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匮》风引汤的有关资料 【辑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3 19:0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引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紫石煮散(《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癫痫汤(《普济方》卷三七八)。
【组成】大黄 干姜 龙骨各56克 桂枝42克 甘草 牡蛎各28克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84克
【用法】上十二味,杵末粗筛,以韦囊盛之。每服6~9克,用井花水300毫升,煮三沸,温服100毫升。
【功用】清热熄风,镇惊安神。
【主治】癫痫、风瘫。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者。

风引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组成】麻黄 石膏 独活 茯苓各6克 吴茱萸 秦艽 细辛 桂心 人参 防风 芎劳 防己 甘草各3克 干姜4.5克 白术9克 杏仁6枚 附子3克
【用法】上十七味,哎咀。以水1.6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服。取汗佳。
【功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9:08:26 | 只看该作者

《金匮》风引汤的有关资料 【辑录】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十一家”为“《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瘲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这么多的经方,张仲景是能看到的,不止《汤液》,所撰用的方证当有不少出自以上经方书籍,但具体出处目前尚无法考证。不过考证1973年长沙出土的《汉墓马王堆帛书》(简称《帛书》),可看到《伤寒》中的风引汤很近似《帛书》诸伤方第一方,其他药如用冬葵子治疗小便不利、乌头祛寒痹痛、烧裈散治疗瘥后劳复阴阳易等,皆与《帛书》相似。足以说明,张仲景撰写《伤寒》,其方证来源,不但取自《汤液》,还博采于众多其他经方方书。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  摘录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09pm 时添加 -=-=-=-=-
脚气一证,以槟榔为套药,大概宜槟苏散加木瓜。冲心者,以童便服槟榔末或紫雪五分,以童便灌下,此证多属不治,热毒脚气者,以或有腹热,或其人自烦热,或灸之不堪热,为其征。凡灸之不堪其热者,多为冲心候。若脉数者益危,不可忽诸,若脉缓者,无冲心之患。干脚气证,灸之不甚痛者,无害,虽脉数亦可灸。
每年夏秋之际患脚气者,宜肾气丸料、风引汤(恐谓《外台》唐风引汤,非《金匮》方也。)类。其人寒时,预服肾气丸料,则至翌年不再发。
日本栗园浅田先生手辑《先哲医话》摘录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10pm 时添加 -=-=-=-=-
潘澄濂教授运用经方验案举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第22卷 名老中医经验
作者:潘跃飞
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浙江310007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经方;临证经验
  “经方”素为总方之祖,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确切,为历代名医临证广为应用。先祖潘澄濂研究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60余载,屡用“经方”治愈多种疑难杂证。在其古稀之时,我有幸随其临证抄方多年,现将4则医案,整理介绍如下:

  1 风引汤加减治疗钙代谢紊乱所致抽搐
  池某,女,43岁。1982年2月15日初诊。“甲亢”术后8个月,由于术中伤及甲状旁腺以致钙代谢紊乱,反复发生全身肌肉痉挛抽搐,且有周期性。依靠钙剂控制。刻下症见: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时有烘热、脸烘口渴、舌颤、脉细数、苔中剥边薄(发作时全身肌肉痉挛抽搐)。拟《金匮要略》风引汤加减。药用:寒水石10g,生石膏12g,滑石9g,紫石英12g,龙骨10g,生牡蛎15g,制大黄4.5g,桂枝2g,生白芍15g,大生地15g,茯神12g,陈皮6g,木瓜9g,炙甘草4g。服药半月后肌肉痉挛抽搐发作间隔时间延长,3个月后痉挛抽搐得以控制。
  按:肌肉痉挛抽搐属中医“风动”所致,其病因病证各不相同,临床上有不同的分类和证型。本例起因特殊,用风引汤治疗之所以能取效,是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与风引汤合拍,表现为一派热象,热甚则生风。名曰风引,谓风邪因热而引起,攻治不必用风药,清热即所以熄风。寒水石、石膏、滑石清三焦之燥热,以制大黄浑火,为釜底抽薪。生白芍、木瓜、甘草、生地甘酸缓急以舒筋;佐少量桂枝在大量的寒凉药中以温通经络且解肌;陈皮、茯神和胃安神,龙骨、牡蛎、紫石英重镇使诸脏百脉之气不受外风牵引而已。另本方用大量的矿石类药物,矿石类药中含有大量的钙、铁、镁等物质,有增钙镇风之妙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9:11:04 | 只看该作者

《金匮》风引汤的有关资料 【辑录】

中 风
    中风,北人多属寒,宜散寒;南人多属火,宜清火;而祛风消痰,则南北尽同。古方自仲景候氏黑散、风引汤而外,则续命汤为主方。续命汤共有数首,不外驱风,其随症加减,皆有精义。从未有纯用温热滋补,不放风寒痰火一毫外出,以致重病必死,轻病则使之不死不生,惟日服人参以破其家而恋其命,最可伤也。又有稍变其说者,用地黄饮子,以为得阴阳兼补之法,亦大谬也。此方乃治少阴气厥不至舌喑足痿,名曰痱症。乃纯虚无邪,有似中风,与风寒痰火之中风正相反,刘河间之书可考也。乃以此方治有邪之中风,其害相等。余每年见中风之症,不下数十人,遵古治法,十逾八九。服温补之药者,百无一愈。未甚服补药者,尚可挽回。其不能全愈,或真不治者,不过十之一二耳。奈何一患此症,遂甘心永为废人,旁人亦视为必不起之证,医者亦惟令多服重价之药,使之直得一死而可无遗憾,岂不怪哉!愿天下之中风者,断勿以可愈之身,自投于必死之地也。
录自 徐灵胎《慎疾刍言》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11pm 时添加 -=-=-=-=-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寸口脉迟。知营气不及而为亡血。寸口脉缓。知卫虚邪入而为中风。卫不外布于经。则为瘾疹身痒。营不内荣于心。则客邪混郁于胸中。害其宗气之布息。故胸满而短气。治以风引汤。引之从内而泄。故用大黄引领甘寒诸药镇摄虚风。即以石脂、牡蛎填塞复入之路。灵枢所谓久塞其空。谓之良工是也。
张氏医通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12pm 时添加 -=-=-=-=-
旭高用药极为简练。如某之内风案,系相火内风,走窜入络,谓“非清不足以熄火,非镇不足以定风,然而络脉空虚,非堵截其空隙之地,又恐风火去而复来。故清火、熄风、填窍三法,必相须为用”。法取风引汤去姜、桂,加磁石、石决明,使合龙牡以镇肝,更入羚羊角熄风。因其配伍缜密,张山雷赞其为“最是治内风上僭,血冲脑经者第一神剂”。
《西溪书屋夜话录》浅绎 应城市中医医院(湖北,432400) 彭景星 彭慕斌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12pm 时添加 -=-=-=-=-
「風引」,是風癇掣引之簡稱。風癇,是癇證之一,發作時項強直視,不省人事,甚至牙關緊閉,多因肝經積熱所致。「掣引」是風癇的一種症狀,類似抽搐,手足掣動。因本方能治療風癇,制止抽搐,故以此而命名。
《方剂名称的由来》
韦囊。
韦囊是用牛皮制成的皮袋囊,为古代军人使用的箭囊,医人用之以盛药
可防潮湿。风引汤乃是一种散药,以韦囊盛之,亦便于携带。
孙朝宗临证方药心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13pm 时添加 -=-=-=-=-
填竅方  宗金匱  
《內經》云:邪害空竅。《金匱》中有侯氏黑散、風引湯,驅風之中,兼填空竅。空竅滿則內而舊邪不能容,外而新風不復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藥積腹中不下,填竅以熄風。後人不知此義,每欲開竅以出其風。究竟竅空而風愈熾,長此安窮哉?三化湯、愈風湯、大秦艽湯皆出《機要方》中,雲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則無名下士,煽亂後人見聞,非所謂一盲引衆盲耶。
醫學三字經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15pm 时添加 -=-=-=-=-
《本草衍义》载:"紫、白石英,当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风引汤>>之意,只令 ,不为细末者,岂无意焉.其久服,更宜详审."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9:17:12 | 只看该作者

《金匮》风引汤的有关资料 【辑录】

网络资源推荐

中风病用风药及阳虚中风的资料
--------------------------------------------------------------------------------
作者: billy7777    发布日期: 2008-03-14

[center]中风病用风药及阳虚中风的资料[/center]
    中风病(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应用中医药治疗疾病,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保健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临床医学的一个特色。王永炎院士指出,中医学在中风病的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优势,并在国际上逐渐产生一定的影响。“治风法”一直是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治法之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中风病病机认识的转变,中风病的“外风”说已逐渐减少甚至不再为目前的中医学者所认同,前人关于外风的理论及治风方药则渐渐被忽略。但中风病“外风”说为理论依据的一些治风方药及其治法,由于对中风病有确凿的临床疗效,迄今仍然在临床应用;尤其近年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其仍然是治疗中风急症很有前途的有效方法。本课题组对中风病的发展历程进行重新审视,并对治风方药及治法的理论、实验和临床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进而提出以“治风活血法”治疗中风病。现试作阐述。
1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沿革
对中风病病机的认识及相应的治疗,历来争议颇大。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说,治疗以续命汤及其类方为代表,但由于对中风病病机认识的发展,后世则诚如《医方集解》谓:“内虚邪中,时人罕用。”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以后则多从“内风”立论,是中风理论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而治疗方面虽有补虚、清火、祛痰等法,但因为治风法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故治疗仍不离疏风祛邪。明清至近代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更加深入,现一般认为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所致,并在1986年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制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将病名统一为中风病,又名卒中,此是严格意义上的脑血管病。因此,中风病名为病风,实为病血。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已渐由风转向血,治疗上或认为其病在血,与风无关,或忌风药辛燥升散,亦多用血药而摒弃风药。在很多学者的论著中,中风病外风的理论及治风方药甚已归入文献的范畴,不再列入辨证论治的内容。
事实上,近现代众多老一辈的著名中医专家如赵锡武、任应秋、丁光迪、黄竹斋、张琪、章次公、颜德馨、廖先齐、陈苏生、孔伯华、陈耀堂等等,仍然主张应用以中风病“外风”说为理论依据立法的治风方药,如小续命汤、侯氏黑散、大秦艽汤、三生饮等,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如赵锡武…指出,所谓中风,病中于督脉,而非为风邪所中,因此不能顾名思义认为中风是为风邪所中的病证;只要系脑血管意外,皆可谓之中风;本病对风药并不禁忌,风药可以调节血管功能;其治脑出血急性期,立即应用录验续命汤(当归、生石膏、干姜、麻黄、杏仁、桂枝、人参、甘草、川芎),配合以再造丸,用偏凉方剂以止血;脑梗死急性期则需用温热性之小续命汤(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川芎、甘草、芍药、杏仁、附子、防风、生姜)佐桃红四物汤温通之,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任应秋认为,“阴虚与阳虚,实为中风辨证的两大关键,至于什么真中、类中风的区分,这在辨证上没有多大意义“,并详列证候,用九制稀莶至阳汤(九制稀莶草、黄芪、天南星、白附子、川芎、红花、细辛、防风、牛膝、僵蚕、苏木、川附片)以治中风阳虚证,九制稀莶至阴汤(九制稀莶草、干地黄、盐知母、当归、枸杞子、炒赤芍、龟板、牛膝、甘菊花、郁金、丹参、黄柏)以治中风阴虚证,“临床只要对症下药,每取捷效”。丁先迪谓,“《金匮要略》中风病篇的侯氏黑散、风引汤,以及附方小续命汤,我体会是很有用处的,应该坚持。把中风病情和用药道理说清楚,不要为某些意见所惑而排斥掉“,“侯氏黑散的平肝祛风、健脾化痰,在中风之前,或已中之后,都是大有用处的;风引汤重以镇怯,涩以固脱,是张锡纯镇肝息风汤的先河,风中血脉,见经络症状,小续命汤亦有效。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尽管各有主张,各创新药,但亦都用此方。我亦有用此方经验。赵锡武老前辈治中风,上述三方都用上了,效果亦很好,人们赞扬他善于用重剂治大病(见《赵锡武医疗经验》)。对此我深为兴奋,可以说是遇到了知音。像这些地方,就应该坚持。“黄竹斋曾治长安张得初,患中风不语,神识昏迷,痰声漉漉,汗出如油,二便失禁,六脉沉细,诊为中风脱证,与三生饮(生乌头、生附子、生南星各3线)加人参5钱、广木香3钱,1剂分数次服用,半日而醒,后用小续命汤,并针灸百会、风池、风府、颊车、地仓、合谷、曲池等穴,1周后能下地活动。这些临床实践表明,中风病治疗中治风方药及其治法,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应用的价值。
2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治疗中风病中的现代研究
大量对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揭示,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有其科学内涵,并为其在中风病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了有力依据。如叶映月等研究发现,祛风法可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脑水肿,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缩小血肿区毛细血管间隙的平均面积,保护脑神经细胞的损害,认为祛风法可用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小续命汤对实验性脑出血可降低脑水肿含量,缩小血肿体积;与模型组对照差异显著,与醒脑静组效果相似,认为小续命汤有明显的抗实验性脑出血后对脑组织的损害作用。【日】后藤和宏等研究证实,续命汤对低氧以及脑缺血所致的脑损害有保护作用,能够抑制大鼠脑缺血所致的海马区锥体细胞的脱落,防止脑缺血所致的海马区θ波的减少,并对DPPH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三生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孙爱续报道,三生饮全方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股动脉血流量、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舒张压及颈动静脉氧分压差。其效果明显优于其分别减去各单味药的拆方组,从而证明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合理性。施小梅等…,报道,祛风通络方药(麻黄、桂枝、独活、羌活、防风、防已、秦艽、桑寄生、黄芪)能有效改善急性脑缺血损伤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与内皮素一1含量及基因表达,祛风通络方药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及血浆内皮素一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12、24、36、和48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脑梗死灶体积、海马内皮素一l含量及内皮素一1mRNA表达等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祛风通络方药组与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刘静等对祛除外风(小续命汤)和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两类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研究,证实祛除外风方药与益气活血方药一样,对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两类方药可能是通过不同的机制,针对不同的病理阶段发挥疗效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窦淑荣等研究提示,以大秦艽汤为基础研制的秦归活络口服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脑组织供血以及抑制病灶的进一步扩大,抑制病灶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病灶周边水肿消退,保护半暗带脑细胞,最终促进病情的康复。
3治风活血法的提出及其治疗学机制
治风和治血是中医常用的两类治法,二者关系密切。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妇人偏枯贼风方论》载有“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一直为临床各科所推崇,其应用范围已从“血病生风”推及多种风病,实践证明治血的确有助于治风。因此,逆向思维可推得“治风有助于活血“。其实,治血活血法的使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汉以前¨引。治风活血法的产生,是人们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及有效地结合现代医学科技,重新组合创新而产生的中医治法理论,其是探索疾病共性、治疗心脑血管等各类疑难病的一个较高层次的活血化瘀治则,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的研究表明,治风活血法是指通过治风明显加强活血化瘀作用,甚不用活血药而作为主药亦可取得疗效,从而体现异病同治的一种治法,而不仅是治风法(或风药)与活血化瘀法(或活血化瘀药)简单机械的迭加。近年研究证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为通过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灌注,促进脑代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调控基因表达、离子通道功能、细胞介质等一系列作用治疗各种脑血管病及脑保护的一个大法。因此,治风活血法可以说是具有中医理论异病同治和西医非特异性治疗作用相结合的一个基本治疗方法;中风病病位在脑,“高巅之上,唯风药可达”,部分风药有确切的活血、止血或活血止血之功,可直接入脑发挥治血作用,有着它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应用风药治疗中风病时,应充分发挥风药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对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皆宜,且急性期、恢复期均可应用,是风药治疗中风病的专能。薛己认为,半身不遂,系因为“凡脉所经所络,筋所结所会,血气津液所停之处,皆凝滞郁遏不得流通而致然也“,“用血药而无行痰、开经络、达肌表之药佐之“,“焉能流通经络、驱逐病邪以成功也”;治疗上每用四物汤、逍遥散、三生饮等开闭行气通络,用乌头、附子、天南星、木香必配人参驾驱其邪,或用调升气机之升麻、桔梗、柴胡等,体现了以气推动血行的观点。邵生宽研究发现,治风方药促进中风患者肌力恢复的根本原因是能扩张血管,促进血循环,降低血压,且与活血药物配伍能起协同作用,均是治风活血法的佐证。
4风药的分类及中风病治风活血法代表方诠释
风药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主归肺、肝经,功能祛除、疏散外风或平息、搜剔内风,主要用以治疗风病的药物。由于风有内风、外风之别,内、外风又常相互影响而同病,故把风药分为四类:一是祛外风类药。由于风能独兼五邪而侵犯人体,有夹寒、夹热、夹湿不同,故相应有祛风散寒药,疏风散热药,祛风除湿药。二是息内风类药,内风的成因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故息内风类药有平肝息风、清热息风、滋阴息风等不同。三是搜风类药,多指虫类药。四是其他风药,指文献记载确有治风之功,而尚未抽象出治风的功效或未主要用于风病的药物。
据上分类,参考古今文献常用于中风病的治疗的治风代表方分别为:(1)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代表祛风药类。朱心红等谓:“小续命汤用多味入太阳经的药物平足太阳经之逆气,更以人参补气,附子、桂枝生阳、温经,芍药、川芎活血消瘀,黄芩清上焦之热,如此寒热相济、补消共施,使真气自生、邪热自清、逆气得平、经络以顺、气血得行。其义深如此,而非谓之扶正祛风一语所能概,更非疏散外风也“。(2)侯氏黑散,代表疏风药类(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据风肝气血相关理论,重用菊花上行头目、平肝息风、畅气活血之品。(3)大秦艽汤(见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代表祛风湿类偏寒者;三生饮(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代表祛风湿类偏热者。(4)柴牡三角汤(陈苏生方,《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乜引,代表息风药类,组成:北柴胡12g,生牡蛎40g,山羊角24g,水牛角24g,生鹿角9g,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北柴胡宣畅气血,推陈致新,生牡蛎潜阳软坚,消痰行水为君;山羊角平肝息风,解痉;水牛角清心止血;生鹿角消血肿。全方对脑部气血郁滞、水液潴留有积极疏导作用;(5)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代表虫药搜风类。(6)四神煎(《验方新编•腿部门》),代表特殊类风药,组成:“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用水十碗煎二碗,再人金银花二两,煎一碗,一气服之,服后觉两腿如火之热,即盖暖被,汗出如雨,待汗散后缓缓去被忌风,一服病去大半,再服除根,不论近久皆效。“其意取《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息内风之意。我们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5结语
总之,从“治风活血法”的治法理论高度认识风药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可能为中风病中医临床基础坪论的现代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提供切人点,开拓新的思路,有助于彻底转变观念,解决数千年的争端,增强风药在中风病中的使用意识,对继承中医风药治疗中风病的宝贵经验,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今后,应立足发掘传统中医理论,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治风活血法的作用机制,强调中西医结合共同研究及研究手段和方向的科学性,有助于从现代科学的微观指标诠释治风活血法的实质内涵,明确治风活血法对中风病的作用机制及作用环节。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中风病并不忌风药,用风药非独祛风,而是治血,充分发挥风药治血特色,从“治风活血法”的治法理论高度积极探索其证治规律,可以进一步发掘治风方药及治法在中风病证治中的应用,将风药治疗中风病的宝贵经验继承下来,并在创新中发扬光大。

摘自《中国中医急症》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18pm 时添加 -=-=-=-=-
(四)滋阴潜阳法 猝暴昏仆之证,无论或闭或脱,其所以致此猝然之变者,皆木火猖狂,煽风上激,扰乱清空之窍,或龙雷奔迅、僭越飞扬,而离安全之乡。盖火焰之嚣张,龙雷之暴动,无论为肝为肾,皆相火不安于窟穴,故滋阴潜阳为急要之良图。运用本法可使阴液得复,肝肾得养,火降风熄。常用方剂为“地黄饮子”或“风引汤”等。风引汤清热泻火,潜阳熄风,治疗中风眩晕等确有奇功。具体用药多以潜镇之介石类为主。珍珠母、玳瑁、石决明之属皆潜阳妙剂。石类中磁石、龙骨具有吸引力者,功用亦同,再加柔肝抑木、引热下行之山羊角、牛膝、玄参、蒲黄等以驾驭其方张之势焰,抑遏其奋迅之波澜,对肝阳亡亢而致肝风内动诸症皆有良效。脑病乃虚实并存、本虚标实之病,在投滋阴潜阳剂时也需伍以他药,兼血瘀加丹参、桃仁;兼痰热加栝楼、半夏;热甚加黄芩、连翘;阴虚及阳,加肉苁蓉、巴戟天等。
颜德馨治疗脑病要诀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18pm 时添加 -=-=-=-=-
《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病》载有“风引汤除热瘫癎”一节简文,该方由大黄、干姜、龙骨、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桂枝、甘草等组成。十六岁时读过、背过,参阅有关註家所说,有认为中风热证可用之,有认为大人小儿风引惊癎皆主之。以后温课多次,六十年代初期,在院内讲金匮课时也以经解经,含糊地讲过。以后在急诊室值夜班,接诊一位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病人口干、口渴、舌质红,脉细数,双下肢突然麻痹、无力,举步为艰,据述已年余频发,初时查谓低血钾,经补钾治疗能获效,长服钾,其间再查血钾不低,但亦仍发作。接诊后查血钾稍低,仍予少量补钾治其标,经仔细考虑,才想到此病发作有间属“癎证”,肢体运动异常而麻痹属于“瘫”,是“瘫癎”病,具有热证,这可能就似《金匮》所载的“热瘫癎”吧?于是处方用风引汤加减,配7剂,嘱其将一剂药煎服二日,代茶饮服。后来病人又来续方二次。约半年后遇患者,他高兴地称谢谓至今没有发过。笔者侧重于诊治脾胃——消化系统病症,对周期性麻痹没有太多的经验。然而深刻地体会到中医经典里有很多宝,因为不理解,不能融会贯通而遭废弃不用者甚多,有待大家不断努力去发掘。同时也说明了读经典确是十分必要的。(※“瘫癎”尚有寒、湿、脾虚、肾虚等不同的证候,必须辨证治之。)
中医要认真读经典 >>杏苑报 >>87期杏苑报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19pm 时添加 -=-=-=-=-
脑动脉硬化:
从中医诊治脑动脉硬化主要分型有:痰瘀证,可用鳖甲煎丸、或桂枝茯苓丸、泽泻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方治疗;气血虚证,或用薯蓣丸治疗;风痰证,可用侯氏黑散治疗;瘀热证,可用桃核承气汤与泻心汤合方治疗;阴阳俱虚证,可用肾气丸治疗;肝热动风证,可用风引汤治疗,等。
王付 答问“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晕怎样治 ”来源:http://wangfujingfang.zhan.cn.yahoo.com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20pm 时添加 -=-=-=-=-
《金匮》风引汤的有关资料
风引汤治重症肌无力1则
作者:张正海 发布人:shaoys1 发布时间:2004-11-1
浏览次数:15
放入我的网络收藏夹
【关键词】风引汤/治疗应用,重症肌无力/中医药疗法
【摘要】风引汤治重症肌无力1则张正海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741020)主题词%风引汤/治疗应用重症肌无力/中医药疗法贾某,男,37岁,工人,1986年9月初诊。患者于2月前双侧眼睑下垂,全身困乏不已,朝轻暮重,动则加剧。曾在某职工医院检查以重症肌无力论治,开始尚觉减轻,久则多有反复,患者要求带药返家治疗。返里不久因汗出纳凉,致寒热不除,继之但热不寒,旧病复加,四肢瘫软,步履不能,时有昏瞀,溲赤便闭,舌红苔黄腻,尖有珠点,脉弦滑而数。幸览前医投方,多为三仁、连朴、清暑益气之剂。尚属的对,然杯水车薪。究其病机,...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21pm 时添加 -=-=-=-=-
2003年 30卷 6期《辽宁中医杂志》
起止页码:464-46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1719国内统一刊号:CN 21-1128风引汤治疗脑梗塞继发性癫痫的体会王冉 陈霞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辽宁沈阳110101PDF全文
在线阅读 PDF全文
下载保存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21pm 时添加 -=-=-=-=-
风引汤治小儿暑痫并发脏结
    [组成]大黄、干姜、龙骨(各)12g  桂枝、甘草、牡蛎(各)9g  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18g。上十二味杵粗末。每取三指撮,水煎服。
    [功效]泄热下火,息风镇惊,温中和营。
    [临床应用] 主治夏月小儿感受暑热之邪,引起壮热、烦躁、神昏、抽搐,中医称为暑痫或暑风,用清营汤加减治疗,烦躁、抽搐可止。壮热神昏不解者,切不可用大剂苦寒撤热之品,亦不可因其神昏频投芳香开窍之剂。刘氏根据切身体会,认为此时可予《金匮》风引汤,不须妄事增损,二、三日即痊愈。本方不仅泄热息风,并能温中和营,故无遏邪内陷之虞。若因高热神昏不解,而恣用寒凉,以至暑邪内陷,则病转阴症,刘氏对此深有经验教训,他早年曾治一患儿,暑痫,初用清营汤加减,烦燥,抽搐得止,继用苦寒撤热、芳香开窍,结果高热、神昏如故,旬日后病儿于昏蒙中用右手频掐阴器,去其手,复如前,促眉呈痛苦状、问其故,则不能答,三、四日后竟死于内闭外脱。刘氏尔后痛定反思,确认此系因误药而致“脏结”险证,以致不治。如用风引汤一类寒温并行药物或可解救。
刘树农验方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22pm 时添加 -=-=-=-=-
《金匮》侯氏黑散中用牡蛎、矾,喻嘉言谓填空窍以堵截外风,后人疑之,以为药积腹
中,则风不得入者,气血亦由此不通也。费晋卿谓收涩之品,须令腠理密秘,毛窍固闭,亦
系强为之词。陈修园至谓能于此方及风引汤,研十年而知其妙处,则可与共学适道,乃英
雄欺人之语也。
《徐彦成医话》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23pm 时添加 -=-=-=-=-
余XX,60岁时曾经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不惟不能坐行,且不能转侧,面赤气粗(风犹未熄),痰声漉漉,神识半昏,时或晕瞀, 食亦不下,非难吞即自落下。时历四月,中西方药无效。脉乍密乍疏,弦劲中带涩象,病机脉象均颇坏。
镇敛浮越,平戢孤亢(熄未熄之风), 拟方: 白薇、百合各9克 龙骨、牡蛎各"克 紫石英、灵磁石、赤石脂各9克 寒水石、滑石各18克 大黄4.5克铁锈末9克 荆沥,竹沥各15克(二 沥冲服)  
  一周略安,得大便一次,原方减大黄为3克,加琥珀末1.5克、怀牛膝12克,又一周渐佳,大便二次,面赤气粗,痰壅神昏等象锐减,手足能动,勉能坐起,原方去大黄、铁锈,加鲜生地30克,山萸肉9克,约二周,病愈大半。后于前方去寒水石,滑石、荆沥,加菖蒲,泽兰、甘松,橘络、木香等,前后约60日痊愈。
(《冉雪峰医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30pm 时添加 -=-=-=-=-
祝伯权临证用方,不拘经方、时方,兼采应用。如治“脏躁(癔病)”,他根据“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认为脏躁相当于今之气郁不疏、失志或轻度癫狂之类。其病因多由情志不遂,过度气恼而致五脏之间相互影响,引起许多异常症状。本病多见于妇女,从心、肝、脾着手论治,用甘麦大枣汤、四七汤和龙胆泻肝汤等加减治疗,效果满意。其治疟疾,常选常山饮、截疟七宝饮和小柴胡汤等方。其治痫病,认为厥气并于上,上实下虚,清浊倒置,故令人仆地;浊邪上干清阳,故昏不知人;肝主筋,风热盛于肝,则一身之筋挛急,令人手足抽搐。对于本病的治疗,认为应首辨阴阳,阳证多先身热掣疭惊啼而后发病;阴证则先身冷而无惊掣啼叫即发病;前者治以清心降火、化痰镇肝,方用风引汤、二陈汤和泻青丸等加减;后者宜用燥湿温补,顺气调中之法,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北京中医药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9:27:05 | 只看该作者

《金匮》风引汤的有关资料 【辑录】

《长江医话》“风引汤”治脑干挫伤……………………………段光周(127)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27pm 时添加 -=-=-=-=-
白炳森等强调风火夹痰上扰清窍的发病机理,以风引汤化裁,辨治癫痫10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中医药研究进展(癫痫)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6月23日 07:32pm 时添加 -=-=-=-=-
镇肝熄风汤脱胎于<<金匮》中的风引汤,张锡纯先生的书被称为“后世第一可法之书”,
(《镇肝熄风汤的体质》杨奇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 03:38 , Processed in 0.1028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