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以科学的态度推进中西医配合--致陈可冀先生的公开信
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因为他们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 中西医结合学派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1 病证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
2 证本质研究';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研究
可以看出:是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即以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尽管取得了许多"科学"成果,仍然结而不合.这是因为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
自从库恩提出“不同的科学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之后,就一直在争论,究竟牛顿力学与相对论能不能“通约”,库恩的弟子对其学说作了修正与补充。但是所有的争论都没有把“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放在一起考虑,没有充分认识到系统进化的机制是涵盖、包容与扬弃,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系统的进化是因为参考系的改变。当采用西方文化、价值观、西医为参考系观察、研究东方的文化、价值观、中医时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那是因为东方文化采用的参考系与西方不同。当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其共同参考系时,二者就能够融合。融合不是“通约”,融合是进化,是涵盖、包容与扬弃。融合之后形成的是新的理论体系,新理论与原来旧理论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这就是一体化与多样化,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东方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化,东西方文化、哲学、医学未能融合,首先是因为人们始终以西方文化为参考系研究东方文化,试图以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其次是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现代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属于完全不同的社会,二者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初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其标志是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不可通约性,而现代社会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存在的社会,是一个伟大的过渡时期。所以现代社会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现代医学、现代科学不等于西方医学、西方科学,而许多科学家有意或无意地认为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就是西方科学与西医,而没有认识到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现代医学既不是西医也不是中医,只有在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中西医的融合。
2006年12月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一书的下篇《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是西医感染病学与中医外感热病学(包括伤寒与温病)融合后形成的新的医学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一个例证,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例证。《内经•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指的是广义的伤寒,包括了温病在内,现代许多学者认为《伤寒论》与温病应当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因为它们都是研究外感热病的。热病实际上是指具有发热表现的疾病,西医认为:发热,无论是急性、慢性或者原因不明的发热其原因主要是感染。西医感染病学把传染病、寄生虫病都包括在内,所以西医感染病学与中医外感热病学研究的是同一类疾病。医学理论体系属于概念体系,是由概念以及理论构架组成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之所以未能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事物(疾病)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自由流易,使得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要实现不同的理论体系的融合,首先要找到它们的共同参考系,把不同理论体系的概念及理论构架分别统一起来,不同的理论体系才能够融合。临床医学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西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检查。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所不同的是,中医没有各种实验检查,西医没有脉象和舌象。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具有的共同参考系。在临床上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证态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体系,通过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西医感染病中的所有病理状态在中医外感热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证,反之亦然。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