
肝木,熄风火。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生地15克  粉丹皮10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淮山药15克
    柴胡6克  蔓荆子9克  钩藤10克
    六味地黄汤为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之名方。此例即为
肝肾阴虚是病之本,故用此方加蔓荆子搜风凉血,且止脑
鸣;柴胡疏肝达郁,畅达气血,并升举清气,钩藤平肝熄
风;三味加入六味地黄汤中,则有滋水养肝,熄风之效。
    上方服五剂,各证均减。
    二诊:脉已不数,舌转红润。拟三才封髓丹育阴滋肾,
以作巩固。
    例二:
    王××,女,三十余岁,患头痛,目眩且胀,尤以眉棱
骨胀甚。脉弦兼数,口干,舌略红。脉症合参,此系血虚生
风。法当养血祛风为治。处方:
    黄芪15克  当归12克  柴胡6克  刺蒺藜10克  白芷6克
    钩藤10克  明天麻15克  枸杞15克  桑叶6克  菊花6克
    肝藏血,血虚即是肝虚。本方黄芪、当归为补血汤。补
气益血,佐枸杞滋肾补肝,为治本之图。加柴胡达木郁以调
畅气血,白芷祛风止痛,钩藤、刺蒺藜、菊花平肝熄风,天
麻独入肝经,尤增强治虚风内动之效。菊花一味《本经》称
其“主诸风肿痛,目欲脱泪出”。此方组合对血虚生风之头
痛,尤为切合,乃本“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之旨。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头痛止,眉棱骨胀亦减轻。仍守
原方去黄芪加黑豆10克、荷顶1O克再服三剂,诸证悉除。
    例三:
    武××,男,四十五岁,患头痛引左颈麻木疼痛不能转
侧已十余年,曾经多方治疗,效未显,转余诊治。按其脉濡
滑,舌淡苔白腻。自诉:痛甚时欲呕,常感四肢酸困。证属
寒湿不化所致,拟温阳化湿通络为治。予自拟小白附子汤。
处方:
    小白附子30克  天麻15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葳蕤仁20克
    川芎6克  藁本6克  独活6克  吴白芷6克  防风6克
    桂枝10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大枣10克
    嘱患者守方服用,共服至三十余剂,十余年之顽固疾患
竞愈。至今多年未发。
    [按]:小白附子一方,为余多年临床常用有效方剂。举几
体功不足,阳虚外感,或寒湿阻滞经络所致之头痛,用之均
有疗效。
    余曾以此方治一李姓妇女,四十余岁,患两下肢剧烈疼
痛,且出现对称性红斑。诊为营卫阻滞,气机不调,用小白
附子汤加羌活、秦艽五剂而愈。
    例四:
    李××,男,四十余岁,患头顶疼痛,已历数月之久,
兼见失眠、耳鸣,心烦,不能任劳。某医以肾阳虚论治,用
附片、狗脊、白术、吴萸、肉桂、寄生、黄芪、党参和干姜
等药治之。服二剂后,头顶疼痛加剧,转余诊治。查其脉弦
滑,舌苔白腻。详细询问,曾因长期工作劳烦,脾阳不足,
痰厥生风所致。拟方以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处方:
    法夏10克  白术9克  明天麻15克  陈皮6克  茯苓10克
    潞党参15克  黄芪15克  泽泻9克  焦黄柏6克  苍术9克
    麦芽6克  干姜9克  神曲15克  菊花6克  蔓荆子9克
    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虚风眩晕非天麻不能除。党
参、黄芪甘温益气健脾,白术、苍术,甘、苦、温,健脾燥湿,
补益脾阳,陈皮理气化痰;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去胃中积
滞。干姜温中散寒,黄柏坚肾益阴而退虚热,泽泻利水渗
湿,茯苓渗湿健脾。加蔓荆子、菊花疏散风热。诸药共呈健
脾燥湿、祛痰宣散风热之功。
    二诊:服上方二剂,头顶疼痛大减,惟尚眩晕,耳鸣。
午后心烦,唇舌略紫。此乃湿郁化热,加之元阴不足,相火
浮动。拟“水中置介”法。方用自拟首乌黑芝麻散加减。处
方:
    龟板15克  首乌00克  黑芝麻1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钩藤10克  茯神15克  石斛10克  桑叶9克  菊花6克
    栀子6克  甘草6克
    方中首乌、黑芝麻补肝肾益气血,龙骨、牡蛎重镇安
神;石斛清虚热,栀子苦寒泻火、凉血清心;桑叶、菊花、
钩藤平肝熄风以治头眩。
    三诊:服二剂后,头顶疼痛消失,仍有心烦失眠。用龙
虎丹以交心肾。处方:
    川附片30克  上肉桂6克  云黄连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炒枣仁15克  茯神15克  干姜9克  甘草6克  桂枝9克
    附片、枣仁以强心,黄连、肉桂即交泰丸以交心肾,任
心火下注于肾;肾水温则上济于心,水火相济则神安。桂
枝、甘草、龙骨、牡蛎即《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和营血而扶心阳,龙、牡收浮越之阳而复阴,茯神宁心
安神,甘草、干姜温中阳。
    四诊:服一剂后,心烦大减,竞已得寐。嘱用原方再进
二剂,并用龟龄集二瓶作调理而愈。
    龟龄集系我国最早的升炼剂之一,采用多种珍贵的动、
植物药材炼制而成,有强身健脑,固肾补气,调整肝肾之
功。
    例五:
    胡××,男,二十五岁,患头痛且胀,痛引前额,午后
尤剧,病已月余。曾服止痛药效未显,转余诊治。其脉弦
数,舌质红苔黄腻,心烦,口干。脉症合参诊为胆胃郁热、
风热上乘所致。选用自拟菊花粉葛汤加味。处方:
    菊花6克  粉葛20克   吴芷10克  川芎6克  蔓京子9克
    炒荆芥6克薄荷6克连翘10克枯芩6克  焦楂15克
    荷顶10克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头胀痛遂止,脉已不数尚弦,苔
黄腻略减,尤感心烦。用温胆汤加味,继清胆胃郁热。处
方:
    陈皮10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枳实9克青蒿6克
    吴芷6克夏枯花6克  甘草3克  竹茹3克荷顶10克  桑叶1o克
上方服三剂,诸证消失而愈。
    例六:
    张××,女,四十余岁,经期前即感头痛绵绵不休,历
时已年余。诊脉细弦,舌淡润无苔。此系血虚生风兼肝气不
舒。本《内经》木郁达之,法当养血舒肝解郁。用逍遥散加
味。处方:     
    当归20克  柴胡9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薄荷6克
    藁本6克  明天麻15克  吴芷9克  川芎6克  杭芍10克
    炙甘草6克  炮姜6克  荷顶10克
    当归、杭芍补血和营养肝,茯苓、白术健脾补中。柴
胡、香附和薄荷疏肝解郁,加天麻、吴芷、川芎活血祛风止
痛。炙甘草、炮姜苦甘化阴,与归、芍合用有调和气血之
功。诸药共呈健脾养血、祛风解郁止痛之效。仅服三剂而痛
即止。嘱每月经期前守方服三剂。服三月,多年经前头痛即
未再发。
    例七:
    王××,女,二十七岁。病由产后血虚受寒,致头痛隐
隐,持续一年,遇风更甚。经多方治疗,疼痛虽有所减轻,
但未根治,每遇风头痛即发。诊其脉沉细,舌淡无苔,畏风
特甚。脉症合参,系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法当补血养肝祛
风。用加味愈风散。处方:
    当归20克  黑豆10克  炒荆芥6克  独活6克  荷顶10克
    方解见本书“产后发热”治案。
    服上方十余剂后,头痛、畏风消除而愈。
    临床实践证明,本方药昧虽简而功效显著,曾用本方治疗
产后血虚生风所致之头痛,或产后血虚受寒所致之发热头身
痛,无不药到病除。治案较多,不再另举。
    例八:
    杨××,女,三十八岁,产后曾大流血,服药血止后.
即现头痛,时作眩晕,面赤灼热。脉细,舌淡润。此为阴血
暴虚,阳无所附,故面赤灼热,乃假热征象也,气血不能上
荣于脑,故头痛;血虚生风,故时作眩晕。拟方以补水汤合
当归补血汤,大补气血而滋水为治。处方:
    白洋参15克  当归15克  口芪20克  焦黄柏6克  白蜜15克
    方中白洋参、黄柏、白蜜为补水汤,有大滋肾水之功。
白洋参大补心气。黄柏苦以坚肾,合白蜜之甘,苦甘化阴.
阴得化生而血液不竭。加当归补血汤,补气补血,使气充血
旺,浮阳得以潜纳。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头痛眩晕好转,阳气收纳,面赤
灼热转为苍白。拟归脾汤去木香、白术加天麻、法夏、杭芍
继补心脾。上方续服三剂,头痛眩晕悉除。
    [按]:头居人体最高往。手足三阳经和主一身阳气的督
脉及足厥阴肝经均上会于头。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凡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头痛一证,有内
伤与外感之分。外感头痛不外六淫之邪循经上犯,治疗关健
在于分清六淫之性质,体质之强弱,掌握经络循行部位,则
不难辨也。所难辨者,内伤头痛,证情较复杂。纯虚与纯实
者易治,虚实互见,寒热相兼者,则较为难治,非一方、一
法所能取效。宜方随证变,尤其掌握体质因素最关重要。治病
必求其本,非见痛止痛所能见效。上逆八例,均属临床所常
见,特为立案,以备参考。
    捻颈风
    张××,女,四十岁。初病发热身痛,旋即风痰上涌,
颈项强直,不能转侧,面青神迷,口噤不开,舌不能伸,脉
沉细而紧。脉证合参,显系太阳经脉为寒邪所滞而引起。因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阴主里,今寒邪入于阴分,正邪相
搏,浊阴上逆,蒙蔽清窍,故法当温经散寒,祛风化痰。方
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30克  麻绒6克  细辛3克  炙南星9克  全蝎6克
    雄黄6克  生姜汁2匙  僵蚕6克  胆炒半夏9克
    方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固元阳,开腠理,散寒邪而退
热,加雄黄以辟百毒。胆炒半夏降上逆之浊阴,配南星、姜
汁以化散风痰。全蝎、僵蚕祛风化痰而开窍,既引诸药上
行,又能升清降浊。如此组合成方,俾能药证相符。
    二诊:上方服二剂,热渐退,神渐清,口能微开,舌可
半伸。惟面色尚青,身犹困重,颈项仍不能转侧,脉弦紧.
舌苔白腻。此太阳气机闭塞,寒湿阻滞,改以自拟方小白附
子汤加减。处方:
    炙小白附子30克  明天麻9克  茯苓15克  葳蕤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  白芷6克羌活9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甘草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三诊:上方服二剂,口已能开七八,舌能伸出,脉转缓
和。发热全退,痰涎减少,神志已清。宜扶心肺之阳,以化
未净之痰。方用郑钦安姜桂汤。处方:
    生姜15克  桂枝9克
    四诊:上方服三剂,口全开,舌体伸缩自如,面色复
常。是方能升扶上焦阳气。因阳气不足于上,则上焦之阴邪
弥漫,以致风痰上涌而闭塞脏腑经络气机。故服后阳气得
升,阴邪得散,痰涎得化,余症亦减,仅觉头部微痛,是上
逆之浊阴未净,仍宜扶阳抑阴,宣散阴邪。方用《伤寒论》
四逆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筠姜12克  桂枝9克  细辛2克  甘草6克
    上方服二剂,诸症痊愈。
    [按]:此案病名,系原稿所用,所谓“捻颈风”,大
体上是指感受外邪后,出现风痰上涌,颈项强直,如有人
捻,口噤不开,舌不能伸等症状而言。关键仍在辨证。证既
明,有是证而用是药。本例属于虚寒阴证,故先以温经散
寒,继以活络祛风,终以温扶阳气而愈。
    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
    李××,女,十八岁。因感寒后发热四十余日不退,曾
经中西医治疗,症状如故,前来就诊。症见:胸满、食少,
日晡发热,恶寒踡卧,不思水饮,二便自利。面色晦暗而
黑,舌润滑,脉沉细如丝。查阅所服中医处方,有按阳虚治
者,曾用四逆汤、白通汤;有按阴虚治者,曾用青蒿、地骨
皮、鳖甲之类及甘露饮等,均无效。按脉症分析,显系不足
之阴症。滋阴固非所宜,但为何用扶阳之四逆、白通亦无效?
反复思之,此症之发热,系太阳气机被寒邪郁闭,未能及时
解散。太阳之里为少阴(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相表里),
寒邪入里,真阳失运,此为伤寒太阳、少阴两感之重症。四
逆汤虽能扶阳,但不能驱邪外出;白通汤亦交阴阳之方,但
所交者系心肾之阴阳(葱白引心中之阴下交于肾,附子引肾中
之阳上交于心),不能交表里之阴阳,故无效。此症之治,
全在交表里之阴阳,温经解表,乃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
辛汤;处方:
    黑附片60克  麻绒6克北细辛3克
    此方,据清代医家郑钦安云:“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
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
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阳。仲景取微发
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阴阳相交,邪自立解。”
    翌日复诊:服药一剂,发热竟退,余症亦减。宜扶阳抑
阴,交通心肾阴阳,处以下二方:
  第一方,四逆汤:
  黑附片60克  干姜12克  甘草6克
  第二方,白通汤: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葱白3个
  上二方,交叉各服三剂后,精神大佳,饮食增进而愈。
  [按]:《内经》谓:“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
死。”  (《素问·热论》)所谓“两感”,指阳经与阴经同
时感受寒邪而致病,亦有表里同病之意。在《内经》时代.
尚无完善治法,故列为“死症”。至仲景时代,则发展了
《内经》理论,丰富了临床治疗方法。这是一大进步。《伤寒
论》就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
辛汤主之。”发热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脉沉为少阴阳气不
足,两感症也,故创麻黄附子细辛汤,交表里之阴阳,温经
散寒,扶正祛邪,使邪祛而正不伤,扶正而不碍邪。药仅三
味,配伍周详,效采很好。
    本例即典型之两感症,若不急扶少阴之阳,  开太阳气
机,则两感之邪难有出路,烦不易治。兹用脉黄附子细辛
汤,实属有是症,立是法,用是方,故危重之症亦愈。寄语
学者:凡治外感诸症,必须熟悉六经错综复杂变化之机制,
则病情自无遁形,而施治始可中的。
    太阳少阳合病
    李××,女,四十余岁。发热恶寒,自汗,腹痛欲呕,
病已二十余日。住某医院治疗,延余会诊。症如上述,舌质
淡润,苔白腻,脉弦。脉症合参,诊为太阳、少阳合病兼脾
湿不化。处以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
    柴胡9克  炒黄芩9克  法夏10克  桂枝10克  杭芍12克
    广木香3克  白蔻仁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方用小柴胡汤去参,和解少阳枢机以除寒热。用桂枝汤
调和营卫以解太阳。重用杭芍和营敛汗,加木香、白蔻仁温
脾化湿以止腹痛欲呕等症。
    二诊:上方服一剂,热退,腹痛止,舌白腻亦减,脉弦
转绥。继以四逆散与桂枝汤二方合用,服药三剂诸症全愈。
太阳阳明合病
    戴××,女,二十七岁,壮热不恶寒,身痛项强、烦渴
引饮,已十余日。脉洪大,舌质红,苔厚腻。前医曾用小柴
胡汤未解。症属湿热羁留于太阳、阳明二经,应开太阳气
机,清泻阳明,使邪从外解。方用《伤寒论》桂枝汤与白虎汤
合方化裁。处方:
    桂枝9克  葛根12克  生石膏15克  炒知母6克  粳米9克
    甘草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白虎汤能清金保肺,峻泻阳明独盛之热。桂枝去芍药汤
解肌表之邪,使之从太阳而解。葛根为阳明经药,具解表、
退热、解毒诸作用,配桂枝发汗解肌,引邪外出。
    服一剂,热稍退,余症如前,又增胸闷,干呕,口苦,
自汗,大便不通。此阳邪陷里,当用表里双解法。改用《伤
寒论》大柴胡汤。处方:
    炒柴胡9克  法半夏9克  炒黄芩6克  炒积实6克
    炒杭芍6克  大黄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此表里两解,攻内解外之方,仲景用治“伤寒发热,汗
出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病”之证候。
    服一剂,便通烦定,胸闷、口苦解除。但热未全退,周
身关节疼痛,舌苔仍腻。可知因湿邪太盛,阻滞太阳经络所
致。当以除湿透络为主,方用《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合麻
杏苡甘汤。处方:
    麻绒6克  杏仁9克  桂枝9克  白术15克  苡仁15克
    甘草6克
    方中,麻黄发汗,桂枝解肌,杏仁利肺气,甘草和中。
因其湿盛,故用白术燥湿,苡仁渗湿。
    服一剂,身痛全消,热退身凉。继以甘露饮(生地、熟
地、天冬、麦冬、茵陈、黄芩、枇杷叶、石斛、甘草)调理而愈。
    [按]:足太阳循身之表,为一身之藩篱,乃机体最外一
层,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多由太阳侵入。故
本症治疗,自始至终,均以解散表邪为主,使邪从外解,庶
免深入之患。至于具体的立方用药,则视病情而定。如初时
用白虎合桂枝汤,湿热用桂枝等品,此亦说明在辛凉清气解
肌方中,适当佐以必要之辛温药物,似更能加强全方之作
用。
    三阳合病
    赵××,女,四十岁。患者发热,汗出,口苦,耳聋,
自利不止,口渴,小便短少。病已十余日,曾服辛凉解表之
剂不效,延余往诊。诊脉浮弦,舌心滑润,气弱神倦。此三
阳合病也。发热、汗出者,太阳中风证也。口苦、耳聋者,
少阳证也。自利不止者,《伤寒论》云:“太阳与阳明合病
者,必自下利”。口渴尿少者,太阳腑证也。太阳主表,故
脉浮,弦又为少阳主脉。舌滑润为津液未伤,气弱神倦者,
误用辛凉,正气被损也。本病治法,重在调和表里,三阳并
治。《医学心悟》云:“不论三阳、三阴,凡两经合病,则用
两经药同治之,三经合病,则用三经药同治之。”因合用小柴
胡汤、硅枝加葛根汤和五苓散三方化裁。处方;
    炒柴胡6克  炒黄芩6克  法夏9克  桂枝9克  葛根15克
    猪苓9克  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笺诊:服一剂,热退泻止,余症亦减。继以五味异功散
善肟。处方:
    苏条参15克  漂白术9克   茯苓15克  陈皮3克  炙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嘱服二剂,诸症悉除。
    寒入厥阴救逆
    杨××,女,十五岁,病已~周。初病发热呕吐,泻
利,头痛,恶寒,曾先后延医诊治无效。现呕逆不止,腹痛
硬满,面赤,烦躁。仍感头痛,恶寒,手足僵冷。查其以前
所服诸方,均以小柴胡汤为基础,甚至加三棱、莪术攻伐,
服后月经适来,病更加剧。
    察其脉细而欲绝,舌淡紫,与上述病情合参,乃寒入厥
阴,其病在肝。肝与胆相表里,肝寒而气郁不升,则影响于
胆,气逆不降,故呕逆不止。厥阴为风木之脏,木郁克土,
故腹痛硬满。寒入于阴,则阳浮于上,故面赤。吐泻后,阳
气与津液俱伤,心肾不交,水火离隔,故烦躁。厥阴外证未
解,故头痛、恶寒。肝脾不和,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
僵冷。小柴胡汤乃和解少阳之方,其所以误者,  因惑于发
热、呕吐,未注意尚有太阳表证之头痛、恶寒、阳明之下
利也。若当时投以葛根汤,两解太阳、阳明之邪,则其病早
愈。由于越经用药,引邪深入,柴、芩皆清泻肝胆之品,反
复用之,攻伐无过,以致病情加剧。幸患者年青,生机旺
盛.正气尚能支持,急投以《伤寒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
姜汤加味。处方:
    当归12克  桂枝9克  炒杭芍12克  炒吴萸6克  细辛2克
    通草6克  炒小茴香6克  砂仁6克  川黄连3克
    炙甘草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方中当归、桂枝、杭芍温经活血,细辛散少阴之寒,
吴萸、生姜散寒止呕,炙草、大枣补中生血。通草通经络利
关节,尤在泾谓本品有“通脉续绝之功”。加小茴、砂仁以
理气通滞而止痛,少加黄连、配吴萸取“左金”之意以平肝
而为反佐。
    上方服后,次日来诊,呕逆全止,肢已转温,面赤,烦
躁、腹痛均减。续处以吴萸四逆汤。处方:
    黑附片60克  炒吴萸9克  干姜12克  炙甘草6克
    此方本可先甩,其所以不先用者,在于本病既经误治克
伐,不但厥阴外证未解,且使肝血为寒所凝而不能畅运,故
先予当归四逆汤温血达表,以作响导,继用吴萸四逆汤,温
中扶阳,驱除浊阴。如此施治,始可引邪向外一举而平。故
服第二方后,诸症悉除,且满身出现红斑,此病邪由里达
表,已收预期之效。乃因势利导,以四逆汤振奋阳气,驱邪
外散,遂告全愈。
    [按]:《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手足厥
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云:“若其人内有
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此二条指出厥阴病
的治疗途径之一。本例由误治而导致寒入厥阴,  因证候与
《伤寒》所逆相符,故用之有桴鼓之应。厥阴为肝木所主,
肝主藏血,脉细如绝为厥阴病血虚之候。血虚者当以补血行
血为主。正如尤在泾所说:“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
血,必温其经。”然因过用寒凉及攻伐之品,不仅血虚,真
阳亦有亏损,故益血温经之后,又用吴萸四逆汤扶阳温中而
散寒。因病证如此,故用药亦不得不如此。
    高年中风
    孙××,男,八十余岁。家属代诉:平素嗜酒,曾患风
湿,关节疼痛、足不任地多年。因神志昏迷,住某医院,诊
断为中风症,治疗无效,延余会诊。症见:昏迷,喉间痰
鸣,面色枯焦而紫赤,不大便已十余日,病势严重。苔白
腻,脉弦数。症由湿痰内蕴,郁久化热所致。治法本应清化
痰热,但苔白腻为湿痰兼夹之象,且又在高年,心肺之阳易
虚。治疗先以温扶心肺之阳,降逆化痰、行水散结之剂。用
姜桂苓半汤以干姜易生姜,消息之。处方:
    桂枝9克  茯苓15克胆汁炒半夏9克  生姜9克
    服药一剂后,舌苔白腻转黄,热象显露。此时症结所
在,以通便为当务之急。患者年事虽高,但证现实热,本
“有故无殒”之旨,予黄龙汤加减。处方:
    生地15克   当归15克  厚朴9克  枳实6克  酒军9克
    元明粉9克  党参15克  白蜜15克
    此方主治应下失下,肠燥津枯,痞满坚实俱备之证。故
用大承气汤急攻其急,并加党参以固元气,当归、生地、白
蜜滋阴养血。如此攻补兼施,下则无碍。
    服一剂,大便仍不通,易方用大承气汤(枳实、厚朴、
大黄、芒硝)以攻积,加白蜜18克以润肠,加瓜蒌仁9克以
宽中润下。服一剂,病无增减,因病势积重难通,再易方用
小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加白蜜18克、蒌仁9克、当
归15克、白芍12克,以养血润燥。连服五剂,大便渐通,神
志渐清。继服养血润燥活络之剂调理后,下肢行动自如,康
复如初。
    类  中  风
    苏××,女,五十余岁。婚后迄未孕育,常自苦闷,忧
郁成疾,遂患臌胀。经西医治疗虽有好转,于1951年春.因
饮食不慎.以致大吐,旋即昏迷不省人事,送医院急救,历
三日仍处于昏迷状态。某中医以小续命汤,服之不应,并称患
者循衣摸床,病已不治,家人为其料理后事。延至第五日,
始延余往诊。据其体质素弱,又常忧郁。今病昏迷,唇色润.
活,舌苔白燥,脉沉细和缓,触之无汗,并无口开、手撒、
声鼾、眼合、遗尿、汗出如油等绝症败象,是皆元气内竭,
病况危殆。
    思之良久,乃谓家人曰:“此症系血虚肝郁,又经大吐
伤中,湿聚痰生,以致肝风内动,风痰纠结,猝倒无知,昏
迷不醒,不食、不便已五日。幸无其他败象,脉沉细和缓,
来去分明,胃气未绝,尚有挽回余地。至于猝倒无知,舌强
不语,系阴火(肝肾虚火)上冲,风痰上扰。若用药偏温,
则反助火势;偏凉则中宫更伤。今惟有扶正祛邪、熄风化痰
一注。”乃处以下方:
    羚羊角3克  枣仁12克  上肉桂6克  附片3D克  天麻9克
    羌活6克  防风9克  桑叶6克  菊花6克  甘草5克
    竹沥二匙  姜汁(少许为引)
    此方即资寿解语汤加桑叶、菊花也。方中羚羊角、天
麻、桑叶、菊花清肝熄风,尤以羚羊角镇痉治头目之风最效。
竹沥、姜汁化痰,羌活、防风镇痛、镇痉而祛风。用肉桂引
火归元,配附片,枣仁强心温肾,扶助机体,增强抗力,甘
草和中。诸药台用,有熄风化痰,引火归元,扶正祛邪之
效。     
    上方服后,神识较清,已能识人,惟身重不能转侧,头
闷痛,恶心。舌苔由白燥转白腻,脉由沉细转弦滑。此内湿
素盛,痰湿上逆,治应除湿、祛风、益气、扶脾、涤痰。方
用李东垣半夏天麻自术汤。处方:
    法夏9克  白术9克  明天麻9克  烧神曲9克  炒麦芽9克
    茯苓15克  炒苍术9丸  陈皮6克  泽泻9克  北口芪15克
    潞党参15克  干姜9克  焦黄柏6克
    上方服二剂,神识更清,但仍不能起床。自以为病势好
转,虑余诊务繁忙,乃另邀某医作调理治疗,处以大橘皮汤
加减,药用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木香、陈皮、
槟榔、六一散、扁豆等。服后即见烦躁、失眠、手足抽搐,
复延余诊。症见:脉弦细,舌红燥。盖由利湿伤阴,阴虚动
风,肝阳不潜,冶应柔肝熄风,安神定志。予自拟首乌黑芝
麻散和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
    炙首乌15克  黑芝麻15克  金石斛6克  钩藤9克  桑叶9克
    菊花6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甘草5克
    方中首乌、黑芝麻滋养肝肾,补血祛风。石斛益阴补
精,钩藤、桑叶、菊花清肝熄风,平降肝阳。桂、芍、龙、
牡、草,安神定志,潜镇浮阳。
    连服三剂,搐溺已止,渐能活动,烦躁失眠症亦减去
七、八,宜继续养血柔肝、育阴潜阳治之,方用自制二甲散加
减。处方;
    龟板15克  鳖甲1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当归9克
    杭芍9克  枣仁15克  女贞子9克  炙首乌15克  乌梅3个
    川楝子6克玄胡索6克  甘草6克
    服三剂后,病体逐渐恢复,已能起床,出院回家,继以
饮食调养。
    真热假寒证
    杨××,女,三十岁。初患上腹疼痛,发高热,大便秘
结。病已四日。曾用灌肠法通便,反致腹痛、吐泻、手足厥
冷,烦躁不安,面青,脉微。经服大剂附子理中汤(重用附
子),服后病情加剧,乃邀余往诊。症见:面青,神烦,肢
冷,吐泻发热,口唇焦燥。舌呈紫色,脉象闭伏。细审之:
手背虽冷,但手心灼热,加以烦渴引冷,口臭气粗,舌唇焦
紫等症状,并非阳气不足,实为邪热有余之象。若属真寒,
必现手心手背两面俱冷,岂有手心独热之理,这是辨证的关
键所在。脉虽不显,由于热邪闭伏于里,阳盛格阴,阳气不
能达于四末,故见肢冷脉闭。综上判断,确系真热假寒,阳
极似阴,即《内经》所谓“热深厥深”,实属有余之热证,用
附子理中汤而病情反剧者,缘犯“实实”之戒,以阳药治阳
症,热势愈盛,重热则寒,物极必反,故外现阴寒之假象。
法宜急泻其火以救阴。处方:
    第一方:
    地浆水适量  (掘地作坑,灌水搅之,待其澄清后,去泡沫取水)
    绿豆30克(用地浆水煨服)
    第二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粉葛15克  炒黄芩9克  云黄连6克  甘草6克
    第一方地浆水,能治腹内热毒绞痛,并解药物、鱼、肉
及果、菌诸毒,绿豆清热解毒,涤胃清心,行血脉。二药合
用,解毒之力尤强,嘱先服此方以夺腹内炽热之势,继服第
二方以清表里之热,并使内陷之邪外出。
    二诊:上方各服一剂,自诉肢厥回,体热退,腹痛大
减,呕泻均止。面已不青,六脉显现。口臭气粗益甚,烦渴
饮冷如故,真热之象已逐渐外呈。宜清肺胃之热而保津。方
用王孟英驾轻汤加减。处方:   
    鲜竹叶9克  生扁豆9克  苡仁9克  淡豆豉6克
    焦栀子6克  黄芩9克  陈木瓜6克  枇杷叶9克  厚朴6克
    陈皮6克  石斛9克
    三诊:上方服一剂,仍感烦躁口渴,口臭气粗,六脉洪
数,气分热势仍张。殆因表气闭塞,热邪不能外透,里热过重,
内外不通。改予发表攻里之剂。方用三黄石膏汤。处方:
    黄连6克  黄芩9克  黄柏9克  麻黄6克  栀子6克
    生石膏30克  淡豆豉6克  生姜3片  绿茶叶9克  大枣3个
    四诊:服一剂,气分热势虽清,但因胃浊不降,大便多
日不解,腹胀气粗,苔黄燥,脉现滑数有力。证转阳明腑
实,下证已具,宜釜底抽薪。用《伤寒论》大承气汤。处方:
    大黄9克  厚朴9克  元明粉9克  枳实9克
    五诊:服一剂,大便得下,里热得除,病势大减宜继
续清理肠胃湿热,养阴生津以善其后。方用《局方》甘露
饮。处方: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天冬9克  麦冬9克  石斛9克
    黄芩6克  茵陈9克  枳壳6克  炙枇杷叶9克  甘草5克
    嘱服二剂,诸症消失,其病遂愈。
    [按]:真热假寒之证,本可观厥。仲景云:“厥深者热
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但医者稍有疏忽,极易误治。本案
抓住手心灼热,结合口唇焦燥、舌紫、烦渴饮冷、口臭气粗
等真热现象,不为面青、肢冷、吐泻、脉伏等“寒象”所
惑,仍按真热治之。用地浆水煮绿豆,先夺腹内炽热之势,
同时予葛根芩连汤解肌透热,引内伏之热邪出外。药后.果
然内热外观,真象毕露,假寒尽除。继以清热生津,扶持正
气,俟攻下条件成熟,以大承气汤一鼓作气扫荡热邪而诸症
悉解。诚如唐容川论佚火之厥谓:“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
发,转厥为热,次乃更清其热,斯可愈尔。”
    戴  阳  证
    施××,女,十七岁。因发热持续不退,入某医院治疗
未愈,邀余会诊。症见:高热,全身冷汗不止,声低息短,
四肢逆冷,面赤如硃,身重难以转侧,二便如常。右脉沉
细,左脉浮大无根,舌青滑,不思饮。询问服药情况,始知
前医曾用葛根芩连汤、银翘散和白虎汤等方,而发热日增。
细审此症之发热,实乃元阳外越。面赤如硃,系阴寒过盛,虚
阳上越之假热证,所谓“戴阳证”也。因误用寒凉,故病势
日益增剧。急宜交通阴阳,收纳元气,乃用《伤寒论》白通
汤。处方:
    附片60克  干姜12克  葱白3个
    复诊:上方服一剂,病如故。认为药已对证,但疗效不
显,是由于阴寒格拒过盛,药不能直达病所。应从阴引阳。
本着“甚者从之”,“热因寒用”的治则,于原方加猪胆汁
数滴,童便一杯。服后热竟全退,冷汗亦止,面赤身热大为
减轻,惟四肢尚冷。继以《伤寒论》干姜附子汤峻扶元阳,
交通上下。处方:
    附片60克  干姜15克
    姜、附二味为阳中之阳,不加甘草,较四逆汤扶阳之力
更专,故服后诸症悉愈。
    [按]:“戴阳证”最易与实热证混淆,若只见高热不
细加审究,极易误治。但病既真假相混,必有其本质可寻。
如冷汗不止、声低息短、肢冷、脉浮大无根,即其内寒本质
所在,发热面赤非其本也。结合以前所服方药,为真寒假热
之“戴阳证”,急用白通汤回阳收纳。然因阴寒格拒,初效
不显,后于原方加苦寒反佐,服之果验。若审证不详,略有
疏忽,见药不效,改弦易辙,则病终难愈也。
“阴阳交”二例
    例一:
    汪××,男,十五岁,患发热不退,已近一月。夜重
昼轻,汗出不止,有时汗干而热不退。服西药解热剂,热
虽暂退,旋又复热,且热度极高,目上视不瞑,烦躁不
安,喘促气微,汗出如洗。病情危重,急来求余会诊。余详
加诊视,症见:舌紫而腻,脉浮大而劲,壮热汗出,热不为
汗衰,此病名“阴阳交”。《内经》论之甚详,若属温热病
之坏证(逆证),预后多不良。所幸者,尚能饮食,胃气未
绝,尚有一线生机。盖汗出热当退,今热不为汗衰,发热和
汗出,兼而有之,足证气机不收,阳越于上,故发热汗出
也。肾属水而主五液,若肾水不能温升,心火不能凉降,坎
离不济,阴阳不交,升降失司,则为此病所以至危之理也。
王叔和云:“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则难。”但
若治之得法,尚可挽救。治法当在通阳交阴,使气得收,津
液能藏,俾能热退汗敛,则病可愈也。乃用《张氏医通》益
元汤加猪胆汁,勉力救治。处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12克  炙艾叶9克  大寸冬12克  甘草3克
    炒知母6克  炒黄连3克  生姜3片  白洋参9克
    五味子10克  大枣3个  葱白3个
    猪胆汁一个,分三次调入药内。点童便数滴为引。
    此方以附片、干姜温肾培其本元为主,辅以艾叶温肝暖
肾,佐寸冬、知母、黄连清上焦之心火,藉以育阴退热。洋
参、麦冬、五味为生脉散,能益气、止汗、润肺、清心、滋
水。葱白通阳交阴,童便引热下行,加胆汁之苦降导药力入
于丹田。此方原治面赤身热,不烦而躁,思饮不入于口,阴
盛格阳之戴阳证。今借用是方以治此症,甚为恰当。因方中
附片、干姜、甘草四逆汤也,洋参、麦冬、五味生脉散也,
合以艾叶、生姜、大枣保其精也,黄连、知母、猪胆汁、童
便攻其邪也。一攻一守,保精攻邪,庶使正能胜邪,则热自
退,汗自收也。
    上方于是日上午服后,至下午五时许,其父来家告曰:
“服药后,眼已能闭,热亦稍退,喘促较平,汗出减少。”
遂将原方附片加至120克,嘱其再进一剂。服后深夜汗收、
热退,喘促全平,诸证已减。但旋又下肢浮肿。遂予白通汤
调理而愈。观是症之所以得愈,全赖能食,胃气未败也。
    白通汤系交阴阳之方,亦即交水火之方。附片补先天之火
以培元,干姜温后天之土以暖中,葱白能引心火下交于肾,
附片启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溉济,阴阳互根,而得其平秘矣。
故对“阴阳交”证,亦可先投白通汤,若服药拒纳,以益元
汤加童便反佐为治。
    例二:
李××,男,四十三岁。亦患上证,症状与上同,
惟烦躁较甚,脉空大而散,舌润苔白腻,满口津液。病已
半月,幸能食。投以白通汤,烦躁止而神安,热退而汗
收。周身旋出斑疹。经用三豆汤加乌梅、桑叶、苡仁服三剂
即愈。越三年复病,症同前。先延二医诊治,一用小柴胡
汤,一用白通汤,均无效。复延余诊。询其不能饮食已六
日.断为胃气已绝,不予书方,果次日而亡。
    [按]:“阴阳交”一证,《内经》早有论述。据《素问·
评热病论》记载:“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
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
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
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气胜也,不能食
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日,
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
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
愈必死也。”这段论述是很精辟的,值得重视。所谓“阴阳
交”系指阳邪交于阴分,交结不解,消耗阴气所致,为温热
病中的危重证候。本段论述还指出,汗出而热不去,死有三
候:一不能食,二脉躁疾,三狂言失治,故曰“三死”。实践
证明,这一论断是颇有参考价值的。但临床上有阴气被耗所
致“阴阳交”,亦有阳气外越,气机不收所致“阴阳交”。
证候不同,治法殊异,临证时须细心审查,不可误治。本病
预后之好环,全在是否能食,以判断胃气有无,“有胃气则.
生,无胃气则死。”这些经验同样是宝贵的。
    失血后阳虚寒战
    吴××,男,七十四岁。因头顶部外伤流血过多,入某
医院急救,经用冷水洗涤创口后,进入昏迷,且寒战不止,
因而邀余会诊。症见:舌淡青滑,脉沉,患者踡卧,血虽止
而目瞑不语。检视创口,正当巅顶部位。巅顶乃督脉与足厥阴
肝经会合之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寒气侵
入,诸阳抑遏,故发寒战。厥阴乃多血少气之经,流血过
多,气随血散,寒气侵入,阳气困顿,心窍不宣,故现昏
迷。证属阴寒重证,急当峻扶元阳,驱散阴寒,温暖血脉为
治。方用《伤寒论》干姜附子汤,加大剂量投之。处方:
    附片120克  干姜30克
    上方专复元阳,消除阴邪,增强体功。服一剂后寒战
止。再服一剂,神识转清。因患者年老,元阳本虚,非大剂
连服,不能尽功。续以附子汤、四逆汤调理旬日,逐渐平复
如初。
    [按]:此症寒战,昏迷神倦,属气随血耗,阴寒凝闭,
阳气不足所致。《内经》云:“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
寒。”故治疗关键在于峻扶元阳,振奋全身气机,故用大剂
干姜附子汤。附片温下焦之元阳,干姜培中土之生气.干姜
得附片则温中之力愈大,附片得干姜则温下之力愈宏。
    阳虚寒湿
    胡××,男,五十一岁。因恶寒发热,不思饮食,经服
发汗药后,热仍不退。某中医断为暑热,用栀子、滑石、
芩、连之类,服后寒热似疟。改用西药治疟之针剂,针后又
觉四肢酸软无力,手足厥冷,眼神发呆,彻夜不眠;又改服
中药附片、干姜、参、芪等益气回阳之剂,服后变为神昏、
诂语、发痉,又改投寸冬、黄连、口芪、厚朴、瓜蒌壳、枳
壳、菖蒲等药,症现呕逆不止,头目眩晕、心神恍惚,手足
厥冷至肘膝,已四日未大便,病已半月,症势垂危。
,  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且见患者面容惨白,双目无
神,舌心黑而干燥,切其脉沉而细微。此乃寒湿不化.元气
不收所致。然从其呕逆不止,神气困顿观之,惟恐元气虚脱
而莫救。急用下方:
    公丁香4克  肉桂子6克  柿蒂5克  苏条参15克
    白术9克  干姜12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砂仁6克
    甘草6克
    此方乃理中汤加味而成。因病已半月,药石乱投,导致
中阳大虚,呕逆不止。此为胃气欲绝之候。先后天本属一
气,胃气欲绝,肾气亦将败越。理中汤以中焦脾胃虚寒立
法:姜、术温运中宫之阳,条参、甘草甘缓益脾。如此组
合,有刚柔相济之妙,加丁香、桂子以温中降逆,柿蒂苦温
下气;半夏辛温化痰。四药合用,更显降逆之功,茯苓健脾
利湿,砂仁扶气调中。诸药与理中汤相配,既祛痰不耗气,
又降逆而不滞气。
    服药后至晚八时,呕逆轻减,突然腹痛便急.解下黑色
粪便甚多,至夜半呕逆全止。
    次日来诊,肢倦身软,脉转滑大,舌腻而干、胸闷。此
胃浊不化,续前方加附片60克以助命火。此所谓“益火之
源,以消阴翳”者也,合理中汤则先后天之阳均得兼扶,而
胃浊自降矣。
    服后,胸闷全消,神形转佳,但觉心烦不安,腮肿及牙
龈隐痛。处以《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加苏条参:
    炒枳实6克  焦栀仁9克  淡豆豉9克  苏条参15克
    枳实栀子豉汤为仲景宽中下气、交心肾、除虚烦之方,
加苏条参以顾护元气。服后心烦大减,但腮肿未全消,牙略
痛,用自拟方姜桂苓半汤化裁:
    干姜12克   桂枝12克  茯苓15克  胆炒半夏9克
    方以干姜除寒散结,桂枝温经通脉,茯苓利水行痰,半
夏胆汁炒更能化痰降逆,引浮越之阴火得以潜藏。
    服方一剂,腮肿消,牙痛止,但天明时又现两腿疼痛且.
浮肿,舌白腻。此因上方之散寒降逆,寒趋于下,故腿现浮
肿,总由寒湿未尽,阳不宣达所致。续处下方:
    麻黄6克  杏仁9克  桂枝9克  白术15克  苡仁15克
    甘草6克
    此方为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苡甘汤之合方。有使蕴积之寒
湿由尿、汗两解之妙,故服后腿痛即减,浮肿未全消,继以
苓桂术甘汤加附片,及四逆汤加苓、术调理而愈。
    [按]:此病初起,由于医者未细心审证,杂乱投药,导
致症变多端,脾肾欲绝,出现呕逆不止,实系阳虚、寒湿不
化之证。至于舌黑而干,结合脉症,乃阳虚而津液不能上承,
井非热象。阳虚乃病之本,湿寒乃病之标。审证如此,故自
始至终,紧紧抓住这一关键随症用药,无论其阴邪上越为牙
疼腮肿,或下降为腿肿痹痛,症状虽异,而致病之本源则
同。本着“治病必求其本”之原则,从扶阳气、祛寒湿出
发,步步为营,竟收全功。
    心肾阳虚不耐燥烈
    吕××,男,七十七岁,素性勤苦,虽处高年,尚在操
持家务。近二月来,渐觉心悸、气短,且日愈加重。小便频
数,涕泗交流。屡治无效,来求余诊。察其脉代,舌白滑。
余诊毕,患者告曰:“诸医皆谓吾病系阳虚,但扶阳方中若加
肉桂,反觉心悸更甚,不知何故。”余曰:“扶阳不离姜、
附、桂,但附子无姜不热,无桂不燥,是以扶阳方中加桂,
则燥性大增,纯阳刚烈,过于兴奋,故有不受。然若调剂得
宜,则又不忌。”
    患者所现诸症,显系心肾阳虚,中阳不足,元气不能收
纳所致。心阳虚,阳神不藏,以致心悸、气短。肾主五液,
肾阳虚衰,元气不能收纳,上不能统摄阴液,而致涕泗交流,
下不能约束膀胱,而致小便频数。且心肾之阳相通,互相影
响。肾阳虚衰,可引起心阳不足,心阳不足,亦可伤及肾阳。
故肾阳虚者,心阳易虚;心阳虚者,肾阳亦多感不足。然其相
互交通之作用,全凭中气为之斡旋,所以郑钦安说。“中也
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此症之治,宜补阳以运中,补中以助
阳,先后天同时兼顾。但用药应刚柔相济,使之适于病情,
遂处以郑钦安附子甘草汤:
    黑附片60克  炙甘草9克
    方中附子辛热,补先天心肾之阳,其性刚烈,甘草味
甘,专补后天脾土,其性和缓。黄坤载谓其:“备冲和之正
味,秉淳厚之良资,……培植中间,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
妙药,调剂气血之灵丹。”甘草与附子相伍,可缓和其刚烈
之性。同时,脾得先天真阳以运之,而中气愈旺,愈能交通
先天心肾之阳。此先后天并补之剂也。
    上方连服三剂,症情好转。宜加强补中作用,兼补心
气。原方加高丽参,由6克至15克,服三剂,诸症大减,且
觉安静、恬适。至此,心肾之阳恢复,欲图巩固,须阴阳兼
顾,本《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而立法,易方
用郑钦安补坎益离汤和潜阳汤加味。处方:
  第一方,补坎益离汤:
  黑附片60克  桂心9克  蛤粉15克  炙甘草6克  生姜15克
  第二方,潜阳汤:
  黑附片60克  龟板15克  砂仁6克  桂心9克  炙甘草9克
  高丽参9克
  补坎益离汤,用附、桂补心肾之阳,蛤粉补肾阴,启下
焦水津上潮,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虽附、桂同用,
然有蛤粉补阴以济之,甘草之甘以缓之,不但刚烈之性大
减,且水火互济,上下不乖,心悸自不作矣。
    潜阳汤,龟板潜阳滋阴,附、桂补心肾之阳,加高丽参
补益元气,又得砂仁、甘草理气调中,使上下气机交通,水
火调平矣。
    患者各服上方二剂后,诸症消失,精神亦较前增加。
    风  水
    刘××,女,十三岁。发热、咳嗽、呕吐,继之颜面眼
验浮肿,血尿。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治疗一周,见效不
显,转余诊治。症现发热持续一周不退,咳嗽较剧且呕吐,
尿短频,肉眼血尿。脉浮而数,舌质红,苔白而干。此系外
受风热之邪,内有水湿蕴结,以致肺失宣降而发热咳嗽。胃
气上逆则呕吐,水湿蕴结,郁而化热,下注膀胱则为血尿。
证属“风水”。治宜宣肺清热、理气利湿为当务之急。予自
拟方桑叶连贝散加减。处方:
    桑叶10克    连翘10克  贝母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5克
    焦楂20克  杏仁10克  藿香6克  枯芩6克  竹茹3克
    方中桑叶、连翘、枯芩、贝母、杏仁宣肺清热,藿香、茯
苓、陈皮理气利湿,焦楂化腑热、去淤滞,竹茹清热止呕。
    二诊:上方服二剂,发热退,咳嗽减,脉浮数已转微
紧。舌干转润,仍有薄自苔。面浮,仍有血尿,呕吐未止。
此时风邪虽减而胃气不和,宜化饮降逆止呕为治。用《金
匮》小半夏汤。处方:
    法夏9克  生姜30克
    方中重用生姜发表行水散寒,配法夏和中降逆而止呕。
    三诊:服一剂后,呕吐止,面浮略减。仍有微咳,血尿
仍存。此系表邪未尽,太阳气机郁遏不畅。用桂麻各半汤加
减。处方:
    麻绒6克  杏仁9克  桂枝9克  杭芍10克  苏叶6克
    防风6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桂麻各半汤开太阳气机,以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发汗行
水,加苏叶、陈皮、防风辛香理气,祛风胜湿。
    四诊:服一剂后,面浮遂减,小便较前增多,舌转腻,
脉转沉细。此水饮已有外泄之征象。此时血尿虽存,但心肺
阳虚之征已现。用自拟姜桂苓半汤以扶心肺之阳。处方;
    生姜9克  桂枝9克  茯苓15克  法夏9克     
    方解见本书“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及临床运用”。
    五诊:服二剂后,面浮消,舌腻已退,血尿减少。用
《伤寒论》猪苓汤,利湿、育阴、泻未尽之余热。此方连服
五剂后,血尿全止,面浮全消。
    [按]:本例水气上泛之因,为风邪外袭,肺失宣降,胃
气不和,膀胱气化不利,故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在上而为咳
嗽、面浮,在中则为呕吐水饮,风邪不能及时宣散,与内蕴
之水饮郁而化热,在下则为血尿。治疗关键在于分清表里,
宣通肺气,清散风热之邪为急。俟风热之邪宣散,再予小半
夏汤化饮降逆,和中止呕。进而以桂麻各半汤开太阳气机,再
佐以姜挂苓半汤,复心肺之阳而助宣肺化饮之力。待阳复继
以猪苓汤育阴、利湿,泻未尽之余热而治血尿。此证如表邪
未尽,即用里证之猪苓汤,无异引邪深入,关门缉盗,病势
缠绵,难期速效。本例虽有血尿,而用桂麻各半汤者,意在
宣通膀胱气机,使病邪外散,用姜桂苓半汤者,意在助心肺
之阳,为下步用猪苓汤创连育阴、利湿之条件。
    肾虚全身浮肿
    孙××,男,八岁。全身浮肿已三月余,尤以面目及四
肢为甚,求医殆遍,多以五苓散、五皮饮一类通套方剂施
治。又兼西药利尿剂屡用,不但无效,反而病势日增。某医
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请余会诊。诊见患者面青暗滞,精神萎
顿,四肢不温,口不渴,浮肿按之凹陷久而不起,舌白滑,
脉沉细。脉症合参,已显露元阳衰惫之象。急宜扶阳抑阴。
用《伤寒论》茯苓四逆汤去人参。处方:
    附片60克  茯苓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6克
    此方旨在峻扶元阳,温肾行水。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小便通,肿势减。继用《伤寒论》
理中汤加附予。处方:
    附片60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此方重在温肾理中,扶助元阳。
    三诊:服三剂,肿胀续减。惟小便量尚少,显系温阳之
力犹嫌不足。予《伤寒论》自通汤,重用姜、附,交通刚
阳,宣达气机。处方:
    附片90克  干姜24克  葱白3个
    四诊:服二剂后,小便通畅,肿势火减。嘱原方再服五
剂,症状消失。
    [按]:慢性肾炎,多属脾肾两虚,元阳衰惫,故不可徒
事利尿驱邪,舍本逐末。《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临证时宜把握阴阳,权衡利弊。本症全身浮
肿,面青暗滞,精神萎顿,四肢不温,已属正气大虚,元阳
不振,机体气化功能衰惫,急当温补以增强气化功能。张景
岳曾说:“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故
临床上,凡遇本病属阳虚者,直接温补阳气,宣通气化,不
利尿而尿自通,不消肿而肿自退。
    虚损浮肿
    邓××教授,男,五十余岁。于1951年患全身水肿,历
时半年,经住院治疗,抽水、利尿均未见效,病势危重,延
余往诊。初诊之时,即见其面色不华,额部黧黑,头身倾
视,毛发、爪甲、皮肤、唇齿均见憔悴枯槁之象。目无精
光,神倦息短,动则喘促。两脚显著浮肿,腹部鼓胀,小便
短涩。失眠,多梦,肿势延及阴囊。舌苔黄腻而润,脉空无
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势至此,亦非一朝一
夕。综合言之,此症五脏虚损,精血大亏,神气将脱。何以
知之?盖心主血,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发为血之余。心
脏亏损,故面色无华,脉空无根,并见毛发枯槁。心藏神,
神不守舍,故见失眠、多梦。心阳源于肾阳,心阳亏,肾阳
亦亏。肾属水,其色黑,肾水上泛,则额现黧黑。肾主骨,
齿乃骨之余,肾亏则齿枯。肝肾同源,肾精上注于目,肝开
窍于目,肝肾两亏,精血不足,则目精无光。肝主筋,其华
在爪,肝血不足,故爪甲枯焦。肺合皮毛,肺气不足,则皮
毛憔悴。今心肺肝肾均亏,脾为中土,亦未有不亏者,其肿
势之泛滥,与脾之不能制水有关。更有甚者,头倾视深,目
无光泽,为神将脱绝之候。所幸尚能进食,食能知味。精神
虽困顿,神智尚清楚。生机未绝,应尽力救治。但五脏俱
病,何以为主?经曰:“肾为先天之本”,应以肾为根本。
故此症之治,必须峻补命门,俾元气得复,其症始可望愈。
然久病之人,最易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络闭塞,应先温阳
解表疏通经络,使经络疏通,气血畅行,然后再以峻补命门
之剂,始可化气而行水。辨证清,立法定,遂决定先用自拟
方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处方: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桑寄生15克  陈皮6克
    台乌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2个
    上方服三剂,患者感到全身舒适。说明经络疏通,急宜
直补命门,兼利水治之。方用严用和济生肾气汤。处方:
    附片90克  熟地15克  淮山药15克  茯苓24克  泽泻9克
    淮牛膝9克  肉桂15克  粉丹皮6克  山萸肉12克  车前子9克
    汪切庵解是方曰:“此太阴少阴药也。土为万物之母,
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为万物之源(小注略,下同),
肾虚则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滥皮肤肢体之间。因而攻
之,虚虚之祸,不待言矣。桂附八昧丸滋真阴而能行水,补
命火因以强脾,加车前子利小便则不走气,加牛膝益肝肾,
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肿胀已,又无损于真元也。”
    喻嘉言用此方,主张以附子为君药,指出“肾之关门不
开,必以附子回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胃中积水始下,
以阳主开故也。”此言实有至理。
    余治此症,因恐病重药轻,不能胜任,故施用上方,仝
作大剂。初服数剂,病未稍动,守方服至二十七剂,有时方珏
赤石脂60克于方中,以加强补土之力。至是,小便渐利,肿
亦渐消。然五脏俱虚,补肾已达相当阶段,则兼补肝血亦为
当务之急。易方用景岳右归饮和桂附八味丸化裁。处方:
    黑附片60克  熟地30克  淮山药2l克  山萸肉12克  泽泻9克
    上肉桂15克  杜仲30克  土炒当归15克  枸杞15克
    小茴香6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3克  赤石脂60克
    此方用意,附、桂温补肾阳,配熟地、萸肉、山药补
阴,可使阳复而有所依附;而熟地、萸肉、山药补阴,得桂
附之助阳,可以蒸腾肾气.使肾阳旺盛,仍用茯苓、泽泻渗
利水湿,使补中有泻。用杜仲、果杞强腰肾,当归补肝血,
赤石脂、小茴香健脾利气。服至二十余剂,小便较长,肿势
大消。惟每天午后肿胀反复,此由于阳虽回但尚不足以制
阴。改以白通汤、四逆汤各数剂后,午后肿胀得以控制。再
以理中汤温脾阳祛中寒,由此肿势全消,息已不短。但患者
至此骨瘦如柴,赢弱不堪,心悸失眠,脉如蛛丝,足不任
地。此久病后真阴枯涸,有转痿症之虞,应本“损者益之”,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用血肉有情之品服食之。处方:
    枸杞30克  海参30克  猪蹄筋60克  老肥鸭1只  老母鸡1只
    上方配齐,混合炖熟,仅饮其汁,一日数次。方中老鸭
最能滋阴,为虚劳圣药。老母鸡治虚损,长于养血补气。猪
蹄筋填精补髓,海参、枸杞滋肾益精。服至五剂,脚已能
立,且能行走,皮肉渐充.毛发爪甲均转润泽,心悸失眠已
除,饮食增进,病情遂逐渐好转而康复。
    肝虚脾湿下肢肿痛
    李××,男,三十岁。患者双下肢肿痛已三月余,面色
萎黄,举步缓慢而感疼痛,久治未愈,曾经某医院诊为营养
不良。舌质淡,苔薄白,右脉沉缓,左脉微弱。系脾虚运化
失司,水湿积于下肢而为肿,肝虚疏泄不及,以致经络闭
塞,气血凝滞而作痛。先予健脾扶中,散寒运湿。处方:
    生大蒜(去皮)30克  花生米(连皮)60克  大枣10个
    方中花生米甘、辛、体润气香,性平无毒,健脾开胃,
有滋养之功效,大枣甘、平入脾,补益脾胃而扶中;大蒜
辛、温入胃、大肠二经,功能散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
解毒行水。
    二诊:上方连服五剂后肿消,惟下肢仍觉疼痛,左脉微
弱不起,乃肝虚、气血瘀滞所致。治以补肝祛瘀、活络止痛
之剂。用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曲直汤加口芪治之。处方:
    北口芪15克  炒知母9克  山萸肉15克  紫丹参15克
    当归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
    是方张氏原注“治肝虚腿疼,左部脉微弱者”。余据病
情改变剂量而投之,连服三剂而痛止病愈。
    方中山萸肉补肝,丹参、当归、乳香、没药疏通气血,
活络祛瘀而止痛。因久病体虚,故加口芪以补气,知母监制
口芪之热。制方得体,加减适宜,用之必效。
    至于肝虚腿疼之理,张氏论之颇详,余不复述。
    脾虚肺燥干咳浮肿
    马××,女,五十岁。患干咳无痰,面足浮肿,多年不
愈。经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肺心病。屡用中西药治疗,
见效不大。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兼见小便短少,心悸失
眠,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舌暗淡苔薄白,脉三、五不整,
重按无力。
    据症分析:脾虚湿滞,土不生金,肺失滋润,以致干咳
日久不止。脾虚化源不足,肺气虚损,清肃失司,不能通调
水道,以致浮肿尿少。肺为肾之母,母病不能荫子,肾水不
升,则心火不降,心肾不交,以致心悸失眠。肺主气,脾益
气,肺脾两虚,则气短乏力。脾虚则运化力差,放食欲不
振。
    综上所述,断为脾虚肺燥之证。当以扶脾燥湿为主,兼
以润肺降逆之品。用《清宫秘方》八珍散加减:
    淮山药15克  芡实15克  莲肉9克  生苡仁9克
    沙参15克  茯苓15克  陈皮6克  桔梗6克  百部9克
    苏子9克  炙冬花9克  白糖18克(分三次调入)
    方中,山药补虚扶弱,益肾强阴,且能益脾肺,清虚
热,治虚,长肌肉。芡实扶脾益肾,收敛肺气。莲肉、茯苓
健脾利湿而补肺,且能交通心肾。苡仁除湿消肿,健脾补
肺。沙参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桔梗开肺气,利胸膈,引药
上升。陈皮燥湿理气,降逆和中,免除诸药之壅滞。百部、
冬花、苏子俱能治久咳,又能降逆化痰而润肺。加以白糖和
中补虚,润肺生津。诸药相合,共同发挥扶脾燥湿,润肺降
逆之功。
    嘱服三剂后,症情见减,但心悸眠差尚存。药已中病,
仍踵前法加减:
    淮山药15克芡实15克  生苡仁9克  茯苓15克
    广百合9克  川贝母9克柏子仁9克
    服三剂,眠安,精神渐好,惟面足浮肿未全消,改用张
锡纯升陷汤加味:
    北口芪18克  潞党参15克  淮山药15克  山萸肉9克
    升麻6克  炒柴胡6克  桔梗6克  知母6克
    此方原治胸中大气下陷之症。张氏云:“大气者,充满
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又谓:“大气即宗气”,“其
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余又据张氏引《金匮》水气
门桂枝加黄芪汤下“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而借用此
方加昧治大气下陷之虚性水肿颇验。
    上方连服五剂,肿即全消,尚有时微咳。改用炮姜甘草
汤加昧:
    炮姜15克  甘草6克  五味子6克  苏子9克  炙冬花9克
    白蜜(每次调入一匙)
    炮姜甘草汤苦甘化阴,余药相佐,敛肺止咳。
    服二剂,咳即全止。为巩固疗效,又用升陷汤(口芪、
知母、升麻、柴胡、桔梗)加龙骨、牡蛎收敛肺气,苏子、
牛蒡子理肺祛痰,杭芍养肝,法半夏降逆。连服五剂,诸症
缓解,继之,临床症状消失。病情控制未发。
    [按]: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在生理功能上.脾
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由脾上输于肺以充养全身,故二者关
系至为密切,临床上常见脾气不足、肺气虚弱的脾肺两虚
江。本例在脾虚湿滞的情况下,不仅肺气虚弱,且兼肺燥干
咳,湿与燥成为一大矛盾。因而在用药上的难度亦大:燥脾
湿则肺燥增,润肺燥则脾湿盛,所谓棘手之证。经分析病情
后,乃借用八珍散加清润益气之品,既健脾燥湿,又润肺降
逆,使药扣病机,两全兼顾。药虽平淡无奇,但疗效显著。
    阴寒浮肿烦喘
    王××,女,七十岁。患全身浮肿,发热,身痛,喘
息,烦躁,胸闷胀,大便秘结。病已多日,经治未效,延余
往诊。症见:面青无神,舌白滑,脉弦滑。询其起病之因,
系由风寒侵袭,兼有积滞。前医不分表里,以致表邪未除,
积滞已成,阻遏气机,阴霾满布。当今施治,应分三步:先
解表宣肺,兼调营卫;继而表里两解,兼消积滞,后予温壮
阳气而治本。一诊先用麻桂各半汤加味。处方:
    麻绒6克  杏仁9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苏叶6克
    防风9克  独活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二诊:服一剂,发热身痛即见减轻,表邪渐解。但胸闷
张如故,此里气未和,积滞未消。宜表里两解,兼消积化
滞。用自拟方藿香桂枝汤加减。处方:
    藿香6克  神曲9克  枳实6克  法夏9克  焦楂15克
    苏叶6克  吴白芷6克  桂枝6克  杭芍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2个
    三诊:上方服一剂,胸闷胀减轻,喘息亦减,惟大便多
日不通。以面青无神、舌白滑观之,此因年高,阳气不足,
阴寒凝结。宜温壮阳气,单刀直入,交通上下,使陷者得
升,浊者自降。方用《伤寒论》干姜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服后大便通,烦喘止,惟吐酸频作。是由于阴邪太甚,
服阳药而离照当空,坚冰见融之佳象。今大便虽通,而肿势
未消。此脾肾阳虚,阴寒尚盛。宜温阳祛寒,健脾利水。继
用白通汤、真武汤各三剂后,浊阴化而水归壑,肿胀消而身
轻健。
    [按]:“先表后里”,是《伤寒论》重要治则之一,临
证时必须牢记。本案既有脾肾阳虚,又有风寒外束,且有肠
胃积滞。根据《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及“太阳与阳
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后者所云阳
明,系指里证。记明表里并见时,不可用下,应以解表为
主。故首先用麻桂各半汤加味,使病邪得以外出。第二步用
藿香桂枝汤表里两解,兼化积滞。使表邪解,积滞消,为第
三步的用药创造了条件。孰先孰后,应做到胸有成竹。只有
这并,用药才有准则,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痹证发黄神识错乱
    何××,男,六十一岁。平素嗜酒,过去曾患风湿关节
炎及风湿性心脏病。今发热,全身疼痛,面浮肢肿,小便不
利.咳嗽心悸。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伴上呼吸道感染、
心力衰竭。住某医院,经治疗效果不显,且病情日益严重,
延余会诊。查其脉沉紧,苔白腻,面浮,两手及足背浮肿,
触之发凉,压之有凹陷,断为风寒湿三邪并犯太阴、少阴之
虚寒证。法当温扶肾阳、祛风寒湿。投以自拟方附子桂枝独
活寄生汤。处方:
    黑附片60克  桂枝12克  炒杭芍12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陈皮6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  独活9克  桑寄生15克
    台乌9克  大枣3个  烧生姜5片
    连服二剂,发热退,身痛亦减。肿胀仍未消,小便不
利。此脾肾阳虚,寒湿不运。治当温补脾肾,运化寒湿,用
《伤寒论》大剂苓桂术甘汤加附片。处方,
    黑附片90克  茯苓30克  漂白术18克  桂枝24克  甘草9克
    方中附片温肾阳以强心,茯苓、白术、甘草健脾除湿以
利水,桂枝通阳化气,使膀胱气化得行,三焦水道通利,则
小便自可畅行,水肿渐消。服后,果获预期之效。宜进一步
温肾助阳,祛寒化湿,扶持正气,恢复体功。用《伤寒论》
大剂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120克  茯苓30克  炒杭芍15克  党潞参15克
    漂白术30克
    此方乃仲景治“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及“身体
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之主方。用治此症,乃以白
术和中、调气、祛湿,茯苓行痰利水,杭芍育阴。敛藏相
火;附子温肾助阳。肾为胃之关,肾气蒸动,关门得开,更
得苓术之淡渗苦降,助水下行,潞党参培补脾肺之气,肺气
不虚,治节得行,方能化精利尿。
    服二剂,水肿全消,身痛若失。但不料出现黄疸,小便
又复不利。面目、爪甲、周身俱黄,色泽不鲜。用附子理中
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潞党参18克  漂白术15克  干姜15克茵陈9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砂仁6克  炙甘草6克
    服后病如前,且增心烦。系水湿停滞、郁热内蕴。改用
通阳行水、清热除烦为主,以茵陈五苓散、栀豉汤和温胆汤
合方化裁。处方:
    茵陈15克  茯苓15克  猪苓12克  白术12克  炒泽泻18克
    桂枝15克  焦栀仁6克  淡豆豉9克  法半夏9克  陈皮6克
    枳实9克  竹茹6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上方五苓散助脾转输,通阳利水,茵陈清热利湿以退
黄,栀豉汤除烦热。再以温胆汤降胆除痰而安神,加干姜顾
护中阳,并制茵陈、栀子之寒。服后心烦减,尿清长,黄疸
渐消。
    在治疗过程中,忽见右手食指弯曲不能伸,疼痛难忍。
谢映庐《得心集》称此病为“肝风撮指”,并指出病因系木
强土弱.肝风为病,“肝阴被火所劫,是以筋急而牵引撮
紧。但肝为肝脏。一切逐风辛散之药,反能助火劫阴,岂非
愈加其病。”乃处以谢氏治此症之效方: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炒柴胡9克  胆炒半夏15克
    龙胆草9克  炒川连4.5克  焦栀仁6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服一剂,痛稍减,指稍伸。再服二剂,则指屈伸如常。
然圈中阳大虚,脾湿不化,症现胸闷,腹胀,大便泄泻。用
四逆汤加茯苓,一剂泻止。但又出现精神错乱。查其脉,两
手六部散大无根,舌苔青滑。此系心肾升降失调、神识散越
所致。症属不足而非有余,当治以交通阴阳,收纳元气为
主。盖心主神明,若心阳不衰,神不涣散,则神识自不错
乱。先投四逆汤加肉桂、猪胆汁、童便。服一剂,神稍安,
继用补坎益离汤(附片、肉桂、蛤粉、炙甘草、生姜)专补
心阳,兼滋肾阴。服四剂,神识清明,如大梦初醒,身心大
快,仅肢体微现浮肿。再以白通、四逆收纳元气,而诸症消
失。最后以济生肾气丸调理,体渐康复而出院。
    [按]:中医痹症,范围甚广,非单指风寒湿痹而言。此案
表现多端,变化无常,堪称疑难杂症。其病机自始至终似以
湿邪为主。其内蕴之湿时从寒化,时从热化,对方药之反应
亦颇敏感。若不抓住病机辨证施治,随症遣方,焉能适应其
变化。可见,只要掌握中医原理及辨证论治方法,抓住不同
时期之主要矛盾,灵活处理,则病邪自无遁形,而险症亦可
转危为安。
    风寒湿痹
    陈××,男,十四岁。患发热恶寒,头痛,身困.腰
酸,恶心欲吐。初服桂枝汤后症状未减,次日出现舌苔微
腻,恶寒少而发热增高,症似风温,又改服银翘散与葱豉汤
合方,药后日晡发热如疟状。又服西药阿的平无效,竟转全
日发热,下肢剧烈疼痛,夜间发热尤盛,体温39.5℃,卧床
不起,烦乱呻吟,不得安寐。起病至今已半月余,症情混
杂,寒热莫辨,乃延余诊治。细审之,患者初因气候突变,
感受寒邪而发病。症见:舌质青滑,舌苔薄腻,脉浮而无
力,面色及口唇发青。病已多日,今仍发热,脉浮为表邪尚’
在,由于寒湿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下肢疼痛。脉症合
参,证属阳虚感寒兼湿邪内滞。先予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兼
理气机之法。处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处方:
    附片60克  桂枝12克  杭芍12克  香附9克  麦芽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方中用附片温太阳之经脉;桂枝汤以发表解肌、调和营
卫;合香附、麦芽以行太阳之滞气,开太阳气机。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较前安静,但发热未减,下肢仍
痛,且出现呕恶,舌脉同前。此乃寒湿凝滞、胃浊不化、浊
阴上犯所致。法当以温经通络,驱风散湿,行滞、降逆。处
以自拟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桑寄生15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台乌9克  陈皮6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川芎6克  甘草6克  生姜5片  大枣3个
    方中附片、桂枝、杭芍、甘草、生姜、大枣用以温经散
寒通络;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合与茯苓增强健脾利湿之功,
法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台乌行气、散寒,川芎活血行
气,二者合用增强行气止痛之功,防风、独活祛风胜湿、行
痹止痛;桑寄生补肝肾、除风湿。
    三诊;服上方二剂后,夜问发热稍减,体温渐降,呕
止,烦定,已不似前之呻吟,口渴思饮而不多。此系下焦元
阳虚衰,阴寒内盛。宜温阳祛寒,处以《伤寒论》吴萸四逆
汤:
    黑附片60克  炒吴萸6克  干姜9克  甘草5克
    方中吴萸温中散寒,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郁滞而
行气止痛,且能降逆止呕,合四逆汤峻扶元阳之不足。
    四诊:服上方一剂后,发热大减,口渴亦止,多日卧床
不起,现已能起床便溺,溺色稍赤。但仍感下肢疼痛,不能
移步,苔转白腻,脉仍濡。此系中阳虚衰,以致寒湿凝滞,
气机不畅。宜交通阴阳,散寒祛湿。处方:
    第一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葱白3个
    第二方。
    麻绒3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白术12克  甘草5克
    生苡仁9克
    第一方系自通汤,用以交通心肾之阳,补吴萸四逆汤之
不足也。
    第二方即《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及麻杏苡甘汤合方用
以温散化湿。
    五诊:上二方交叉各服二剂后,发热全退,惟觉下肢仍
有疼痛,脉濡缓,舌苔薄腻。此乃脾湿不化,阻滞经络,故
下肢仍有疼痛。法当健脾燥湿,祛风通络为治。处方:
    猪苓6克  炒泽泻6克  茯苓15克  苡仁9克  淮牛膝6克
    土茯苓6克  萆薢6克  焦黄柏6克  丝瓜络5克  桑枝9克
    防风6克  独活6克  甘草5克
    方中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苡仁,白术健脾利水、燥
湿,萆薢祛风除湿,合桑枝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丝瓜络通
筋络、舒血脉,与桑枝合用增强其通利血脉关节的作用,防
风、独活祛风胜湿,疗风痹诸痛,黄柏坚肾、益阴而燥湿,
淮牛膝益肾、引药力下达,善治肾虚腰腿疼痛或膝痛不能屈
伸。
    六诊:服上方一剂后,小便清长,下肢疼痛大减,已能
移步。脉已平和,舌心微黄腻。此湿欲化热,处以原方减去
萆薜、桑枝、丝瓜络、甘草,加沙参15克、元参9克、知母
6克滋阴降火,再加筠姜散寒、除湿以开气血之凝滞。
    七诊:服上方二剂后,竟能自由行走,惟步行时感轻微疼
痛。考虑患者素禀不足,经此病后,元阳更虚,继以术附、
参附、吴萸四逆、白通汤等更番调理而愈。
    湿热两膝肿痛
    陈××,男,十五岁。患两膝肿痛已四年,久治未愈。
来诊时,面黄肌瘦,唇口红赤,精神萎糜,足不任地。舌质
红,苔薄黄,脉象细数。以脉症合参,此风寒湿痹,迁延日
久,邪气留连,经脉阻滞,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注于两膝关
节而不散,致成湿热肿痛。证属热痹,治宜清热渗湿,疏利
关节为主,兼以养液。处方:
    沙参9克  玄参9克  猪苓9克  茯苓15克  泽泻9克
    通草6克  萆薢9克  牛膝6克  黄柏9克  土茯苓15克
    桑枝15克
    嘱服五剂,并配合外治法。
    外用:生草乌90克,研细末与麦面15克混合,加入适量
酸醋,调匀包患处。草乌搜风胜湿,主风痛,通经络,利关
节,破积聚,用麦面以作粘合;调之以醋者,《别录》谓其
“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李时珍亦云:“醋主酸
收,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曲直之性也。”
    上方服五剂,并配合外治后,疼痛大减,肿消其半。改
拟除湿清热,活血通络,分清去浊之剂。处以下方:
    苍术9克  秦艽5克  当归9克  杜仲15克  牛膝9克
    知母9克  萆薢9克  苡仁15克  木瓜9克  通草5克
    桑白皮9克  桑枝15克
    嘱服五剂。外治法如上。
    经上述治疗后,痛止肿消,诸症缓解。根据“脾主四
肢”、“肺热叶焦”亦能致痿的理论,继以六君汤加麦冬益
气健脾,清金保肺。连服数剂,遂愈。
    [按]:本例属中医“热痹”范畴。痹证一般分风痹、寒
痹、湿痹、热痹四型。临床所见,以阳虚偏寒湿者较多。但
素体阴虚,或素体蕴热,或寒湿郁久不散,或过用辛温,均
可转化为热痹。热痹多挟湿邪,故热痹之治,宜清热渗湿,
疏利关节。日久者兼以养液。关节肿痛者,配合外治亦佳。
本例因病程日久,初诊即用沙参、玄参者,因患者湿热久
痹,已有足不任地等象,宜予清热保肺养液,以防成痿。又
因脾恶湿,主四肢,脾湿不化,下渗经络,流于下肢,故而
浮肿,寒湿日久,郁而化热,则湿热互滞,故用二芩、泽
泻、通草、萆薢、黄柏、淮牛膝以渗化湿热,导热下行;用
桑枝、土茯芩利湿解毒,疏利关节,苍术、秦艽祛风燥湿;
知母清热,苡仁、木瓜入肝舒筋,  当归活血养血。杜仲一
味,王好古称其为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强壮腰
膝,牛膝引诸药下达病所。共呈除湿清热,活血通络,分清
去浊之效。
    上述诸方,用治湿热痹证,疗效较佳,已治愈多例,值
得推荐。但外治法,遇包后过敏(发痒或发皮疹)者,应停
用。
    左臂疼痛
    赵××,男,二十一岁。患左臂疼痛二月余,曾用西药
镇痛及中药温阳除湿祛风等剂均无效。延余诊治。症见:左
上肢举动困难,疼痛较剧,无红肿。无汗,恶寒,舌质正
常,苔薄白,脉浮紧。询其得病之由,因夜卧当风,风寒湿
邪客于经络。法当除湿祛风散寒为治。选方用《金匮要略》
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苡甘汤加桑枝。处方:
    麻绒6克  桂枝9克  杏仁9克  白术12克  生苡仁15克
    甘草6克  桑枝15克
    连服二剂,患者得微汗,病遂痊愈。
    [按]:臂痛一证,虽系小恙,然治不得法,  则迁延难
愈。本证属中医痹证。痹者,不通之谓也。“痈则不通”,
用辛温微汗法宣通之,遵仲景“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
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麻黄加术汤乃除湿祛风散寒
之重剂,麻杏苡甘汤乃发汗利湿解表之轻剂,轻重合剂,善
治风寒显痹。症虽恶寒,乃表阳被遏,由脉浮紧可知,非少
阴病之恶寒可此,故不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只用通阳化气的
桂枝,俾卫阳振奋,则恶寒自罢。是方之中,尤妙在麻黄配
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配麻黄,善祛表里之湿,同
时,可达微汗而解,更加桑枝横达肢臂而通络。方虽简而效
验灵。
    血    痹
    阎××,女,三十九岁,妊娠二月。近五日来,右下肢
疼痛,继之咳嗽,痰清带血,咳引右侧肩背疼痛,胸闷痛,
上气喘息,头目眩晕,尿少,食欲减退。于1956年3月7日
住入昆华医院(即今省第一人民医院),经摄胸片等检查,
诊断为右下肢栓塞性静脉炎合并肺梗塞,经西药治疗一周后
拟作人工流产与截肢术。因患者不同意,于3月14日转入陆
军医院(即今四十三医院),诊断同前。17日延余会诊,详
询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疲劳之时常感喘息、胸闷、心悸、短
气乏力;此次妊娠后,出现右下肢疼痛,逐日加剧。近半月
来咳嗽痰血,一直未止。入院后小便短少,一日仅二至三
次。查得舌质青润,苔薄白,脉沉,面青,神疲欲寐,右下
肢轻微浮肿,但不红,自觉疼痛拒按,不能站立。脉、舌、
症三者合参,系平素心肺阳虚,寒邪凝滞。万全之策,宜先
复心肺之阳兼以散寒为治,以俟转机。方用自拟姜桂苓半汤
加元肉。处方:
    生姜15克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法夏9克  元肉15克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上气喘息减轻,胸、肩、背疼痛
渐趋缓解,舌质由青转红,脉由沉转弦,苔白腻。但大便不
通,下肢疼痛不减,头痛隐隐。用自拟天麻汤加减。处方:
    明天麻10克  葳蕤仁15克  北口芪15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  独活6克
    藁本6克  秦艽6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2枚
    三诊:上方服三剂后,大便畅通,下肢疼痛减轻,微咳
嗽,痰中略带血丝。用《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加减。处方:
    桂枝9克  杭芍15克  炙远志6克  炙冬花9克  茯神15克
    甘草6克  炮姜9克
    桂枝汤为妊娠第一方,具有温经通阳,调和营卫气杌之
功,加重芍药有利于安扶胎元。
    四诊:服上方二剂后,咳血止,下肢疼痛轻微。此时寒
邪已基本消除,心阳渐复,但大便又呈现不通。用《伤寒
论》麻仁丸加减,以润肺养血通便。处方:
    火麻仁15克  杏仁9克  杭芍9克  瓜萎仁9克通大海3枚
    甘草3克(白蜜一匙调入)
    五诊:服上方一剂,大便畅通,下肢疼痛亦随之大减,
但郁热渐起,虚烦失眠,痰血虽止,仍咳嗽,痰由清转稠。
用自拟三豆银翘散合栀豉汤加减。处方:
    淡豆豉9克  黑豆10克  红饭豆15克  桑叶10克  连翘10克
    浙贝母9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枯芩6克  灯心1束
    竹茹6克
    此方清肺祛痰,“轻可去实”,以除郁热。
    六诊:服上方三剂后,咳痰大减,烦躁止,并能安眠,
下肢疼痛逐渐消失。为了巩固疗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
芪建中汤,卫外守中,调和营卫,温通气机,促进血行,以
三才封髓丹纳气归肾,使虚火不致上浮,继以炙甘草汤扶心
肺之阴阳,以六君子汤健运脾胃。以上五方交替服用,从本
调治,至4月20日,患者已能下楼活动而出院休养,到临产
期安全分娩。
    [按]:此证关键在于心肺阳虚,寒邪凝滞,营卫失调,
血行瘀阻。因此,出现下肢静脉栓塞、肺梗塞及咳嗽痰血等
症。据此,以温散寒邪、恢复心阳为主,选用姜桂苓半汤、
天麻汤等方,兼施育阴润燥,活血通便之剂(麻仁丸、三豆
银翘散),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封髓丹、炙
甘草汤和六君子汤等,以巩固疗效。其所以获效者,是由于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本着“如常迟
交”,“治本还当治标”的原则,并坚持机体的内外统一、
上下统一的原理,才使错综复杂的病症得以缓解,免除了截
肢,保住了胎儿。
    右肢抖颤
    刘××,男,六十岁。患右侧手足颤抖不止,历时二年
多,曾经中西医治疗无效。症见:右手颤抖不已,右手不能
取物,亦不能持物。畏寒身重,面色黯暗不泽,精神不振,
甚感忧愁。舌苔滑腻,脉象三、五不整。索阅所服中药处
方,多系养血祛风,清热涤痰之类。此症时日已久,若再迟
延,则有“偏枯”之虞。查其病根在于脾肾阳虚,风痰郁
阻。因肾阳即命火,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则脾阳不振,水
湿难运,湿痰停滞,阻碍肺胃气机之宣达。因脾主四肢,肺
主一身之气,脾肺之机能受抑,木气鼓之,故手足颤抖也。
因其标乃风痰,其本在脾肾,故滋阴养血,平肝熄风,非其
所宜。根据以上分析,先以壮火扶阳、健脾燥湿、祛风豁痰
之剂。用术附汤和郑钦安姜附茯半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漂白术30克  生姜30克(取汁分次兑入)
    茯苓15克  法半夏9克  炙南星15克  明天麻9克
    白芥子6克  甘草6克
    上方附子配白术,名术附汤,专治肾阳虚衰、脾阳不
运、湿浊停聚之证。生姜、附子、茯苓、半夏即姜附茯半
汤,郑钦安谓为“回阳降逆、行水化痰之方”。生姜宣散壅
滞之寒;茯苓、半夏燥湿健脾,降逆化痰;加南星祛风湿,
化顽痰,天麻镇静息风,白芥子利气豁痰除寒暖中,甘草调
和诸药。嘱服二剂。
    二诊:药后精神较好。为求根治,宜予温肾扶阳、调和
营卫、祛风散寒燥湿之剂。因此症不仅肾阳大虚,脾湿不
运,而且肺胃气机郁滞,易致营卫失调,风寒湿邪阻遏经络
不通。若舍疏通经络、调畅气机之剂,则治病之药不易到达
病所。乃用自拟方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加南星。处方:
    黑附片60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  独活6克  桑寄生15克  台乌9克
    炙南星9克  甘草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枚
    方解见本书“风寒湿痹”案。
    三诊:服二剂,自觉颤抖有所减轻,患者颇感欣慰,要
求续为根治。腻苔已退,此乃寒湿虽化而未净。由于经络疏
通,脉由三五不整转为弦大,是脾肾之阳未复也。乃用附子
理中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潞党参15克  漂白术15克  干姜15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炙南星9克  明天麻15克
    代赭石15克  紫石英15克  赤石脂15克  甘草6克
    上方附子温壮脾肾之阳,理中汤大振中州,执中央以运
四旁,此乃理中之旨也,加夏、苓燥湿健脾,降逆化痰,南
星祛风痰;天麻、代赭石、紫石英、赤石脂镇肝息风,降逆
除湿。
    四诊:患者连服三剂,颤抖大减,右手已可取物,精神
舒畅,情绪饱满,脉象由弦大而变柔和,舌苔薄腻。此阳气
尚虚,寒湿未尽。用《伤寒论》附子汤与桂枝汤合方。处
方:
    黑附片60克  潞党参15克  漂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炒杭芍9克  桂枝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此方主旨,在于温扶元阳,补脾化湿,调和营卫,通畅
经络。连服三剂,症状消失而收全功。
    [按]:颤抖即颤振,此病方书记载甚少,王肯堂《证治
准绳·杂病》谓:“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
莫能任持,风之象也。”王氏分型,有阴血不足,有气虚,
有心虚,有挟痰者。临床所见,尚有湿热所致者,此多见于
嗜酒之人,亦有阳虚所致者,本例即是。根据病史及以往所
服方药,结合现时表现,断为脾肾阳虚,风痰郁阻。采用壮
火扶阳、健脾燥湿、祛风化痰之法,竞获全愈。其关键性用
药在第三诊,方中所用代赭石、紫石英、赤石脂等味,为养
肝、祛痰、降逆之要药,由本及标,故见效迅速。但初诊、
次诊方,是为第三诊创造条件,奠定治疗基础的。若不经过
这两个步骤,开始即用第三诊处方,则不易有此功效。故临
床治病,应当注意分清标本缓急,做到胸中有数。否则,欲
连而不达,事倍而功半,良好的动机,未必会有良好的效果。
    肝寒腹痛
    赵××,男,三十二岁。患腹部疼痛,大便不解,曾用
苦寒消导之药无效,随又自吃香蕉数枚,意欲通便。然大便
未通,反而腹痛加剧,两胁作胀,从深夜至天明剧痛不止,
冷汗淋漓,辗转呻吟,至次日午后,扶来我所就诊。
    察其脉弦紧,舌质略青,苔白腻,面色青黯,表情苦
楚,不思食。此系肝寒胃冷,寒湿凝滞,木不疏土之故。处
以经验方“霹雳汤”:
    黑附片30克  炒吴萸6克  公丁香4克  木瓜6克
    丝瓜络6克  灶心土30克
    方中,附片壮阳补火,散寒逐湿,治脾胃虚冷,吴萸温
肝逐寒,散湿开郁,驱厥阴之浊邪,为治心腹疼痛要药,丁
香温中、降逆、暖肾,治心腹冷痛,且有壮阳之功,木瓜平
肝达郁、舒筋止痛,丝瓜络通经络,散结滞,行血脉,灶心
土温中燥湿,暖胃止痛,《本草便读》说:“其功专入脾
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此方之用,目的在温中、
疏肝、燥湿、止痛。不用甘草者,欲使药力由中焦而达丹田
也。
    二诊:上方服一次后,即觉腹痛减轻,尽剂则痛消失,
且思饮食,面已不青,脉转缓和。形神安定,情志舒畅。但
皮肤出现红色斑块。此病邪从里达表之佳象。宜因势利导,
用通阳化气之剂以调畅气机。方用刘河间大橘皮汤加干姜。
处方:
    陈皮6克  猪苓9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9克  广木香4.5克  槟榔9克  六一散9克  干姜9克
    方中,五苓散化气行水,桂枝又能通阳、开肺气、散风
邪,陈皮、木香健胃理气;六一散清热利湿;加干姜以助桂
枝通阳之力。
    三诊:服一剂斑块即消,但寒结未化,大便不爽。湿从
热化,注于膀胱而小便短赤。予《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
处方。
    黑附片30克  大黄9克(同煨)  细辛3克
    四诊:服一剂,大便通畅,但觉肛门灼热、口渴,是湿
热又注于大肠。宜泻热和胃。用《伤寒论》调胃承气汤。处
方:
    大黄6克  炙甘草4.5克  芒硝6克(另包)
    前二味同煎取汁,每次调入芒硝3克,连服二次。
    上方服后,症状消失而愈。
    [按]:《灵枢·五邪篇》云: “邪在脾胃,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则寒中肠呜腹痛。”。这是指阴寒所致之腹痛。因
“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既然属阴,则喜温而恶寒,故腹
痛以寒证为多。本例脉证合参,再结合服苦寒药及香蕉后,
腹痛加剧,断为肝寒胃冷所致腹痛,殆无疑议。因寒则凝,
阳气不能舒展,无力运送,故大便停滞不通,此为寒结。至
于肝寒见症,孙思邈《千金方》谓:“肝虚寒,病苦胁下
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由于肝寒而
导致木郁,郁则肝之疏泄和升发机能受制,必然影响脾胃之
消化吸收,此“木郁不能疏土”之谓也。经云。“木郁逸
之”,达即条达舒畅之意。故初诊用“霹雳汤”,予吴萸、
木瓜温肝散寒,以遂其条达之性,附片、公丁、灶心土扶阳。
温中、散寒除湿而培脾土,丝瓜络通络散结而利血脉。药证
相符,一剂痛止。此方凡肝胃虚寒所致腹痛、胁痛、呕吐,、
用之多效。
    又:本例因寒结滞于里,经温通之后,邪气外达,乃出
红斑。后因邪郁酿热,终成湿热下注,故治法先后不同。
胃脘痛二例
    例一:
    包××,男,四十五岁。因胃脘痛住某医院,诊断为
“胃溃疡”。治疗二月余,疼痛未减,反而泄泻不止,日行
十余次,大便色黑,已七、八日不能进食,病情危笃,乃邀
余会诊。患者精神倦怠,脉细小无力,舌淡苔薄白。证属申
气不足,脾虚下陷,胃气不和。治宜温脾健胃。俾脾阳健运
复常,则胃痛自缓,泄泻亦可自止。方用吴萸理中汤。处方:
    炒吴萸6克  潞党参15克  炒白术12克  炮姜12克
    炙甘草6克
    方中潞党参补气益脾,炒白术健脾燥湿而止泻,吴萸温
胃散寒,炮姜、甘草苦甘化阴而止血。
    二诊:服二剂,泄泻全止,精神好转。继用上方去吴
萸,加砂仁6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以开胃醒脾。
    三诊:服二剂,胃痛全止,能进饮食。再以陈夏六君汤
二剂,补气益脾。最后用黄坤载黄芽汤,干姜改炮姜。以巩
固疗效。处方:
    潞党参15克  炮姜9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6克
    黄坤载云:“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
又云:“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泄水,则宜甘
苓”。特制黄芽汤一方,专以益气温中,燥湿利水。
    服二剂,便血全止,大便色转黄,精神恢复而出院。
    例二:
    李××,男,三十四岁。因胃脘疼痛,长期反复发作,
大便色黑而住某医院。诊断为“胃溃疡”。经治疗二月余,
输血2000毫升而病情未见好转。症见:胃痛腹胀,暖气、反
酸,畏寒肢冷,声低息短,少气懒言,面色青黯,舌质青滑,脉
沉。证属肾阳大虚,阴寒凝滞,气机不畅。治宜扶阳抑阴,
回阳祛寒。方用《伤寒论》四逆汤。处方:
    附片60克  干姜15克  甘草6克
    此方专以驱散阴邪,峻扶元阳。郑钦安说:“凡人一
身,全赖一团真火(即元阳、真阳、肾阳),真火欲绝,故
病见纯阴。”又说;“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
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故
余临证以来,每遇阴寒重证,均以此方投之,往往应手取效。
    二诊:服二剂,胃痛大减,精神好转,大便黑色转淡,
微觉腹胀。再就原方加肉桂9克,砂仁6克。桂、砂两味,
是阴症开窍药,温胃散寒,并具升降气机之力。
    三诊:服二剂,各症续减。改用潜阳汤加肉桂。处方:
    附片60克  砂仁6克  龟板15克  甘草6克  肉桂9克
    此方有纳气归肾之妙。方中砂仁辛温,能散脾胃寒邪,且
有纳气归肾之功;龟板咸平,滋阴潜阳,补血止血,附子辛
热,能补肾中真阳,配龟板能阴阳两补;肉桂辛甘大热,补
肾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配附子能温肾强心,配砂
仁温胃散寒;复用甘草之甘以补中,则先后天并重,阴阳两
补。
    四诊:服二剂,大便颜色转黄,惟稍觉腹痛,原方加炒吴
萸6克,以温中止痛。嘱服二付,诸症消失。
    [按]:胃痛一症,原因较多,分类不一,但不出外感、
内伤两大类。上述两例均属内伤。例一胃痛兼泄泻不止,辨
证为中气不足,脾气下陷,故以理中汤加减,经益气温中而
愈。例二亦胃痛,但兼全身虚寒,辨证为肾阳大虚,以四逆
汤等方回阳祛寒而愈。病变均在胃脘,但前例以脾气虚为
主,后例以肾阳虚为主,具体表现不同,故治法亦异,而疗
效均佳。故临证之际,须细审病机,切忌见痛止痛,见血止
血。
    嘈杂二例
    例一:
    李××,女,四十余岁。自诉七、八年来每于经期前后
均感坐卧不安,心中嘈杂,时吐清水,经多方求医概从胃
治,所用处方不外理中汤、六君汤和枣仁、远志、龙骨、牡
蛎等安神定志潜阳之品,服后不仅罔效,尤增烦躁不安。今
余查其脉,皆弦微细数,舌质微干苔薄白。详问经信情况,
诉每月经来色暗量少,且手足心烘热,乳部胀痛,细审此
证,系胆气不降,肝木侮土,以致懊(忄农)嘈杂。拟四逆散与小
建中汤合方为治。处方:
    柴胡10克  桂枝9克  杭芍15克  枳实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2个  饴糖15克
    方中四逆散疏肝解郁理脾,柴胡、枳实配合具升清阳降
浊阴之效;小建中汤滋肝达木、补虚散寒,温建中脏。四逆
散佐小建中汤意在使中阳建运,肝木得升,胆气下降则懊侬
螬杂之症自消。本“上热之病,甲木不降”之旨立法。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症状大减,续服原方三剂后症状全
消。为巩固疗效,嘱守原方于月经前服二剂,并用自拟当归
调经汤于经期服用。追踪观察数年均未再发作。
    例二:
    刘××,女,30余岁。患心中嘈杂,口苦,常吐清水,
得食即止,伴有手足麻木,心慌,失眠。病已年余,经西医
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查其脉虚弱无力,舌质青滑无苔,
兼见神疲乏力。此系烦劳过度心血不足所致。治宜补血安
神,稍佐清心降逆为治,用归脾汤加减。处方:
    北口芪15克  潞党参15克  当归15克  炙远志6克
    炒枣仁10克  白术9克  茯神15克  木香3克  元肉15克
    法夏10克  云黄连3克  杭芍10克
    归脾汤以补心血之不足,加法夏降胃逆,杭芍养肝敛阴
活血以制木香之燥,少佐黄连以清心火。
    二诊:上方服二剂,症状见减,仍用归脾汤去黄连再加
山荧肉以补肝之不足。
    三诊:服四剂后,心中嘈杂及手足麻木、心慌已基本控
制。为了巩固疗效以防再发,故嘱患者仍用归脾汤减木香之
燥,加天麻15克、法夏10克、杭芍10克,在补心脾的基础上
佐养肝镇静为调治。服药三剂后,数年来未见复发。
    [按]:嘈杂一症《类证治裁》谓“嘈症属胃”,朱丹溪
云“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类证》所言以脏腑立论,
病往在胃,丹溪所言以病因立论,痰火为患。二书所立处方
多属常法,不外健脾化痰之类。如属变局,拘于常法则难取
效。余举此二例均属嘈杂症之变局,例一系肝木乘土,甲木
不降、乙木不升,故用四逆散合小建中汤舒肝理脾、温聿中
脏。例二既属心脾受损又兼肝气不舒,故虽经三次诊治其方
不变,始终以归脾汤补心血为主治,随证加减。由此可见中
压精湛之理论及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不拘常规、常法,力求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能取效于临床。
    隔食症
    李××,男,三十岁。素有胃病,胸闷纳呆,食入作
账,自感消化迟滞。病已日久。诊其脉缓而濇,舌体胖。苔
薄白。此系脾湿过重,以致运化失权,影响胃气不降。治宜
健脾燥湿,理气散寒,兼行滞气。处方用:
    鸡内金9克  广木香3克  台乌9克  厚朴9克
    高良姜9克  沉香3克(后下)
    方中鸡内金健脾胃,消积滞。木香醒脾和胃,合台乌、
厚朴以行滞气。良姜温胃散寒,增进食欲。再加沉香降气调
中,温肾助阳,配诸理气药,又能理气宽胀。如此相辅为
用,则寒去阳复,湿浊下行,胃气随降即不致上逆为病。药
仅六味,配伍有法。
    次诊:服一剂,即觉病情缓减。原方加京三棱6克、郁
金6克,以行气化瘀。服三剂,症状消失。
    [按]:隔食系饮食停滞难消之症,与脾胃功能失常有
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病则运化迟滞,胃病则纳食欠
佳。前人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本例因湿邪滞
碍气机,影响脾胃升降,故方中用鸡内金健脾化滞,配以温
中散寒,降逆和胃诸品,使湿去滞消,脾气得升,胃气得
降,气机调畅,升降复常。为食滞中焦、消化迟滞之治又增
一法。
    噎    膈
    李××,男,四十岁,患噎膈已半年,询其病由,因忧
思郁结,劳心伤神而起。现每当进食即感咽部梗阻,吞咽困
难,食入有时吐出。诊其脉沉而弦,舌淡白。证属肝气郁
结,胃逆不降,脾阳不足,影响贲门的正常启闭。所幸病程
不久,胃阴未损,用荜澄茄散加砂仁。处方:
    荜澄茄9克  高良姜9克  肉桂9克  公丁香3克
    厚朴9克  桔梗6克  广陈皮6克  砂仁6克  三棱9克
    香附9克  甘草3克
    上方为降逆理气、和中、化瘀、逐寒、开郁之方,尤妙
在三棱一味,是肝经血分药,能化瘀血,协同香附、厚朴、
陈皮更能理血中之气,而降胃逆。
    二诊:上方服六剂,噎膈减轻,饮食下咽已较舒畅。原
方加潞党参15克、白术9克,以益气健脾。脾能健运,则运
化如常。服二剂,噎膈全止,饮食能正常受纳。
    嗳气不止
    李××,男,四十五岁。七个多月来,每于饭后即暖
气,声大而长,连续不止,有时可达二小时之久,甚为烦
恼。兼见胃脘微痛,头昏、口臭,口苦、欲呕、心烦。久治
无效,始来所就诊。察其舌质绛,脉弦劲。脉症合参,显系
肝胃郁热,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清泄肝胆郁热、和胃降逆。
然病久正气已虚,应兼补气扶正之品。选方用《伤寒论》旋
复代赭汤合丹溪左金丸化裁:
    旋复花6克(布包)  生代赭石15克  法半夏9克
    潞党参15克  炒云连5克  炒吴萸2克  竹茹6克
    复诊:服上方二剂后,暖气呕逆即减,胃痛亦止。但余
症尚存,脉转弦数。用原方加陈皮6克,生石膏15克以疏理
中焦气机,进一步清泄郁热。连服五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嗳气即噫气,又称噫。张景岳谓:“噫者,饱食
之息,即嗳气也。”嗳气与呃逆有剐。《证治汇补》谓:
“胃实则噫,胃虚则哕。”哕即呃逆。说明暖气以实证居
多,而呃逆声低无力者则以虚证为常见。二者均系胃气冲逆
所致,但嗳则声大而长,呃则声急而短。若嗳气连续不止,
或反复发作者,应结合患者体质、病程,辨清虚、实、寒、
热,及夹痰、夹火等情况,灵活施治。如本例系肝胃郁热,
胃失和降;但病程较长,正气已伤,故用旋复代赭汤去草、
姜、枣,用旋复花消痰结、降逆气;代赭石重镇降逆,配旋
复花善治暖气、呃逆、反胃等症,潞党参扶正补虚,竹茹清
热止呕,涤痰开郁。左金(黄连、吴萸)清泄肝火,少用昊
萸反佐黄连,引热下行,左金配竹茹,能清肝胃郁热,降逆
止呕,常用于暖气、呕吐、口苦等症。遣方用药,恰中病
饥,故取效神速。
    饮  癖
    王××,男,四十二岁,云南省陆良县人。平时嗜饮浓
茶,常吐清水,每吐甚多,已达十余年之久,经西医治疗无
效。中医作反胃治之,用温运法以丁香、桂心、干姜、附
片、益智仁、破故纸、吴萸以及四逆汤等方药化裁,服用亦
多,见效不大。后改五苓散、胃苓汤健脾利水,亦无效。且
每年夏季病发尤剧,乃专程来昆就余诊治。
    察其脉,弦滑满指,舌苔厚腻,面色黄暗,胃脘满闷,
食少。脉症合参,诊断为饮癖。处以徐灵胎香砂胃苓汤加良
姜。服后其病如故。因思此症予温运或健胃利水之剂,未司
厚非,但何以不效?恍悟此病历十余年之久,脾虚是其本,
饮聚是其标。经云:“能知标本,万举万当。”治本应从健
脾燥湿入手,脾健自可运湿,饮何由生!乃予专治饮癖之苍
术丸,改为大剂汤药。处方:
    苍术60克  大枣12枚
    嘱日进一剂。方中苍术苦温,能燥湿健脾。《别录》谓
能“消痰水”;大枣甘温,补益脾胃。二药相合,补散兼
施,刚柔相济。苍术之散,得大枣之补以济之,则不致过
散,大枣之补,得苍术之散以调之,则无壅滞之弊。调剂得
宜,大有益于脾胃,故多服而无害。
    患者连服二十剂,吐水减其半。仍守原方加灶心土30克
以助扶脾之力。再服二十剂,病遂痊愈。乃告患者,今后宜
少饮浓茶,以免苦降过度,有损脾阳。愈后,经追踪观察半
年,未见复发。
    附注:此方用治反胃吐酸等症,疗效亦佳。
    寒闭肺气咳嗽肋痛
    曾×,男,四十一岁_o素体赢弱,兼有痰饮。1951年2
月来所求诊,以手按右肋部,疼痛难忍,呻吟不已。发热、
咳嗽、气粗,夜不安寐,面目黧黑。脉弦紧,舌苔白腻。脉
症合参,此系风寒外束,痰饮内伏,郁久酿热所致。患者素
禀虚弱,综合观之,病邪有余,体功不足。用药必须固护周
全,不可顾此失彼。处方:
    附片60克  枣仁15克  生石膏15克  麻黄6克  法夏9克
    牡蛎15克薤白9克全瓜萎9克  郁金6克  白芥子6克
    石菖蒲6克
    方中附片辛热,石膏甘寒,二药相伍,寒热并用,一以
扶阳,一以清热。附片配法夏、薤白、白芥等能温宣胸阳,
祛痰化饮,配枣仁以强心安神。石膏清郁热,合麻黄以开发
肺气之闭。牡蛎软坚柔肝,缓急迫而解痛。郁金、菖蒲利气
散结舒郁,以解右肋之痛。
    服二剂诸症俱减,精神转佳,尚发热、咳嗽,续予温肾
扶阳,祛风散寒,降逆化痰。用自拟方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
加昧。处方: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桑寄生15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陈皮6克
    台乌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服一剂,发热即解,除咳嗽痰多外,各症均有好转,继
以宣降肺气,止咳化痰治之。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
减。处方: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陈皮6克  白芥子9克紫苏子9克
    炙冬花9克  杏仁9克  川贝母9克枳壳9克全瓜蒌9克
    郁金6克  甘草4.5克
    服一剂,咳嗽即减。转方用陈夏六君汤调理善后。
    [按]:临证治病,用寒田热,或寒热并用,全由病情而
定,应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
则去处理。本案表里互见,虚实相兼,寒热混杂,故不僻不
用附子温阳扶正,用石膏以清郁热(石膏配麻黄叉能宣发肺
气之闭)。药性虽异,各有专司。此种用法,诚有所本。
《金匮》越婢汤“恶风加附子”,《千金方》越婢汤等,直
接以附子石膏并用者并非少见。
    另;此案方中曾以附片、半夏、瓜蒌等反药并用,但未
见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且似有增强通阳豁痰之功。这说明古
之所谓“十八反”,亦非一成不变,实值得进一步研究。
    阴虚肝气横逆二例
    例一:胁肋剧痛
    王××,女,五十岁。昔有鸦片嗜好,向来身体瘦弱。
1951年元月,忽患胃脘及小腹疼痛难忍,大便多日未解。某
医处以枳实导滞汤,因体质素弱,不耐此峻剂,服后大便虽
行,但疼痛加剧,奄奄一息。该医复用逍遥散加香附、青
皮,意欲调气止痛,但疼痛未减,且不能仰卧转侧。某西医
断为:肝炎,胆囊炎,用西药治疗,亦未见效。因来就诊。
视其唇舌紫色,舌根甚燥,脉细而弦,饮食甚少,余如上
述。脉症合参,诊为阴虚、肝气横逆、中气不运。因病者体
质素虚,又经消导攻下,中气已伤,虽大便多日未解,不能
再用攻下,宜本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
及祝味菊先生“体功重于病邪”的原则,先当建运中气,扶
持体功。投以《金匮要略》大建中汤。处方:
    潞党参15克  川花椒40粒  干姜9克  烧饴糖30克
    方中花椒、干姜散寒祛湿、温中快膈,合以党参、饴糖
之和中益气,则有大建中气、温补脾胃之功。
    服一剂,腹转矢气,胃脘及小腹痛减,精神稍好,但胁
痛依然。乃转从肝治,仿叶天士肝病治法,处方用:
    鳖甲15克  龟板15克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玄胡索9克
    炒川楝子9克  乌梅4枚  川花椒30粒砂仁6克杜仲15克
    茯神15克  甘草6克
    方中归、芍补血活血;合以花椒、乌梅则能养肝、温营
血暖胃;玄胡、川楝疏肝祛瘀而止诸痛;砂仁行滞气,茯
神、甘草益心脾而培中;杜仲补益肝肾,诸药又得龟板、鳖
甲之益阴补血散结,则达郁、舒气、柔肝、止痛之力悉备。
    服二剂后,胁痛减退七、八,大便通畅。但觉五心烦
热,夜睡少眠,是阴虚之真相毕露,再于前方去玄胡、花
椒、加龙骨、牡蛎、女贞子、枣仁、山萸肉以镇静安神、润
燥除烦。连服二剂,烦止眠安,继又以大建中汤二剂,疼痛
全除。最后,以归芍六君汤调理善后而愈。
例二:颜面四肢浮肿
陈××,女,五十一岁。患颜面四肢浮肿,前医曾用苓
桂术甘汤和理中汤加减等,温阳利水,健脾燥湿,均未获
效,反增心烦气冲,因来求诊。诊脉细数,舌紫苔腻而干,
四肢虽肿但按之并无凹陷。脉症合参,亦诊为阴虚、肝气上
逆。处以下方:
    鳖甲15克  龟板15克  炒杭芍9克乌梅4枚果杞9克
    川楝子9右  菟丝子9克女贞子9克  II|萸肉9克
    白薇9克  炒谷芽9克  甘草6克
    方中龟板、鳖甲滋阴潜阳,杭芍、乌梅活血敛阴而养
肝,川楝子舒肝理气,果杞、菟丝、女贞、萸肉补益肝肾,
益精柔肝,白薇清热除烦,谷芽消食健胃以防补药之壅滞。
诸药合用,滋阴补血,补养肝肾,收纳耗散之肝气。
    服二剂后,多日来之颜面四肢浮肿已消大半,心烦气冲
亦现平缓,但突见周身发痒,皮肤干燥。此系阴血不足,津
液不行,肌肤失养所致。处方:
    鳖甲15克  龟板15克  炙首乌15克  当归15克  丹皮6克
    炒杭芍15克  麦冬9克  桑叶9克  甘菊花6克  乌梅4枚
    女贞子9克  山萸肉9克  甘草6克
    方中鳖甲、龟板滋阴补血;炙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又
能补血祛风,当归、杭芍活血养肝,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
瘀,麦冬,桑叶、菊花、乌梅、萸肉、女贞养肝阴、润肺
燥、收纳肝气。   
    上方服后,肤痒若失,肿胀全消。
     [按]:治肝诸法,以叶天士为擅长,因肝为刚脏,体阴
用阳,发病时,不是“肝用太过”就是“肝体不及”。但临
床上亦有肝用被损者,故用药应力戒偏激,因为偏寒偏热,皆
难中病。若过温过散则伤阴而亏其本体,过寒过润,不仅伤
阳而抑其升发之机,且易损伤脾胃,导致中气衰败。同时,
肝脏体用之正常,全赖血液之濡、肾水之涵,肺气之敛,脾
土之培,故用药时,养血、滋肾、敛肺、培土等几方面都要
有所照顾,方能遂其条达舒畅之性。上述二例,在这些方面
都是有所考虑的。
    疟病阳气大虚
    花×,男,二十八岁,在云南中越边境某地工作。解放
前其地多瘴疟,花某体质素亏,又加工作过劳,于夏秋之交
感染瘴疟,经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病势日重,转来昆明就
医,经西药抗疟,中医用中药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等,亦无
效,乃来所求治。查其脉空而无根,舌苔白而厚腻,四肢厥
冷。面青,指甲乌黑,目无光泽,白睛如有蓝雾上蒙,冷汗淋
漓,毛发直立。其母代诉,患者背部时时恶寒,每日午后发
冷,寒战不休,牙齿鼓栗,旋即发热,热则涕泪口涎俱出,
如是已二月余。其家属甚为焦虑,惴惴不安。
    析其病情,脉空无根者,肾阳大虚,体质亏损之至也。
舌苔白而厚腻,乃寒湿内蕴,胃浊不化也。四肢厥冷者.生
阳之气不能透达于四末也。太阳之经脉行于背部,太阳与少
阴相表里,今少阴之阳衰,而阴寒之气窜于太阳之经,故背
部时时恶寒也。午后为阴盛之时,阴盛则阳衰,故发冷加剧,
寒战不体,齿牙鼓栗,乃沉寒痼冷之候也。肾之精华皆上注
于日,肾精耗损,散目无光彩,如蓝雾所蒙。肾主五液,
今肾气大衰,气不摄液,故冷汗淋漓,涕泪口涎俱出也。以
上症状.皆肾阳过虚,阴寒过盛元气欲脱使然也。本病关键
在于肾阳大虚,尤其午后寒热交作如疟状,远较寒热往来之少
阳症,病势更为凶险,此为阴阳不相维系之故也。本病虽以
疟名,但不可按疟治,急应引阳归舍,整顿纲维,大固中焦,
能得阴阳调和,则寒热可止。然病已拖延日久,实非易
事,若再用小柴胡汤一类和解少阳,恐有阳脱之虞。宜急回
阳救逆.用《伤寒论))四逆汤和白通汤。处方:
    第一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30克  炙甘草6克
    第二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30克  葱白3茎
    二诊:其母代诉,上方各服十二剂,病虽未增,亦无明
显好转。家属疑惧。然此病确为阴寒重症,除四逆、白通大
扶元阳外,别无他法。何以不效,非药不对症,乃病重药
轻,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仍守原方,将炙附片改用盐附
子,加大剂量以增强回阳驱寒之力,嘱各服三剂。
    三诊:患者自诉,服药后,犹如坚冰消融,泻下黑水甚
多,冷汗渐收,手足渐温,午后寒热消失。此乃里阳得回,
阳气渐充,弥漫满腹之浊阴得以消除。改以附子理中汤。处
方:
    黑附片90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24克  甘草9克
    四诊:服十剂,诸症均减,精神大有好转,面部及指甲
转现红润之色。但背部仍感恶寒,脉沉细,舌淡苔白。改予
《伤寒论》附子汤与桂枝汤合方。处方:
    黑附片90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桂枝15克
    炒杭芍15克  炙甘草9克  烧生姜5片  大枣5个
    五诊:服四剂,背部恶寒不除,再予温阳益气,脾肾两
补之方。易方用四逆汤加潞党参,嘱服五剂,并加外治配
合。处方:
    黑附片90克  干姜45克  炙甘草9克  潞党参15克
    外用:生姜汁一斤,牛皮胶120克,二味熬成稀膏。摊
于布上,贴背部肺俞穴。此膏张锡纯名为姜胶膏。原注云:
“用贴肢体受凉疼痛,或有凝寒阻碍血脉,麻木不仁”。其
义如张氏所云:“鲜姜之辛辣开通,热而能散,故能温暖肌
肉,深透筋骨,以除其凝寒痼冷,而焕然若冰释也;用水胶
(即牛皮胶)者,借其粘滞之力,然后可熬之成膏也。”此
膏既能陈“凝寒痼冷”,今借用于背部恶寒难除亦当有效。
    六诊:经上述内服外贴后,背部恶寒全除,仍用四逆
汤、白通汤、附子理中汤等调理,以恢复体功。病乃痊愈。
    本病治愈全过程历时三月之久,服药百余剂,所用附片
甚多。
    [按]:疟疾一病,《内经》记载颇详,经历代医家不断
补充和发展,内容和治法十分丰富。然于阳虚方面,论述较
少。中医治病,主要重视辨证,亦不忽略病名。如疟疾是病
名,但不同的人,具体的病机不同,因而治法亦异。若只注
意病名,而一再抗疟、截疟,不考虑患者体质,忽略人的机
体功能,专以杀灭原虫为务,并非全面。本例虽惠疟疾,但
背部恶寒珠甚,午后寒战不休,结合色脉,阳虚之象十分明
显。《灵枢·口问篇》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
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尤在泾亦云:“几疟疾……
多寒而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阳虚,法当甘温散邪,非干姜附
子桂枝人参之属,不能已也。”  (见《金匮翼·疟疾统论》)
尤氏此语,实为经验之谈。
    此外,还可看出,治慢性病,贵在“有方有守”,既确
诊为阳气大虚之阴寒重症,则回阳救逆之法不可轻易改变,
一经确诊,则宜持重守方,直至见功为止。
    中气暴脱寒热似疟
    许××,男,二十岁。1951年1月初发病,每日午后恶
寒发热,继即大汗如洗。汗后热退,至次日午后又复发作。
病程持续已达二十余日之久,曾用西药奎宁等类作抗疟治
疗,见效不大,改请某中医用小柴胡汤仍然无效,而症象如
故,体力渐难支持,由其父扶持来就诊。细审此症,面色青
暗,两眼无神而呆视,语音低微,少气懒言,脉来沉细,重
按无根,舌苔滑润质淡。其父代诉云:“发病时,恶寒则冷
如冰雪,发热则如抱炉火。”据其脉症,每日午后寒热,状
似疟疾,但热后汗出淋漓如洗,显系中阳不能内守,元气外
越,此乃辨证之关键所在。再由患者面色、眼神、舌色等综
合观察,已现一派体功不足之虚象,用药不可再事发散。急
应扶其中阳,收纳元气,不使外越,或可取效。法当先用理
中汤加味。处方:
    潞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6克
    砂仁6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理中汤,本为中焦虚寒而立。党参补气养液而益脾,白
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炙草甘温,配参、术则补中益
气,配干姜则辛甘化阳,阳气化行,何患寒邪不散!四味组
合,功能扶中阳、固元气、健脾胃、除虚寒。加砂仁纳气归
肾,茯苓燥湿健脾,法夏温健脾胃、降逆止呕。如此加减,
使脾胃阳气得复,诸证自可随之而解。
    次日复诊:自诉服前方后,寒热大减,汗液渐收。脉
搏、呼吸、眼神均见好转之象。法当继续扶正祛邪,踵原方
加附子温肾扶阳,以固命门。处方:
    附片60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30克  炙甘草6克
    砂仁6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此方之用,本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的原
理,加附子温扶先天之阳。先天阳旺,则中焦之阳得复而寒
邪自除,脾肾阳旺则阴邪消散。清代医家郑钦安说:“阳旺
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
亡。”
    三日复诊:寒热全退,汗出全止,脉象已由沉细无根转
为和缓,病势大有好转。乃着重培土建中,中气健运,可望
巩固。处以黄芪建中汤加味调治:
    北口芪15克  炒杭芍18克  桂枝9克  烧饴糖30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淮山药15克  北五昧10克
    嘱服三剂后,病渐痊愈。
    [按]:本证寒热似疟,易与小柴胡汤证混淆。然小柴胡
汤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呕而不食,苔多薄白,
脉景多弦。泰例患者,寒热大汗,冷如冰雪,热如抱火,且
神气大衰,脉又沉细无根,与少阳证之寒热迥然有别,而前
医曾用治少阳症之小柴胡汤,柴胡一升再升,致气机外越;
黄苓一清再清,致中阳不宁,故大汗如洗而热不退。俗话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医者,要善于从别人的教训中吸
取经验。因为前医之用药,对接诊者颇有帮助,临证之际,
须细心审查,不可疏忽。此例由综合四诊所得及以前服药情
况,认定系“中气暴脱,元气不收”,虽见寒热如疟,始终
未用清降退热之剂,本“甘温除热”法,用甘温益气之理中
汤加减,竟收热退之效。
    温    疟
    刘××,男,二十一岁,在元江一带工作,平时身体壮
实。1950年夏初,身感不适,饮食减少,逐渐消瘦。每日午
后微恶寒,继则发热,无汗,次晨热始退。如此迁延二十余
日,精神疲惫不堪。乃来昆治疗,曾服用奎宁无效,又服过
中药小柴胡汤等亦未效。
    查其脉弦而滑,舌苔白而腻。问其每日发作寒热之状,
知其为温疟,病机在于湿邪壅滞,脾肺二脏之气机不和。弦
为疟之本脉,滑为有痰积,故用小柴胡汤不能见效。因拟下
方:
    川贝母9克  法半夏9克  潞党参9克
    此叶天士之半贝散,功在清火泻热,润肺祛痰,燥湿降
逆,开郁调中。方中贝母润肺燥,半夏燥脾湿,党参补中
气,刚柔相济,又得补中之运转,故只服三剂,二十余日之
寒热竟退,不再发作。次日再诊,症虽消失,然舌苔仍自
腻,脾湿尚盛,投以大桔皮汤二剂(方见“癃闭”案),再
以陈夏六君汤调理,以图巩固,竟收痊愈之功。
    黄疸三例
    例一:
    吴××,男,四十余岁。发热、恶寒,目黄,小便短
赤。头昏,不思饮食,腹胀,肝区疼痛已十余日。经西医检
查,肝肿大肋下二横指,肝功有改变,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
染性肝炎,转我所诊治。察其脉弦,舌红,苔黄腻,此系脾
失踺运,外有表邪,湿热内蕴,发为黄疸。证属阳黄。宜解
表宣肺,清热利湿为治,方用《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加茵陈。处方:
    麻绒6克  连翘10克  红饭豆15克  杏仁10克  茵陈10克
    桑白皮10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此方为“外疏通,内畅遂”之表里两解法。方中用麻
黄、杏仁宣肺解表,桑白皮代梓白皮泻肺,赤小豆、连翘、
茵陈清热利湿,草、姜、枣辛甘相合健脾和中。诸药相配,
使肺气得宣,不仅能解除在外之表邪,而且能通调水道,下
输膀胱,湿热可由小便分利。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发热稍退,已不恶寒,腻苔亦
减,能饮食。但所摄不多,仍觉头昏,目黄,小便短赤。此
系湿减热存,继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去甘草加茵陈。处方:
    栀子6克  黄柏10克茵陈10克
    此方继续清降在里之湿热。
    三诊:服二剂后,目黄全退,小便转清,惟仍有腹胀,
食欲不振。拟方用茵陈六君汤健运脾阳为治。处方:
    潞党参15克  白术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陈皮9克
    茵陈9克  甘草6克  香附9克  生姜3片
    连服三剂后,腹胀消失,饮食好转。为巩固疗效,建议
守方服十余剂,以作调治。
    例二:
    黄××,女,六十四岁。初病微热,头眩身痛,午后恶
寒,不思饮食,脘腹闷胀。曾服白术、巴戟、果杞等补脾肾
药,发热增高,两目发黄,转余诊治。症见:舌质红,苔黄
厚腻,小便短赤,有灼热感,大便秘结,心烦,脉弦数。呈
现一派湿热内蕴之象。治宜清利湿热、表里同治。方用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
    麻绒6克  连翘10克  红饭豆15克  杏仁10克茵陈9克
    栀子6克  枳实8克  神曲10克  焦楂10克  黄芩6克
    香薷3克  陈皮6克  甘草3克  竹茹3克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发热减轻,再剂热退,两目发黄
已退,肝区痛及舌腻均减,小便转清,仍感胁腹闷胀。此乃
肝气郁滞,湿热未尽,仍以清热利湿、舒肝理气为主,改用
自拟方柴葛连苡汤加味。处方:
    柴胡9克连翘10克葛根15克  苡仁20克  藿香6克
    杏仁10克赤芍15克  杭芍10克茵陈9克  枳实10克  甘草3克
    三诊:上方服二剂后,舌腻退净,大便畅通,胸闷心烦
亦止,惟口苦唇干,夜间虚烦不眠。拟方予温胆汤加味。处
方:
    陈皮10克  法夏10克  茯苓1 o克  枳实10克  竹茹6克
    青蒿6克  栀皮6克  桔络6克  石斛10克
    服上方后,虚烦止,能安眠,继予《金匮要略》酸枣仁
汤(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加山萸肉调治而愈。
    例三:
    张××,女,初生五个月。初病发热,咳嗽,三日后出
现两目发黄。西医诊断为传染性肝炎。症见:舌苔黄腻.脉
浮数。此为表邪未解,里有湿热,肺失肃降,胆气上逆。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茵陈。处方:
    麻黄5克  连翘6克  红饭豆10克  杏仁6克  茵陈5克
    桑白皮5克  甘草3克  生姜2片  大枣1个
    此方表里两解,为外有表邪,里有湿热郁蒸所致发黄之
效方。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微汗出,热退,咳减。惟舌苔尚
腻,是湿热未尽,予自拟方三仁化湿汤加茵陈。处方:
    杏仁5克  苡仁6克  波蔻仁3克  京夏6克  茯苓9克
    通草3克  厚朴3克  茵陈5克  陈皮3克  竹茹3克
    服二剂后,咳止苔退,继予参苓白术散加茵陈调治而
愈。
    胁肋(月真)胀疼痛
    陈××,男,三十五岁。患胁肋(月真)胀疼痛,已月余,西
医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肝、脾均肿大三横指,转余诊治。
症见:胁痛,口苦,心烦,食欲不振。脉弦,舌苔薄腻。此
乃肝气郁滞,脾运失常,治宜理气解郁,健脾养肝,活血祛
瘀之剂。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
    当归15克  杭芍9克  柴胡9克  自术9克  茯苓9克
    麦芽9克薄荷6克  丹皮6克栀子6克丹参15克
    乌梅3个
    胀满不食甘,故去甘草,加乌梅以养肝,再加丹参和血
祛瘀生新,解除胁下瘀滞。
    二诊:服药二剂后,胁肋疼痛减轻。再就上方去乌梅,
加香附9克,胡黄连6克,以理气解郁,养肝清热。
    三诊:服药二剂后,胁肋疼痛大减。继用下方以疏肝止
痛,化瘀破积为治。处方:
    川楝子6克乳香6克没药9克三棱9克莪术6克
    甘草6克
    四诊:服药四剂后,肝脾肿大缩小,仅余一横指。再参
合前法,以舒肝化积佐升举脾阳为治,用张锡纯升陷汤加
昧。处方:     
    生口芪15克  炒知母6克  柴胡9克  桔梗3克  当归15克
    川芎6克  干姜9克乳香6克没药6克龙骨15克
    牡蛎15克
    上方连服三荆,胁痛全止,肝脾肿大消失。继用张锡纯
活络效灵丹加味调治,以巩固疗效。处方:
    丹参15克  当归10克乳香3克没药6克  郁金6克
    绿豆15克  杭芍15克  柴胡6克  山萸肉15克  乌梅3个
    鼻衄三例
    例一:
    刘××,男,四十二岁。素有高血压史,经常头痛失
眠。一日,忽鼻衄频频量多,色鲜红。急送往某医院五官科
治疗,血暂止,回家后又流血不已,延余诊治。症见:头胀
目眩,舌紫苔略黄燥,脉弦。此系肝阳上亢,迫血妄行所
致。宜滋阴凉血止血,急以自拟方生地侧柏叶汤加童便。方
如下:
    生地30克  侧柏叶9克  炙艾叶6克  麦冬9克  杭芍9克
    藕节5个  炮姜炭9克  炙甘草6克(加童便为引)
    服一剂,衄血减少,再剂全止。
    上方生地甘寒,滋阴养血,并有凉血清热、养肝肾、益
心肺,通血脉之功。侧柏叶苦涩微寒,凉血止血,主治血热
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麦冬甘寒,生津养液,润肺清火。杭
芍苦酸微寒,敛阴和血,养肝润燥。心主血,肝藏血,肺主
气,心血得养,肝血得藏,肺气得清,则出血易止。复得炙
艾之苦温,能温经止血,用于凉血药中,可免凉药腻膈碍胃
之弊。藕节涩平,散瘀通络而止血,此药收涩止血而不留
瘀,为血证常用之品。尤有妙者,炮姜、甘草二味,苦甘化
阴,不仅入阴止血,且能暖脾补中,而恢复脾之统血机能,
脾能统血.则血自归经。唐容川说:“治血者,必以脾为
主”。余止血之方.多加此二味,其义在此。此二药相伍,
功用颇多,此再言之,望勿疏忽。
    继以原方加白洋参9克(另煎兑服),清补气血,生津
润燥。连服三剂后,改用三才封髓丹调理善后。
    例二:
    张××,男,三十五岁,患鼻衄不止。症见;心烦,口
渴饮冷,精神不衰。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患者平素嗜
酒成癖。四诊合参,证属肺胃火郁,治当清肺火,解郁热。
投以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方用:
    大黄9克  黄连6克  黄芩9克
    方中三味药合用开水浸泡,取汁分三次服。衄止则停服。
    上方服一剂,鼻衄即止。
    例三:
    李××,男,六十二岁。向有吸食鸦片嗜好,素禀虚
弱,1950年4月24日,患鼻衄不止。来所求诊时,面色惨淡
苍白,两鼻孔塞以纸卷,血仍不断渗出,不能由鼻孔出者,
遂由口中吐出,旁观者均为之色变。且诉头晕、目花、气
短。因其症状险恶,余诊视毕,立案书方。案中注云:“鼻
衄颇甚,脉来浮大无根,气不统血。急宜固气摄血,并兼外
治。”处方如下:
    白洋参9克(另煎兑服)  白术12克  炮姜15克  砂仁6克
    法半夏9克  当归12克  炒杭芍9克  广木香3克
    茯苓9克  甘草6克
    外治方:附片60克捣细醋炒,加麦面少许,调匀,包两
足心涌泉穴。
    翌日傍晚,患者复来,高兴异常,言衄止,仅痰中微带
血也。诊后复立案,并书方如下:
    脉转平和,血溃已止,神倦微呕,痰稍带血,继以复元
纳气。方用:
    白洋参9克(另煎兑服)  白术12克  炮姜15克  砂仁6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甘草4.5克
    后方理中汤加砂半苓也,复元纳气,舍此莫属,其温中
扶蜱之力,较昨方更专,杜渐防微,今痰中带血,防其复作
也。
    上方连服二剂,出血全止,精神渐佳而愈。
    此症鼻衄之甚,而前方未用止血之品,因此症之鼻衄,
全系气虚不能统血,气既虚,脾遂困,故其病在气不纳,非
在血也。本《内经》“血随气行,气随血附”之义,立方以
扶脾为主。方中参,术、姜、草,理中汤也,加法夏、茯苓
降逆燥湿健脾;归,芍补血养血,香、砂醒脾舒郁,使脾能
统血,炮姜、甘草既能苦甘化阴,亦能辛甘化阳,化阴则生
血,化阳则生气。炮姜色黑入阴,又能引血归经。两足心涌
泉穴,其经脉上通咽喉,包以附子,温经止血,引气下行。
此症若不明气不统血之理,再用生地、丹皮、茅根、栀子,
或犀角地黄汤之类凉血泻火,不仅中气败绝甚或阴盛阳消,
一线残阳即败,若加恶寒,即阳随阴亡矣!此类失血以扶脾
为主者,“先以崇土为先,土厚则浊阴不升,而血患必止。
万物以土为根,元气以土为宅。”故内服方不急于用附片,
用附片则入肾,而非脾药也,亦不用止血之品,盖重在补气
摄血。治病要在明辨病机,病机既明,则针对病机治疗,投
方选药,焉有不效者。
    [整理者按]上述三例,亦因人、因病而有不同。治疗
本病的主要经验是。先诊察患者阴阳气血之有余与不足,再
区别病情之新久微甚,然后立法遣方,故见效卓著。值得注
意的是,临床上对于鼻衄,大多治以凉血清火,确属肺胃有
热者,此法诚不可废。但征诸临床,显然不够全面,若用之
过甚或正气不足者,则债事矣!喻嘉言说:“凡用凉血清火
药者,皆以水治火之常法,施之于阴火,未有不转助其虐者
也。”徐灵胎亦说:“阴气上竭,而肾中龙雷之火随水而
上,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故治疗此症,不可专事寒
凉。余听鸿先生又说:“若专取寒凉京,是沸油中泼水,激之
使怒。”由此可见,后世医家对本症的处理方法,并非专主
寒凉。若不明辨证型,偏以凉血清火为治,势必有损胃气。
胃气既损,则脾胃随之而表,统血机能相应削弱。因此戴老
医师多年用于鼻衄及咯血的效方——“生地侧柏叶汤”  (见
案一),纠正了偏用寒凉的缺点。是方清心润肺,  滋肾养
肝,培土补中,诸法悉备,凡一般鼻衄和咯血,寒热不显或
证见热象者,均可施用。诚然,对于脾土衰败,气不摄血之
鼻衄,则应本喻氏之法,以“崇土为先”,照第三例之法施
治。如遇阴火上腾,失血过多,应惕防突发寒战,恐阳随阴
亡,应当用大剂潜阳汤(附片、龟板、砂仁、炙甘草),潜
阳固阴,使阴火下潜,安其本位。此又不可不知者也。
    失    眠
    黄××,男,四十岁。患心烦,盗汗、失眠、头晕、目
眩、精神疲倦,历时已久。每日晚必须服西药“眠尔通”等
安眠药,始能入睡。今见其舌紫,脉虚。显系肝肾两虚,心
神不宁,浮热上扰使然。治当滋养肝肾,宁心安神,兼清浮
热。处以下方:
    桂元肉15克  炒枣仁15克  枸杞子15克  竹茹9克  灯芯1束
    方中元肉为滋养要药,功能养心安神,治血虚怔忡,劳
神健忘,枣仁为宁心敛汗要药,善治虚烦不眠,枸杞为滋肾
养肝,生精润肺要药,有坚筋骨、补精气、治虚劳、明目之
功,桔络通络行滞,配入滋养药中,可使滋而不腻,补而不.
滞;竹茹清热化痰,宁神开郁,灯芯清心经浮热,可治心烦
失眠。
    另以食物疗法配合,嘱用:猪排骨一斤炖熟,加芹菜三
两,豆腐适量,一月服二至三次。
    猪排骨和豆腐均为营养之品,芹菜一物,王孟英谓其
“甘凉清热,涤胃祛风,利口齿咽喉头目。白嫩者良,煎勿
太熟”。昆明市民间称芹菜为“瞌睡菜”,系指服之易于安
眠。余每用本品捣汁服用之,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颇效。
    患者服二剂,即觉睡眠改善。接服十余剂,并佐以食物
疗法,睡眠较前安稳,余症亦随之好转,并停服安眠药。后
用治其它类似之患者亦效。
    痰闭心窍
    李××,男,二十余岁。因用脑过度,兼受刺激,情志.
不遂,发为昏厥。会诊时已昏迷两日不醒,察其脉滑而虚
大,两尺无力,舌润。症属痰浊内蒙,心窍不宣。有别于~
般“痰热实火”之症。当以祛痰、解郁、开窍、交阴阳、通
心肾治之。方用二陈汤合交泰丸加减。
    陈皮6克  法夏9克  炙远志15克  茯苓15克  肉桂9克
    黄连3克  郁金9克  菖蒲4.5克
    方中肉桂、黄连一热一寒,名交泰丸。肉桂温肾阳,补
命门相火之不足,黄连苦燥泄心火之有余,相反相成,故能
交阴阳,通心肾。其余诸药皆为祛痰、舒郁、散结、开窍之
品。
    二诊:服一剂,即渐甦醒。连服三剂,神志恢复如初。
惟感头昏、口苦,胸闷烦躁,眠少梦多。此痰郁酿热,心神
不宁。治宜清热化痰,安神宁心。用温胆汤加减。处方:
    法夏9克  茯苓15克  陈皮6克  枳实6克  橘络6克
    枣仁15克  炙远志6克  石菖蒲6克  竹茹6克
    连服五剂而诸症消失,迄未再发。
    暑湿癃闭
    邵××,男,四十余岁。体质素健,曾患痔疮,经数次
开刀割治未愈。于1949年春再次复发,下血不止,入昆明惠
滇医院再次手术割治。术后数月,体质尚未恢复,随即并发
“尿路感染”,小便不通,胸腹胀痛,每天均须导尿。病者
痛苦不堪。然邵某早年曾留学德国,素不信中医。时患者已
卧床不起,面垢发热,自汗,懒言,身重而痛。小便不通,
脉象濡细,苔白腻。病属癃闭,系由暑湿内蕴,膀胱气化不
利所致。治当清暑利湿。暑湿解,其小便自然通利。方用平
胃散合六一散加扁豆。处方:
    炒苍术9克  炒厚朴9克  广陈皮6克  六一散9克(布包煎)
    扁豆9克  甘草梢4.5克
    方中六一散利湿泻热,平胃散燥湿健脾、理气除满,加
扁豆清暑利湿。全方解暑利湿,通利小便。
    二诊:上方服一剂,发热退其半,身痛全止,面垢渐
退,腻苔渐消,小便略通。再踵前意,加通阳化气之品。易
方用大橘皮汤加减。处方:
    六一散9克  炒泽泻9克  炒白术9克  茯苓15克
    猪苓9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广木香3克  广陈皮6克
    扁豆9克  槟榔6克
    大橘皮汤原方,由二苓、泽泻、白术,桂枝、陈皮、木
香、槟榔、滑石、甘草等组成,系六一散合五苓散加昧。五
苓散化气利尿,六一散利湿泻热,槟榔为坠下之品,叉能滑
胀利水,陈皮、木香利气,余加扁豆解暑利湿。尤妙在干姜
配桂枝,用以温阳化气,促使小便通利。《素问·灵兰秘典
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方中用姜、桂两味者即本此义也。
    三诊;服上方后,发热全退,小便较昨畅通,患者乃以
悦快之声调告余曰:“小便经化验,菌已减少十之二矣!”
惟因病久体弱,精神疲倦,饮食欠佳,脉弱无力,舌苔薄
白。应益气健脾,增强机体抵抗力。方用《局方》六君子
汤。处方:
    苏条参15克  炒白术12克  法夏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6克  烧生姜3片  大枣3个  茯苓15克
    本方培元固本,使气足脾运,则诸脏受荫,不仅膀胱功
能可望恢复,体力亦可因之增强。方中条参补益元气,  白
术、茯苓健脾燥湿而利水,陈皮利气,法夏燥湿降逆,炙草
甘温益气,和胃补中,姜枣补益元气。
    四诊:精神大佳,小便稍长,已不必再导尿,脉已有
力。今虽气足脾运,但尿中尚有细菌。系余邪未尽,还应正
本清源,三焦并治,以根治其癃闭。方用《局方》清心莲子
饮和《类证治裁》萆薢分清饮合方化裁。处方:
    北口芪15克  白术12克  升麻6克  焦黄柏6克  萆薢9克
    橘核6克  茯苓15克莲子9克  石菖蒲3克  车前子9克
    甘草梢4.5克  淡竹叶9克  灯芯1束
    方中黄柏坚肾益阴,最能祛湿,且能利小便之涩结。橘
核行肝气,菖蒲化浊通窍。萆薢、茯苓、草梢、车前、灯
芯、竹叶清热和尿。妙在加口芪、升麻益气升举,助以白
术、莲子健脾运湿。全方合用,以增强三焦气化。《素问·
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
不宣,则下焦不通,开其上则下自通,此治癃闭之关键所
在。本方主治在下而兼及中上,使三焦气化畅行而水道自通
也。
    五诊和六诊均依上法加减,惟白术一味,自12克加至30
克,因扶脾大有助于利水也。如是施治,小便中所含细菌,
由七万减至四万。服本方第二剂后,即降至二千,服三剂后
竟减至二百。至是小便全通,毫无痛苦,诸症告愈。患者欣
喜异常,握手言谢,深悔昔日鄙视中医药之咎也。
    不日出院,嘱以桂附八味丸调理。复查验尿,细菌全
无,且已精神焕发,体健如常矣!
    [按]:癃闭一证,有虚有实,其要不外水道气机阻滞。
本例由暑湿内蕴,膀胱气化不利引起。初期亦实证也。《素
问·至真要大论》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审证
求因,病既由暑湿引起,则解暑亦可治癃闭,扶正亦可驱邪
外出。最后专治下焦,但加重白术以健中,用升麻、黄芪以
举上,其要义已在第四诊中说明。中医视人体为上下联系、
内外相通的统一整体,最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形而上学
观点。
    脏寒癃胀
    李××,男,四十岁。患腰痛,小便急胀,夜睡不安,
经封闭、理疗等,久治未愈,延余诊治。诊其脉沉而弦,舌
青滑。此症腰痛,且兼小便急胀,显系肾阳大虚,肝气下陷
所致。以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今肾阳大虚,水寒不能生
木,肝气下陷而不能生心火。火者,阳也。心火不足,心阳
即虚。心阳通于肾阳,心阳虚,肾阳亦虚,故见上述诸症。
治法应大温心阳,暖肾温肝。方用肉桂生姜汤。处方:
    上肉桂9克  生姜30克
    上方肉桂一味,黄坤载谓:“味甘辛,气香,性温,入
足厥阴肝经,温肝暖血,破瘀消症,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
痛。”张锡纯谓肉桂“性能下达,暖丹田,壮元阳,补相
火。其色紫赤,又善补助君火,温通血脉,治周身血脉因寒
而痹,故治关节腰肢疼痛……”。因此,余临证,每用肉桂
强心,更用肉桂暖肾温肝而升肝木之下陷。以肝木得温始
升,肝升才能恢复其正常的疏泄功能。生姜辛温,黄氏谓本
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调和脏腑,宣达荣
卫”。二药配伍,不仅温扶心阳,更能暖肾温肝。
    患者服上方一剂,即感腰痛减轻,小便急胀亦减,睡眠
亦较安适。宜进一步强心温肾,以交阴阳。方用白通汤加
昧。处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葱白3茎  上肉桂9克  茯苓15克
    方中自通汤以交阴阳,加肉桂、茯苓以升肝木下陷,附
子得肉桂又能强心温肾。心肾为先天之本,乃全身阳气之
主。嘱服三剂,诸症好转大半。继用扶阳祛寒,补肾强腰之
剂,用四逆汤与刘河间金刚丸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炒杜仲15克
    炒续断9克淡大云9克  菟丝子9克  萆薢9克
    上方以四逆汤扶元阳,其余诸药,补肝肾,强腰膝,治
腰痛。金刚丸系治腰痛骨痿之效方。连服十余剂,症状消
失。
    [整理者按]:本例初诊症状虽较简略,然从舌脉也可知为
阳虚、寒湿阻滞。此与肝经湿热所致小便急胀又有不同。阳虚
之小便急胀,当有面色皓白,或面色青暗,身重畏寒,目瞑
嗜卧,少气懒言,手足逆冷,舌白滑或青滑,脉象沉细或沉
弱或沉弦等症。治宜温阳散寒,故可用肉桂生姜汤。属肝经湿
热者,多见口苦咽干,胁痛烦躁易怒,小便虽急胀,其色必
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宜清肝经湿热,可用龙胆泻
肝汤之类。辨证不同,治法迥异。
    肉桂生姜汤系戴老医师习用的强心方剂,药简义深,凡
心肺疾患,出现心肺阳虚或心阳不振,症见唇舌青暗、心胸
闷痈、喘息憋气、寒痰上泛者,俱可用此方治之。本方又治
心肺阳虚所致鼻流清涕不止等症。
    阳痿不育
    卢××,男,四十岁。患阳痿达十余年,久治不愈,婚
后多年而无子女,曾经某医院检查,发现精虫不活跃,始来
我所求治。察其脉,两尺沉弱,面色皓白。记忆力减退,经
常头昏腰痛,目眩、耳鸣,疲乏无力。证属肾精不足,元阳
虚衰,治宜生精补髓峻扶元阳之剂。处方:
    野台参30克  破故纸15克  甘果杞15克  菟丝子15克
    广锁阳15克  自茯苓15克  淮毛条15克  木棉花子15克
    上肉桂15克  鹿茸30克(或用鹿胶90克亦可)
    上方十味,共研细末,日服三次,每次9克,用淡盐开
水送服。
    张景岳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
生化无穷。”故方中用肉桂、鹿茸于大队补肾药中,温元
阳,暖肾水,静中有动,鼓舞阳气化生精液,且鹿茸为血肉
有情之品,具生发之机,大补精髓,温壮元阳,补益气血,
既补督脉之损,又补冲脉之虚。正如徐灵胎所说:“冲督
盛,而肾气强,则诸效自臻矣。”野台参大补元气,木棉花
子补肾强腰,治肾虚腰痛、足膝无力,功胜韭菜子。如此配
合,使达添精补髓,强壮生殖机能之目的,故用治阳痿不
举,精虫无活跃力者有效。但本患者病程已历十余年之久,
今始求治,非短期所能见效。嘱以一剂为一料,连服十剂左
右。患者遵嘱服用,一年后,不但本症获愈,且喜举一子。
    [按]:本方曾用治多例阳痿及男子不育症,均见效果,
敬予介绍。
     口眼歪斜二例
     例一:
     李××,女,三十三岁,患左侧口眼歪斜,发病五日来
诊。症见:右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面肌松弛,人中平满,面
颊口唇歪向右侧,左侧颜面不自主跳动。诊脉弦濇,舌质正
常,苔薄白,咳嗽,口不渴,别无所苦。此由肝虚生风,肺
有郁热,再兼外邪而诱发,内外交感,因而骤发。其施治之
法,着重在清降肺经郁热及温阳解表。用《金匮要略》所载
《古今录验》续命汤加法半夏:
    麻绒6克  杏仁9克  生石膏15克  甘草6克  潞党参15克
    川芎6克  当归15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法半夏9克
    方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即麻杏石甘汤,可散表
邪,宣肺气,清郁热。党参补气扶正,桂枝温经通阳,干姜
温中通脉,芎、归活血舒筋,加法半夏降逆化痰。全方协
力,能宣能通,可降可散,有舒有缓,实是标本兼顾治法。
除内服本方外,另加外治,其方如下:
    牙皂30克(略捣碎,醋煮取汁),每日洗左侧面部三至
五次。牙皂为通窍、搜风要药,最搜肝风,《本经》“主风
痹死肌,邪气”。煎之以醋,义取引药入肝。肝主筋,肝经
风邪得以外散,则筋脉之拘急自可缓懈。既授两方,又复告
以兼做针灸以期辅助。患者如法施治,?斜之状,得以复
常。从发病到治愈,不过二十余日。
    例二:
    张××,男,二十一岁。因劳累后受寒,第二日早晨漱
口时发现口角漏水,始知左侧口眼歪斜,左眼睑不能闭合,
流泪,目珠略红,不能皱眉,急来就诊。除上述症状外,诉
发热、身痛,咳嗽痰少。脉浮数,舌质淡红,苔白腻少津。
症属肝虚肺燥,复感外邪。治宜解表清肺,养肝润燥。用续
命汤加减:
    麻黄6克  杏仁9克  生石膏15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甘草6克
    方中用麻杏石甘汤散表邪,宣肺气,清郁热。麦冬润燥
生津,归、芍补血养肝,桂枝温经通阳,合芍药调和营卫。
    二诊:上方服二剂,发热身痛全退,咳稍减,但口眼歪
斜如故。宜内外兼治。内服以活血、祛风、解痉为主。处方
如下:
    明天麻9克   桂枝9克  钩藤9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麻绒6克  全蝎6克  僵蚕6克
    生姜汁(每次5滴兑服)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祛风解痉,桑叶、菊花平肝熄风,
当归活血,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而施。桂
枝、杭芍调和营卫,麻绒开腠理,全蝎、僵蚕、姜汁祛风、
开窍、化痰。此方功用专在平肝祛风以正歪斜。
    外治法:用鳝鱼血加麝香少许涂擦于右侧(左歪涂右,
右歪涂左),正即停用。鳝鱼血通血脉,逐风邪,专治口眼
歪斜。麝香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与鳝鱼血同用,则走窜
开通之力愈大,用治口眼歪斜愈佳。
    三诊:经上述内治外涂后,口眼歪斜即正。惟干咳不
止,有少许稠痰,舌转红,苔转黄,脉转细数。此肺经郁热
未清,肝火灼肺所致。治宜泻肺清肝,润燥止咳,用泻白散
合二母宁嗽汤加减: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粳米15克  知母9克  川贝母9克
    全瓜蒌12克  麦冬9克  陈皮6克赤芍9克  桔梗9克
    甘草6克
    方中桑白皮、地骨皮泄肺中伏火,降气止咳,合瓜蒌、
贝母以增强清肺化痰之功。知母滋肾清肺,粳米清肺益胃,
麦冬、陈皮、赤芍、桔梗滋阴润燥,疏利气机。
    服二剂,咳嗽即止,诸症告愈。
    [整理者按]:口眼歪斜一症,西医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之
分,前者预后良好,后者则较差。这里介绍的两例,均属于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只要治疗及时,用药洽当,一般恢复皆
较理想。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临床看,患
者,多有正气先亏,或肝虚肺燥,或脉络空乏等内因,复加六
淫外邪,与诱发。发病后则或寒或热因人而异。《灵枢·经筋
篇》谓:“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弛
纵缓不胜收,故僻(僻即歪斜)。”《金匮》所载《古今录
验》续命汤,宣肺泄热,通阳温中,补益气血,寒温并用,
寒热平调,内外兼顾,确为对症良方。原义“治中风痱,身体
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戴老医师常用于此症,化裁灵活,用后症情即减,或配合外
治,收效更佳。若属风痰偏盛而无表里证者,每用牵正散
(小白附子、全蝎、僵蚕)治之,其效亦佳。
  “牙宣”  (齿衄)
    左× ×,男,三十余岁。患牙龈出血不止,已月余。曾
用西药治疗未效,来我所就诊。诊其脉,芤大而空,舌紫
红,面色皓白。此病中医称为“牙宣”,或名“齿衄”。从
脉证分析,齿乃骨之余,在脏属肾。由于肝肾阴亏,肾失潜
纳,阴火上腾,故现齿龈出血不止。宜用“水中置介”潜阻
之法治之。处以下方:
    石决明9克  茜草6克  阿胶9克  炙龟板15克  牡蛎24克
    蒲黄(醋炒)6克  玄参15克  麦冬9克  炒杭芍9克
    炙甘草6克  藕节6克  淮牛膝6克  白洋参6克(另煎兑服)
    方中以石决明柔肝,并缓齿龈出血之急迫,合以牡蛎、
龟板育阴潜阳。阳得潜,阴火即不上腾,则出血自止。配以
阿胶、麦冬、杭芍养肝而滋木,白洋参益气生津,玄参滋肾
水并清浮越之火,蒲黄、茜草理血疏肝,藕节通气,牛膝引
药下行,故能达潜阳的目的。余平日治各种出血,除黄连泻
心汤症外,凡血逆上溢之症,均应顾护胃气,若专投苦寒则
不免伤胃,且苦能化燥,胃伤则中阳衰败,更增病端。
    上方服一剂,血遂止其半。再服三剂则全止。继以封髓
丹(焦黄柏9克、砂仁6克、甘草6克)善后而告愈。
    [按]:此症病机,在于肝肾阴亏,肾失潜纳,故不用六
味地黄丸之类滋肾柔肝,因六味丸只有育阴之力,而乏潜纳之
功。今患者由于阴亏,以致相火浮越,血不归经。故必须育
阴潜阳并举(育肝肾已亏之阴,潜上浮之相火),庶可使血能
归经而收自止之效。
    口    臭
    陈××,女,三十二岁。口气臭秽已数月,服药无效,
转余诊治。症见口臭,唇口干燥,舌质润,苔薄黄腻,脉微
细数。二便正常,虽思水但所饮不多。断为脾胃伏火(虽
属阳热但热势不甚),治宜升清降浊,佐以清胃热之剂。处
方:
    生石膏30克  升麻10克  细辛4克  焦黄柏10克  杭芍12克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热,泻胃火,细辛辛温,为肾
家本药,其性散而升。经云“火郁发之”,故配石膏能散胃
经伏火。升麻升阳明胃经之清阳,又有解毒之功,杭芍平肝
益脾阴,焦柏清热燥湿。诸药配合能升清降浊,使清气上
升,浊阴下降,则口臭可除。
    外用方:吴萸6克,黄连6克。此方为左金丸,有疏肝、
清火、和胃之功。将二药研细末,醋炒,包两足心涌泉
穴,有上病下取引热下行之义。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自诉:口臭已大为减少。脉转
细,仍口唇干燥。此乃胃经伏火虽除,但肺胃津液仍伤。拟
方以滋津润燥调治。处方:
    黑豆10克  绿豆10克  桑叶10克  石斛10克  杭芍10克
    沙参15克  元参10克  麦冬15克
    服五剂后,口臭全消,口唇转润而痊愈。
    [按]:口臭一证,多属胃热与肺胃郁热所致,方书多用写
黄散与清胃散,郁热较甚者,可用三黄石膏汤等方,此属阳
热之证。亦有阴证口臭者。多由于元气不能收纳,元阳外越
所致。阴证除口臭外兼见脉沉细,舌质青滑,苔薄白,二便
自调,不思水饮等虚寒证情,曾治二例,用潜阳汤与四逆汤
二方交替服用而愈。
    (潜阳汤:川附片60克,龟板15克,砂仁6克,炙甘草
6克)
    便    血
    林××,男,三十余岁。患肠风下血多年,曾用凉血祛
风之剂无效。每年发作数次,每发纯下鲜血,不杂大便,无
里急后重,肛门无红肿,微感疲倦食少,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弱。此寒湿郁遏阳明、脾失统摄所致。法当养血温经,
健脾燥湿而止血。方用自拟经验方肠风止血汤。处方: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川黄连2克  白术9克  炙香附9克
    地榆炭9克  茯苓9克  荆芥炭9克  炒艾叶6克  阿胶9克
    烧乌梅9克  炮姜9克  甘草6克
    方中归、芍补血养肝,白术、茯苓健脾燥湿,黄连燥湿
健胃,少用为苦味健胃药,合荆芥炭、地榆炭祛风止血;炒
艾叶、阿胶温经止血,烧乌梅酸涩、温肝止血;香附调气舒
肝,炮姜、甘草苦甘化阴,入血分而止血。
    复诊;上方服二剂后,下血即止,继用《金匮要略》黄
土汤加味调理善后,以资巩固。处方:
    黑附片30克  白术9克  酒炒生地15克  阿胶9克
    黄芩9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甘草6克  灶心土30克(如
    无可用赤石脂30克代之)
    方中灶心土温燥入脾而止血,附片温肾阳,暖脾阳,合
白术以复中焦健运,而加强脾统血的功能。炒生地、阿胶、
甘草以益阴固血,黄芩苦寒反佐以坚阴,并制术、附燥热之
性。加干姜以温中,和术、附以温补脾肾。更重要者在加桂枝
以温阳通络而平肝,兼能调和升降,与诸药协同,其止下部
出血之效益佳,其意义与本书治“经漏尿血”案中加入本品
者相同,此又打破“血家禁桂”之戒。
    此方连服三剂血遂止,嘱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追踪观
察一年未见复发。
    [整理者按]:肠风下血一症,症状特点是纯下清血,不杂
大便,肛门无肿痛。此症有属于阳明热毒壅滞者,有火热之邪
下注于大肠者,有寒湿郁遏阳明气机所致者,亦有饮食劳倦
无节而伤及中焦者。本证的发病机理,据《灵枢·百病始生
篇》谓:“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上述各种因
素均可造成阴络伤损而后血。本案所用之方,专为寒湿证
设,凡用清热泻火,凉血祛风而不愈者,或病久症转寒湿
者,只要辨证精确,用之则效。
    又:黄土汤一方,乃治中焦虚寒出血效方。仲景及历代.
一些医家多用于出血之时,但戴老医师认为此方脾肾并重,
寒温平调,气血两顾,不仅用于出血之时,尤可作为血证后
期调理巩固之用。
    食物中毒
    1960年,昆明市某厂,因饮食不慎,吃腐败猪肉,有部
分职工发生中毒。症见呕吐,泻泄,烦闷,倦怠,头昏,或
有欲吐不吐,欲泄不泄,胸腹满闷不爽等症状。予经验方藿
香桂枝汤,煮大锅药,每人服100毫升,服药一至三次,均
获痊愈。处方:
    藿香10克  神曲20克  吴芷10克  枳壳10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焦楂20克  苏叶6克  防风10克  桂枝10克
    杭芍10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陈皮10克
    上方以十剂为一料煎大锅药。
    [按];此方乃临床多年使用之有效方剂,系藿香正气散
与桂枝汤合方化裁而出,以芳香化浊立法,用治外感风寒,
内伤饮食,出现寒热、胸闷、吐泻等症,无不应验。全方能
升降气机,交通上下,蠲除肠中瘀滞,开郁、消痰食积滞而
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畅通气血使邪从外散。凡食物中毒
而出现前述症状者均可使用。
    崩漏六例
    例一。
    戴××,女,四十九岁。月经紊乱,每次经来淋沥不
净。一日,忽血崩不止,头晕眼花,冷汗如洗,卒然倒
地,昏迷不省人事,其势甚危,急来求诊。症见。舌淡无
华,两尺脉芤,面色苍白,手足逆冷。此冲任之气暴虚.不
能统摄阴血,血遂妄行。当务之急,宜速补血中之气。所谓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嘱急取高丽参
30克,浓煎服之。服后元气渐复,神智甦醒,流血减少。续
予扶阳之剂,以恢复气血阴阳的平衡。此即《内经》“阴平
阳秘,精神乃治”,以及“阴阳互根”之理。拟方用四逆
汤,干姜易炮姜。处方:
    附片90克  炮姜30克  炙甘草9克
    此方温扶元阳而固真阴,为治本之剂。
    二诊:上方服一剂,肢厥回,冷汗收,流血止。仍感头
晕、神倦,面色尚淡白。此乃肾精亏耗,阴阳俱虚,宜补阴
回阳,阴阳并治。方用:
    龟龄集二瓶,每次服五分。
    三诊:上药服后,头晕及精神好转。改以温中摄血,加
固堤防之剂。方用归芍理中汤加炮姜。处方: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炮姜15克
    炙甘草6克
    四诊:连服三剂,症状消失,面色红润,惟觉神倦。继
用人参养荣丸调理而安。
    此案初诊因病势危急,本“血脱益气”之旨,故用人参
大补元气,挽救虚脱。病危重者,当以救元阴元阳为急务。
此症恐气随血脱,故急用人参补气固脱,继用四逆汤回
阳固阴以治本,庶乎阳得其升而阴有所守,故迅获止崩之
效。然崩后肾精亏耗,阴阳俱虚,故以龟龄集补肾助阳,随
接以归芍理中加强脾统血之机能,最后用人参养荣丸气血双
补以善后。如此标本兼顾,既可迅速恢复体功,更可巩固已
获之成效。
    例二:
    纳××,女,三十岁。患漏症,持续出血,淋漓不止,
已四十余日,屡治未效,转我所求诊。症见:脉涩,舌红,
下腹胀痛拒按,血行不畅,色黑有块,心烦。脉症合参,断
为冲任瘀滞,气机不畅,兼有郁热。治法应化瘀、舒肝为
主,兼以清热,使冲任血脉调畅,新血归经,则漏血可止。
用失笑散与金铃子散合方加味。处方:
    五灵脂9克  蒲黄9克(生、炒各半)  川楝子9克
    玄胡索9克  当归9克  桃仁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此方本《内经》:“通因通用”之旨而立。五灵脂为行
血止痛要药,蒲黄生、炒并用,生能化瘀,醋炒则止血,川
楝子舒肝解郁,导热下行。玄胡索调血中滞气,当归养血活
血,桃仁、乳香、没药祛瘀理血,宣通脏腑经络。诸药协同
则化瘀、舒肝、清热,通畅冲任血脉,而收止漏之效。
    服一剂,漏血减少,再剂血全止。后用四物汤加香附、
炒黄芩调理,病即告愈。
    例三:
    李××,女,三十岁。因经漏作刮宫手术后,血仍淋漓
不止,已二月余,迭服止血药未效。诊脉细弱,面色不华,
神疲倦怠,小腹隐痛喜按。此冲任虚损,气血俱亏,阴血不
能内守所致。宜调摄冲任,补益气血治之。方用胶艾四物汤
合炮姜甘草汤加减。处方:
    生地15克  当归15克  杭芍9克  潞党参15克  炙艾叶6克
    阿胶30克  炮姜15克  炙甘草6克  烧乌梅9克
    上方四物汤去川芎,补血、调血,炙艾、阿胶温经止
血,数味合用则有调理冲任,补血益气之效。尤妙在炮姜、
甘草二味,苦甘化阴,且能引血归经而止血。
    服上方一剂,血渐止。守原方服六剂,病渐痊愈。
    例四:
    汪××,女,二十六岁。施刮宫术后,经漏不止,已一
月余,兼见盗汗,心烦、头昏。余仍用上例之胶艾四物汤合
炮姜甘草汤加减,服五剂,漏血全止。仍盗汗,心烦,头
昏。证属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治以滋阴潜阳法。处方:
    淮山药15克  山萸肉9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玄参9克
    方中山药甘平,补脾胃、益肺肾,补而不滞,不燥不
热,张锡纯称其有“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及“强志育神"
之功。山萸肉酸涩微温,补益肝肾,收敛元气,善止虚汗。
龙骨、牡蛎镇肝潜阳,配以萸肉,最能敛汗。玄参苦成寒,
补水滋阴,凉血润燥。诸药合用,补益肝肾,滋阴潜阳而安
神。
    患者连服五剂,盗汗全止,心烦、头昏均见好转。
    此案所用之方系由张锡纯“阴虚劳热”诸方体验化裁而
出。凡肝肾不足,阴虚阳亢所致之心烦、失眠、头昏、口
于、盗汗等症,均可使用。
    例五:
    高××,女,三十五岁。经漏四十余日,近旬加剧,血
色淡红,且现面浮、耳鸣、气短、自汗、心悸、神倦等症。
脉细弱,舌淡润。此系冲任虚损,气不固摄所致。治宜滋养
冲任,补气摄血。用胶艾四物汤加味。处方:
    生地15克  当归15克  潞党参15克  杭芍9克  炙艾叶6克
    北口芪15克  阿胶30克  山萸肉9克  乌梅9克  炮姜15克
    炙甘草6克  元肉15克
    上方服二剂,漏血即止。惟耳鸣、面浮、自汗犹存。按
脉细弱,两寸尤甚。此胸中大气下陷,气分虚极所致,乃易
方用张锡纯升陷汤加味。处方:
    北口芪24克  知母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山萸肉9克  潞党参15克
    连服三剂,诸证好转,精神转佳,病告痊愈。
    例六:
    侯××,女,三十岁,湖南人。患经漏二月余,曾经中
西医治疗,而经漏如故,且脐腹绞痛难忍。经用吗啡止痛,
收效不大,反而出现口干、舌燥、自汗、发热等症。经其友
介绍来诊。症见脉弦细,舌苔白腻少津。结合上述诸症观
之,显系血枯化燥,血室瘀热所致。势非攻下,莫可救治。
但患者体质虚损,目前用下,恐再伤正气,经漏更甚,必致
危殆。宜本“体功重于病邪”之原则。治法分两步,先从健
脾养肝,恢复机体功能,待体质好转,方再议下。处方用逍
遥散加胡黄连。数剂后,果现脉数,舌转黄燥,发热、自
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数日未解。此瘀热伤津,而肠燥
之征象已备,体功已趋好转,下法之条件已具,乃用仲景厚
朴七物汤。处方:
    川厚朴9克  枳实9克  大黄9克  桂枝9克  甘草9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方中枳、朴、大黄系小承气汤,用于攻里泻下,并除血
室瘀热;桂枝、生姜升肝达郁,肝气得升,则血得归藏而经
漏可止;甘草、大枣补益元气而和中。如此组合,既能逐瘀
退热,又能安正。
    嘱服上方一剂,次日来诊,大为好转,自诉大便已通,
下黑粪两次,每次半痰盂之多。且汗止舌润,脉静身凉。两
月多来之经漏已随之而止。继以归芍六君汤调理而愈。
    此案之主导思想,在于初诊即认定其“正虚邪实”,但不
急于驱邪,故先以健脾养肝为第一要着。待患者体气渐充,
燥热已趋明显,攻下条件业已成熟,便抓住“血室瘀热是引
起经漏不止”这一病机关键所在,毅然投以泻下之法,使瘀
热尽除,而收全功。
    [按]:崩症系指经血卒然而来,暴下成块,势不可挡,
如土崩瓦解,故名曰“崩”。漏症则淋漓不尽,绵延不止,
如漏卮难塞,故名曰“漏”。古人认为:“漏者崩之渐,
崩者漏之甚”。“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
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崩漏二症,虽症状不同,但总
由;中任二脉为病。临床诊治必须审其虚实,辨其寒热。故处
方用药须根据病情而定。上述病案六例,从中可以看出“同
病异治”之灵活性。
    经漏血尿
    王××,女,四十岁。已婚多年,从未孕育,性多忧
郁。1949年春,自感胁腹疼痛,经漏淋漓不已,并发尿血,
尿道灼痛。经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建议手术,未曾施
行。经某中医用导赤散、清心莲子饮等方未效,乃请余往诊。
按其脉,弦而涩。视其舌,青而滑。病已二月之久,以方衡
证,尿血而痛用导赤之类,未为不可,何以不效?因思患者
之急欲求医调治者,为求生育也。求而不得,抑郁伤肝,肝
藏血,肝气郁结,气血失调,此其因也。今观脉证,确系肝
郁。盖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故专事清利之导赤散
无益也,治劳淋之清心莲子饮亦无济于事。余因之而得到启
发,据其主因,不宜从小便之义治。但治经漏何能兼顾尿
血?治尿血又怎能顾及经漏?惟既决断为肝郁夹瘀,其病在
肝。治宜舒肝解郁。肝气得舒,淋漓可止;肝气不陷,血自
归经,尿血可愈。乃处以下方:
    白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炙香附9克  砂仁6克  郁金6克  青皮9克  玄胡索9克
    川楝子6克  甘草梢4.5克
    此温肝舒郁法也。茯苓、泽泻渗湿利水,杭芍养血柔
肝,香附、青皮、玄胡、川楝、郁金,皆调气舒肝之品,亦
能活血。砂仁理气通滞。桂枝一味,达木郁以升肝气,张锡
纯谓其“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
之条达。”
    上方服二剂,诸症均有减轻,瘀象亦退。方既已效,仍
用原方加减。处方如下:
    白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上阿胶9克  生地12克  丹皮6克  焦栀仁6克  浙寸冬9克
    生甘草4.5克  血余炭一团
    此在原方基础上,加阿胶养阴益肝,助生地、寸冬养阴
润燥,丹皮、焦栀仁化阴生血兼清郁热,血余炭止冲任二脉
之血溢下渗;再以苓、泻之渗利湿邪,以桂、芍达郁而平风
木。
    连服五剂后,各症渐愈,尿血全止,月经调畅。次年受
孕而举一子。
    [按]:此例之愈,全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患者
年已四十而无嗣,忧虑可知。求子不得,肝气日郁,气血瘀
阻,冲任失调,故经漏淋漓。瘀血下注,渗入膀胱,必然尿
血。肝血不藏,遂使血不归经,绵缠难愈。治疗之法含舒肝
解郁、调理冲任,别无良策。此尚易理解者。如胶柱鼓瑟以
“血家禁桂”之说为禁令,则是不深知桂枝之性能与该例尿
血之病机。考桂枝辛温,与芍药合用善调气血,与丹皮合用
善化厥阴寒凝瘀结。更有妙者,本品善升肝气之下陷,俾冲
任和调,血自归经,再佐以育阴润燥之品,何患血之不止!
前人虽有“血家禁桂”之论,系指上窍出血之证而言。至于
肝气下陷之下窍出血,非但不为禁忌,抑且必用也。故治此
类血证,往往加用桂枝,非独此案也。
    阴道出血并发紫斑
    陈××,女,二十五岁。患阴道出血已三周,兼见全身
紫斑。住某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曾用过犀角地黄汤、
牛黄丸等多剂,阴道出血不仅未止,又增齿龈出血、鼻衄。
转余诊治。症见:面色苍白,两颊微红,舌质淡,苔薄白少
津,脉芤。此血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予外也,即所谓“血不归
经”。其所以不归经者,殆由阴虚阳浮使然,故现鼻衄、齿
衄及紫斑等出血现象。前医药过寒凉,正气受损,故出血不
止。今本“急则治标”之原则,先以止血为务。然此证虽属
阴血虚亏,但热象并不显著,用药不可过寒,寒则凝,易留
瘀;亦不可过热,热则动血,更不易止。宜寒温并用,刚柔
相济为适当。乃用自拟方生地侧柏叶汤加白茅根。处方:
    生地15克  侧柏叶9克  白茅根9克  麦冬9克  杭芍9克
    炙艾叶6克  藕节5个  炮姜15克  炙甘草6克
    此方说明见本书“鼻衄”例一。
    服药三剂,出血顿止,紫斑未全退。继用自拟方二甲化
斑汤。处方:
    炙龟板15克  生牡蛎15克  沙参9克  玄参9克  阿胶15克
    茜草6克  藕节3个  牛膝9克  甘草3克  蒲黄(醋炒)6克
    方中二甲(龟板、牡蛎)育阴潜阳,沙参养阴润肺;玄参
滋水润燥,又清浮越之火,阿胶滋阴补血,茜草、蒲黄炭、
藕节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甘草护胃和中,牛膝引诸药下
行。全方组合,滋阴潜阳,止血消瘀。
  连服五剂诸症消失。
    胎    漏
    李××,女,三十一岁。曾流产三次,现怀孕三周又有
漏血,颜色淡红,淋漓不止。兼见腰脊酸痛。舌红润,苔薄
白,脉沉弱。此属气血不足,冲任不固。治宜调补气血以增
强冲任。先用仲景胶艾四物汤加减。处方:
    生地15克  当归15克  潞党参15克  口芪15克  杭芍9克
    阿胶15克  炙艾叶9克  炮姜炭15克  炙甘草6克苎麻根9克   
    此方,以四物汤去川芎加参、芪补血养血;合以阿胶、
炙艾则能固经止血,加苎麻根之凉血止血而安胎;又得炮
姜、甘草之苦甘化阴而滋血,则胎元可固,流血可止。
    连服三剂,漏血止。继以已故成都名中医陈焕甫治习惯
性流产之名方“保产丸”  (改汤剂)加减调理,以资巩固。
方用:
    菟丝子15克  续断9克  桑寄生15克  潞党参15克
    杜仲15克  口芪15克  阿胶15克  砂仁3克
    方中菟丝、寄生补肾强腰,固肾安胎,续断、杜仲补肝
肾强腰膝而保胎,黄芪、党参补益气血而固胎;阿胶滋补肾
阴,益血养胎;砂仁行滞气,并防补药之滋腻碍胃。如此组
合,功能补肾气,益气血,使肾气足,气血充,则冲任固而
胎自安。嘱每周眼三付,隔日一付,连服一月。于是,胎得
以安,届期顺利分娩,母子平安。
    [按]:妇人胎漏,系指怀孕后阴道有不规则之流血或点
滴漏下或淋漓不止等现象,又叫胞漏或漏胎。若不急止其
血,则胎元受损,甚至引起流产或小产。本证多因妊妇气血
亏虚,冲任不固所致,亦有因血热、房室不节、跌仆损伤所
致者。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用药。胶艾四物汤合炮姜甘草汤
加苎麻根为治疗一般胎漏之方。气虚明显者加参、苠,有血
热现象者加黄芩、地榆,跌仆损伤者,加续断、骨碎补。并
告以力戒房事,则疗效颇佳。本方叉能补血,血足则胎得所
养。本例因有流产史,故血止后,继用保产丸加减,以补肾
固冲。
    又:本方适应范围较广,尚可用于胎位不正等症。
    产后发热三例
    例一:
    李××,女,三十岁。产后发热,面色赤,神倦,头
痛、眩晕,项强,恶寒、肢冷,腰疫,微喘。舌淡润,苔
白,脉浮弦无力。此系产后里虚,外感风寒所致。治宜扶正
祛邪,表里兼治。方用《金匮要略》竹叶汤。处方;
    附片60克  淡竹叶9克  葛根9克  防风9克  桔梗6克
    潞党参15克  桂枝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3个
    此方为产后里虚有表邪的正治方。产后兼表,尤在泾
说:“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
上方乃表里兼顾法也。
    服一剂,热退身凉,再剂即愈。
    此案竹叶汤一方,载《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
二十一》,原文曰:“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
痛,竹叶汤主之。”产后中风(此指外感风邪),发热头
痛,为感受表邪。面赤气喘为虚阳上浮。此表有外邪,里有
气虚和虚阳不敛,为正虚邪实,即虚中夹实证。仲景采用扶
正祛邪法,药证相符,丝丝入扣。但《张氏医通》认为,方
中附子与证不合,疑为错简,因而把它删掉,可能是把面赤
误认为热证。这种面赤是真寒假热,类似戴阳证。若不用附
子,何能收敛浮阳。附子配人参即参附汤,有回阳固脱之
功。此二味合用,正针对里气虚馁、虚阳上浮而设。此方经
数十年临床验证,从未去附子,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说明此
方用附子并非虚设。
    又:方中竹叶有两种,原方未注明用何种。余用淡竹
叶,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茎叶,功能清热、利尿、散
风热,配解表药有退热作用。另一种竹叶为禾本科苦竹,属
常绿苞木的鲜叶,功能内熄肝胆之风,外清暑湿之热,又能
安神止痉。两种科属效用不同,用时宜加区别。
    例二:
    杨××,女,三十岁。产后感冒,延余往诊。症见:头
痛,恶寒、微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此产后血虚,
感受外邪所致。治宜养血解表。用自拟方加减愈风散。处
方。
    当归15克  黑豆6克  炒荆芥6克  独活6克
    此方用于产后血虚,外感风寒之证。方中炒荆芥轻散血
中风寒,当归、黑豆养肝和血,再加独活散肾经伏风,并佐
荆芥以增强祛风之力。
    此案加减愈风散一方,由华佗愈风散和后世当归散变化
而来。因善治产后风邪为患,仍定名“愈风散”。二方俱载
于《中国医学大辞典》。愈风散“治一切失血,筋脉紧急,
汗后搐搦,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瘼疭,角弓反张,或血
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药用荆芥穗微炒,研为细
末。每服三、五钱,豆淋酒或童便调下。当归散由当归、荆
芥组成,“治产后中风,牙关紧闭,不省人事,口吐涎沫,
手足瘈疭”。合二方为一方,并加独活一味,用治产后血
虚,外感风寒之症。经数十年临床实践,效果良好。
    例三:
    孟××,女,三十七岁,体质素健。于1949年春分娩
后,高热持续不退,前医曾用养肝补血药多剂,热势依然。
延至月余,热势更张,时有神昏、谵语,病情危殆,求余诊
治。症见;脉洪大,重按有力,舌苔白燥,面垢自汗,烦渴
饮冷,手足不时厥冷,面部微浮,四肢轻度肿胀。细询:病
情,始知病由外感失治,又加滋补所致。脉症合参,病属燥
热伤阴,肺胃火郁而发热,乃里热亢盛之征。然病在产后,
极易与“血虚发热”相混淆。若辨认不清,毫厘之差,.即千
里之谬,生死立见于反掌之间,自应明辨慎思,方不致误。
血虚发热,有时证似白虎,亦有发热面赤,烦渴、汗出等
症。但脉象多见细数,而少洪大,舌质多淡自。虽有自汗、
烦渴,但不引饮。患者倘系血虚发热,则前所用养肝补血之
剂,理应见效。今不效者,足征发热并非里虚。今自虎确证
已具,自当以甘寒退热之白虎汤施治。但古人有“石膏为产
后禁忌”之说。且产后三大症,以麻仁丸治便秘,小柴胡汤治
郁冒,竹叶汤治风痉。并无白虎汤为治之设。经反复思索,
并忆及徐灵胎用石膏治愈西濛陆炳若夫人产后风热之例,
结合本症病情,若因循再用补益,而不速投甘寒退热之剂,
则阳明独盛,不免导致阳盛阴亡之虞。患者虽在产后,但脉
证俱实。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启
示,决定用张锡纯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处方:
    生石膏15克(捣碎先煎)  潞党参15克  炒知母9克
    生甘草6克  淮山药15克
    方中以自虎汤泻热降火,加党参益气生津。用山药代粳
米者,张锡纯谓:“盖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
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泻。且山
药多含有蛋白汁,最善滋阴。白虎汤得此,既祛实火又清虚
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愚用此方救人多矣。”
    是方服一剂后,症减其半,神识转清,再服一剂,诸症
若失。
    古之产后三症三方不能尽其病之变。总之,治病不能墨
守成规,必须根据客观实际仔细辨证,灵活处理,方可应万
变而不穷。前人虽有许多经验记录值得取法,但必须通过自
己进一步的实践而加以检验,才可得出正确结论,用以指导
临床。
    [整理者按]:产后发热,虽有外感、食滞、瘀血、血虚、
阴虚,蒸乳等不同,治法亦异。历代医家各有不同见解。如
《丹溪心法》有“产后无令得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
证,以末治之。”张子和有“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
之说。《医宗金鉴》所说“古云胎前无不足,产后无有余,
此其常也。然胎前虽多有余之证,亦当详察其亦有不足之
时,产后虽多不足之病,亦当详审其每挟有余之证也。”(见
《妇科心法要决·胎前诸证门》)。
    综上所述,丹溪所言者,言其常也,张氏所言者,言其
变也。《金鉴》所言者,既言其常,也言其变。总之,临床
治疗既要知常,更要知变,不可拘执,方不致犯虚虚实实之
戒。
    戴老医师日常临证,对产后诸病虽不忘百脉空虚,元气
易耗这一特点,但亦不囿于“产后无有余之证”的说法,而
是本着有是证,立是法,用是药。审因论治,因人、因病制
宜。
    阳虚中寒发热咳喘
    金××,男,二月婴儿。先天不足,素秉赢弱。因发
热、咳嗽,西医诊断为小儿肺炎,曾服退热等西药,病情转
危。来诊时,症见。神迷、发热,目闭不开,颜面发青,唇色
淡白。喉间痰鸣,咳嗽气喘,冷汗淋漓。舌淡润,苔薄白,脉沉
小而紧。余观患儿,素禀本亏,元阳稚弱,忽感寒邪外侵,又经
药物克伐,遂至浊阴上逆,中阳不守。若不急扶元阳,速驱
浊阴,势将出现元气暴脱之危候。急用四逆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15克  干姜5克  桂枝5克  茯苓9克  炙南星5克
    炙甘草3克
    四逆汤回阳救逆,温脾肾之阳,加桂枝宣通心肺阳气,
茯苓健脾利湿而和中,炙南星祛风痰。
    次日来诊,发热减轻,冷汗已收,面转红润,  目开神
清。喉间痰鸣已无,危象悉除。继用桂枝加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15克  桂枝5克  炒杭芍5克  炙甘草3克
    烧生姜3片  大枣2个
    连服二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此症虽系阳虚感受外寒而致,而不用麻黄附子细
辛汤者,是因患儿冷汗淋漓不止,已有阳气欲脱之危象,故
不能再用麻辛之辛散,必须急用四逆汤加味以回阳救逆,驱
逐寒疾为治,使患儿元阳得扶,危证消除。继用桂枝加附子
汤以扶阳和阴,调和营卫,巩固疗效。
    寒凝经脉耳后起核
    李××,女,八岁。患发热,面青、神迷,脉沉,舌
润、耳后起核,大如拇指。病已一周。脉症合参,证为阴邪
上犯,寒滞太阳经脉。今患儿面青无神,法当扶阳以祛寒。
处予麻辛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30克  麻绒3克  细辛2.5克
    此方之效用在于温经散寒。方中附片辛热、扶阳,麻
黄、细辛辛温散寒,使客邪外散,耳后之核可消,发热亦当
随之而解。
    次日复诊,脉仍沉,核微消,发热已退,再处以下方:
    黑附片30克  桂枝6克  炒杭芍9克  生香附9克
    麦芽15克  炙甘草6克  烧姜3片  大枣3个
    此桂枝汤加附片,再加香附、麦芽。方中附片温经散
寒,香附、麦芽行滞散结。桂枝汤调和营卫,兼散风寒。
    服后,面色唇口均转红润,核已消三分之二,但出现鼻
衄,身出红斑。此乃阳气通达之象。继用封髓丹(黄柏10克、
砂仁3克,炙甘草6克)三剂调理,诸症全消而愈。
    肺结核表邪失解
    袁××,男,五岁。原患肺结核未愈,后感风寒,症现
发热、畏寒、咳嗽等。住某医院按肺结核治疗未见好转,邀
余会诊。查其脉浮紧,舌淡润,苔薄白。脉症合参,此系表
证失解,致邪郁肺卫。宜解表调和营卫,使病邪得出,则有
转机。用加味桂麻各半汤。处方:
    炙麻绒4.5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杭芍9克  苏叶4.5克
    防风6克  独活6克  甘草4.5克  烧生姜3片  大枣5枚
    二诊:服一剂,寒热即退,咳嗽亦减。继以健脾补肺,
脾肺并治之剂,使土旺金生,可望康复。尤以幼年生机旺
盛,若能药证相符,恢复并不困难。处以如下二方:
    第一方,参苏饮加减:
    沙参9克  苏叶3克  法夏6克  茯苓9克  陈皮4.5克
    炒枳壳4.5克  桔梗4.5克  葛根6克  川贝母6克  甘草3克
    第二方,参苓自术散:  (改为汤剂)
    苏条参9克  自术6克  茯苓9克扁豆9克莲子9克
    淮山药9克  苡仁9克  砂仁3克  陈皮3克  桔梗4.5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上二方交替服,二日服一剂,各服六剂后,饮食增进,
精神转佳,面色红润,病体康复。
    [按]:《内经》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此症虽
以肺结核为本病,而症见寒热,脉现浮紧,则为表邪之征。
本“急则治标,先表后里”之原则,以解表为先。待标病解
除,则以培土生金而治本,使饮食增进,抗力增强,其病自
愈。病有先后,治分缓急,治本治标,应以当前所现病机为
根据。
    加味桂麻各半汤,原系平淡之剂,竟能应手取效者,实
由于明辨证情,把握标本缓急得宜。中医不以病名为主,而
以辨证为中心者,即此义也。
    顿咳(百日咳)
    戴××,女,六岁。顿咳不止,夜间尤甚,每日发作数
十次,病已经月。西医诊断为“百日咳”。剧咳时口鼻出
血,甚或手足抽搐。屡经治疗,未见好转。且食欲减退,精
神不振。来诊时,症见面白无华,舌苔自燥,脉细数无力。
此症久咳不止,阴虚液涸,肺失清肃。伤则金不制木,血
失敛藏,故剧咳时手足抽搐,口鼻出血。胃阴既枯,所以食
欲渐减以致精神不振。治法当从滋阴养液,肃降肺气入手。
方用炮姜甘草汤加味治之。处方:
    炮姜炭6克  炙甘草6克  天冬9克  五味子3克
    白蜜3匙(分三次兑入)
    方中,姜炭味苦,甘草味甘,苦与甘合,则能化阴。阴
者,血也。血能润燥,又能濡筋。合以白蜜,则补益脾胃,
滋胃阴而降肺逆。五味子酸能敛肺,主咳逆上气。天冬入肺    ,
以清燥热,又能利痰宁嗽。诸药相合,则为肺胃同治,标本
兼顾之方,于阴虚液涸之症颇为相宜。
    患者服三剂后,咳嗽次数大减,口鼻已不再出血。但因
久咳,不仅阴液亏损,血亦不足。再就原方加北口芪15克、
当归9克(即当归补血汤),以补气生血。连服五剂,咳即
全止,食欲渐佳而愈。
    [按]:百日咳,古称顿咳,是小儿常见的以阵发性咳嗽
为主而且病程较长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小儿传染病中
较为痛苦的疾病之一。由于久咳不止,往往导致阴虚液涸.
碑胃伤损。此时的治疗,若纯用滋阴,则有碍胃气,若辛香
燥脾,则更伤肺阴。有见于此,故借用《金匮》治肺痿吐涎沫
之甘草干姜汤,此方原治“肺中冷”,有温肺复气之功。但
在用时,姜改用炮姜炭,则辛温之性大减,苦味大增.与甘
草合用则有苦甘化阴之妙。再合以白蜜之润肺燥、补脾胃,
济以天冬、五味之益阴敛肺,则于肺胃阴虚、脾胃伤损之症
即无妨碍,且有刚柔相济之妙。
    此方不仅用治小儿百日咳久咳不止而现阴虚液涸者.亦
用于男、妇成人阴虚久咳,干咳无痰,或咳即遗尿等。
    蛔厥腹痛
    患者×××,九岁。其父代诉:“病已三日,呕吐发
一热,手足时冷,腹痛不能按”。某医院曾考虑手术,因家人
反对,故转余急诊。症见:腹痛剧烈,患儿直挺其胸,两眼
上翻,烦乱不安,频频以手抓唇。诊其脉则闭伏异常,视其
舌,苔黄而燥,舌体满布槟榔状之花点,唇赤面黄。显系湿
热积滞,胃浊不化。至于舌现槟榔状花点,则属蛔虫之征。
蛔虫为患,故腹痛不能忍。气机郁滞,故脉闭伏。今发热实
非外感,热深厥深,故见手足厥冷。先其所急,应予清肠胃
湿热,兼以安虫治之。用自拟方安蛔止痛汤。处方:
    茵陈6克  炒苍术6克  川芎6克青皮6克  炒杭芍6克
    厚朴6克  砂仁4.5克  焦山楂6克  焦黄柏6克
    苦楝根皮4.5克  烧乌梅3个炮姜3克
    盖虫之寄生肠胃,赖湿热而繁殖。茵陈专清肠胃湿热,
苍术燥湿健胃以安脾。川芎行气开郁,杭芍和肝养血而缓急
迫,青皮、厚朴散积消痞而宽中,均有疗腹痛之功。砂仁行
滞气,焦山楂消胀散结,更用苦楝皮,黄柏、乌梅以泄热杀
虫。加炮姜辛温反佐,以制苦寒。
    二诊:上方服后,吐蛔二条,腹痛稍缓,烦乱亦减,呕
逆渐定。但不时仍有腹痛,脉仍闭伏,发热未退,大便已四
日未解。此营卫失和,里热积滞。本“通则不痛”之旨,用
桂枝汤加大黄。处方:
    桂枝6克  炒杭芍6克  大黄6克(后下)  甘草3克
    生姜2片  大枣2个
    仲景桂枝加大黄汤,原方芍药量为桂枝的两倍。余今用
为等量,为桂枝汤原方,目的在和营卫。加大黄以泄里热,通
其便而不伤中,与仲景重用芍药配大黄以治里实腹痛者有
异。
    三诊;服药一剂,大便得通,热稍退,手足转温。多日
来闭伏之脉,今转弦数满指,是病情向愈之征。但舌仍黄
燥,脉证俱实,虽经用下,但积热未消,仍应再下。方用杨
栗山升降散和仲景四逆散合方化裁:
    僵蚕4.5克  蝉蜕3克  炒柴胡4.5克  炒杭芍6克
    炒枳实4.5克  甘草3克  炒黄连1.5克  炒黄芩4.5克
    大黄4.5克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方中僵蚕、蝉蜕、大黄、蜜酒,乃升降散去姜黄也。僵
蚕、蝉蜕驱风散热,大黄泄热通腑。酒引诸药上达,蜜导诸
药下行。柴、枳、芍、草四逆散也。柴胡散肝胆经热邪,合
枳实消心腹、肠胃中结气,且可升清降浊。芍药、甘草并
用,可缓急止痛,加芩,连清热除湿。全方主旨,清热导
滞,升清降浊,疏肝泄热,且解表和里,荡滞通便。
    四诊:上方服后,下燥粪甚多,热势又减,脉由弦数转
缓,身体已能俯仰,烦乱已除,腹中有时隐痛,舌苔黄燥稍
退。此积热未尽,仍应清热导滞。用升降散加甘草:
    僵蚕4.5克蝉蜕3克姜黄4.5克  大黄4.5克  甘草3克
    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五诊:服上方后,续下燥粪,病者神态安宁,发热全
退,腹部微隐痛,惟小便短赤。此湿热未尽,宜清热利湿。
仿叶氏治湿热法。处以下方:
    茵陈6克  茯苓9克  苡仁6克    通草3克木通3克
    连翘4.6克  焦栀仁3克  焦黄柏4.5克  杏仁4.5克藿香4.5克
    滑石6克
    方中栀仁、苡仁、茵陈,茯苓,清热利湿,木通、通草
导热下行,杏仁利气、宣肺,藿香行气、助胃,止心腹之
痛,滑石利湿,黄柏滋水清热。
    六诊:服一剂后,患者神清气爽,六脉平和,腹已不
痛,小便清长。继予甘露饮,清湿热,养阴液而愈。
    [按]:本证初诊,颇似仲景乌梅丸证。然乌梅丸证所治之
蛔厥,是因脏寒,蛔上入胃所致。本证虽由虫积引起,但湿
热积滞,大便燥结。故先用安虫止痛,继用清热导滞。复经
数次攻下,才使病势由重转轻。若不及时议下,则变生他症。
    小儿风痉频发
    刘××,男,二岁。患抽搐,已三月余,日发四、五
次,若受惊则发作更甚。经某医院治疗已二月,邀余会诊。
见患儿两目直视,舌绛、面赤、唇紫,脉弦数。证属热郁生
风,肝风内动。先以通络、养肝、清热熄风为治。用加味三
豆饮。处方:
    绿豆9克  黑豆6克红饭豆9克银花3克连翘3克
    桔络6克  丝瓜络6克钩藤3克
    另加服猴枣散,一瓶分二次服,日服一次。
    方中三豆,专以养肝、润燥、和胃,银花、连翘清热解
毒,桔络、丝瓜络化痰通络,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镇痉。再
以猴枣散清热化痰,镇惊熄风。
    患儿服上方三剂后,抽搐已止。但一周后,又复发,次
数较前减少。继以熄风、镇惊潜阳之剂,用《金匮要略》风
引汤。处方:
    生代赭石9克  白石英9克  紫石英9克赤石脂9克
    龙骨9克  生石膏9克  牡蛎6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酒军3克  甘草6克
    方中赤石脂、白石英、紫石英皆能镇痉熄风。赭石平肝
镇逆,龙骨收敛元气,牡蛎滋阴潜阳,更以桂枝、干姜为反
佐。酒军、生石膏清化伏热。如此制方,全面兼顾。
    服两剂,抽搐全止。为巩固疗效,嘱用鹿茸9克,分十
次服,一周服二次,以扶元阳。继用陈夏六君汤加麦冬调理
而愈。追踪观察三年,未复发。
    疳积二例
    例一:
    李××,男,五岁,患病已半年。症见:面色皓白,起
蟹爪纹,唇赤。肌肉消瘦,腹大坚硬,毛发焦枯,皮肤干
燥,微咳,午后潮热。多食善饥,大便溏泻,每日约2至3
次,小便混浊。经治未愈而转我所。查得脉象弦细,舌淡润
无苔。病属疳积,证为脾胃虚衰,津液损耗。处以下方:
    炮姜9克  甘草6克  当归15克  北口芪15克  天冬10克
    白蜜10克
    此方系炮姜甘草汤与当归补血汤合方。方中炮姜、甘草
苦甘化阴,专培脾胃之阴,加天冬、白蜜以济肺燥,合当归
补血汤以益气生血。全方为治疳积肺胃阴枯之方。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咳止,潮热退,大便恢复正常,一
目一次。惟腹大坚硬如故。处以芜荑化疳汤。处方:
    青蒿6克芜荑6克青皮6克  杭芍10克  白术10克
    胡黄连5克  焦山楂15克百部10克  木香3克山土瓜6克
    苡仁20克苦楝根皮6克  甘草6克
    方中苦楝根皮、芜荑杀虫消疳,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白
术、苡仁健脾利湿,青蒿、胡连、杭芍、山土瓜清热平肝。
青皮、木香,焦楂消积化瘀,行滞理气。本方具有一般化疳“
汤之效验,又能平肝清热,故对“小儿疳积”腹大坚硬者尤
效。
    三诊:上方服五剂后,·腹胀大减,且腹部逐渐柔软。为
巩固疗效,拟方用参苓白术散加银柴胡、杭芍、乌梅,调理.
肝脾。嘱服十余剂渐愈。
    例二:
    施××,女,十五岁。形体消瘦,腹胀大已二月。曾用
破气药后,腹胀日增,且逐渐不欲食。胸闷,神倦,思睡乏
力,转余诊治。察其脉濡,舌质淡润,苔白腻。《内经》云: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按此症即属脾湿痰积,气机郁
滞。法当化湿理气,温肝舒郁。处方:
    茵陈10克苍术10克  砂仁6克厚朴9克吴萸6克
    杭芍10克  焦山楂15克  青皮6克  甘草6克  炮姜9克
    乌梅3枚
    二诊:上方连服三剂,腹胀大减,胸闷渐舒,能进食。
继以健脾理气为治。处方:
    白术10克  枳实8克百部10克  木香5克木通6克鸡肝一具
    三诊:上方连服五剂后,腹胀全消,食欲增进。为巩固
疗效,继以六君汤加淮山药、扣仁、香附,麦芽、枣皮、乌
梅,健脾柔肝调理而愈。
    [按]:疳积之成因多由脾胃虚损所致。如断乳过早或乳
食不节,恣食肥甘生冷油腻,停滞中焦,日久成积,积久成
疳。或久病吐泻,或久热不退,或久痢久疟之后,津液耗竭。
脾主运化、散精,并为胃行其津液。今脾阳虚衰,则胃阴枯
竭,肺失滋源,不能充身润肤,积渐成疳。《幼幼集成》所
谓“疳之为病,皆虚所致,虚为积之本,积为虚之标也。”
所谓虚,证之临床,应指脾阳不足、胃阴枯竭、肺失滋源、
津枯肺燥为主要原因。
    一般疳积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腹
大坚硬,青筋暴露,毛发焦枯,皮肤干燥;或午后潮热.烦
渴困倦,多食易饥,食不为肌肤,大便溏泻,小便混浊,间
有嗜食生米泥土等物,种种症象。一般方书只重现象,不重
本质,罗列许多名目,如心、盱、脾、肺、肾疳以及蛔、
眼、脑、鼻、矛疳等等。而且各列治法,舍本逐末,使后学
者无所适从,徒乱人意。余治小儿疳积紧紧掌握脾肺二脏。
由于脾胃相表里,扶脾阳、固胃液、滋肺阴、佐养肝和血等
珐疗效甚佳。
    鹤膝风
    周姓女孩,九岁。患左膝关节肿大,住某医院,诊断为:
“骨结核”。治疗二月,前后开刀五次,病情如故,请余会。
诊。症见:患儿面色皓白,左膝关节肿大且僵冷,不能站.
立。开刀之处涔涔流下清稀黑水,无疼痛感觉。终日嗜睡,舌
润无苔,脉沉迟无力。详询病史,知发病是由于冬令玩雪而
引起。寒邪侵入经脉,治不得法,迁延日久,郁而不解。脉
症合参,当用通阳化滞和血之法。用加味阳和汤。处方:
    麻绒6克熟地15克白芥子9克  鹿角霜15克’桂枝6克
    上肉桂5克  炮姜9克  当归15克  甘草9克   
    方中熟地、肉桂、鹿角霜温肾阳固肾阴。麻绒开腠理。
白芥子消痰化积,消皮里膜外之痰。熟地得麻绒则不凝滞.
麻绒得熟地则不表散。此方重用鹿角霜一味,取温补而不粘
滞。肉桂、桂枝并用者,取其温心、肺、肾之阳。加当归以
补血、活血。全方配合有扶阳固阴之功。   
    二诊:上方服五剂后,面色由皓白渐转红润,左膝关节
稍转温,肿势渐消。用原方去鹿角霜,每剂加服鹿茸1.5
兑,再服五剂。取鹿茸补精髓,壮元阳,大补督脉,强筋健
骨。因肾主骨生髓,督脉为周身骨节之主;肾强,精髓足,
则督脉盛,寒邪化,经脉通,而关节肿大可望渐消。
    三诊:上方服五剂后,膝关节转温,且能站立。面色红
润,食欲增进,精神转佳,患部所流之清稀黑水转为黄色脓
液。此肾阳虽复,尚须补气活血、生肌。方用张锡纯内托生
肌散加减:
    生口芪30克天花粉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山萸肉15克  
    此方重用口芪,取其性温、味甘,《本经》谓“主痈疽
日久败疮”。以其补气而能生肌,其溃脓自可排除。花粉治
痈肿疮毒,配合黄芪更能增强生肌排毒之功。乳香、没药一
能调血中之气,一可调气中之血。乳、没合用,宣畅脏腑,
疏通经络,善治疮痈,能去瘀滞。山萸肉温肝、补肝以通九
窍。全方共呈益气生肌、排脓疏络、解毒之功。服用七剂,
后。创口逐渐愈合。
    [按]:阳和汤一方,为治阴疽内陷方,因具有通阳化滞和
血的作用,故命名“阳和”,取其如日光一照,寒邪悉解之
意。惟原方剂量过轻,不能胜病。故用时应师其意而不泥其
方。本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
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如墨守成
规,妄用成方,或执不变之方,以治变动不居之证,虽属效
方,亦难取胜。
    中  耳  炎
    童××,男,五岁。左耳流脓,且发高热,体温39.7℃,
西医诊断为中耳炎,曾用青霉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
然,延余诊治。症见: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出,精神萎顿,
有“但欲寐”之势。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
四诊合参,断为寒邪入子少阴肾经。肾开窍子耳,经气相
通,今寒邪侵入肾经,滞子耳窍,故现上述诸症。治法先宜
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处
方:
    附片30克  麻黄6克  细辛3克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发热即退,体温正常。患儿面色
唇口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病已由寒化
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乃
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
    龙胆草5克  栀子3克  黄芩6克  车前子6克  柴胡6克
    生地15克  泽泻6克
    服三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按]:此症治愈之关健在于认清“阳气重于阴气”、
“体功重于病邪”之理。凡遇寒邪抑遏,宜先予温经散寒,
待阴证转阳,方施以清凉之剂,自易见效。若不知此理,初
诊即以寒凉泻火,则寒邪凝滞,变生他证,病难速愈。
    本例因系小儿,生机旺盛,易虚易实,故一剂温扶即见韩
阳。若系成人或久病,虽数剂温扶,亦难有此明显转机。临
证之际,宜注意患者年龄、体质、病程新、久及服药情况。
证变药变,一切均从患者客观实际出发,力避主观武断。只
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内外痔疾
    外宾××××,男,五十余岁。患内外痔年久,到中国
后痔发红肿疼痛,坐卧不安,因体力欠佳,不愿割治。余往
会诊,处以内服、外治法。内服处方:
    夏枯草9克金银花9克  甘草6克     
       (痔核属肝胆经热邪蕴结。方中夏枯草一味,辛苦,入肝
    胆二经,散热解结。金银花为清热解毒要药,善治疮毒肿
    痛,再以甘草泄火解毒和之。
        外搽方:五倍子10克研末,加冰片9克,和匀研细,再
    加适量猪胆汁调匀(如软膏状),涂于纱布上作外敷,一日
    换药二次。
    五倍子外搽可散疮肿,冰片通窍散郁火,消肿止痛,胆
汁苦寒滑润清血。如此内外并治,表里兼顾,服方三剂,
外治三日,痛止肿消。离昆前,曾要求外治药二百克携行备
用,以防复发。)
    大头瘟
    李××,男,四十岁。患头面漫肿,耳后尤甚,时流黄
水,初经西医诊断为“颜面丹毒”,病至第七日转我所就
诊。自诉;心中烦热,咽干,便秘。舌微黄腻,脉洪数,断
为湿毒外浸,肺胃郁热所致。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处方:
    僵蚕10克蝉蜕8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栀子6克  、
    紫草6克  生石膏30克  绿豆10克  黑豆10克  淡竹叶10克
    蜂蜜10克  清酒少许
    此方升清降浊、清肺胃郁热,分解毒邪。生石膏清肺
胃郁热以消头面之肿,余皆清热泻火、解毒之品。加淡竹叶
以清心胃之热,导邪热由小便而出。加蜜、酒为引导,杨栗
山在升降散中说:“酒性无处不到,伐邪辟恶,故为引。”
“蜜主丹毒斑疹,清热润燥,故为导。”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肿消大半,耳后黄水已止,继用
清热解毒利湿之剂。处方:
    生石膏30克  银花10克  紫草10克  红饭豆15克  黑豆10克
    绿豆10克僵蚕10克
    三诊:上方服五剂后,肿势全消,大便畅通,黄腻苔已
退,脉转弦细,惟颜面发痒,但无红肿,拟驱风除湿再清余
热为治。处方: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连翘10克  淡竹叶10克  蝉蜕6克
    甘草6克
    服二剂,颜面发痒全止,渐脱皮屑而愈。
    斑    秃
    党××,男,三十五岁。病后头部发痒,随即头发成片
脱落,已二月余。现头皮发红光亮,痒如虫行,自疑是“麻
风”,曾用西药外治未效,来所求治。症见:面色憔悴,精神
不振,舌紫,脉细数。此症由于血虚生风,营卫不畅,《医
宗金鉴》称为“油风”,俗名“鬼剃头”,并指出病因系
“由毛孔开张,邪风乘虚袭入,风盛血燥,不能荣养毛发”
而引起。然以本患者症情观之,不仅营血亏虚,风盛血燥,
且气血不足,发失濡养,以致头发脱落。治宜补益气血,养
阴润燥。处以下方:
    生口芪30克  当归15克  潞党参15克  旱莲草9克  元肉15克
    黑豆9克  枸杞15克  桑椹子15克黑芝麻15克  侧柏叶9克
    外用生姜揉擦脱发处。
    方中黄芪一味,为腠理开罔之总司,生用可以鼓舞卫

气,通调血脉,开畅经络,与当归、元肉并用,更能补血养
心。潞党参补脾胃益肺气,配当归则气血双补。黑豆、枸
杞、早莲草、桑椹子均有养阴益血、滋补肝肾之功,合用则
能生发乌发,侧柏叶养阴凉血而泻肺。皆本前人“治风先治
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又用黑芝麻滋养润燥。.如此组方,
则风邪可灭,血燥可润,何患“油风”之不除,秃发之不
生。生姜外擦使风邪外散。
    服五剂,并用生姜外擦后,头皮发痒渐止。连用十五
剂,一月后发脱之处已逐渐有毛发长出。
    [按]:“斑秃”即“油风”,俗名“鬼剃头”,谓其头
发成斑状脱落也,甚者可全部头发脱光。《医宗金鉴·外科
心法要诀》治此症之法,系以神应养真丹(羌活、木瓜、天
麻、菟丝子、白芍、当归、熟地、川芎)内服以治本,用海
艾汤(艾叶、菊花、蔓荆子、莱本、防风、薄荷、荆芥、藿
香、甘松)外洗以治标。若年深月久者,还须针砭其光亮处
出紫血,毛发庶可复生。这一治法与木例病机相近,特附录
以供参考。   
    视物不明兼头痛
    曹××,女,三十五岁。患左目红肿疼痛,羞明畏光,视
物不明,牵引左侧头痛。经某医院诊断为:1.急性结膜炎伴
发角膜炎。2.视神经萎缩。经治疗二月余,未见好转,因而
来所就诊。症见:六脉弦涩微紧,舌淡苔白,左目引左侧头
部剧痛,视物不明,头发脱落,兼见四肢酸困,腰痛。综合
脉症,殆由外邪入侵,初期失于表散,以致由表入里,又兼
肝肾两虚,内外相合,故现上述症状。病虽二月之久,病邪
系由表而入,仍应先从表解。予解表祛风,散寒除湿、开太
阳气机之剂为第一步。处以自拟方小白附子汤:
    炙小白附子30克  明天麻9克藁本9克  葳蕤仁9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竞  防风9克  独活6克
    吴自芷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烧生姜3片甘草6克
    大枣3枚
    此方即天麻汤加小白附子。方中葳蕤仁,尚有祛风明
目、滋润等作用。小自附子系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
莲的块根,善于祛风痰、通经络、逐寒湿,最祛头面风邪,
治偏正头痛及身肢酸痛。
    证治既定,嘱患者连续服上方至头痛缓解后再诊。
    复诊。上方服至十余剂,头痛大减,目痛亦随之缓减,
四肢酸痛及腰痛已止。惟目红痛未全退,视物仍不明。转而
专治目疾,以养肝祛风为主。方用《局方》密蒙花散加防
风,改为汤剂投之:
    密蒙花9克羌活6克  防风9克刺蒺藜9克菊花6克
    木贼6克石决明15克
    此方原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睑生风
粟,隐涩难开,或痒或痛,渐生翳膜,视物不明,及久患偏
头痛,牵引两眼,渐觉细小,昏涩隐痛;并暴赤肿痛,并皆
治之。”密蒙花为眼科专药,养肝祛风,明目退翳,主治目
赤肿痛,多眵多泪,羞明畏光,目昏生翳等症。羌活、防风
祛风止痛,木贼、菊花疏散风热而明目,刺蒺藜平肝疏肝、
祛风明目。三药合用,善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石决明平肝
清热,益阴明目,亦治目疾要药,与诸明目药相用其明目之
功愈大。是方本“肝开窍于目”及“肝主风”之旨而用,使
肝气得平,肝风得散,则头目痛之外症可随之消散。
    三诊:服三剂后,左目红痛及头痛已基本消除。为巩固
疗效,复用小白附子汤加口芪补气升阳,达表固卫。服数剂
后诸病悉除,惟视力未全恢复,脱发未生。此因患病日久,
体内精气消耗,一营血不足、肝肾两亏之故。转用补气益血、
滋养肝肾、明目生发之剂。处以下方:
    潞党参15克柏子仁9克山萸肉12右  菟丝子15克  玄参9克
    脾为生化之源,用潞党参补脾胃,益气血。心主血,用
柏子仁补心血,安心神。肾主水而藏精,精气上注于目,用
菟丝子补肾益精,《别录》称其“久服明目”。肝藏血,目
得血而能视。用萸肉滋阴助阳,养血涩精,《别录》称其
“久服明目强力”,萸肉配党参又能气血双补。尤妙在佐以
玄参入肾滋水,以涵肝木。如此组合成方,气血肝肾均有裨
益,不患目之不明,发之不能再生矣!
    守方服至二十余剂,视物渐明,头发再生,病遂痊愈。
     [整理者按]:“开门法”为戴老医师治疗某些久病和慢
性病的主要经验之一。凡外邪所致之病多先用此法。所谓
“开门”,是宣畅太阳气机,亦即“开门逐寇”之意。病邪
侵犯人体,常由太阳而入,若能及时解表则不致留邪为患。
惟病日久表里混杂,通过“开门”,可使经络宣畅,外邪得
出,病之真面目得以显现,方能为下一步用药创造条件。在
用此法时,只要病机属真寒,则不为假象所惑,概以辛温宣
散投之,然后再据病情转化灵活施治。
    肾虚双目白翳
    张××,女,五十岁。因受精神刺激后,两目起白色翳
障,视物模糊,伴有头痛。病已月余,由家人扶持来所就
诊。症见:脉沉细无力,舌质青,苔白腻,面色暗滞。细阅
所服方药,多为清肝明目之类。《内经》云:“五脏六腑之
精气皆上注于目”。若精气亏乏则视物不明。清代医家黄坤
载在论述目病因误用寒凉而加重的情况时,有“阳光散乱,
清气陷遏,浊气郁升,云雾迷漫,乃生翳障”等语。据此推
论,此症虽起子七情内伤,然究其病机乃系里有寒湿不化,
肾气虚衰,清阳不升所致。治疗之法,先用温散寒湿之剂,
再议补肾升举。处方用自拟小白附子汤化裁:
    小自附子30克  茯苓15克  明天麻9克  葳蕤仁9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陈皮6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羌活6克藁本6克  白芷6克  甘草3克
    生姜5片  大枣3个
    上方服三剂,头痛全止,苔已化净。改用下方:
    川附片60克  北口芪15克羌活6克潼关蒺藜15克
    方中附片温肾阳,暖肾水,以肾水之升,全赖肾气之蒸
腾。口芪益气升清,羌活疏通太阳气机而除风邪,潼关蒺藜
滋补肝肾而明目。四味合方,温阳补肾,举陷升清,祛风明
日。
    服一剂,即觉视力有所好转。连服三剂,白翳竞退,视
力恢复如初。
    [按]:此例虽因七情引起,但结合四诊所得及以前所服
方药,而诊断为肾阳虚,用补肾升阳而愈。若不仔细辨证,
仍按一般常法,予六味地黄、枸菊地黄汤等或用滋阴降火等
阴柔之品,则不易恢复。因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肾与膀胱
相表里,肾为癸水,主温升,膀胱为寒水主寒降。因误用寒
凉,气机郁滞,升降失常。若再误治,则病将难愈。这是本
症用温而不用寒之理,也是二方在补肾升阳的同时使用羌活
开太阳气机之妙用所在。故治眼病,尚不可忽视温肾升阳一
法。
    另:此方还用于阳虚型青光眼等症。
    颐肿二例
    例一:热毒发颐
    高××,男,十岁。患发热,两耳垂下肿大,疼痛,西
医诊断为腮腺炎,用西药治疗,已十余日,请余往诊。症
见:张口困难,饮食难下,便秘,舌紫,两脉弦数。脉症合
参,系感受风温之毒,热毒壅结于颐部,病在少阳、阳明两
经。用银花甘草汤加昧。处方:
    金银花9克  甘草6克紫草6克  黑豆15克绿豆15克
    此方乃轻扬之剂,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养肝,导引热毒
外散。
    二诊:上方服二剂,热减,肿势大消,疼痛较缓,口已
能开。守原方加紫花地丁9克、夏枯草9克,以增强清热解
毒、清肝散结之力。服二剂,即痊愈。
    此案热结阳经,宜因势利导,给予凉散,不可过用苦寒
克伐,以防热毒内陷,致生他变。
    例二:寒凝发颐
    陈× ×,女,二十五岁,归国华侨。住某医院,诊断为
腮腺炎,用夏枯草等类药物及青霉素等,久治无效。邀余会
诊。症见:患者左耳下虽肿,但皮色不红,触之欠温,不思
饮。舌质青滑,脉沉缓。此因肝寒木郁,阴寒之邪凝滞少阳
经脉,致成此症。予封髓丹加味。处方:
    焦黄柏9克  砂仁6克  甘草6克吴萸6克肉桂6克
    本方之用,以交通阴阳为目的。黄柏、甘草苦甘化阴,
砂仁、甘草辛甘化阳,合以吴萸、肉桂温肝、散寒、解凝。
如此,则阴阳得以交通,肝胆之气机得以升降。连服二剂,
舯势已减。原方再服二剂,病即痊愈。
    [按]:上述两例颐肿,中医外科称为发颐。病名虽同,
但病机各异。前例有发热、便秘、舌紫、脉弦数等热象,
断为阳证,故用清解而愈,后例经用清肝及消炎而久治禾
愈,症见肿处不红、不热、不思饮,舌质青滑,脉沉缓等寒
象,断为阴证,用交通阴阳,调和气机升降而愈。通过证候
分析病机,采用同病异治,两例均达痊愈目的。
    茧    唇
    林××之子,二岁,尚未断乳。发热自汗,上下唇肿
痛,下唇肿势特剧,自汗不止,焮肿之状如蚕茧,食乳困
难,日夜啼哭,由楚雄来昆就医。先经西医诊断为口腔炎,
服西药无效,肿势益甚,始求余诊,此时病已迁延二十余
日。诊其脉,濡软无力,舌润。以乳幼小儿罹患此症,体功
元气既已不足,此时如忽于固本,妄投清凉消肿之剂,势将
促其恶化。考其唇肿之状,名日“茧唇”。其发热者,虚热
也。而自汗亦属卫虚不固,津液外泄,阳越之候。《内经》
云:“脾气通于口,脾之荣在唇”。《医学心悟》谓是症:
“唇上起小泡,渐肿渐大如茧,此心脾郁热所致。”《寿世
保元》治本症大要云:“审本病,察兼证,补脾气,生脾
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若患者忽略,洽
者不察,妄用清热消毒之药,或用药线揭去其皮,反为翻花
败症矣。”惟二书所列施治之方于此症多不可取。细审此症,
初起固属心脾郁热,胃浊不降,只因不能及时施治,或过
服清凉消炎之剂,日久元气损耗,胆胃浊气上逆,以致病势
转甚。当此之际,治疗之法,应标本兼顾,既求补虚而化郁
热,又求消肿以止疼痛。因法仲景《金匮》治狐惑一症:
“其面目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刚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拟方:
    炙甘草6克  炒黄芩6克  干姜6克  白洋参6克   
    法半夏9克  川黄连2克  大枣2枚
    此方尤在泾渭为“使中气运而湿热化”。陈元犀谓“补
虚而化湿热”。徐大椿渭“蚀于喉为惑,即热淫于上之意”。
病者茧唇,自系热淫于上,然病势至此,已呈虚象。宜补虚
化湿热,舍此莫属。方中自洋参补脾肺之虚,并健运中气而
化湿热。芩、连泄热,得干姜之温则虽寒而不滞,干姜虽
热,得参、草之润而不燥。奇正相倚,并得法夏之降逆,使
芩、连清降之热得以引而下行。故上方服一剂后,患儿即安
静不啼,且能入睡。翌日热退汗止,唇肿渐消。二诊继以养
胃阴善后。处方;
    金石斛6克瓜蒌根6克  沙参9克  元参9克  麦冬9克
    粳米15克
    连服二剂,唇肿全消,病遂愈。
    阴寒舌痛二例
    例一:
    李××,男,三十岁。患舌尖疼痛已二月,久治不愈,
前医用黄连解毒汤等方未效。邀余诊治。察其舌滑润多津,
舌尖不红,口不渴、心不烦,脉沉无力,显系阴证。因舌为
心之苗,若属阳证,当见心烦、舌红、咽干、思水、脉数等
象。今所见皆属不足之症,而用黄连解毒汤,实“以寒治
寒”,徒自耗伤胃气。因据脉症改用“四逆汤”峻扶元阳而
收功。处方:
    附片60克  炙甘草6克  干姜6克
    服后,舌尖疼痛大减,继服二剂,即愈。   
    例二:
    解××,男,三十余岁。患唇口疼痛不能忍。经前医用
清热解毒之剂如石膏之类,而疼痛加重,以致一周来因剧疼
未能入睡,转余诊治。症见。舌质青,苔滑润多津,脉沉
细,无邪火炽盛之象。盖口为脾之窍,唇为脾所荣,其病机
在于下焦浊阴太盛,阳不潜藏。阴邪弥漫,寒水侮土,脾土
受制,经络不通而反映于口唇,形成本症。治法当以迅速抉
阳抑阴。方予四逆白通合方。
    川附片30克  干姜6克  甘草6克  葱白2茎
    服三剂,疼痛大减,里阳渐回。
    二诊:舌青渐退,脉转有力。仍予四逆汤,改川附片为
盐附子,剂量加大为60克。处方。
    盐附子60克  干姜6克  炙甘草6克
    上方服一剂后,下黑水大便甚多。此系浊阴溃退之佳
象,即脾阳渐复之征。
    三诊:唇口肿势已消,为巩固疗效,予封髓丹交通阴
阳,引火归原。服二剂,病遂平复。
    口    糜
    徐××,女,三十五岁。患口腔糜烂一年余,久治未
效,延余诊之。症见:吞咽困难,深以为苦。脉缓,舌苔薄
白,不欲饮。证属脾湿胃热。法当清胃祛湿。处方。
    升麻6克  生石膏15克  黄柏6克  细辛3克楚荷6克
    方中升麻升阳散浊邪,为阳明胃经之品,本经称“治喉
痛口疮”,王好古称其能治牙根糜烂恶臭。石膏清肺胃实
熟,薄荷清浮上升,能解散上焦风热。细辛气味辛香,性
升,能宣利上焦诸窍,并能制石膏之寒,石膏得薄荷之佐,
清胃经燥热之力更强。黄柏引湿热下出于膀胱。又:“芩、
连之苦能化燥,黄柏虽苦不易化燥,而能化湿”。方中升
麻、细辛、薄荷性均上升。患者口腔糜烂,病发于上,诸药
协同,表里之热皆清,使药效发挥在上。
    含漱方:蔷薇花根15克,开水浸泡,俟冷,频频含漱。.
    外治方:吴萸6克  黄连3克,两昧药研末醋调,包两足
心涌泉穴。
    蔷薇花根,苦涪无毒,有除湿热之功。泡水漱口,善治
口糜。吴萸、黄连为左金丸,既能舒肝清火,又能和胃。二
昧合用一热一寒,相互辅翼,上病下取,克奏厥功。
    患者内服上方仅一剂,并依法含漱,外包足心涌泉穴,
致使年余之口糜,逐渐平复,而未再发。
    颜面疮疖
    熊文×,男,三十岁。患颜面疮疖发痒,微痛,有时渗
出水液,持续一年多,屡治未愈。视其疮疖呈粉红色,疮形
虽肿,但不高突,局部皮肤有溃破点。脉弦细,舌红无苔。
此系气血不足,肺经热郁。若纯用清热解毒,不仅无济于
事,且徒伤正气。盖疮疖破溃日久,气血已亏,营血不足,
不能托毒外出。复加风热相搏,血行受阻,滞于颜面皮下,
发为疮疖,遂致日久不愈。目前当予补益气血、活血祛风、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剂。用大归汤加防风。处方:
    生口芪15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  银花15克
    连翘9克  蒲公英15克  生甘草9克(加酒少许为引)
    方中口芪、当归补气益血,川芎活血行气,配防风祛风
止痛。芪、归、芎、防相配,能使气血旺盛,托毒外出。银
花味甘性寒,气味芬芳,既能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热毒。
连翘性凉昧苦,轻清上浮,可治上焦诸热,尤能解毒消痈而
散结。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生甘草既能解疮疡肿
毒,又能调和诸药。本方加酒畅达气血,助诸药托毒外散。
    连服五剂,疮疖渐消,痒痛俱止,溃破之处已结痂。舌
红转淡,脉现和缓。为巩固疗效,改予补肺益气、强心生血
之剂,用炮姜甘草汤加味:
    炮姜15克  生甘草9克  五味子9克  白蜜(每次调入一匙)
    疮疡何以用此?《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困心主血而合脉,肺主气而合皮毛,若肺气虚,则治节失
权,宗气不足则推动血液循环之机能减退,导致血行不畅则疖
肿将有复发之可能。故方中用炮姜温阳而通脉,配甘草苦甘
化阴而生血;五味子补心敛肺益气,白蜜润肺补中而解毒。
全方相辅为用,补肺益气而畅旺血行;气血流畅,自可免除
疮疖再发之虞。故连服五剂后,结痂退尽而愈,迄今未见复
发。
6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22:13: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寻祝味菊医案和戴丽三医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若谷在 2004/11/25 10:17pm 第 1 次编辑]

非常感谢 罗本逊 版主!想不到效率这样高!再次感谢!已收藏了。
7
发表于 2006-10-11 06:43: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寻祝味菊医案和戴丽三医案

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 15:22 , Processed in 0.0964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