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704|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0 11:5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32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杏林童子,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链接:
杏林童子原创帖子集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809&show=0
杏林童子原创医案专辑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8&topic=3714&show=0
2
发表于 2009-3-20 15:09:5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欢迎“杏林童子”先生发表高论!!!
3
发表于 2009-3-20 17:22:5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学习了先生的部分帖子,欢迎先生。
4
发表于 2009-3-20 21:19:1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自我简介:
我名罗碧贵,男,1945年4月生。执业中医师。退休前在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61年师从川北名中医徐方先生研习中医,1964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乡卫生院、区医院、县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长于内、妇、儿科及疑难杂证。是本县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没有学历文凭,只凭专业实力,从基层单位进入县综合医院中医科做中医临床工作的师承中医。2005年退休后仍返聘在岗。退休后才自学电脑,以求学习新的知识。我虽在中医路途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学无止境,不足之处尚多,在众多同行高手面前,仍是一个童子而已,还需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医临床的需要。

点评

学不可以己,学中医更是一个活到老学习到老的行业。 赞!  发表于 2020-10-14 16:11
5
发表于 2009-3-20 21:25:2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自己不能治的病,推荐他(她)人治疗,不惑悠病人,以德善处事的好人!
6
发表于 2009-3-20 21:50:1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1、家境贫寒,矢志学医。1961年8月,我在兄长和祖母的支持下拜师本公社卫生院院长徐方先生学习中医。老师是清代川北名医寗松生先生(四川医史有其传,著有《医林选菁》一书)的第六代传人。老师得其家父(寗松生先生的第五代传人)真传,当时已在比邻四县都有较高的声誉。我的家境贫寒,母亲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在我7岁时病逝,父亲在我十二岁时因长途人力运送公粮途中受重伤救治无效去世。我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已无法继续读书,也矢志学医,老师与我家又是远房亲戚,知道我读书成绩较好,也很乐意教我。他教我的方法是拜师上教后先学行业戒规(《为医十戒》,已在论坛医文书画中发帖),再按熟读经典与诵读入门书(药性歌括、汤头歌括、脉诀、医学三字经等)同时并举的方法进行。老师认为,入门只读经典会感觉枯燥艰涩进展缓慢,只读入门歌括之类又难以学深学精,二者结合便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当时读的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但读内经时老师先安排的读明·李念莪辑注、清·薛生白补注的《内经知要》,老师认为,内经的内容太多太杂,一时难以读完读懂,先学《内经知要》就基本可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梗概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拓展学习原著就容易多了。继而又选读了吴谦《医宗金鉴》的《订正仲景全书》和内、妇、儿科心法要诀。后来全国五大中医学院统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系列书已公开出版,老师认为编得不错,叫我及时买了一套,学起来就更加容易了。的确那一套教材是编得较好的,特别是保持了中医学的自身本色,其中《伤寒论讲义》(成都中医学院主编)是按原著的条文排列顺序编成讲义的,学了成氏的注解本和吴氏的订正注解本,再学这个讲义本就更易懂了。当时卫生院内还有几位很有名气的老先生,在中医外科、骨伤科等方面各有专长,我也恭敬地尊称他们,勤恳地帮他们做事,我也在他们那里学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1964年4月,我在这所卫生院参加了工作,走上了终生从业中医之路。进院后担任卫生院中药房的药剂员,卫生院总共只有十个人,中药房由我一人负责,同时继续跟老师临证,开方后立即抓药,更能体会老师理法方药的真谛。那段工作使我深刻认识到学中医就应在中药房工作一段时期,以便熟练掌握中药的识别和临床应用,为今后的提高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参加工作后我除了一边工作一边跟师临证四年多外(有时也在老师的嘱托下单独出诊),还于1973~1974年间参加了县卫校举办的中医进修班(有1/3的西医课程),并到县人民医院临床进修了西医内、儿科,学到了一些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983年又到成都中医学院第五期内、妇、儿科医师进修班进修了一年,系统学习了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十门中医课程,内、妇、儿三门主课程以平均96分的优导成绩结业。1986年参加了张仲景国医大学开办的医易函授学习班,进一步提高了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技能。

点评

识药对中医的成长至为重要。  发表于 2020-10-14 16:00
7
发表于 2009-3-20 21:53:1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2、不畏艰辛,勤劳耕耘。1969年4月我开始专门从事中医临床。卫生院所在地没有集镇,除邻近的区场镇逢扬天全院的医生都到那里设的点上去看门诊外,平时到医院来看门诊的病人不多,全靠各位医生到全公社各家各户去巡回医疗或出诊,我不畏辛劳,不怕吃苦,除巡回医疗外,白天黑夜跑出诊简直是家常便饭,病人随喊随到,十年之间跑遍了全公社十一个大队一百零一个生产队,还经常陪同老师或受老师的嘱托到本公社和邻近几个公社及比邻的巴、仪县境的病人家中去出诊,既赢得了本公社群众的好评又在比邻地区扩大了声誉。特别是区场镇的每个逢场天,老师都有100多个门诊病人,我就给他抄方,他每看完一个病,只说用某某方加什么减什么,我就迅速开好处方,这个过程就让我学了很多东西。当然这是老师对我的有意栽培和提携,令我终生难忘,但现在学中医就难以遇到这样好的老师和这样好的实习环境了。
我在临床医疗中还注意胆大心细,临危重病人稳重不惊,大胆救治。1974年夏天的一个晚上9点过,离卫生院最远的大队一位董姓社员来请出诊,跑了近二十多里山路赶到他家,是他七十岁的父亲受凉后引发了咳喘、肺胀,发热、咳嗽,痰喘,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舌质暗红苔淡黄而腻,脉细滑数。为痰浊内蕴,痰蒙神窍。我去之前已请了附近一位老先生看过,认为已是死证,因担心会给病人“送终”影响医运,没开药就走了。我去后他家的人仍然担心老人当晚有生命之忧,我稳重沉着应对,仔细诊视后告诉他的家人:“病情虽重,但还不是死证,及时救治绝无生命之忧,我今晚就在你家住下来抢救,明晨便可见分晓。”他家的人心才放宽了。我立即开了处方:涤痰汤加葶苈子、川贝、竹黄、牛黄、丹参(当时农村还找不到安宫牛黄丸之类成药),令其儿子速去取药,又叫其他人砍来活竹一捆,两个石头一支,中间用火烧制取竹沥给病人灌服。中药取回后我又一起帮助喂药,到天亮时病人就神志清楚,病情缓解了,后经调治老人得到了康复,当地群众很是赞许。
8
发表于 2009-3-20 21:54:3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1 07:24am 第 1 次编辑]

   在农村行医过程中,我为了救治病人,有时遇到重危病例,除了采用中医诊疗方法外还大胆借用西医诊疗措施,以提高疗效救治病人为目的。1975年6月,本公社3大队一个席姓女青年,高烧、烦渴、气喘、咳逆依息不得卧7天多,其父是该大队的赤脚医生,自用药和请其他医生诊治均无效。她父亲接我到家诊视,除上症外,舌降红苔黄少津,脉洪数,体温39.5°C,属温病气营两燔之证,但前医已用过相应的中药方,为何无效呢?患者发病之初曾有明显胸痛,而近几天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后却不痛了。这一变化引起了我的重视,乃嘱患者解开上衣,对胸部进行仔细诊察:右胸保满,肋间隙及呼吸音均消失,3肋以下叩诊呈实音,气管及心脏左移,左胸呼吸音显著增强。根据这些特点,我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胸膜炎,与中医学之肺痈相似,但病变部位有所不同,肺痈病变在肺,本病病变在胸膜腔。征得其父母同意后,我立即用简易方法进行胸腔穿刺抽脓,抽出第一管积液就是乳白色脓液,其父母非常佩服。随后边抽边密切观察,总计抽出脓液1000ml,患者感觉轻松了大半,呼吸也平和多了。继用千金苇茎汤合清营汤加瓜蒌、蒲公英、败浆草,每天1剂煎服,并由她父亲给其静脉滴注青霉素每天640万单位,连用7天。其后每隔3天又抽了两次脓液,一次500ml,一次200ml,前中药方服3剂后热去烦除,改用苇茎汤加黄芪、当归、银花、蒲公英、炮山甲、桔梗等,调治月余痊愈,全家万分感激,我的医技声誉也随之大升。

   1981年10月调到区医院(所在区下辖8个乡)工作后,专门坐门诊,逢场天下午和冷场天还经常应病人的需要跑出诊,摸黑走十多二十里路到病家诊病是常事,经过3年多努力,年门诊人次就达到了万人次以上。1982年获得四川省卫生厅“省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底被县卫生局评为卫生系统年度十大新闻人物。1990年获得县委县政府授予首批“科技拔尖人才”称号。
9
发表于 2009-3-20 22:11:3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1 01:36pm 第 2 次编辑]

3、遭遇改行,毅然拒绝。我在从业中医的同时,有一个业余爱好,喜欢写点新闻报导或杂文之类的文章,常常见诸报端或广播电台,使我在县、区、社各级都小有名气,县上召开四级干部大会区委多次抽调我去做文秘工作,有几次县委办公室还抽调我去为一些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撰写典型材料,使那些单位成功获得了先进称号。1978年12月,我被县卫生局调入县卫生防疫站,但工作在卫生局业务股参与医政管理兼摇笔杆子。在此期间我仍然没有扔掉中医,报到时的行李除了被盖卷儿就是一箱中医书籍了。进机关后作息时间分明,我一空就自学中医书籍。我的想法是在卫生局还与自己所学有一定联系,机关工作新老更替性很强,以后从机关出去只要专业未丢还可照样从医。后来搞职称改革,我以卫生防疫站医生的身份参加中医职称考试考核,顺利获得中医师职称,还业余诊治了不少的病人。两年后正式调入卫生局,列入干部编制,我的写作能力也引起了县委主要领导的关注。1981年8月,县委内部可靠消息传出,县委常委已决定调我进入县委机关工作,待考察后再发文。我听到此事后不以为喜,反以为忧,很不愿意到那里去干,感到那就完全丢掉了中医专业,很是可惜,便连续几天去找熟识的几个县委领导,因那时有中医师职称的还很稀少,当时全国科学大会已召开,我借大会精神提出自己是中医师,不願改行从政,并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县卫生局领导也想把我留在卫生局,也去找有关领导说情,其后县委改变了决定,按县委潘书记“他不願从政就让他去从医,留在卫生局也不行”,便由县委组织部出文从卫生局调到原公社所在的区医院工作,成全了我的中医之路。当时《李时珍》的电影正在当地放映,我毅然拒绝改行的行动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许。由于我在区医院中医业务开展得好,在全县都有一定名气,1991年9月调入县人民医院工作直到现在,历年门诊人次都在万人次以上,近十年来又有大幅度提升,达一万五至两万左右。我还注意学术总结与交流,近二十多年来,在《四川中医》、《国医论坛》、《实用中医药杂志》等中医刊物发表论文13篇,在全国及省、地(巿)级中医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0多篇。
10
发表于 2009-3-20 22:15:0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0 10:22pm 第 1 次编辑]

4、我院的中医科:我院的中医科正式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即使崔月犁任卫生部长期间,那时有既门诊又有专门的病房,人才队伍也还壮实,其中有本县名中医四人,中年但业务能力强的中医三人,青年中医药4人。但随着改革的发展,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住院病房的变迁,名老中医相继退休、过世,中年中医进入老年相继退休离院,青年中医相继改行,中医病房的撤消,中医科也就不断萎缩,到现在,在编职工只有三人,我们戏称真正的“三个代表”,我退休时医院决定返聘。三个代表中,老一点的是1976年的中医学校毕业生,现在正是业务骨干。另两位是2002年毕业的中医大学本科生,已分别回母校进修了一年,但业务还在比较艰难的上升阶段,当然我是很支持他们工作的。我的门诊量居于三人之上,每天70至80多人次,年门诊人次两万余,没有节假日,因休假时病人也要找到家里来,就只好天天上班,工作一段时间再离开住所到外地休假,待明年以后将逐步改为上半天班。退休后我对癌症、残疾人、无固定收入的80岁以上老人,首诊后一律告诉其复诊不再挂号,我给免费诊断开方,这样的病人我平均每月免费诊治40~50人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9:23 , Processed in 0.1083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