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71|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顶级指南【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8 21:3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19-12-8 21:32 编辑

读顶级指南【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有感!
中医为体,西学为用,
守正中医天人合一之体,传承精华,中医自有体用,
然又有体外之体用,活法生活法乃道法自然,道法无极,所向无敌。
创新中医,借鉴西学、西医他山之石为用,为我所用,借鉴西医医学原理,借用西医的技术设备,比如胃镜,影像,共振等检查设施,
为我所用,为我所能,创新中医,扬我中医药,惠及人类,万世不朽。
道法自然,道法无极,守正为本,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化旧立新,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2-9 07:52: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体,西学为用,】如何具体操作?转氨酶、血糖、血压……升高、异常怎么样为四诊八钢、辨证论治而用?心力衰竭、水电解质紊乱,内环境……怎么样为中医所用?诸如此类。
3
发表于 2019-12-9 07:58: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9 00:28 编辑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什么是精华?什么是正?怎么判断你传承的(接受的)是精华?你坚守的是正而不是邪?创立的 是新而不是错误?
       标准是什么?
4
发表于 2019-12-9 10:52:44 | 只看该作者
直得思考,探索!

点评

守本求原,不失正道。  发表于 2019-12-9 14:54
5
发表于 2019-12-9 18:53:2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体,西学为用,】说的好,什么是中医之体?什么是中医天人合一之体?体之不明,体用难分,中医就会是一句空话。所谓的临床,只能是药和方剂,其表现是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6
发表于 2019-12-9 19:10:09 | 只看该作者
【道法自然,道法无极,所向无敌。】什么是自然之道?天道阴阳,地道五行。什么是自然之法?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五行大法是生长化收藏。言天者应于人,不论人体者,非医。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19-12-9 20:58 编辑

人生与天地之同根,阴阳之理同源,原别无二致,但各具一体。若不察其体用、盛衰、厚薄之异,焉能识别其变嬗演化,以至于疾病之因果,故不可不究其源而详细思辨之。


点评

同根、同源、同理,其果就相同吗?相同怎有万物?天、地是人生之根、之源、之理,不代表人就是天地。不然,为何有天道阴阳,地道五行,人道六经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9 21:53
8
发表于 2019-12-9 21:53:56 | 只看该作者
yanshoufeng 发表于 2019-12-9 20:56
人生与天地之同根,阴阳之理同源,原别无二致,但各具一体。若不察其体用、盛衰、厚薄之异,焉能识别其变嬗 ...

同根、同源、同理,其果就相同吗?相同怎有万物?天、地是人生之根、之源、之理,不代表人就是天地。不然,为何有天道阴阳,地道五行,人道六经呢?
9
发表于 2019-12-10 08:55:04 | 只看该作者
《三字经》: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可惜建国后在现代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知。
10
发表于 2019-12-10 13:50:2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8 23:58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什么是精华?什么是正?怎么判断你传承的(接受的)是精华?你坚守的 ...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认为,中医药学传承精华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即科学精神、哲学思想、医学理论、临床经验以及人文德育。
  一是科学精神。从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科学探索及献身精神,到扁鹊之“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的科学唯物精神,以及历代医家面对时代不同、地域差异、体质变化、物候差异、疾病谱变化而进行的中医理论及技术创新而展现的科学实践精神,中医药学的科学精神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程中闪耀着炫目的光辉。如果中医药学在其学科发展中没有科学精神,必然会裹足不前而贻害生民;也正是因其在很早的历史阶段便已具备科学精神且持之以恒,而使中医药学宝库蕴藏了丰富而实用有效的理、法、方、药。可以肯定的是,科学精神带来宝贵医学资源,不仅能成就青蒿素提取与应用的伟大,也必然成为全世界科学界不容忽视的智慧源泉。
  二是哲学思想。中医药学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也由此吸收了其最为精粹的哲学思想,如讲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藏象合一”及“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的整体观念,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及“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观,讲求“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讲求“燮理阴阳、以平为期”及“中病即止、慎勿太过与不及”的中和思维等。中医药学充分汲取了中华文明的哲学智慧并进一步借由临床实践而内化为实用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方药,这些历经千年反复锤炼的医学哲学智慧对于今天的医学界乃至大家的事情、文化、经济、生态等其他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三是医学理论。中医药学因其千百年的积累而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除了上述具有核心普遍指导意义的整体观、辨证观、未病观、中和观以外,历代医家因为疾病谱的变化、时事物候的变迁、体质环境的变动、医学境况的变异均进行了医学理论的革新,如宋代钱乙对于小儿的生理病理认识和脏腑辨证,金元时期刘完素对于火热病机的辨识、张从正对于临床治法的攻邪认识、李东垣针对内伤病症阐发的脾胃论、朱丹溪立足生理阐发的滋阴论,还有明代温补脾肾的温补派以及清代对抗温热病的温病派,乃至清末民初探讨中西医结合的中西医汇通学派等。这些医学观点、学术派别看似繁杂,实则互参互正、优劣互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现今日益复杂的医疗形势、临床病情以及广大民众愈发迫切的健康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诊断防治指导理论,为未来医学研究提供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路与方法。
  四是临床经验。世界上少有学科能如中医药学一般能绵延千年、经久不衰的积累和沉淀,成就了其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医学文献,而海量的医学经验也由此载录和流传。古人早已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虽然对于不同疾病有着不同的基本辨识规律和治疗法则,但是临床情况瞬息万变、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所以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也要知常达变、灵活应对,医学的经验性就成为中医药学格外重视的部分。故而除了构筑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医学理论以外,我们也注重搜集、整理、总结散在的、广泛的医学经验,并据此进一步探讨理论的演化与发展。因此,中医学临床经验就成为其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形成了宝贵的临床智库。在未来的传承过程中,持续发掘古代典籍中的临床经验,并全面地总结和继承近现代名中医学术经验,也将是中医药工作巨大而必要的任务。
  五是人文德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开始更多地倚重科技的力量。但科技是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人们的认识,也局限了人们的认识。尤其对于医学来说,各类先进的医学仪器确实为诊断乃至治疗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科学技术是有天花板的,我们应当在医疗过程中借助科技而不要只仰仗科技。中医药学在临床服务中始终重视人的客观观察和同情同理作用,因此能够解决许多科学仪器诊断不出而确实困扰病患的苦痛。同时,医学理应格外重视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学经常滞后于病情,在很多疾病的晚期、生命的末期,技术回天乏力时,人文精神更显得尤为重要。诚如古人有云:“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因而劝诫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大医精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能忘却医疗行为中人的主体作用,中医药学所蕴含的人文关怀、道德风范,在医患沟通障碍凸显的现实情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传承是中医药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但传承什么需要我们深思和反省,只有萃取中医药学中最具特色优势、最有指导意义、最堪示范作用、最能契合刚需的内容,才能让中医药事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与时俱进的实力与潜能。
       什么是中医创新之守正?何清湖认为:中医创新之守正在于三点:坚定中医文化与理论的自信,具有开放包容心态,注重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是坚定中医文化与理论的自信。从科学创新角度来说,多少年来,不论是立法、政策还是学术讨论,无不在提倡遵循中医学科发展规律、探索中医科研独特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现代科研领域西方科学方法的强势影响,中医药学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的研究都在不可避免地仿照和因循西方科学研究思路,尚未真正开创或发掘契合中医学本身学科属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因此,中医药学守正创新的首要关键在于我们依然要不懈地坚定中医文化和理论自信,不遗余力地继承并发掘由古代至现代的中医药学理论创新、临床实践、科研思路的智慧,弥补近现代中医学未曾系统构建的科学研究认识观和方法论,有机地结合先进科学研究方法,走出一条符合中医学科特质和规律的科研道路。坚定中医文化和理论自信,必然是在传承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中医文化内涵和理论内容,才能最终高屋建瓴地为其创新提供守正的中医科学创新思路。
  二是具有开放包容心态。走符合中医药学特点的发展道路,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闭门造车,而是需要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科技进步、学科争鸣,不是穿回汉服、拿起古书便成为了医圣、药王,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的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精神与胸襟。从临床而言,既要勤求古训也要博采众方;从科研来说,须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学科进步来看,还得倡导“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行业乃至个人,改革才有生机、开放才会强大。在学科创新中应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大刀阔斧地汲取外来各个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才能真正打破学术固化境地而不断蜕变进步。因此,在前述第一点要求基础上,还应要大力鼓励学科交叉、鼓励取长补短、鼓励开放式研究,不能短视、狭隘地避讳中西医结合等新医学探索。真正的自信,不是舍我其谁、睥睨天下,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是注重创新的现实意义。《周易》有言:“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医学科的创立发展早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倡导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所以,身为中医人,应该在学好专业的同时睁眼看世界,应用所学乃至创新所学的时候,就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及人本”。首先,创新中医药事业要了解世界变化、国际动向乃至国家大政方针,这些内容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学科创新有着高度的指导意义。其次,创新中医药事业要了解医疗形势、疾病谱变化、基层事业需求、社会动态等,才能有机地将中医药事业创新与现实状况充分结合,才能使创新有的放矢而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此外,中医药事业创新始终不要忽视医疗服务目的,不论是产业拓展、药材种植与培育、新药或器具产品研发还是人才培养等,除了顺应时代潮流、社会需求以及贡献其他事业以外,仍然不忘以医疗服务、健康需求、解决实际病患问题为第一出发点。现实意义始终是一切学科的创新本根,也是中医药事业创新的守正指归。
       笔者认为何清湖对中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五+三认识是一定参考意义。

点评

【临床经验】重在入理,入经。你是这经验,他是那经验,用验方就能治好病?不知中医之理而治千百病证,是盲人骑瞎马。比如渴而饮水是经验,但经病之渴,饮水不一定解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1 21:01
【医学理论】:中医理论的核心是六经,六经是生命之道,是人体结构。离开六经就没有中医的整体,就没有中医之脉证,脱离六经就不是中医。中医的创新,是以六经理论为基础的创新,是六经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宋代钱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0 19:59
【哲学思想】:以哲学求医学是舍本求末。哲学是对实践(自然)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思想。医学是自然生化的表现。是医学证明了哲学。中华哲学是易学,是八卦,是一阴一阳谓之道,是天一生水,由此而生阴阳、五行生克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0 19:35
【科学精神】,唯物不是科学,是世界观。神农尝百草也不是科学,是实践。中医药科学是阴阳、是五行,是三阴三阳六经。科学來自自然,当然,也来自社会。但是,没有自然,怎会有社会。所以,科学首先是自然规律,是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0 18:5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7:26 , Processed in 0.0675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