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267-272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2-26 20:4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7]
    评注:这条是小柴胡汤证的禁忌。在孙本《伤寒论》中也有,应该是王叔和将桂枝汤证的禁忌又套用到小柴胡汤证了。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68]
    评注:这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与阳明篇中的189、219、221、231条相似,应该都是医经家的临床见闻,而且多被王叔和加工了。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
    评注:其中“此为阳去入阴故也”的阴与阳,明显是指表、里。但“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症状只有:发热与躁烦,所以无法确定治疗方案。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271]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

    评注:270条与271条明显是六经传变的内容,272条是少阳病的欲解时,都是医经家的言论!
2
发表于 2022-2-28 17:53:41 | 只看该作者
267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解读】
少阳病禁忌用吐、下、发汗、温针等方法,如果误用,当小柴胡汤证仍然存在时,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当柴胡汤证不存在而且出现谵语等变证时,此为坏病,因为病情复杂,应当根据病情决定治疗方法。
268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词解】
上关上:指脉象浮大而长,溢出关部上至寸口的意思。
【解读】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都有三阳合病,其差别是以那一经为主,本条在少阳病中的三阳合病,是以少阳病为主的三阳合病。余类推。
【提示】
以下269条、270条、271条、272条,是根据临床表现与时间来判断疾病的进退与痊愈。时间节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有一定的关系,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感染病的发生、流行与季节有关;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有自愈倾向,自愈的时间大约是七天;内毒素血症发热、谵语及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大多在下午及前半夜加重,后半夜及上午病情比较平稳;这些规律不仅被临床实践所证实,而且逐渐被现代科学阐明其机理。
季节与感染病的关系西医已经研究的比较明确,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历集中在7、8、9三个月,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的不同,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在7~8月,而东北地区则在8~9月,均与蚊虫密度相一致。胃肠道感染多发生在夏秋季、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冬春季、流行性出血热多发生在秋冬季等。季节与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不仅作用于病原体,同时作用于人体,使人体发生感染病。病原体单独不可能引起感染病,病原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能使人体感染的外部致病体。中医认为,外感热病(包括温病在内的广义伤寒论)的病因是外邪,外邪有六种,称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刘河间倡导“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也就是说,风、寒、暑、湿、燥、火都能引起热证,因此,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都是指的广义伤寒论。所以,外邪的概念概括了病原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及其对人体的致病作用。疟原虫引起疟疾病时,单单以疟原虫是疟疾病的病因,是不确切的:首先,夏秋季节,蚊虫密度增高,疟原虫在蚊虫体内增殖,这是季节对于病原体的作用;其次,夏秋季节,天气炎热,衣被单薄甚至裸体而卧,蚊虫有机会叮咬人体,这是季节对于入体的作用;夏秋季节,各种劳作较多,增加了与蚊虫接触的机会,是发生疟疾的有利因素。如果室内有空调,没有蚊虫,或者在这一城市没有疟疾病人,具有这些社会因素,就不会发生疟疾,这是社会因素对于病原体及人体的作用。所以任何感染病的发病,都是由一个复合的致病体引起的。这个复合的致病体就是外邪,外邪本身就包含着季节、时间因素在内。
在《伤寒论》中,以“三日”为基数,三日的倍数包括五六日、六七日,以及六七日的倍数十二日至十五日,都是疾病的转折点。这些日数都是大约数,是经过无数次临床观察抽象出来的,疾病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按照日数发展、传变,影响疾病发展的变数太多,但是疾病过程的发展是不均匀的,是有阶段性的,这个阶段性与三日、六七日、十二日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上述说法有没有科学的根据,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西医也观察到,感冒发病后2~3日症状达到最高峰,病期一般不超过5~7天,体弱者不超过两周。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其潜伏期一般为1~3日(数小时至4天),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可达39~40度)、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一般持续2~3天后渐退,全身症状逐渐好转,再没有出现其它器官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与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以及270条、271条是一致的。186 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意思是从太阳病开始,到阳明病出现大约需要三天的时间,说明阳明病的潜伏期大约是3天。这说明中、西医对疾病发展的观察都是客观的,感染病发生转折一般在发病后3日左右,这是临床观察的总结,并不是实验的结论。这对于临床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69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词解】
阳去入阴:太阳表邪已去而入里的意思。“里”包括阳明病、少阳病以及三阴病。
270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
271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272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词解】
寅至辰:黎明至早晨。即3~9时。
【解读】
《伤寒论》中的六经病欲解时,有明确的昼夜规律。太阳病欲解时,9~15时;阳明病,15~21时;少阳病,3~9时;太阴病,21时至次日3时;少阴病,23时至次日5时;厥阴病,1~6时。这种规律性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能被科学实验所证明?如果现在还没有被科学实验所证明,是否能说明这种规律性不存在?这些问题目前还不好回答,有待科学的发展去解决,至少现在还不能否定它。况且,《伤寒论》中的“欲解时”并不完全是按照理论推算出来的,太阳病欲解时为9时至15时,这是一日中阳气最隆盛的时候,太阳病得本经之旺气而解;少阴病并不解于阴盛之时,而解于子、丑、寅阳气生长之时。余无言认为:“此不过示明中医三阳三阴病自解之大概而已,然而不敢信之也。……其三阳三阴自解之时间距离,亦有偏重之嫌,殊难自圆其说。此种说法,可算是中医书中之一个绝大的谜,盖六经之传,尚无定轨,病之自解,岂可准时以计,而一无错误耶?不过病果自解,每在第七日,以时计算,每每约在六个24小时左右。徵诸实验,此则无疑者也。”无论中医、西医都在将信将疑之间。
人体疾病是非常复杂的系统与过程。对于如此复杂的系统与过程中的“状态”的判断,即中医证的诊断、西医病理状态的诊断,或者说证态的诊断,需要许多证据(状态变量)包括症状、体征、各种实验检查、脉象、舌象等,证态在疾病过程中的时间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状态变量,仅此而已,不能无限夸大时间规律的作用,也不能否定这种规律性的存在。
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部分:①少阳病的提纲:口苦、咽干、目弦;②少阳病的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③少阳病的副证: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1)少阳病的提纲:口苦、咽干、目弦,还包括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这是一组头面部症状。
(2)少阳病的主证,在太阳病中篇已经证明,少阳证与肝、胆、胰的感染是一个证态。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是一个证态;大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的急性炎症是一个证态。
(3)少阳病的副证几乎包含了人体各脏腑的病理表现。
中医认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小柴胡汤证即少阳病的主证,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是一个证态;广义的小柴胡汤证即少阳病的副证,几乎包含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亚急性、慢性炎症。
中医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如伤寒、小柴胡汤证等,这与中华文学有关,中国诗词、对联的对仗就有广对与严对,严对要求严格,要求地理名词对地理名词、天文名词对天文名词、时间名词对时间名词、花卉名词对花卉名词;广对就不那么严格,只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就可以了。中医学中的许多概念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与西医学中的概念不同,西医学中的概念都有明确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都有比较明确的约定。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首先中医学者要把每一个中医学概念界定清楚,用明确的、规范的现代汉语界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二步,以已经界定的中医学概念与西医现代医学相比较,找到与之相同的概念;第三步则是中西医理论构架的融合。
关于六经本质的争论,至今没有统一,其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参考系,有人用经络为参考系,有人用脏腑为参考系,有人用八纲为参考系,有人用征候群为参考系,有人用时空结构为参考系,因此各自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某种目的,选择某一参考系,是论证某一理论的前提。首先要把张仲景写作《伤寒论》的目的和采用的参考系搞清楚,其次要把大多数学者认识一致的观点作为参考系,这样再讨论六经的本质就容易得出统一的认识。
《伤寒论》是把所有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规律,所以六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经既是这个连续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是独立的某种体质;外邪一般首先侵犯太阳经,循经相传,也可以直接作用于本经引起该经的病变;每一经病又分为许多证,证与证之间、病与病之间、经与经之间、证与病之间有着广泛的有机联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由于这些复杂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六经病分类的系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18 , Processed in 0.0696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