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不能成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6 17:5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不能成立
“中医”这个词,它过去的含义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类医生的称呼,古代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生名称有“上工”、“中工”与“下工”三种称谓,后来孙思邈又把|称做“上医”、“中医”与“下医”。而现在“中医”这个词,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和古代“中医”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医学由于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简称“西医”。在西医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谈到医学就是传统的中国医学,没有必要专门提示出中国传统医学,所以没有“中医”这个词。因此“中医”这个词的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产生年代应该与西医传入中国的年代相差无几。中国传统医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西医没有传入以前,国人看病找医生就是找中国传统医学的医生看病,并不需要非强调中医不可,故把中国传统医学称为“中医”这个专用词是近代才产生的,满打满算也不过几百年的历史。
近几年有一个词叫“中医治未病”,这个词近来很火,在过去的文献里人们只查到了“圣人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上医治未病”。有了中医这个词的几百年里,也没有查到“中医治未病”这个词。再查我们发现这个词出现在2007年1 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之后。
吴仪当时是这样说的:“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病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的凸现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吴仪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中医学的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它是预防和保健的医学,是防病于未然。这里的未病就是无病,就是谈健康人体如何养生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医学里“上工治未病”的养生理念和养生方法,教育普及到全国民众,使大家身体健壮,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的目的。这就是吴仪对中医药界的希望和要求。关于“上工治未病的”养生理念和方法我们有专门的文章论述。
时膈4个月,2007年5 月,王琦教授出版了他的一本著作《中医治未病解读》,提出了“中医治未病”这个词。“上工治未病”变成了“中医治未病”。上工不再是治未病的主体,而置换成了中医,这里的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所有的中医医生,自然就包括了上医(上工)、中医(中工)和下医(下工),中国传统医学就只能治未病了。要使这个概念能够成立,就必须对未病的概念进行扩展。必须把中医的预防养生学和中医的治疗学都包括在内。
在《中医治未病解读》,王琦教授开始定义未病的概念 。在该书的(04页)他说: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症状,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还没有达到“显化”的程度。长期以来,对处于这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现在,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已经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识别、诊断和治疗了。再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人体的健康状况,在内经里分为未病与已病,药王孙思邈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王教授把未病定义为无病、病而未发和已病未传。是把人体有病、无病的健康状况都说成了未病,中医学就没有疾病了。很显然把“上工治未病”换成“中医治未病”在概念上是非常错误的。未病就是无病。已病就是有病,未与已、无与有是反义词,如果无、有不分就是就是青红不分、皂白不辨,是无法厘清问题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7:56 , Processed in 0.0521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