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 医 推 拿 精 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 00:0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拿,古称按摩,是中医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于《黄帝内经》中已有相关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扁鹊用按摩(即推拿)抢救尸厥患者的成功事例,秦汉时期把导引、吐纳、膏摩列入保健预防方法。至隋唐时期,医学科目开始逐步完善,按摩已列入国家医学教育的正式科目,按摩设有专科,有按摩专科医生,按摩博士;
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推拿也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小儿推拿有突破性进展,正骨推拿、保健推拿已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当时,编著出版了许多按摩医学书籍,最具代表性的《小儿按摩经》可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人小儿推拿秘诀》等三十余部小儿推拿医学著作出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按摩被推拿一词所代替。这一名称的改革,体现了按摩疗法的发展和人们对推拿认识的提高。标志着推拿史上一个很大的飞跃。
[推拿治疗的作用原理]:
     古代医家认为外来寒邪侵犯了人体腧穴之后,而导致了经络的涩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故造成疼痛,甚至诱发心痛,推拿后可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并使局部温热,通则不痛,热则痛缓,能驱寒止痛。也可以说推拿就是通过经络穴位来调节脏腑各组织器官间的平衡,加速新陈代谢,修复各种损伤,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对于中医推拿的治病原理,可以用现代医学知识进行以下探讨:
   
    ◆ 作用于皮肤组织
   皮肤是直接接受推拿治疗的人体组织,然而皮肤具有调节机体温度和保护皮下组织不受伤害的功能。
   推拿手法能加强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除衰亡脱落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代谢,软化疤痕,增强机体的防卫功能;同时还能增强皮肤的光泽和弹性,延缓皮肤的衰老。
   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手法功力好的推拿医师其手法的深透力亦强,他不仅使表皮温度升高,而且还能使局部深层组织的温度升高。所以能软化和松解皮肤和皮下粘连的组织。
   
    ◆ 作用于肌肉组织
    在高强度的运动后,由于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的大量产生,沉积在肌肉组织中,出现肌肉痉挛疼痛和疲劳现象。若对疲劳肌肉进行推拿治疗,就能促进乳酸的消散和排出,使疼痛缓解,疲劳消除。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采用保健推拿以消除疲劳,迅速进入竞技状态。
   推拿又能增强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其收缩机能增强和肌力增加,常用于废用性肌萎缩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肌肉萎缩的治疗;亦能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弹性、松解肌肉、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
   
    ◆ 促进骨关节损伤后的康复
    当骨关节损伤后,由于肌肉和关节的不活动,局部血液循环缓慢、淋巴郁滞,组织发生水肿,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的纤维原所形成的“胶汁”,从而就发生了粘连,造成关节功能障碍,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正确的推拿治疗,可使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水肿消退,粘连松解,功能障碍的关节能逐渐增大活动范围,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推拿有利于骨关节损伤的康复。
   
    ◆ 纠正异常解剖位置
    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均可运用推拿手法得以纠正。例如: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肢活动障碍处于强迫体位,只要手法运用正确,真可谓是手到病除。对于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腰痛难忍的病员,手法亦能起立杆见影之功效。再则,推拿手法还可以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物——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得到改变,使腰腿痛症状消除或减轻等。
   
    ◆ 改善血液循环
    某染化工厂内部分生产工人因与有害化学物品接触,出现疲乏和全血下降。经四花穴、足三里按揉和担脊等推拿治疗一阶段后疲乏现象明显好转,血象普遍回升。
    实验证明,推拿能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大管径,使血液循环大大改善。同时还能促进病变组织血管网的重建,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能,降低血液流动的外摩擦力等。
    由于推拿手法能够改善血液和循环系统,所以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病、冠心病、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还是很受欢迎的。
   
    ◆ 帮助消化
    有实验证明,对背部脾俞、胃俞穴推拿约l~2分钟后大多引起胃蠕动增强;足三里穴推拿后则大多引起胃蠕动减弱。值得提出的是,推拿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蠕动增强时,推拿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动减弱,而当胃蠕动减弱时,推拿后则增强。
    也有实验证明,推拿后可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和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等,所以对消化系统功能性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调节神经系统
    推拿可降低周围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故常用于止痛,如神经炎、神经痛等。较轻手法也可以刺激运动神经,提高肌肉兴奋性;重手法则用来治疗肌痉挛,亦能促进损伤的功能恢复。腹部推拿可通过植物神经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和调节胃肠蠕动功能。
    背俞穴的推拿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脊髓和大脑的调节功能,从而使相应脏器的功能发生变化。如肺俞对呼吸系统,脾俞、胃俞对消化系统,八髎穴对泌尿生殖系统等的作用。
     ◆ 改善心理
     轻柔的推拿手法能使患者情绪放松、稳定,可减轻或消除心理上对疾病的不良反应,如抑郁、焦虑等。随着推拿治疗效果的积累,患者能逐步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推拿不仅对器质性病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且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

[常用成人推拿手法介绍]:
推拿治疗是一种简便、实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临床运用中,要正确熟练掌握推拿手法、穴位、解剖部位,应通过认真学习,刻苦练习,反复体会、实践才能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临床中常用的推拿手法有二十种, 推法、拿法、按法、 点法、 压法、揉法、 摩法、搓法、 捻法、擦法、 抹法、 扫散法、抖法、合掌侧击法、 啄法、 拍法、、 弹拨法 摇法、 背法 、滚法。在此,我们分别介绍一下各手法的操作要领,以供学习者参悟练习。

一、推法
    推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不同的学术流派已将推法衍化出许多不同的动作和名称。按其原意,“推者,一指推去而不返,……”。也就是说用拇指或手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某一穴位或某一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称之谓推法。推法在成人推拿里应用主要是平推法。在小儿推拿里应用有直推、分推、旋推等多种方法,这有待于在小儿推拿有关章节中学习。
     成人推法中,有以拇指为力点的,称拇指平推法;有以手掌为力点的,称掌平推法;有以用拳为力点的,称拳平推法;有以用肘尖为力点的,称为肘平推法。平推法是作直线的单向运动,体表受力较大,但推行速度相对缓慢。其意是推动气血的运行。
     1.拇指平推法: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沿经络循行路线或肌纤维平行方向,由甲点推向乙点,其余四指并拢作支点以助拇指用力。
   
    一般可连续操作5~10遍或更多。
      (1)手法要领:
   
    ①从甲点推向乙点时用力均匀。
   
    ②从甲点推向乙点时要匀速。
   
    ③对从甲点推向乙点途中所需加重手法刺激的某穴可配合按揉或按压等手法。
   
    ④在治疗部位应先涂抹少量冬青青等油类介质,使皮肤有一定的润滑度,以利于操作,并防止推破皮肤。
    (2)适用部位:四肢,肩背,腰臀及胸腹等部。
    (3)功效:疏经通络、理筋散结、活血祛瘀。
    (4)主治:颈、肩腰腿诸痛症,脘腹胀满。
   
    (5)举例说明:
   
    落枕:拇指平推痉挛的斜方肌。
   
    脘腹胀满:拇指平推中脘(小儿推拿中常用)。
   
    2.掌平推法:以掌根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若需要增大压力时,可用另一手重叠缓慢推进。一般可连续操作5~10遍。
   
   (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腰背、胸腹及下肢等部。
   (3)功效:舒筋通络,消积和中。
   (4)主治:腰背酸痛、食积、便秘等症。
   
  (5)举例说明:
     腰背酸痛:掌平推腰背筋膜。
    食积:掌平推上腹部。
   
   
3.拳平推法(见图)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节指间关节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由于本法刺激力度较强劲,一般连续操作3~5遍,或更少。
   
    (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腰背部,臀部,四肢部。
    (3)功效:理筋解痉,活血止痛。
    (4)主治:风湿痹痛、肌肉劳损。
   
    (5)举例说明:
   
    风湿痹痛:常以拳平推法对患部作手法刺激。
   
   
4.肘平推法:以肘部尺骨鹰嘴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由于本法刺激力度特强劲,一般连续操作仅1~2遍即可。
   

    (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
    (3)功效:理筋活血,祛风散寒。
    (4)主治;腰背风湿伴感觉迟钝者,强直性脊柱炎等。
    (5)举例说明:
  强直性脊柱炎:可轻轻使用肘平推法施
于脊柱两侧骶棘肌。

二、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体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在临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之分。按法亦可与其他手法结合,如果与压法结合则为按压法。若与揉法结合,则为按揉法。
   
    1.指按法:用拇指指面或以指端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称为指按法。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辅以按压。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
   
    (1)手法要领:
   
    ①按压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②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深部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③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经穴。
   
    (3)功效:解痉止痛,温经散寒。
   
    (4)主治:疼痛、癃闭等症。
   
    (5)举例说明:
   
    胃脘痛:按脾、胃俞或脊旁敏感点,每穴1~2分钟。
   
    腹痛:按揉足三里、内关。
   
    颈项强痛:按揉列缺、后溪。
   
    牙痛:按揉合谷。
   
    痛经:按揉三阴交。
   
    尿潴留:指按中极。
   

    2.掌按法(图82)用掌根或全掌着力按压体表的一种方法,称为掌按法。掌按法可单掌亦可双掌交叉重叠按压。同样也可与揉法相结合使用。
   
    (1)手法要领:
   
    ①按压后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复按压。
    ②为增加按压力量,在施术时可将双肘关节伸直,身体略前倾,借助部分体重向下按压。
   
    (2)适应部位:腰背部,腹部等体表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
   
    (3)功效:疏松筋脉,温中散寒,活血祛瘀等。
   
    (4)主治:腰背疼痛,脊柱侧突,脘腹疼痛等症。
   
    (5)举例说明:
      腰痛:掌按骶棘肌。
      胃寒痛:掌按上腹部(用力不可太大),手掌随患者呼吸而起伏。
三、压法
    用拇指面、掌面或肘部尺骨鹰嘴突为力点,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称为压法,在临床上有指压法、掌压法、肘压法之分,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
   
    压法的力量较按法要重,目前临床上压法常限于肘压法,现介绍如下。
   
    (1)手法要领:
    ①术者肘关节屈曲,以肘尖部为力点,压在体表治疗部位。
    ②压力要平稳缓和,不可突发暴力。
    ③肘压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原则。
   
(2)适用部位:仅适用于腰臀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
   
(3)功效: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4)主治:腰背部顽固性痹痛,腰肌强痛。
   
    (5)举例说明:
   
    腰肌强痛:肘压法施于两侧腰肌。

四、点法
    用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为力点,按压于某一治疗点上,称为点法。它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属于按法的范畴。具有力点集中,刺激性强等特点。有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三种。
   
    (1)手法要领
   
   a)拇指端点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井紧贴于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端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b)屈拇指点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c)屈食指点法:是以手握拳并突出食指,用食指近节指间关节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适用于四肢远端小关节的压痛点。
   
    功效、主治可参见指按法。

五、揉法
    用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吸附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称之为揉法。以大鱼际为力点,称鱼际揉法;
   
    以掌根为力点,称掌根揉法;以手指罗纹面为力点,称指揉法。其中以鱼际揉法的技巧性较高,故先作介绍。
   
1.鱼际揉法
(1)手法要领:
①用大鱼际着力,稍用力下压;拇指略内收,指间关节微屈;手腕放松,以腕关节和前臂协调的摆动运动,来带动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作环旋状揉动。若以掌根着力,则称为掌根揉法。
     ②动作要灵活,力量要轻柔。施法时既不可在体表造成摩擦,也不可故意在体表揿压。
     ③动作要有节律性,其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头面,胸腹和四肢诸关节最为常用。
    (3)功效:疏筋通络,3削十止痛,活血散瘀,健脾和胃,宽胸理气。
    (4)主治:头痛,面瘫,胸胁痛,院腹胀痛,四肢软组织损伤。
   
   (5)举例说明:
     头痛、面瘫:在前额及面部用鱼际揉法。
     胸胁痛:掌揉章门、期门及患处。
   
    四肢软组织急性损伤:可在患处周围用揉法;而在损伤处一定要给予冰按摩和制动。
   
    2.指揉法(见图)用拇指或中指罗纹面,或以食、中指,或以食、中、无名指罗纹面,在某一穴或几个穴或某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柔动,称为指揉法。且有单指揉法、双指揉法、三指揉法之分。
   
临床上指揉法常与按法结合,
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单指揉可适
用于全身各部位;双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小儿推拿乳旁、乳根穴或双侧天枢穴;三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等。

六、拿法
    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或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某一部位或穴位,称为拿法。
     拿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在临床上有三指拿(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和五指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之分。
   
    (1)手法要领:
     ①一定要以诸手指罗纹面相对用力,去捏住治疗部位肌肤并逐渐用力内收,将治疗部位的肌肤提起,做有节律的轻重交替而又连续的提捏或揉捏动作。
    ②腕关节要放松,妙巧地运用指力,诸指动作要协调柔和灵活。
    ③力量要由轻到重,轻重和谐。不可以指端去扣掐。
    ④本法的刺激性较强,特别是在三指拿法之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减刺激。
   
    (2)适用部位:
     三指拿:主要用于颈项部、肩并等部。
    五指拿:主要用于头部和四肢等。
   
    (3)功效:疏经通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
   
    (4)主治:颈项强痛、肌肉酸痛、头痛、鼻塞等。
   
    (5)举例说明:
   
    外感头痛:拿五经,拿风池,扫散法。
     落枕:拿风池,按揉痉挛斜方肌,指揉列缺穴。
    腹痛:拿足三里,按脾俞、胃俞,摩腹。
   
五指拿:用于头部时又称为拿头五经。其法如下:
    患者端坐,医者站立于后侧方,一手扶其前额,另一手五指分开,用诸指末节罗纹面为力点于头部;
     要求是中指定督脉,食、无名指分别置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拇、小指分别置干两侧足少阳胆经(称拿五经)。然后五指同时用力,由前发际起,将头皮抓起,随即松开,重复抓、放动作,并缓慢渐渐向后移动。当手移至后脑部时,食、中、无名、小指要逐渐并拢,改为三指拿法,最后终于风池穴。如此可重复3~5遍,而且左右手可交替操作。
七、摩法
    用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或以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其中以指面摩动的称指摩法,用掌面摩动的称掌摩法。古代还常辅以药膏,以加强手法治疗效果,称为“膏摩”。
   
    而摩法的动作与揉法有相似之处,但摩法用力更轻,仅在体表抚摩;而揉法用力略沉,手法时要带动皮下组织。
   
    (1)手法要领:
   a)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诸指间关节自然伸直,以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附着于治疗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指罗纹面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
   
   b)掌摩法:腕关节微背伸,诸手指自然伸直,将全手掌平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上,以前臂和腕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掌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
   
    ③手法轻柔,压力均匀。指摩法宜稍轻快,每分钟摩动约120次左右;掌摩宜稍重缓,每分钟摩动约80~100次左右。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胸腹和胁肋部最为常用。
   
    (3)功效: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瘀。
   
    (4)主治:咳嗽,胸闷,院腹胀痛,外伤肿痛等。
   
    (5)举例说明:
     胸胁痛:指摩膻中,胁肋。
     消化不良:掌摩中脘。
    月经不调:掌摩少腹。

八、搓法
    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称用力作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或作顺时针回环搓揉,即双掌对揉的动作,称为搓法。
    此法属推拿手法中一种辅助手法,常作为四肢、胁肋部、腰背部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等作用。
   
搓法在临床应用时常随治疗部位而有所变化。
   
1.搓肩关节 患者正坐,肩臂放松自然下垂。
    医生双下肢马步位;然后双掌如抱球样相对用力作顺时针方向回环搓揉10~20次。用于肩周炎。
   
    2.搓上肢 体位同上,双手挟持住患侧上臂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并渐渐下移由前臂至手腕,再快速由腕部向上至腋部(见图)。如此往返搓揉3~5遍。用于上肢痹痛。
   

   搓肩、搓上肢可视为一个整体手法,
由肩而下;
   
也可分为两个手法,根据临床需要作选择。
   
   
3.搓胁肋部 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用双手自腋下挟持患者胸廓的左右两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沿胁肋搓至髂嵴上;如此作自上而下的单向搓揉移动。一般搓3~5遍。用于胸胁迸伤、肝气郁结。
   
    4.搓下肢 患者取仰卧,下肢微屈,医者用双手挟持住大腿的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经膝、小腿至踝部,再由踝、小腿、膝、大腿,如此往返3~5遍。用于下肢痹痛。
   
    5.腰背部搓法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位于其后,双手放置上背部作呈水平状的搓揉动作咱上而下至下腰部,再上下往返搓揉3~5遍。用于腰背痛。
   
    手法要领:
    ①搓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要均等,用力要对称。
    ②搓揉时频率可快,但在体表移动要缓慢。
    ③双手挟持肢体时力量要适中。挟持过重,搓不动,挟持过轻,搓不到。

九、捻法
    用拇指的罗纹面与食指的罗纹面或挠侧缘相对捏住所需治疗部位,稍用力作对称的如捻线状的快速捻动,称为捻法。
   
   (1)手法要领:
      ①捻动时要轻快柔和,灵活连贯,每分钟约200次左右。
      ②用力要对称、均匀,不可呆滞。
   (2)适用部位:四肢远端诸指、趾小关节。
   (3)功效:行气活血,3削十祛瘀,滑利关节。
   (4)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指、趾间关节损伤。
   
   (5)举例说明:
    类风湿手:对病变的指间关节作左右位或前后位的捻动。并可再配合抹法和关节被动屈伸法等。
十、擦法
    用手掌紧贴皮肤,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向或左右向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称为擦法。擦法以皮肤有温热感即止。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有掌擦、鱼际擦和侧擦之分。
   
    (1)手法要领:
   
    ①上肢放松,腕关节自然伸直,
用全掌或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点,
作用于治疗部位,以上臂的主动运动,
带动手做上下向或左右向的直线往返
摩擦移动,不得歪斜。更不能以身体
的起伏摆动去带动手的运动。
   
②摩擦时往返距离要拉得长,而且
动作要连续不断,如拉锯状,不能有间
歇停顿。如果往返距离太短,容易擦破
皮肤;当动作有间歇停顿,就会影响到
热能的产生和渗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③压力要均匀而适中,以摩擦时不使
皮肤起皱褶为宜。
   
    ④施法时不能操之过急,呼吸要调匀,干万莫迸气,以伤气机!
    ⑤摩擦频率一般每分钟100次左右。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
   
    掌擦法用于胸腹、胁肋部为主。
    鱼际擦法用于四肢为主,尤以上肢为多用。
    侧擦法用于背部、腰骶部为主。
   
    (3)功能:健脾和胃,温阳益气,温肾壮阳,祛风活血,消瘀止痛。
   
    (4)主治:体虚乏力,脘腹胀痛,月经不调,腰背风湿痹痛。
   
    (5)举例说明:
    体虚乏力:擦督脉、肾俞、涌泉。
    月经不调:擦八髎、小腹。
   
    注意事项:
     ①室内要保持暖和,以免患者着凉。
    ②擦法是在体表直接摩擦,为保护皮肤,防止擦破,所以在施术前治疗部位要涂抹少量油类润滑剂。
③擦法在临床上常作为最后使用之手法,一般在擦法之后,就不再在该部使用其他手法,以免皮肤破损。但擦法之后可辅以湿热敷,能加强疗效。
十一、抹法
    用拇指罗纹面在体表做上下、左右或弧线呈单向或任意往返的移动,称为抹法。
    (1)手法要领:
    ①用单手拇指罗纹面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于治疗部位,稍施力做单向或往返移动;其余四指轻轻扶住助力,使拇指能稳沉地完成手法操作。
    ②双手动作要协调、灵活、力量均匀。
    (2)适用部位:头面部、胸腹部、手背、足背部等。
    (3)功效:开窍镇静,安神明目,疏经通络。
    (4)主治:头痛、失眠、近视、感冒、胸闷痞满、指掌麻木等症。
   
    (5)举例说明:
    头痛:抹前额、按列缺、揉百会。
指掌麻木:抹手背,捻指间诸关节。
十二、扫散法
    用手指在颞部做往返的摩擦运动,称之谓扫散法。
   
(1)手法要领(见图):
   
①手势:拇指伸直呈外展位,四指并拢微屈曲。
   
    ②分解动作:拇指以挠侧面少商部为着力点自前额发际向后至太阳作直线的往返摩擦移动,并可作少量的上下的位移。另四指以指端为着力点依少阳胆经循行路线作弧线(即耳廊上缘、耳后至乳突这一范围内)的往返摩擦移动。
   
    ③操作时腕关节略背伸,以腕关节小幅度的左右摆动和肘关节少量的屈伸运动来带动手部的扫散动作。通常患者取坐位,医者面对患者站立,用一手扶住患者一侧的头部起稳固作用;另一手在患侧颞部作扫散手法。可左右侧交替进行,每侧约30~50次往返摩擦移动。
   
④动作平稳,避免患者头部随手法操作而晃动。
   
⑤手法贴于头皮操作,以免牵拉头发根而疼痛。
   
   (2)适用部位:头颞部。
   
   (3)功效: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祛风散寒。
   
  (4)主治:头痛、头晕、高血压、失眠等症。
   
   (5)举例说明:
   
   高血压:扫散法,按揉百会,推桥弓。
   
   偏头痛:扫散法,指揉列缺。
十三、抖法
    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微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使患肢关节、肌肉有松动感,称为抖法。
   
    抖法在临床上常作为辅助或结束手法,有抖上肢和抖下肢之分。其操作如下:
   
    1. 抖上肢(见图)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医者站立于前外侧,上身略微前倾,用双手握住患者的手腕部(并不宜握得太紧),缓缓地将其患肢向前外侧方向抬起,约60°~70°;然后医者以腕力为主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并使其抖动如同波浪样地由远端腕部逐步地传递到近端的肩部。或医者用手掌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远端的腕部,在腕部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
   

    2.抖下肢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放松。医者站立其足后方,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后髁部,先将双下肢徐徐抬起离床面约20~30厘米,然后医者以臂力为主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整个下肢产生舒松感。在做抖下肢时可配合作肢体内、外旋转的运动。对高大重实者可两腿分开操作。
   
    (1)手法要领:
   
    ①抖动时用力要自然,抖动幅度要小,但频率要快。一般抖动幅度在3~5厘米;上肢抖法频率一般在每分钟200次左右;下肢抖法频率一般在每分钟100次左右。
     ②嘱患者一定要放松肢体,配合治疗,否则无法进行。
   
    (2)适用部位:四肢部。
   
    (3)功效:疏松脉络,滑利关节。
   
    (4)主治:肩臂疼痛、腰腿疼痛等症。
   
    (5)举例说明:
肩周炎:肩部手法,搓肩关节,抖上肢法。
十四、滚法
    滚法是“滚法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具有体表接触面积大、刺激力量强而且又十分柔和的特征。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滚法对自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在疾病的治疗上往往又少不了此法,所以尽可能作一简明叙述。整个手法动作是由两部份协调来共同完成:一是由前臂的旋转;二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而组成的复合式手技动作。其受力部位以小鱼际肌至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
   
    (1)手法要领
    ①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这二者动作一定要协调。即前臂旋前时,腕关节一定要伸展,以小鱼际肌为着力部位。反之在前臂旋后时,腕关节一定要屈曲,以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为着力部位。如此在体表部位上产生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图101)。其滚动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②躯体要正直。不要弯腰屈背,不得晃动身体。
    ③肩关节自然下垂,上臂与胸壁保持5~10厘米距离,上臂千万不要摆动。
    ④腕关节要放松,屈伸幅度要大,约120°(屈腕约80°,伸腕约40°)。
    ⑤滚法突出是一“滚”字。忌手背拖来拖去摩擦移动、跳动、顶压、及手背撞击体表治疗部位。
    ③请手指均需放松,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也不要有意握紧。
  (2)适用部位: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3)功效: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
  (4)主治:风湿酸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症。
   
    (5)举例说明:
    下腰痛:以骶棘肌为主的滚法治疗。
    肩周炎:以三角肌为重点施用滚法,并辅以各项关节的被动运动。
    坐骨神经痛:沿膀胱经自臀、股后、腘、小腿后侧用滚法而下至足跟、足背,并辅以经穴的按压和被动运动。

十五、背法
   
将患者反背起,双足离地,
使腰部脊椎得以牵伸,称为
背法,亦称为“反背法”。

手法要领:
   
    医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医者双足分开与肩等宽站稳,用双肘去勾套住患者的肘窝部,两臂用力紧紧勾住患者的双臂,然后屈膝、弯腰、挺臀,将患者反背起来,使其双脚离地悬空。此时患者头应后仰,贴靠于医者背部,除双臂勾紧外,应全身放松,服从医者的操作。先利用患者自身重量,使腰段脊椎得以牵伸;然后医者可通过身体的左右晃动或臀部挺起等动作使错位的小关节得以纠正。
   
    本法能缓解腰肌痉挛,整复腰间小关节错位。常用于腰椎后关节功能紊乱、急性腰肌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

十六、摇法
    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摇关节的近端肢体(有时起固定肢体的作用);另一手握住关节的远端肢体,作缓和的环转运动,使关节产生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称为摇法。
    摇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属被动活动类,用来防治各部关节酸痛或运动功能障碍等症。
    由于摇法可广泛地用于脊柱及四肢诸关节,为要提高手法的正确性,避免医源性创伤(被动活动)的发生,有必要将摇法的总要领先重申一次:
    首先,摇法的方向和幅度一定要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或者,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而且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强。
     其次,用力要柔而稳;速度要缓而匀。动作要因势利导。现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要求,分别将摇法操作分述如下(见下图):
   

1 .颈项部摇法 患者取坐位,颈项部放松,
医者站立于患者的后外侧面;用一手扶其头顶
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双手协调以相反方向
缓缓地使头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3~5次即可。
   
常用于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
颈项强痛及活动不利等症。
   
     2.肩关节摇法 本法有三种不同的常见
操作,从安全角度出发,现介绍托肘摇肩法
供学习。
   
患者取坐位,肩部放松,患侧肘关节屈
曲。医者站立于其侧方,半蹲位,上身略前
俯。用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
患肢肘部(使患者手臂搭在医者的前臂上),
然后缓缓地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肩
关节摇动。
   
常用于肩关节周围炎、肩部伤筋、肩部
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3.肘关节摇法 患者取坐位,患肘关节半屈曲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肘关节后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使肘关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网球肘、肘部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4. 摇腕关节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站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肢腕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其掌部,使腕关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腕部软组织损伤,腕部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5.摇掌指关节法 患者体位同前。医者一手握住患侧掌部,另一手握住患侧手指,使掌指关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指部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6.摇腰法 患者取坐位,腰部放松。医者坐于其后,用一手按住其一侧腰部(拇指与四指分开,拇指按住腰间,其余四指按放于腰侧季肋部),另一手扶住对侧肩部,两手协调用力,将腰部缓缓摇晃。
   
    另一种摇腰法可嘱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医者用一手掌按住腰部;另一手以前臂托于双下肢股前远端,并用力将下肢抬起,然后作过伸位的腰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此法对医者的体力要求较高,而且仅限于腰部运动障碍恢复期应用。一般以坐位摇腰法即可。
   
    常用于腰部酸痛、板滞、活动不利等病症。
   
    7.摇髋关节法 患者取仰位,下肢自然放松。
   
    医者站立于患侧,用一手扶住其膝前;另一手托起足跟(或握住踝关节),先将患肢屈髓、屈膝,达90°左右后双手协同作髓关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另一种摇髋关节法,可嘱患者取俯卧位,下肢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侧,用一手按住臀部;另一手置于患肢股前远端,并用力将下肢抬起,然后作过伸位的髋关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腰腿痛、髓关节活动不利等病症。
   
    8.摇踝关节法 患者取仰卧,下肢自然伸直。
   
    医者站立于足端,用一手托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双手配合作踝关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踝关节损伤性疼痛,踝关节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十七、弹拨法
    用拇指深按于治疗部位,做如弹拨琴弦样的往返拨动,称为弹拨法(见图)。
   
本法有广泛的适应性,若能掌
握得好,可用于肢体一切的痛症。
    (1)手法要领:
  a)拇指深按程度依病变组织而定,
一般要深按至所需治疗的肌肉、肌腱或
韧带组织,待出现有酸胀、疼痛的指感
后,再作与上述组织成垂直方向的往返
拨动。若单手拇指指力不足时,可以双
手拇指重叠进行弹拨。
    b)本法国对深部组织刺激较强,
所以在使用本法后局部应加以轻快的揉
摩手法,以缓解疼痛反应。
    (2)适用部位:四肢、颈项、腰背诸部。
    (3)功效:解痉止痛,松解粘连。
    (4)主治:慢性软组织损伤及痛症,关节屈伸不利等症。
    (5)举例说明:
     落枕:可在压痛点处施以弹拨法,并辅以颈部屈伸、旋转,侧屈等被动运动。
    网球肘:除局部手法治疗后,可在压痛点肌腱处施以弹拨法。

十八、拍法
用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
使掌心空虚,然后以虚掌作节律
地拍击治疗部位,称为拍法
(见图)。
   
(1)手法要领:
    ①指实掌虚,利用气体的振荡,
虚实结合,要做到拍击声,声声清
脆而不甚疼痛。
    ②拍法要以腕力为主,灵活自如。
    ③一般拍打3~5次即可,对肌肤感觉迟钝麻木者,可拍打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2)适用部位:肩背、腰骶、股外侧、小腿外侧诸部。
    (3)功效: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4)主治:风湿酸痛,重着麻木、肌肉痉挛等症。
    (5)举例说明:
     腰背部风湿酸痛:按揉委中、局部推拿后,在腰背部可涂上少量冬青油,而后作自上而下的拍法,直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十九、啄法
    五指自然微屈、分开呈休息位状,以腕关节的屈伸为动力,以诸指指端为着力点,作轻快而有节律地击打治疗部位,如鸡啄米状,称为啄法(图96)。本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操作,但以双手操作为多。
   
(1)手法要领:
  ①腕、指均需放松,以腕力为主。
  ②手法要轻快灵活,有节律性,双手配合自如。
   
    (2)适用部位:头部。
   
    (3)功效:安神醒脑,疏通气血。
   
    (4)主治: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
   
    (5)举例说明:
     头痛、失眠:拿五经、扫散法,按揉列缺、神门诸穴后,常可辅以头部啄法(由前向后、由头顶部向两侧全方位地轻啄)。


二十、合掌侧击法
    以双掌相合,五指自然微分,用小鱼际桡侧和小指挠侧为着力点去击打治疗部位,称合掌侧击法,常作为放松肌肉或结束手法。
    (1)手法要领:合掌后以前臂旋转力为动力,带动小鱼际尺侧和小指尺侧去击打治疗部位油于五指自然微分,在作击打法时因指与指间的碰撞,还会发生有节奏的响声。
    (2)适用部位:腰背部、四肢部。
    (3)功效:舒通筋络,消除疲劳。
    (4)主治:腰背肌肉痉挛疼痛,风湿痹痛。
    (5)举例说明:
     腰背痛:在推拿治疗后,常可选用本法在全背作自上而下的击打,使痉挛肌肉得以缓解。


附: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恐状态。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 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图194)。
    (1)望指纹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暴露患儿小手,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远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2)望指纹内容:主要从指纹色泽、长短和浮沉三个方面来分析观察。
    色泽: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患病之后,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者,多为虚证;色滞暗者,多为实证;色青者,多为惊风,或为痛证。
    长短:一般说来,指纹在风关者,为邪浅病轻;指纹透气关者,为邪已深入;指纹达命关者,为病情较重;若指纹一直延伸到指甲端,即所谓“透关射甲”,为病情重笃。
    浮沉:指纹浮现明显者,是病在表;沉隐不显者,是病在里。
    现代中医学认为,小儿望指纹是观察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可见指纹向命关延伸,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愈高,指纹的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指纹的色泽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高,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明显,因而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或紫色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则淡。

    2.小儿切脉 小儿前臂短小,切脉部位“寸口”就更为短小,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也称为一指定三关(图195),而不细分三部。小儿平脉(正常脉象)较成人快,一般l~2岁左右小儿,脉搏每一息(即是一呼一吸)跳动6~7次;3~6岁小儿,每一息跳动5~6次。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脉搏则相对减少。小儿诊脉通常以浮、沉、迟、数,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来定虚、实。
    浮脉:轻按即能清楚感到脉搏跳动,主表证。
    沉脉:轻按不易感觉,重按才可能触到,主里证。
    迟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缓慢,主寒证。
    数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快,主热证。
    脉有力:为实证。
    脉无力:为虚证。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1、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见图)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 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 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 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2、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见图)称为运法。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
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
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二是宜缓不宜急,
每分钟频率约 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运法与旋推法的异同  
        
运  法        
均在体表作环形推动都不带动皮下组织        
运动幅度较大 频率较慢,每分钟约80-100次
旋推法               
运动幅度较小 频率较快,每分钟约160-200次
3、捏法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下面介绍捏脊法(见下图)的两种操作方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a)。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b)。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
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4、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2
发表于 2008-5-6 12:50:45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推 拿 精 要

学习了!!!
3
发表于 2008-5-22 11:06:12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推 拿 精 要

好长一段啊,得好好学习学习了
4
发表于 2008-5-25 20:35:12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推 拿 精 要

楼主辛苦了,说要差不多,但说精恐怕楼主也还没真明白。
5
发表于 2008-6-3 19:04:10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推 拿 精 要

学学
6
发表于 2008-10-6 10:29:21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推 拿 精 要

看过帖子之后,同四楼朋友有同感!
对“精”字,不敢恭维!于“精”而言,到觉着对“推拿与按摩”究竟是个啥,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清,由此可见水平泛泛里实有大言不惭。
看见医门行当里的如此衰落,真个叫人心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2:59 , Processed in 0.0615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