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首发】《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目录和编辑的话————赵洪钧先生南京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1 12:5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12/23 11:35am 第 1 次编辑]


[color=#0000FF]目  次
按:本书可能最近问世。正式出版的文字会有少量改动。

编者的话
自 序
第一讲 气与气化学说的当代阐释
            ——东西方科学的共同对象和基石
第二讲 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和科学潜能
            ——中医特色的哲理根源
第三讲 五行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五行学说的得失
附 建国以来的五行之争
第四讲 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
            ——两说并存拟或统一的构想
附 宏观融合,通约硬核
第五讲 经络学说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可否接受工具主义?
附 关于现代经络研究的理性思考
第六讲 心包、膻中、三焦、命门与小心
            ——理论模型的多余构件
附 解放后关于三焦的争论
第七讲 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和仪器检查
            ——诊法的认识论、信息论意义和中西医结合
附一 四诊客观化的认识论和信息论思考
附二 中西医结合谈高血压脉诊心得
第八讲 中西医病因学汇通
            ——重辨病与重辨证的病因学根源
第九讲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病、证概念和“证”实质研究
附 表证实质初探
第十讲 西医要引进八纲学说
            ——最有活力的中医构筑理论
附一 八纲研究中的逻辑问题
附二 八纲补苴
第十一讲 气血与气血辨证的研究
            ——抓住最重要又活跃的生命现象
第十二讲 《伤寒论》六经新解
               ——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
第十三讲 杂病与负概念
               ——伤寒、杂病新解
第十四讲 整体观念和局部观念
               ——整体特色论的误导和科学方法论
附 评《内经》中“天人相应”论述
第十五讲 运气学说和时间生物学
               ——《内经》体系终结和运气学说现代解读
第十六讲 伤寒、温病与感染性疾病
               ——中西医热病学汇通
附 寒温统一论
第十七讲 本草学与生药学
               ——本草、博物、中药和西药学
附 中药药理应说清中医特色
第十八讲 方无穷而法有限
               ——中西结合论方剂
附 和法新解
第十九讲 治未病和预防
               ——中西医预防思想与手段
附 比较热病学史之反思
第二十讲 中西结合说养生
——无为与有为,养心和养身

       ——中西医结合与世界文化交流
     
[color=#0000FF]编者的话(手稿)
由于工作关系,曾经仔细读过洪钧先生此前问世的几本书,深知他在治学方面的执著和见解,颇为学界称道。当年,《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一出版,立即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内经时代》虽非正式出版且印数很少,也使有关学界耳目一新。他与马堪温先生合著的《伤寒论新解》,更加证明师生二人在逻辑学、科学学和中西医热病学方面的造诣深厚。此外,以洪钧先生为主翻译的《希波克拉底文集》,至今仍然是唯一的西方古典医学名著中译本。当今医界,像他这样博古通今而又学贯中西的人是不可多得的。他的专著尤其别具一格。
赵洪钧的书为什么如此值得称道呢?
因为他的著作具有鲜明的个性。枯燥的内容,深奥的理论,在他的笔下常常变得深入浅出、澄明清澈,甚至妙趣横生、酣畅淋漓,因而可读性很强。更为难得的是,他敢破敢立,随时给人一种勇于面对真理的感染力。
这大约是燕赵精神的延续。看来,中医史上的七大学派中至少两大学派源自燕赵,不是偶然的。
然而,拿到这本书稿,还是觉得出乎意外。粗粗翻过一两讲,立即发现,作者功力和花费的心血非同一般。看来,作者被视为传奇人物,不无道理。以他的经历和近年来的条件——年过五旬、没有公职、住在乡下、自食其力、远离学术中心、没有任何资助,还能坚持十年做完这样难度很大的研究,这种精神非常难能可贵。所以,无论是否赞同作者的见解,本书都值得一读。
毫无疑问,洪钧先生是主张中西医结合的。在他看来,中西医结合是继承发扬中医必由之路。
不少同道可能不大赞同上种看法,这是正常现象。我们相信,讨论如何继承发扬中医,应该提倡百家争鸣。只有在宽松的气氛中,才能凝聚出真知灼见。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中医文化热。人们纷纷提出振兴之道。
为什么要振兴中医呢?
我认为,其目的或意义有三。
首先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众健康。
其次是为了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瑰宝。
最后才是顾及业者的切身利益和感情需要。
如果把这个顺序弄颠倒,出发点就不是理智的,必然会误入歧途。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中医的社会功能从来都是保护人民健康。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不是文物,不是纯哲学,也不是修炼秘方,而属于科学技术。
科学从来不是孤立的,中医的奠基和发展就是随时汲取古代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结果——包括随时汲取来自域外的知识。
于是,当代中医不应该也不可能无视当代科学——包括当代医学的存在。
当代医学及其靠山当代科学,是中医生存乃至发展的新土壤和新环境。
当然,继承、整理和发扬中医,也需要深研国学或旧学。近年出版了不少从传统文化角度阐发中医的著作。看过此类著作的读者,再看本书,就不难发现作者的旧学功底。
包括本书在内,洪钧先生问世的著作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最多只能算是理论家。实则并非如此。由于从事过各主要临床学科的实际工作,壮年之前,以西医为主,近十多年来,以中医为主,还有长期在海外从事中医临床的经历,他觉得最熟悉而且注重的倒是临床。用他的话说,近年来主要靠中医临床吃饭。所以,凡是涉及临床的地方,他不会说外行话。
笔者与洪钧先生订交20年,不敢谬托知己,但对他的人品、学问和创新勇气甚为钦佩。近10年来,他谋生故里,久处江湖之远。然而,他从未愧对学者的良知,陆续发表的文字无不振聋发聩。不久前造访这位老朋友时,亲见乡人对他十分敬重。白天他忙于诊务,夜阑更深,还在整理医案或文稿。他的收笔之作《医学中西结合录》,拟介绍1000个最有心得的中西医结合病案,把毕生经验献给医界。
倘问:本书中哪一讲最值得一读呢?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任何一讲是败笔。
如果非要推荐几讲。可以这样说:
想深入研究中医经典及其与旧学的关系,请看第一、二、三、四、六讲。
欲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方面深造,请看第八、九、十、十一、十七、十八讲。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现代科学阐述中西医结合的独到见解,请看第五、七、十六讲。
当然,上述看法是否准确,还需要读者自己做出判断。
2
发表于 2007-1-31 16:34:2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首发】《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目录和编辑的话————赵洪钧先生南京报告稿之十八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topic=2302&start=72&show=175&man=
论坛发言人   头衔: 总版主
      
  民意测试结果:医理探源的宗旨是主张中医而不是中西医结合。
  2006/08/02 01:31pm 
3
发表于 2007-2-1 03:49:3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首发】《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目录和编辑的话————赵洪钧先生南京报告稿之十八

那么,凡是出现一个西医字眼儿的东西,都删去!
4
发表于 2007-2-1 11:41:3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首发】《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目录和编辑的话————赵洪钧先生南京报告稿之十八

复代肖言老先生,不必动怒,这与您的学术探讨有积极意义无关,只与学术分类有关,相关的学术文贴有相关的归类区域相信老先生还是理解的,就如老先生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美国演讲大获成功,取得无比殊荣,并不代表老先生在中国的农民大众面前重复同样的内容会得到多数人理解与支持一样,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相信老先生不会糊涂.
5
发表于 2007-2-6 02:20:2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首发】《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目录和编辑的话————赵洪钧先生南京报告稿之十八

怪不得没有几个人能驳王澄和张功耀,因为非中西医结合地驳他不可。
6
发表于 2007-5-20 08:44:3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首发】《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目录和编辑的话————赵洪钧先生南京报告稿之十八

张功耀、方舟子等人不值一驳:
    张功耀在中医旧理论中找错漏,从而全面否定中医。他不从中医临床实践中寻求真理,还说自己是搞科学之学,真是笑话。
    方舟子用西医的眼镜看世界,他看不到的都是不科学。
    本人的<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一文,足以回敬谩骂中医的那些博士、教授。整个世界的疾病观念都有问题,中医学不冤才怪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6 23:53 , Processed in 0.0712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