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9-1 23:26 编辑
第9条【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词解】
前:指关前寸脉。
后:指关后尺脉。
【中医认为】
本条论述同一脉象,因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脉浮是病邪在表的反应,但必须是浮脉见于寸部,因寸部属阳主表,故寸脉浮,其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的表现。如果浮脉见于尺部,因尺部属阴主里,故尺脉浮,其病在里,一般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阳气不能潜藏的现象。还须指出,表证属实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有力;里证属虚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无力。
尺脉候肾,肾藏精主骨,腰为肾之外府,其脉贯脊。肾虚精髓不充,腰脊失养,故腰痛、背强、骨痿不能行走,甚则不能纳气归源,呼吸短促,濒于危笃之候,故云“极”。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前谓关前,后谓关后。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关前脉浮者,以阳居阳,故病在表。关后脉浮者,以阳居阴,故病在里;然虽在里而系阳脉,则为表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肠肾,而在腰背膝胫。而及其至,则必短气而极,所以然者,形伤不去,穷必及气,表病不除,久必归里也。” 腰背膝胫为“表之里”,肾不纳气为“里之里”可供参考。
【解读】 脉象与寸关尺的组合,例如:故寸脉浮,其病在表,故尺脉浮,其病在里,西医很难理解,很难解释。留给后人的智慧吧。 脉搏的形成与心脏跳动的强弱、频率、节律直接相关;与血管壁的硬度、紧张度相关;与血液的成分、粘稠度、容量相关。情绪变化、气候变化……外界因素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心脏的跳动,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到血管壁的紧张度、血液内的激素变化等等机制间接地影响脉搏的变化。能不能完美解释各种脉象,尚待研究。 脉象,也可以代表病机、证型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弦脉,在《伤寒论》中常常代表半表半里证、少阳证,在脏腑辨证中常常代表肝气郁结等等。 “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这是举例说明中医肾病的两种类型:1 是肾主骨,引起的腰背骨关节的疼痛性疾病,2 是肾不纳气。而在西医是指:1 腰背骨关节的疼痛性疾病,这是一大类病症;2 肾不纳气是指呼吸困难甚至于呼吸衰竭。在中医这两种疾病类型的治疗方剂都是肾气丸加减,属于肾病;而在西医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不同的疾病:1 是骨科疾病;2 是呼吸内科疾病。所以,在中西医比对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临床诊断治疗为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