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70|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1-1 10:5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满月圆在 2003/11/01 10:58am 第 1 次编辑]

  引子
   
     经验事实给(科学家)规定的外部条件,不容许他在构造他的概念世界的时候过分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因而,从一个有体系的认识论者看来,他必定象一个肆无忌惮的无政府主义者……  

                                           ---爱因斯坦---
2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11:18:0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所谓科学反思传统,指近代以来西方对如何获得真知或评价真理的不同认识。它是关于科学认识论的学问,在西方属于科学哲学,我国目前更习惯称作自然辩证法。
  直到上世纪中叶,科学界对真理的看法还是绝对的单值的,那时还没有比较全面的科学真理评价学说。
  如何评价科学真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以真理的标准而言,读者很可能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们已有唯一的标准,其实不然。即以中医而论,许多读者不会因为一次甚或多次按传统理论治病失败而坚决放弃它。人们会说那是没有学好中医,或者尽力对传统理论进行某些补充以便解释为什么会失败。所以,即便在纯自然科学领域,许多人也很难放弃虽然已经落后但为自己熟悉的理论。假如是关乎政治和信仰的社会科学理论,其真理性更不是一场笔墨官司或几个反驳证据就可推翻。这岂不是说真理等于权势支持的思想或习惯性信仰了吗!笔者自然不这样看,不过,直至今日,许多人实际上在信奉这样的标准。
  
3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11:26:2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西方科学反思传统分两大派。有人称之为科学传统和技术传统;有人称之为唯理论传统和经验论传统;有人叫哲人传统和匠人传统。简单说来,就是一派重视理性思考,一派重视经验验证。
  东方习惯按唯心、唯物看认识论,而且暗示前者必然谬误,后者一般正确。实际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并非与唯心、唯物分别等价。也不能说他们分别绝对谬误或正确。
4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11:44:2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这两类传统在中医发展史早期是有的。比如,《汉书.艺文志》将医书分为医经和经方,前者属于科学或唯理论传统的作品;后者属于技术和经验论传统作品。
  中医公认《伤寒论》为经方之主,那么,仲景岂非技术专家或经验论者了?实则非然。古人已承认:“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具备,唯仲景此书。”(《伤寒论条辩.跋)这一判断虽失之绝对,但仲景完成了第一个理法方药具备并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辩证论治体系并不过分。中医所谓“法”,即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谓“方”,即医疗技术知识。仲景正是将当时的唯理论传统与经验传统所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12:04:3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然而,后世中医未能充分继承并发扬科学反思传统。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直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才受到震动。
  应该说,近代中西医遭遇战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机遇。
  出现对立面,是科学的幸运,因为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科学突破或飞跃。这是科学哲学用武之时。
  令人遗憾的是,科学反思传统至今在我国未能良好发育。
  (待续)
6
发表于 2003-11-1 14:08:4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请续下文。谢谢江满月圆 先生!
这是一种极好的理论探讨——科学地“反思传统”——传统,需要反思,尤其需要科学的反思。
“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直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才受到震动”
——关于这点,在下的一己之见,不知当否:西医的传入中国,确实是使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受到了震动,但是,它的正确性,中医学理论核心的正确性,却是毋庸置疑(不是不容怀疑,更不是“不允许怀疑”)。“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这句话,说得有些唐突,“不允许”三个字,让人觉得那是“一手遮天”,“《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的说法,也让人觉得不全是褒义。请先生在措词上予以考虑。
“应该说,近代中西医遭遇战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机遇。
出现对立面,是科学的幸运”
——这话我赞成!虽然,不一定就是“对立面”,但如果说是“同行”,是竞争对手,却不为过,而竞争机制的引入,无论如何,都是好事。
当没有竞争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中医学的发展,如何?好像是自从有汉,至今未有根本上的理论发展;一旦有了竞争对手,怎样了?只要打开Google搜一搜,或者只是看一看本论坛,就可以知道,中医理论的反思,科学的反思,是如何地正在进行!
可能是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实际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理论的发展。
科学地反思传统,理性地梳理传统!

7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22:05:0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科学反思精神与近代科学精神一致,本质上是一种怀疑精神,是对立面争论的精神。持不同认识论观点的双方,都设法追求并维护本方知识的可靠性、确定性,即各有自己的真理标准,而批判对方的标准。提倡怀疑精神,对学术上的对立面又持宽容态度是科学进步的必要条件。这就是我们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惜实际上我们习惯于用思想大一统观念看问题,长期不允许对立面存在。
 不同科学反思传统,实际上是不同认识论流派或不同哲学流派对知识或真理的看法。
 所以,在简介西方科学哲学流派前,笔者先就我国的情况说几句科学与哲学通俗谈。
8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23:13:3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在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时,有一个尖锐的问题待回答,即哲学是科学的管家婆、助产妇或仆妇?历史证明,哲学扮演科学的管家婆角色时--这样的哲学往往是权势支持的意识形态--科学发展便大受遏制,甚至造成科学精神窒息。因此,当科学界一致刻意迎合某种哲学观念,不再能听到异样的声音时,情况便很不妙。这并非否定哲学对科学的正面推动作用。目前似乎没有著名科学家公开持排斥哲学的观点。怀特海说:“哲学具有批评宇宙的功用。……假如我对哲学的功用没有看错的话,它便是一切知识活动中最富有成效的一种”。据笔者理解,维也纳学派打着行而上学的旗号,实际上否定了哲学的科学指导意义。他们的哲学便是逻辑学。石克里说:“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它虽然不是一门科学,但仍然是很有意义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今后可以像从前一样被尊为科学的女王”。关于科学女王的看法正确与否姑且勿论。他又说:“在古代,真正说来一直到近代,哲学只不过等于每一种纯理论科学研究”,倒颇有见地,因为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或总结。可以说哲学是关于理论的理论。它与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说:“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又说:“象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与古时哲学与科学分不清并不矛盾。在两者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后者才是真正的原动力。自然笔者也不赞成科学变成哲学的管家婆。只要二者尚未完全融合,我们最好视它们互为助产妇。
  浅见以为,既然对立统一是普遍规律,就因该承认唯心于唯物也是对立统一的。为建立一种宽松的科学气氛,我们只需反对两种哲学:一种是认为人类不必也不可能认识世界;另一种是认为人类已经完全认识了世界,不必再认识。除此之外,我们不但允许、而且应该鼓励人们按照各种哲学去认识世界。自然科学家总是属于那种渴求知识的人,我们不必担心宽松的气氛会使他们变成懒汉。
  (待续)
9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23:39:4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上述浅见对我国科学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经有人指出:“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注重。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苏联著名物理学家皮卡察甚至提出,科学技术水平将是最终决定两种社会制度的决定因素:假如按人口平均产量有限度,这个限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制度下都能达到,那么,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社会制度将会获胜。生产率和劳动条件决定于工艺完善,而工艺由学者们研制,所以科学工作水平最高的社会制度将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竞赛中,为科学发展创造较好条件的社会制度将获得胜利!”
  如果说上述看法将科学与政治联系值得商榷,那么,中西医并存意味着科学竞赛是许多人早就承认的。假如,中医界内部首先不能为科学发展创造较好的条件,那么,中医最终被淘汰便是无足惊异的。
  西方科学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获得的知识才可靠、准确?怎样评价科学真理?下举两类传统的学者们的看法,真是大相径庭。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23:57:1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唯理论传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柏拉图,近代以来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他们认为感官知觉常不可靠,为寻求知识的确定性(即科学性或真理性)必须从一些绝对可靠的最初原理出发,这些原理在他们看来是先验的或天启的,可以从澄明的心灵中发现。在他们看来,建立体系的标准逻辑方法是演绎法。这方面登峰造极的是黑格尔。他把逻辑看成基本科学,说:“逻辑是纯科学,即全面发展的纯粹知识”,必须以逻辑作为科学的开端。唯理论代表人物多属唯心主义哲学家,但这不等于他们对科学无贡献。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莱布尼兹发现微积分(他们二人并提出与牛顿相竞争的物理体系)、康德提出天体形成的星云假说等,均为当代学界熟知。不过,总的来说,他们的成就在数学和逻辑学等抽象科学方面。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0 01:05 , Processed in 0.0689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