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气化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8-8-28 16:11:40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8-26 10:12
要明了中医的气化,首先要掌握气化观。

也就是说,古人是怎么认识事物的。气的原始含义就是空气,古人观 ...

气化离不开解剖,把气化和解剖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62
发表于 2018-8-28 16:15:17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8-26 10:23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 ...

有道理。
63
发表于 2018-8-28 16:18:56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8-26 12:08
一个中医气化,引经据典,指天画地,说了很多,总也说不清,还给人造成更多的迷惑,真是令人怅惘!天覆地载 ...

见仁见智地意会,永远不可能弄清楚中医概念。
64
发表于 2018-8-28 16:21:42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8-26 12:41
人的一生经历了生长壮老已,最后那里来又那里去,一生如梦。其实这里都经过了不断地气化。先天生人,后天 ...

人的一生经历了生长壮老已,最后那里来又那里去,一生如梦。其实这里都经过了不断地气化。先天生人,后天养人,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精,后天益气。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这些变化和过程都需要气化。

一一从千总阐述的内容来看,一言以蔽之,就是机体的新陈代谢,中医谓之气化。
…………………………
一言以蔽之,千总没有说新陈代谢是气化。
65
发表于 2018-8-28 16:33:07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8-26 13:01
气化

气化即气的运行变化,哲学上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变化,人体的气化是指 ...

百度吧,可以参考。
66
发表于 2018-8-28 16:43:43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8-28 06:31
“气”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三条线就像空中浮游的云气。金文②与小篆③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的形体,仍有 ...

“气”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三条线就像空中浮游的云气。金文②与小篆③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的形体,仍有云气之形象。比如《列子·天瑞》:“云雾也,风雨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也就是说:云雾和风雨等,都是积云气而成的自然现象。由“云气”又可引申为“天气”和“气候”之义。

随着精气学说的发展,(恐怕还有医家的贡献),以后“气”的下部又增加了个“米”字,表示水谷之气,还有的把“氣”则又加了“食”字旁成了异体字“餼”,更加明确(氣)和饮食相关。当时气、“氣”通用,但又是具有相对不同含义的两个字,所以《说文解字》两字都收录,并给与了不同的解释,同时也认为两个字是异体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之气与饮食之氣两个字逐渐合并成一个——“氣”,气字逐渐停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氣字既代表水谷之气,也表示天之云气,直到建国后实行简化字的时候,又将“氣”字写成“气”了。现代的 气字主要指的气体、空气,而饮食水谷之气的含义大多只存在于古代中医学的论述中。而不再在社会上流行。随着近代中医式微,在现代通用语中中医的饮食之氣已经讲得很少了。

气、氣含义的变迁代表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它内涵的不同认识
…………………………
好!
67
发表于 2018-8-28 20:04:14 | 只看该作者
[size=29.4389px]唐宗海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学来印证中医理论,认为中西医原理相同,各有短长,[size=29.4389px]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size=48.9417px]

[size=29.4389px]……早在中西医汇通时期,无数先贤就已经明确指出:中医的气化是中西医之间最重要的不同点。

[size=29.4389px]所以,欲治中医者,必须先明了中医的气化。[size=48.9417px]

[size=29.4389px]

[size=29.4389px]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8
发表于 2018-8-28 20:3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8-28 12:48 编辑

中西医汇通时期,生化学,特别是动态生化学阶段,还没有出世。

生化学比生理学发展及成熟较迟的多。

6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07:57:03 | 只看该作者
在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会议上宣讲中医的气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08:22:38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8-28 08:11
气化离不开解剖,把气化和解剖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气化离不开解剖是对的,《内经》也是非常重视解剖的,并且发展到了当时的高水平。《内经》关于人体部位名称的记载非常多,形成了非常复杂的解剖术语体系,很多已经现在不再使用,说明古人对人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在当时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进行了解剖学的探索和实践,医学脏器的名称大多是《内经》创立的。

不过,与西方解剖学不同,中医解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具体的气化过程服务的,气化才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另外,《内经》对解剖的论述,更侧重于脏器的毗邻关系和长度、时间变化的度量,而不侧重于记载脏器具体的形态结构,并不一定是古人没有看到,更可能是因为中医的理论结构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

西医来源于古希腊医学,属海洋文明,当时西方的几何学比较发达,对脏器的描述更侧重于形态结构;中医属于黄河文明,代数比西方发达,对数特别推崇,术数之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对数量的测量更侧重脏器之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哲学上古代西方是原子论,中医是精气学说,阴阳五行,中医解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气化的过程,中医对生命的研究始终贯彻了气化观,这是中医解剖和西医解剖很大的不同,也是中医脏腑和西医器官很大的不同。

所以,要明了中医,必须理解中医原始的气化观。到底古代的中医是怎么认识人体的,认识到了什么内容,这种认识有什么可贵之处,又有什么不足,这是中医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可惜的是,现代的中医基础理论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使中医误入了歧途。为什么这个时候了还要回归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很重要就是这个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8:05 , Processed in 0.1264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