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8-9-13 15:58:17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步骤
编辑
科学假说的形成一般需要依次经过下列步骤:
首先,要在搜集一定数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
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
其次,为回答问题,要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科学知识,并且灵活地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类比和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而这种观点常常表述为新的科学概念,并以此构成假说的核心;
最后,要推演出对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说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
种类差异
编辑
科学假说具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所依据的事实、原理和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思路的发展就会有差异,比如采用不同的联想和类比,就会产生不同的猜测和设想,而不同的观点必然导致不同的假说。各种假说是要展开竞争的,而同一个假说自身也会有所演变。在假说的竞争、演变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评价和选择各种假说。这时,既有假说的种种内在因素如概念的简单性、结构的完美性等起作用,也有种种外在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思想传统、心理习惯等起作用。然而对科学假说的评价、选择起关键作用的则是实践的检验。 [4]
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
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因而就不是一个科学假说。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假说的必要条件,而对科学假说最有力的支持就是它所预言的事实为尔后的实践所证实。然而,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曲折的,对假说的检验过程也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预言的一次成功,并不能完全证实这一假说,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或增添了它的真理性;预言的一次失败,也不一定能据此推翻这一假说,因为一个假说实际上总是和其他一些前提条件(或称辅助性假说)结合在一起导出某一预言的。即使是预言的完全失败,问题可能出在这一假说本身,也可能出在其他的条件方面,有时还要检查实践方式本身,例如实验仪器、实验操作乃至计算方法是否存在差错等等。科学的历史表明,曾经失败过的科学假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的条件下也会“死而复生”;而获得成功的科学假说,也有可能重新陷入困境,需要加以改进,甚至要被新的假说所代替。
主要来源
编辑
科学假说的形成是同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和人类的认识运动紧密相联的,是人们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形成离不开人类的实践。
假说的形成:
首先,是随着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发展,出现了已知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新矛盾。
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
其次,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有限的科学材料,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对这些新事实新矛盾的产生及其发展提出初步的假定。
第三,利用有关的理论和科学材料,进行广泛的观察、实验和论证,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假说,并向系统理论转化。
相关资料
编辑
科学假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本质和规律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天文学中,关于天狼星有伴星的问题,就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1784年-1864年)首先提出了科学推测。1842年他观测天狼星位置的变化,发现天狼星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的偏差,忽左忽右地摆动。为何产生这种现象,他根据观测的资料,以万有引力定律为理论根据,认为可能有一个光度较弱、质量较大的伴星,围绕着共同的引力中心运转,随着伴星位忽左忽右地摆动。随着伴星位置的变化天狼星也就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1862年,人们真正观察到了天狼星的伴星,这个科学假说也就得到了证实。
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形式。各门科学在发展中,都曾提出过一定的科学假说。在天文学中,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地质学中,李四光提出的地质力学的假说,物理学中关于原子结构各种模型的假说,化学中关于元素周期性变化的假说,生物学中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假说等等,都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材料,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所做的假定性的解释。
1. 科学假说及其特点:所谓科学假说,是指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
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所做出
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四个基本特征:1、科学性2、可检验性3、假定性4、易变性
2. 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第一,科学假说使科学研究具有定向作用,是
寻求真理的向导。第二,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第三,假说是激发创造
性思维的有效方法。第四,不同假说之间的争鸣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化。
3. 科学假说的形成:1、根据新的观察实验事实提出假说2、为了回答特定性质的
问题提出假说3、为了解决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提出假说4、为了解决事实之间
的矛盾提出假说5、为了直接解决理论自身的矛盾提出假说
4. 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清晰性原则2、解释性原则3、逻辑简单性原
则4、对应性原则5、可检验性原则
5. 科学假说的检验:1、实践检验2、判决性实验:在对假说进行验证的过程中,
经常需要对两个彼此对立的假说的是非进行判定,这时就应该选择一些关键性的实
验,它们通常被称为“判决性实验”。3、逻辑检验:第一,分析假说在逻辑结构
上是否具有逻辑的自洽性、简单性和完备性。第二,逻辑检验的系统性保障了实践
检验的客观性。第三,逻辑分析作为实践检验的辅助工具,有助于确定检验的重点
和方向,克服了实践主体在检验过程中的主观约束。
6. 科学理论及其结构: 所谓科学理论,是指经过实践验证的、正确地反映客观事
物的本质联系及其过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它是由概念、原理以及按照一定的
逻辑关系导出的推论组成的思想体系。科学理论作为科学研究的最终精神产品,在
形式上,它是由概念、公式、模型和定律等组成的认识系统;在内容上,它是由科
学概念、命题判断和命题系统组成的语言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