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17 11:54 编辑
3.⑵ 机理分析:钙离子生理功能广泛,参加经络活动的过程及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4.2.钾离子活动
5.⑴ 表现特征:①动物实验发现,家兔腧穴处的钾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②针刺经穴或本经非穴点,可使同经穴位钾离子浓度升高;③测试穴位处的钾离子浓度在针刺前后有显著性差异;④当内脏痛发生后,相应经脉线上的钾离子浓度降低,并随着内脏痛的消失而恢复到原有水平。针刺前后同经穴位旁开点处钾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⑵ 机理分析:钾离子、钠离子是神经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物质,经络的功能活动与神经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钾离子、钠离子参与经络活动的机理之一。
二、经络实质
现象是本质的显现,上述诸多经络现象均不同程度反映了经络实质(Meridian essence),分析经络现象可以认识其本质。
(一)经络的组织结构
经络的组织结构(Meridian tissue structure),一直是困扰人们对经络理论理解的症结,我们只要遵循古人对经脉、络脉的不同定义,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和针灸学研究成果,便可对其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
1.经脉的组织结构 《灵枢•经脉》篇记载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分肉间存在着许多组织,如神经、血管、淋巴管、筋膜等。古人未明确提出经脉的组织是什么,现代人至今也没有寻找到独立的经脉组织,说明经脉可能不是单一的组织,而是附着于分肉间的组织之上。综合《灵枢》中有关经脉的论述,经脉所附着的组织应该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分肉相关;二是内属于府藏;三是外络于肢节;四是在机体呈连续,对称分布;五是接受针刺后令人产生酸胀感。分析经络现象,总结现代人有关经脉组织结构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经脉结构主要与筋膜类组织(筋膜遍布全身,包括所有包裹在肌、肌腱或血管、神经及某些脏器之外或之间的结缔组织,它又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及脏筋膜)有关,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得气”感产生的基础:“得气”感即针感,受试者一般以局部出现酸、胀、重感为主。临床上可单纯一种,也可见几种感觉混合在一起出现,这是在针刺时,针尖的机械刺激,使不同感受器兴奋,并将冲动传入中枢,逐步传导致脑,传出神经作用于同感受器的效应装置,引起肌肉收缩所致。安徽中医学院曾做过解剖实验观察,发现与针感相关的感受器大致为五种,即游离神经末梢、肌梭、环层小体、腱梭、克氏终球等。游离神经末梢分布于筋膜、韧带、骨膜、脑膜、肌腱、关节囊和血管外膜,有的游离于组织间隙间。肌梭、环层小体,腱梭、克氏终球均有结缔组织囊包裹,分别分布于骨骼肌纤维之间皮下层、肠系膜、骨膜、韧带、关节囊、肌腱纤维上及皮肤等处。
可见穴位处的感受器,大多在深、浅筋膜分布处,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脉与筋膜组织关系最为密切。
(2)形态解剖学所见:上海中医药大学学者在形态解剖学研究中,发现3具尸体上的胃经37个穴中,22个穴与(深)筋膜相关,8个穴与骨膜相关,6个穴与血管神经鞘膜相关,1个穴与关节囊相关。胆经25个穴位中,与骨间膜相关者18个,余与骨膜、(深)筋膜、神经鞘膜、关节囊相关。
(3)循经声波传导的基质:辽宁中医学院的实验观察结果证明,循经声波在人体体表及体腔均在筋膜组织上传导,切断家兔“膀胱经”骨骼肌筋膜,循经声波消失。
(4)钙离子富集的组织:钙离子浓度增高是经络活动的表现之一,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者应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能谱扫描技术,在人体标本发现钙峰值最高点在外丘穴处骨间膜上,是相邻穴位间钙基数值的6.80±4.81倍,穴位处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外钙的含量为骨骼钙含量的100倍。
(5)推拿疗法的基础: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灵枢•经筋》篇全面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分布及其证候,是古代医家对筋肉与经脉关系的总结性论述,十二经筋除不入内脏外,其循行路线均符合前面所述经脉附着组织的条件。临床上推拿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与针刺相同的治疗效果,从另一侧面为十二经脉伏行于筋膜类组织提供了佐证。
2.络脉的组织结构 络脉的组织结构,《灵枢•经脉》篇已经记载的很明确了,如“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以泻其邪而出其血,……”。这里所指的络脉即能用肉眼所见到,刺入又可出血,这当然是指浅静脉及毛细血管,即中医所说的浮络、孙络(十五络脉也被称为络脉,但因其均从经脉分出,并有病候,当属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若将十五络脉也归为血管的话,则不会有病候出现)。古人和现代人研究络脉组织结构不及研究经脉的组织结构那样广泛深入,可能是络脉的结构已经清楚明确的缘故。
临床上用针具刺激患者身体上的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方法被称为“刺络放血法”。《内经》中有四十多篇记载了此种疗法的内容,这一事实说明络脉组织结构是表浅的血管,并有与经脉相同的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同时也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部位。
(二)经络作用途径
经络作用途径(Pathway of meridian function)包括经脉的作用途径和络脉的作用途径两部分。
1.经脉的作用途径 《灵枢•经脉》篇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现代研究普遍认为经络是中医确认的人体生理综合调控系统。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为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经络的调整作用与神经、体液调节息息相关。
(1)神经调节:神经的调节是通过反射弧来实现的,反射弧由五个基本成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①感受器 前面已述穴位的感受装置,均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②传入神经 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实验证明,针刺“内关”穴10分钟可使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的血压平均升高14.62mmHg(与针前相比,P<0.01),然后分别切断臂丛神经和正中神经均使该效应消失,而直接刺激正中神经的中枢端,又可获得相同效应。这就证明“内关”穴的针感冲动是经正中神经传入的;③中枢神经 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的临床观察证明,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水平以下各种感觉缺失,该感觉障碍区的足三阴、足三阳经穴均无针感。脑溢血、大脑半球深部、内囊的膝部与后支受损,出现一侧瘫痪与感觉障碍者,针刺感觉障碍区的穴位虽有针感,但患者不能正确地讲出产生针感的部位。武汉医学院的实验证明,电针后动物痛阈升高,同时伴随着丘脑内的无颗粒囊泡数量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内无颗粒突触囊泡为乙酰胆碱的贮存部位),说明针刺后丘脑内侧乙酰胆碱水平升高。这些现象说明:针感循经感传离不开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针刺可使中枢系统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而发挥相应的功能,即穴位、经脉的作用途径与中枢神经系统密不可分;④传出神经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在针刺镇痛实验中发现,由中缝背核投射至蓝斑的5-HT能纤维末梢参与电针镇痛作用,用5,6-DHT(5,6双羟色胺)选择性损毁自中缝背核投射至蓝斑内的5-HT能神经末梢后,电针镇痛效应降低,这一实验说明针刺效应的发挥还有赖于传出神经的功能完整;⑤效应器 神经的效应器是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和腺体,针刺穴位可以产生许多生理效应,和治疗多种疾病,均是通过反射活动最终作用于效应器,即各类组织、器官而实现的。不难看出,神经系统是经络的作用的重要通路。(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