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河:人体气血的中医解读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24 21:4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清河唐三。今天由我给大家带来新的课程。昨天我们讲完了天气在肺和大肠之间的表里周流,今天我们接着昨天的课程讲。
   肺分清气外出之后,余下的天气顺着阴脏下递,到达心脏之中。心脏也会像肺脏一样,从天气中分出一股清气,这股清气一个是用来养心,一个则是顺着心经,发往腠理,在心经络脉处,别入小肠经中,并沿小肠经,走向小肠腑,在到达小肠腑之后,这股被心脏分离出来的清气,达到了最浊状态。尔后小肠腑分浊,浊物顺二肠下排而出。在小肠分浊以后,相对较为清澈的气,留在了小肠腑,并从小肠腑,顺小肠经而出,流走小肠经,于小肠络脉处别回心经,顺心经注回心脏,有的气会从心脏回肺,从肺窍排出,有的则会从心的本窍排出体外,即从舌而出。
心分出的清气,是营气,主于生养心与小肠。小肠分浊后留下的清气,是卫气,主于抗外邪。脾脏亦是如此!心分清之后,余下之气入脾,脾再分清,即为营气,一为养脾,二则顺脾经外达,在脾经络脉处别入胃经,并沿胃经,注入胃腑,胃腑分浊气而出,下流二肠,
余下清气,即为卫气,回注胃经,别回脾经,再回脾脏。有顺脾脏上回心肺,而从心肺之窍外出者,亦有从脾脏本窍口外出者。脾分清气之后所留天气,下入肝脏,肝脏分清气外出,
即为营气,养护肝脏,注入肝经,发往腠理,于肝经络脉处,别注胆经,清气顺胆经注入胆腑,胆腑分浊物而出。
讲到这里,我们细化一个病,这个病就是结石病,我们都知道,胆这个地方是非常容易结石的。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和胆的这个分浊有很大关系。前面我们说,大肠小肠胃的分浊,都是可以从二肠下排而出的,这个是非常方便的,因为肠本身就是胃之下口。但是胆在分清之后,这个浊物的外排,确实非常的麻烦。肝胆位处三焦的下交叉口,内接脾胃之气血,下接膀胱两肾上达之水汽,正常情况下,这个地方是主上流的。但是浊物的上流却又非常的困难,下流膀胱和两肾,或者回流脾胃,又都是气机的逆行,从而使得肝胆处分浊之物极为难出,所以极容易形成积结,变作渐残物,而成结石。这是我们需要明白的,关于这个难题的处理,后面我们会专讲,这里只将这个重要成因讲一下。
   在胆分浊之后,所留清气,即为卫气,顺胆别回胆经,流走胆经,与胆经络脉处,别回肝经,再回肝腑,有顺肝腑之窍外出者,亦有上行之后,沿脾心肺之窍外出者。肝腑之窍,
眼也,或化为泪,或化为眼屎,而出之。肝脏分清之后,余者下入肾中,肾亦分清气而出,
即为营气,一则生养肾脏,二则顺肾经发往腠理,生养肾经所络之处,并于肾经络脉处,别入膀胱经,顺膀胱经流往膀胱腑,在膀胱腑分浊物,浊物从膀胱排出,余下相对清气,即为卫气,注入膀胱经中,遍布膀胱经,并于膀胱经络脉处,别回肾经,流回肾脏。有从肾窍排出者,即为耳屎,亦有向上递,沿肝脾心肺本窍而出者。这就是呼吸之气在体内得大循环,
也就是我们中医系统中,关于肺的呼吸的过程演变。再回难经,即为难经所说:吸者随阴入,呼者随阳出。吸随着阴的分清,步步下递,呼随着阳的分浊,层层上出。
把呼吸的路线讲了个大概,下面就要讲另一个重要的原气来源,也就是地气的消化系统,内经说五谷入胃,清气注肺。又说脾布四精,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实如果我们回到人体,把水谷入胃之后的形态,分开细看,也就好理解了。水谷入胃之后,是要一分为三的。第一部分,分化出来的就是谷物的清气,这个清气,是要从胃上递达肺脏中去的。再由肺按着我们之前讲的呼吸系统的线路一点点去布气。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不再赘述,这个过程,有一个问题是非常要注意的。就是谷气的上升,谷气应该是缓缓而升上的,而一旦上升速度过快,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携带着五谷水液,一起上行。这个水谷津液,本应该是由脾来布散的,现在却由清气一起带了起来。这样在上走的过程中,特别是过膈的时候,水谷精液就会塞结在这里,从而形成谷精死结,这个也就是张戴人在儒门事亲中,常说的寒痰结胸的原因。在古人的医案中是常见的,这种人犹以思虑重的人最为常见,在大脑思虑的时候,清气需要快速的上达,以满足脑的需求。许多谷物,
尚未经消磨成细液,未经脾脏按规律宣布,就被清阳之气带出,从而卡在胸膈之处,
及咽喉之道,这也是思虑多痰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用机械的一个原理来说,就是脱缸,
未经消磨,便以甩出。所以如是。
讲完这里,我们继续讲水谷的运动。除了清阳谷气,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水谷精液,这一部分主要进入的是脾脏,由脾脏将这股精液布散到各脏各腑,首先是左旋入肝,进入肝胆之中,再由肝胆上递,去往心肺,然后下流肾与膀胱。水谷津液在这个过程有余,脾中向外布散的津液满足肝胆心肺肾与膀胱的吸收的基础上,还有余下,剩下的谷液由脾回入胃中,下流赤肠和白肠。这个过程在古中医书中,是极为重视的,在伤寒中,仲景就强调虚症的养护,一定是先来小便,小便不断增多,而后小便开始减少,再之后大便得以润下,仲景说之所以不大便,是谷液不能回胃,即为脾约。因为谷液不能回胃,没有津液下流,
润养赤肠与白肠,所以大便是下不来的。,谷液初生成,一定是先由脾及肝胆,再及心肺,再及肾与膀胱。谷液到达膀胱,小便始来,因为开始肝胆心肺肾与膀胱都对谷液需求较多,所以会要求谷液顺着这个道路不断前流,这样没有吸收的谷液也多,到达膀胱的谷液也多,所以小便会不断的增多,直到各脏的吸收,和脾脏的供给,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谷液来的速度不再加快,小便的量不再增多。再之后,各脏对于津液的需求量开始下减,谷液前进的速度也开始变慢,小便就开始减少了。与此同时,脾中余留的津液开始充盈起来,有了多余的津液,津液开始回胃,下流白赤二肠,大便很快也就来了。这就是仲景所说,待其小便减少,不久大便自下,脾中津液回胃,故也。在我们治疗虚症便秘的时候,一定要时刻注意这个规律,否则会吃大亏的。宋儿科大家钱乙既有此案,大家查小儿药证直诀即可,我们不做赘述,这就是津液的布散,我们休息一下。
我们继续,水谷入胃之后,除了分出清气与谷液,还有一部分,就是糟粕,也就是没有太大用处的东西,这个东西从胃进入赤肠和白肠,先走赤肠,也就是小肠,小肠再从这个没有大用的东西中提出相对有用的东西,蒸化而出,所以小肠在内经十二官中有一个称呼,
叫受盛之官。说白了就是大家要走了自己想吃的东西后,别人享受完了之后,盛下的,全由他来接盘,再吃。这个让我们想起了西游记中,在取经之后,对于猪八戒的封号,以及佛如来再收浮大鹏以后,给大鹏的封号。大鹏是四大部州所供之物,先祭他口,而八戒则是大家剩下了,他兜了,真是一个亲娘舅,一个外来人。差别是极大的。
话题扯的远了一点,我们继续讲小肠的受盛,糟粕达到小肠以后,小肠将糟粕中还算丰盛的谷气精华,蒸腾吸收,这股气一个是养护小肠,但更重要的,则是顺小肠腑,注入小肠经,别心经而养心脏,心脏即称君主之官,那不是才叫的,人家都吃一道,而心脏则可以吃两道谷液清气,待遇是明显不一样的。小肠受盛以后,最后剩下真正没用的东西,进入大肠,以大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就是整个消化系统的周流。
前面我们讲天气的时候讲了,说清气在脉上有五十跳而一吸的规律,说脉不满五十跳而一止者,一脏无气,肾脏也。谷液的流动,也是作为脉跳形成的一大原因,这里我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为什么这种息难经说是肺的呼吸之气传递形成的,而不是谷液的涌动形成的。
大家可以用心思考,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将来我们能够面授,我将为大家揭开这个课题。好了,今天讲到这里吧。谢谢大家参与。
再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8:13 , Processed in 0.1581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