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颜德馨教授论治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5 20:1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颜德馨教授论治学
□ 韩天雄  邢斌  颜新  窦丹波 杨志敏
  根据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及上海市首席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的计划,作为颜德馨教授的学生,我们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进行了多次访谈。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我们着重请教了颜德馨教授有关中医治学问题。现根据访谈资料整理如下。
  学生:颜老,您70余年行医,上下求索,勇探未知。20世纪50年代您从事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研究,首创白血病的分型证治;60年代,开展对瘀血证的探讨,首提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70年代,您对疑难杂病证的治则进行摸索,创立了衡法理论;80年代,主持中药延缓衰老的科研工作,首倡“气虚血瘀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的论点。您在学术上所以不断创新立说,这与您立足继承,勤于实践,注重科研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今天能否请您谈一下这一路走来的感触?
  颜老:常有青年医生询问我治学之要点,我认为在谈论治学方法前必须首先明确治学之目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名著《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里讲的这个“诚”字,不仅是诚信、诚实的概念,还含有对事业的忠诚,对信仰的虔诚。我们现在学习继承中医,就是首先要做到“诚”系中医,要有为光大中医事业不畏艰难,倾注心力的意志和目的,“志不坚者智不达”,这是中医治学的首要条件。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成。一个好的中医接班人不单要看他有没有悟性,更重要的是看他能不能拒绝诱惑,有没有一颗献身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决心,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是不是“德艺双馨”。“德艺双馨”应是每一位医生必有的素质,我们要以这四个字来“三省吾身”,如果你衡量自己不足,看到这四个字就会脸红,那就应该虚心学习,迎头赶上。
  学生:颜老,您刚才谈到的是作为一个中医接班人治学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环境下尤显重要。有了正确的治学目的之后,您还采取了哪些治学方法呢?
  颜老:从古至今,诸家名医治学方法众多,我个人体会最深的主要有三:
  一、创新必须与继承相结合  中医药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还远远未被阐明和发扬,要在学术上有所创新,首先必须立足于继承。我不同意一谈继承就谓之守旧,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现有科学的发扬和延伸,丢开中医的理论体系,去侈谈发扬中医,无异是舍本逐末。要认识和发展中医,首先必须学习它,研究它,了解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及其内在规律,而不能凭主观臆断而斥之为糟粕,只有通过探求未知使之成为已知,才是正确的治学方法。我根据自已学医的实践,把继承方法归纳为“猛火煮慢火温”6个字,所谓猛火煮,就是强调要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通过泛读强记,打好理论基础的根底;所谓慢火温,就是读书学习一定要独立思考,反复研习,学习前人的著作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必须深思苦悟,才能有所收获,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古代医籍时不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而要多开动脑筋,多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分清瑕瑜,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理论研究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多读书能扩大视界,开拓思路,多临证则能辨别是非,增长学识,因此只有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创新。我自幼跟家父学医,以后又在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博览了众多的先贤名著,还先后向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等名家请教,从医70余年,始终不渝地坚持参加临床工作,由此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学术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在临床实践中酝酿新理论,新观点,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例如,中医素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但我在临床上却发现诸多疾病与血瘀有关,尤其是一些久病、怪病者都有明显的瘀血证,通过临床观察及甲皱循环、血液流变性等实验,证实这些患者确有瘀血存在,于是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论点;我根据“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说,验之于临床与实验,发现活血化瘀疗法确能改善机体内环境,消除体内积瘀,纠正脏腑虚衰,使机体由不平衡状态达到新的平衡,因此提出“衡法”理论,并以此法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疗效。
  三、科学研究必须与中医特色相结合  数十年来,我参与主持了多项科研工作,如《瘀血与衰老的关系》、《怪病必有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衡法冲剂对久病、怪病的疗效观察》、《消瘤丸治疗血管瘤的临床研究》等。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传统特色的医学科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具体表现在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辨证论治的完整性,理法方药的系统性。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能否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发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是其成败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实验室到实验室的脱离实践的做法,坚持选择符合中医药学特色的实验方法,借助这些实验方法来阐明其医理进而对传统理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瘀血与衰老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工作就是从发掘中医特色开始的。当时综观文献,论述人体衰老均谓脾肾虚损所致,但我与科研小组却发现人体进入老年后,普遍出现皮肤粗糙、巩膜混浊、舌质紫暗等瘀血现象,一些常见的老年病的发病也都与瘀血有关,结合中医的气血学说,素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之说,于是大胆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在于气虚血瘀”。经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等一系列研究,证实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为延缓人体衰老提供了新的途径。
  学生:颜老,有了正确的治学目的与方法是否就可以学好中医?
  颜老:还需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中医学流派众多,应善于学习历代各家之精华,不论派别,兼收并蓄,取诸人之所长,去诸人之所短,绝不应闭门自守,有门户之见。此外,当今学术界腐败成风,首席科学家、特约教授可以等价买卖,专家大师亦可自封,地区、科别之间互相各道短长,为智者所不齿。我不尽由此想起3位故人,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听。记得我在1978年撰文提出“瘀血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的新观点,在中医界的反响褒贬不一。当时上海医坛以研究活血化瘀著称的有刘树农、姜春华、王玉润三教授。刘宗张从正去邪观点,故誉我文为“案头之师”,深受鼓舞。姜、王与我私交甚笃,然皆非之。凡六易春秋,复与姜公值雁荡山之讲学会议,他忽正色于我:“此后我不再研究活血化瘀了,望善为之!”语多嘉勉。复数载,玉润兄在龙柏饭店召开科研评审会议,畅论治学之道,称颂“衡法”具生命力,而以往昔之否定引为内疚。此事我一直铭记在心,曾撰文志感,鞭策自己。三老皆先后作古,他们实事求是之治学态度,堪为后学师表。为医者,自当谦虚谨慎,牢记“满招损,谦受益”之古训,事败不推卸责任,功成不掠人之美才是。
2
发表于 2006-9-16 10:14:5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颜德馨教授论治学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9/15 08:17pm 发表的内容:“德艺双馨”应是每一位医生必有的素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5:20 , Processed in 0.0826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