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 第10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8 09:0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6 07:09 编辑

第10条
【原文】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 半升(洗)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人参 三两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  甘草 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
  症见上有呕吐、中有心下痞、下有肠鸣的三焦病症。其病机由于脾胃气虚,升降失序,痰饮内停,塞于中焦,故心下痞;中气已伤,痞塞不运,痰浊上逆则作呕吐;水气下利则肠鸣漉漉有声。这种寒热错杂,中焦痞阻,胃失和降而上逆作呕,脾失升清而下陷肠鸣或泄泻,以治中为法,水升火降,而留者去,虚者实。方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扶正祛邪。方中半夏、干姜辛开温散、降浊除痞;黄芩、黄连苦寒降火,泄其结热;人参、甘草、大枣温补中气,脾健则能升,胃和则能降。此方寒热并用,清补兼施,故能交通阴阳,使诸症痊愈。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寒热错杂的呕吐证治。
【参考】
  [按语] 本方不仅在临床上应用较广,其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之法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影响。临证掌握其制方原则,与其病机相同者均可应用。
  [临床应用] 凡呕而肠鸣,或呕而下利,伴有心下痞闷者,本方用之多效。如心下痞按之痛,舌苔黄腻者,可与小陷胸汤合用;本方治疗多种胃肠道疾患,如浅表性胃炎、寒热挟杂但以热象为主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有均良好效果;本方加藕节、白及、花蕊石等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本方对心火与脾湿搏结所致的口腔粘膜溃疡亦有一定疗效。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邪气乘虚陷入心下,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枣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通阴阳上下之用也。”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15:16:08 | 只看该作者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化裁方比较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3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15:26:11 | 只看该作者
        此处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胃脘,心下,西医是指: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的病变。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4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15:30:32 | 只看该作者
        痞之为病,如钱潢所言:“阴阳参错,寒热分争,虚实更互,变见不测,病情至此,非唯治疗之难,而审察之尤不易也”。就半夏泻心汤证而言,亦是如此。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应包括二个方面。其一是寒热交结。寒热之致,可因外邪入里化热,苦寒攻里伤阳,热自外入,寒自内生,结于胃脘但又不可拘于外邪内陷之说,临床所见,多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致。脾升胃降,枢纽运转,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反之,脾胃戕伤,升降失司,中焦阻滞。就脾胃生理特点而言,脾恶湿,易为湿困而伤阳,阳虚则内寒;胃恶燥,阳明经多气多血,易于化热,因此,寒热互见是中焦病变的特点。寒热互结,气机不畅,又是导致痞证的重要原因。其二是虚实夹杂。结胸与痞证虽同为误下所致,但结胸属实,为热与水、痰互结;痞为虚中夹实,其结为轻。如方有执所说:“结胸乃其变之重者,以其重而结于胸,故从大陷胸汤,痞则其变之轻者,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那么,半夏泻心汤证所夹之邪又指何而言?半夏泻心汤可治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而致痞者。曾治一湿温发热,久延不愈,而兼心下痞满症状的患者,用本方迅速收到痞消热退之效。由此联想到李东垣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与本方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药物组成来看,二者基本上皆以苦、辛、甘为主。

    半夏泻心汤以黄芩、黄连苦降泄热,用半夏、干姜辛开通痞,伍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是方寒温并用,补兼开泄,正系针对脾胃本虚,升降失常,寒热夹杂而设,补脾胃以治本,中气得和,上下得通,则痞消热已。半夏、干姜之辛能散结,芩、连之苦能泄热,虽为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益中气则可助其药力。苦降与辛开,又可清热、化温、散寒以治标,有助脾胃之升降,行其运转之能,使结散痞消。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以人参、黄芪、炙甘草、苍术,甘温益气、健脾燥湿;以黄连、黄芩、石膏,苦寒甘寒清热泻火;以羌活、柴胡、升麻,辛散升阳、化湿,其药味组成与半夏泻心汤虽有出入,而组方之义却基本一致。二方皆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要,但半夏泻心汤升阳之力不足;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之力较强,但降胃之力略嫌不足。然二者都是针对寒热并见、虚实夹杂之证而设,病机实乃相似。李东垣之所谓阴火,包括脾胃内伤,升降失常,湿热困阻中焦,上薰于心,致心火不降而旺于上,所以,他提出“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半夏泻心汤之所谓泻心,正可通过清化中焦温热,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则心火随之而降,达到退热之目的。由上可以看出,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取意于仲景半夏泻心汤,是对本方运用的创新和发展。

       辨析病机,当以临床症状为依据。半夏泻心汤证,一般以胃脘部痞塞不通,但满而不痛,按之自濡为特点。除《伤寒论》所述症状外,《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提出“呕而肠鸣”

          从临床运用来看,虽无呕利症状,但以心窝部痞满为主者,亦可选用。临床运用本方,也不必拘于痞之一证,凡辨证属中焦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者,均可采用。有时,不见心下痞满,而以嘈杂不适为主症者,亦可选用。若痛者可加用芍药甘草汤,吞酸可加用左金丸,大便秘者可加制大黄,胃火盛者可加蒲公英,重用黄连(或代以马尾连)。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15:54:43 | 只看该作者
     心下痞
     一、  病变部位:
       《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指感染性疾病中的胃肠道病变,诸如:急慢性胃肠道感染,胃肠道传染病的前驱期,其他传染病的胃肠道症状等等。
       《金匮要略》中的半夏泻心汤证,是指内伤杂病中的胃肠道临床表现,集中在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的病变。
   二、病变性质:寒热交结、虚实夹杂。
          1      结胸与痞证虽同为误下所致,但结胸属实,为热与水、痰互结;痞为虚中夹实,其结为轻。如方有执所说:“结胸乃其变之重者,以其重而结于胸,故从大陷胸汤,痞则其变之轻者,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以溃疡病为例:长期、慢性溃疡病反复发作,属于痞证;溃疡病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即热实结胸证。所以如方有执所说:“结胸乃其变之重者,以其重而结于胸,故从大陷胸汤,痞则其变之轻者,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这是《伤寒论》中的五泻心汤证。另外各种传染病中的胃肠道病变,都可能是五泻心汤证。
           2      《金匮要略》中的痞证,属于内伤杂病,即西医的非感染性疾病。胃炎十二指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心身疾病胃肠道病变、肝胆疾病的胃肠道症状等等。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15:58:02 | 只看该作者
      
会用半夏泻心汤,你就是半个中医了
千古奇方
治胃第一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9:23 , Processed in 0.0838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