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62|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一点中西医结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4 08:0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木沉香 于 2020-1-4 08:30 编辑

                                             也谈一点中西医结合
                                                                                         王子良
                                          
      论坛版主“王不留行”放出一贴,有关参与修补《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一文,被人以“中西医结合”斥之。
      “中西医结合”何罪之有?我想就此谈自己的观点。

      中西医结合由来已久,自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医东渐就有人主张。49年后更是被加以强调成中国特色医学:两种医学(中医、西医),三支队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众多业内人根据自己学识、知识结构,被划入所属队伍。
      医学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无论你隶属于三支队伍中的哪一款,目的都是一的,我叫它“一源三歧”。

      先说中医的称谓,中医和西医都是中国人给起的专有名字。西医在国外只叫“医”(medicine)。中医起源于中国,自古以来也是以“医”,或“医道”惯称。两种医学都叫“医”,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必须加以区别,新医来自西方,称之为“西医”。至于为什么中国本土医学“医”前要加“中”,主要是区别“西医”。当然可能还有其它意指。

      近几十年,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在迅速融入世界,源自中国的独特医学----中医最先走出国门,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正在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中医是防治疾病的,西医也是防治疾病的,中国中医医生与国外的西医医生必然是要交流的,交流就要有共同的语言环境和内容。用我的话来说,国家的发展必须与世界大环境发展同步,绝不可能再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国际间的交流必须有国际化的语言。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一般都是以症状命病名的;而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的西医则主要是医器官及病理变化给疾病命名的。
      比如:一个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人,中医叫“咳嗽”,用中医药方法几副药治愈了;西医诊断这是一个感冒、或支气管炎病人,认为中医药方法治疗感冒、或支气管炎是有效的。又有一个肺癌病人,也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中医按咳嗽辨证治疗,可能最终没治好,或病人死了,也可能治愈了。中医会想:为什么同是咳嗽,有的很快治愈,有的难以治愈呢?西医会认为同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癌目前属于难治性疾病。你3付药能治好咳嗽,但不一定能治愈肺癌。
      中医的咳嗽病中可能会包含上百种西医的疾病,与西医的交流时势必都要搞清楚,中医药方法究竟对哪类疾病的效果是什么样的。从这点上看,中西医交流的节点首先是病名上的统一,交流指向必须是同一个东西、前提是一致的。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第一个相交点----病名。如果病名不统一,你在言东,我意指西,中、西医永远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中医永远不能走向世界,抑或因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被飞速发展的医学科学所淘汰,这便是“不进则退”的规律。

      任何一个面对医生的临诊病人,都希望诊后治前能得到一个明确的交代:这个病能不能治好?能治到什么程度?大约需要多长的疗程?预后如何?这也是医生临诊时必须“胸中雪亮”的。
有的中医完全排斥西医(现代医学)是愚昧的;有人全盘否定西医,只是沉醉于中医古籍“四大经典”便去临证施治则是狭隘愚昧的。
      我没道理要求中医必须接受西医理论,重复自己的话:说中医还是古代的好,那你就回到过去;说中医现在的好,你就止步于此;说中医未来会更灿烂,我们一同前往。

      我主张用“现代中医”来定义当下的中医,其基本内涵至少包括两点:一是它的时代特征,二是要有国际化的语言。

      我认为中医的理论、诊法、治法,从无到有,从古到今,一直是在进步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征。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呈现爆炸式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汲取新技术、新成果努力跟进时代步伐,名之曰“现代化”。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任何一个行业,能走到今天,只要走下去,必定要沾染它的时代特征,那就是现代化,中医怎么会去走回头路?。
      殊不知,传统中医也是相对的。张仲景学过“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颅药录”,他的创新《伤寒杂病论》是对中医的发展,你不会说是离经叛道。
      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对外感温热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而后的吴鞠通,又进一步提出了“三焦辨证”,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并仿《伤寒论》体裁,写成了不朽的《温病条辨》。
       八纲辨证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辩证方法提出的是祝味菊(18841951) 中医院校2版教材开始将八纲作为辨证体系确定下来我最欣赏它的两句话“术无中西,真理是尚”;学中医要发皇古义,必须融会新知”。只有这样中医才能与时俱进。最为实用的脏腑辩证呢?中医院校第3版教材198311在正式提出并确认,一直被沿用至今
      所以,你必须承认中医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进步,即便把张仲景复活,他的的知识结构如果不更新,在今天已经没有做医生的资格了。   (2020-01-01)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1-4 09:30:02 | 只看该作者
我主张用“现代中医”来定义当下的中医,其基本内涵至少包括两点:一是它的时代特征,二是要有国际化的语言。


一一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不是传统和现代的区别,中医也有现代中医;不是古汉语与现代科学语言的区别,语言是表象,概念才是本质;不是具体诊疗方法与手段的区别,诊疗方法与手段是技术层面的内容;疾病本质观与病症诊治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3
发表于 2020-1-4 11:45:5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新模式,是未来新医学的必然目标。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20-1-4 21:18:41 | 只看该作者
比如:一个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人,中医叫“咳嗽”,用中医药方法几副药治愈了;西医诊断这是一个感冒、或支气管炎病人,认为中医药方法治疗感冒、或支气管炎是有效的。又有一个肺癌病人,也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中医按咳嗽辨证治疗,可能最终没治好,或病人死了,也可能治愈了。中医会想:为什么同是咳嗽,有的很快治愈,有的难以治愈呢?西医会认为同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癌目前属于难治性疾病。你3付药能治好咳嗽,但不一定能治愈肺癌。
5
发表于 2020-1-4 21:22:29 | 只看该作者
实际最主要重要的是如果用纯中药治咳的中药去治肺癌癌症或治疗其它种疾病,或用其它种只有治疗症状作用的中药治疗疾病。
中药药理作用是什么必须有明确说明,如果没有中药相关治疗癌症疾病的药理用纯中药治咳的中药去治肺癌癌症或治疗其它种疾病对于人类医药学科学是不可能理解或接受中药中药治疗癌症疾病的。
病人当然也是不能理解或接受中药治咳的中药治疗癌症疾病的。
这实际回到中药治的症状与疾病的关系是什么的研究了。
如果像咳嗽气虚食少无力这些中药症状与疾病的关系不能研究清楚,用治疗咳嗽气虚食少无力这些中药治疗如炎症癌症,却并没有激素抑制免疫药的药理,这种用中药治疗癌症炎症疾病肯定不能被医药科学接受。
6
发表于 2020-1-5 08:28:0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中国社会从来都是开放、包容、吸取外来知识补充自己的。
      中医也一定会把西医、西方科学中的精华吸收进来,成为未来中国医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西医、西方科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步进行。
       中国医学之梦。
7
发表于 2020-1-5 08:30:52 | 只看该作者
  取西医、西方科学之精华,去西医、西方科学之糟粕。
8
发表于 2020-1-5 08:36:4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医学之梦----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中西医融合的三个层次:临床、基础理论、哲学与思维形式,这也是融合的途径。经过50年的探索,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临床层次的融合,才找到了这个途径。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

一、中西医融合的三个阶段:
一般认为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相继传入中国,才有了中、西医之分,中、西医经过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将近400多年的历程,中西医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中西医融合是必然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一)中西医汇通   
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入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近代中医学和中医界因西医传入而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他们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和维护执业中医的社会地位,主要与“废止中医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国术的中医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的饱学之士。汇通派医家所接受并真正掌握的西医知识远远不是西医学的全貌,尽管当时的西医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他们著作中有关西医的记述,大多支离破碎,舛错百出。十分明显,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医之说不可能和师传庭训的中医妙术占有同样的比重,在他们的心目中,西医远没有取得与中医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二)中西医结合
建国初期,中央卫生部受“废止中医派”思想的影响,制定了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和措施,破坏了中西医的团结合作,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机。毛泽东对卫生部的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批评,使之在1954年开始得到纠正。毛泽东的多次指示和批示,作为制定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思想基础,一直指导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中医参加医院工作、改进中医进修教育、创建中医研究院和中医学院、提倡中医带徒弟等措施,使中医学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中西医团结合作得以真正实现。

中西医结合学派的骨干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医生,由于他们具有坚实的西医基础,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工夫相对不足,他们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以西医的方法理论研究中医,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除确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原则、推广了中西医综合疗法外,还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大成就。如骨折和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刺麻醉的应用和原理研究、青蒿素的发现和成功提取等,都为世界所瞩目。

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老一代中医都知道《伤寒论》是中医的必修课,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但是,当时“西学中”的大多数学者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没有自己的原创概念及理论体系,在临床方面结而不合,中西医始终是两张皮。

用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中医是个无理数。但是他们的努力是科学的,客观的,为中西医理论的融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没有他们的努力,理论体系的融合是不可能的。

(三)中西医融合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们经过40多年的研究,完成并连续发表了以下论文:

1,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发表于: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

2.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3.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1223):51-52

4.系统论与中西医融合。(未发表)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未发表)

6.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发表于: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7.浅论水电介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发表于:陕西中医,2001223):162-163

8.中医外感热病学中厥证实质的探讨。发表于:陕西中医200203期)

9.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02

10.《伤寒论》中温阳化水法与水电介质紊乱。(未发表)

11.《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法治疗霍乱的机理初探。发表于:《河北中医》200110

12.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发表于:陕西中医,2002236524

2000年2月28日经第四军医大学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站查新,其结论:综上所述,关于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体系可相融性研究,国内未见他人有相同报道。关于本课题由外感热病学的证与感染病学中的病理状态相一致,提出的“证”与“病理状态”相结合的新概念——“证态”,国内也未见相同报道。在这个中介“证态理论”指导下,2003年我们在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伤寒论现代解读》29万字。

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2007,1,11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战略目标。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我们已经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部书籍,解决了温病、伤寒、气血津液、痰饮、瘀血等与西医理论的融合,下一步是解决藏象经络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融合,这是最困难,也是决定性的工作。有了前三本书的成功经验,下一步的工作一定能够成功。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学的鼻祖,是辨证论治的源头,《伤寒论现代解读》逐条进行了现代解读,成功的实现了中西医之间的沟通,这就为中医临床学的所有著作进行现代解读做出了范本、样板。

《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之间的融合,结束了中医寒温两派之间的长期对立,建立起外感染热病证态学,解决了温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

《中西医融合观续》主要解决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的融合;痰证与炎症的融合,瘀血与血液凝固的融合,饮病与第三间隙积液的融合,水气病与水肿的融合等。解决了《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西医的融合。

2020年,陕西科技出版社即将出版《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完成了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的中西医融合,最终实现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这就是中国医学之梦。

至此,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9
发表于 2020-1-5 08:37:22 | 只看该作者

二、【中医方剂--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中医方证对应,西医的病理状态具有相对固定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通过证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即临床层次的融合。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够成为具有活力的理论。中、西医理论之所以没有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个客体(疾病)时使用的参考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只有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就能够实现中西医理论的融合。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象态与证态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是实现中西医融合的正确路径与方法。

时至今日,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运用西医知识解释中医概念,都知道这是必须要走的路,路在何方?怎么走?中西医概念之间的比较,以西医为标准,还是以中医为标准?几百年的实践,以西医为标准解释中医,此路不通。中医与西医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物,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二者共同都认可的参照物或者标准,所以随心所欲、瞎子摸象,争论了几百年,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必须找到中西医都认可的共同参照物,中西医才能够相互解释而不发生矛盾。

例如:板样腹与摸之石硬,就是中西医都认可的共同参照物,即二者完全等同。剧烈腹痛,也是中西医共同认识的参照物。发热、不大便也是共同参照物。恶心呕吐也是共同参照物。那么,发热、恶心呕吐、不大便、板样腹……中西医就有了一系列的共同参照物,这些共同参照物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中医称之为热实结胸证,西医称之为:急性腹膜炎,那么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就是同一的病证。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就成为中西医的一个新的共同参照物,以此为标准,通过热实结胸证的鉴别诊断与急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进行比较,阳明腑实证与急性肠梗阻一致,柴胡汤证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一致,膀胱蓄血证与盆腔感染一致……。找到共同参照物是中西医相互解释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总结的170多个重要节点证态,是中西医融合的共同参照系。

这个共同参照系是《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四本书的综合。

临床的任务是诊断与治疗,中医称为辨证论治。诊断是临床实践的第一步,诊断的基本单元,中医称为证,西医是病。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把西医的“病”解构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就能够实现融合。

西医的任何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可以解构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临床类型。西医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不单单是诊断出什么疾病,而且要求判定是这个疾病的哪一个阶段、哪一种临床类型,而医生处理的是这个疾病的某个阶段,某个临床类型,这就是“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证。例如:春季流行性脑膜炎(中医称为春温),可以分为前驱期(卫分证),典型期(气分证),危重期(营血分证)、恢复期(余热未尽);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普通型与重型。把西医的疾病解构为不同的型,不同的期,就是病理状态。

证,疾病过程(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类型(适用于中西医)。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温病学、伤寒论,西医的感染病学,疾病过程中的证态偏重于病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中医的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与西医的内外科学中疾病中的证态,偏重于不同的临床类型。



中、西医理论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二者必然符合客观规律而具有相类似的逻辑联系,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有着符合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找到共同规律,就能够一通百通,有条不紊。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际与科学实验,是中西医融合的坚实基础。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点评

先生研究颇有心得,我只是一时感慨。 我主张中医应该定义为“现代中医学”,区别于传统中医学。而且是永远的“现代中医”,因为随着科学的进步,总要有新的技术、内容要充实进去。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点:一是要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5 09:09
10
发表于 2020-1-5 08:38:11 | 只看该作者

证态体系

一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一)卫分、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1、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2、太阳表虚-普通感冒证态

3、风温卫分-春季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4、暑湿表寒-夏季感冒证态

5、湿遏卫气-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6、燥热卫分-秋季感冒证态

7、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8、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9、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10、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11、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12、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二)气分、阳明病-典型期证态   
1、气分-Sepsis综合征  
1)热入气分~SIRS证态

2)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3)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4)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毒血症证态

5)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6)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证态

2、肺部感染综合征   
1)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2)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3)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咳血、鼻衄证态

3、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1)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2.痞证-胃肠炎证态

3.少阳热迫大肠证-普通肠炎证态

4.厥阴热迫大肠证-痢疾性肠炎证态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

2)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5.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

3)黄疸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4、急腹症综合征

1)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悬饮-胸腔积液证态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2)肠腑不通综合征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4.脾约-便秘证态

3)少阳证-肝胆胰感染证态

4)蓄血综合征  

     1太阳蓄血-盆腔感染证态

2.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3.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4.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5、痹症-风湿综合征  

1)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2)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3)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4)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5)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6、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1)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2)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3)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4)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5)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6)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7、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证态   

1)卫、表-感冒合并脑功能障碍证态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2.少阳里虚热陷证

2)气分-典型期脑器质性病变证态

1.热陷心包-脑感染急性典型期证态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三)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3、热盛迫血-DIC证态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6、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四)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1、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2、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3、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4、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5、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

6、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7、余热未尽-恢复期证态



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一)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二)水气病-水肿证态
1、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2、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3、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4、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5、石水-肿瘤性腹水

6、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7、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三)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1、悬饮-胸水证态

2、支饮-心衰证态

3、肠间痰饮(水走肠间)-腹水证态

(四)痰证-炎症证态
(五)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六)中风-脑卒中证态
(七)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三、脏腑辨证论治
(一)肺病症
风寒犯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风温犯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寒痰阻肺-慢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邪热壅肺-急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正虚喘脱-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证态

肺痨-肺结核证态

肺阴虚-1间质性肺炎证态;2肺结核证态

肺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肺痈-肺脓肿证态

-支气管痉挛哮喘证态

-呼吸困难证态



(二)肝病证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肝阳化风-脑血管意外证态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三)心病证
心气虚-神经衰弱证态

心血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心火亢盛证:

心火扰神-焦虑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心火迫血妄行-剧烈情绪打击引起的出血证态

火毒疮疡-皮肤感染,外伤引起的败血症证态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证态

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证态

痰火扰心证-狂躁型精神病及急性中风证态

痰迷心窍-癫痫证态:

胸痹-冠心病证态

水气凌心证-心源性水肿证态

心阳暴脱证-心源性休克证态





(四)脾病证
脾气虚-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证态

脾阳虚-胃肠神经官能症证态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中气下陷-平滑肌、括约肌弛缓证态

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

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湿热蕴脾-非感染性黄疸证态

寒湿滞脾-生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炎证态





(五)肾病证
肾气虚-泌尿生殖神经官能症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呼吸困难证态

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肾精不足-发育、生殖功能障碍证态

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功能下降证态

肾阴虚-下丘脑垂体功能病理性升高证态

肾阳虚(阳虚水泛)-心力衰竭、醛固酮调节障碍证态





五、八纲辨证
    表证、卫分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里证-器官系统疾病的典型期证态

    虚证-功能性疾病证态

    实证-器质性疾病证态

    寒证  1  阳虚内寒;2  阴盛内寒

热证  1   外感发热-感染病发热证态

         2   内伤发热-非感染病发热证态

3   实热-器质性疾病发热证态

         4   虚热-功能性发热证态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假热)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里证、虚证、寒证为阴。大致如此。



证态体系衍化出【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中医治疗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西医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成为中、西医交流、沟通的平台。由证态推论出象态,为哲学层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哲学层次的融合,破除了中西医之间的壁垒,建立了新的医学体系,破解了中医经典之谜,圆满实现中国医学之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7:50 , Processed in 0.1395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