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用中医之“足”去适现代医学之“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2-1 11:2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要用中医之“足”去适现代医学之“履”
某教授的辨体—辨病—辨病的三辨诊疗模式从他的诊案中看是很容易的,特别是辨体,只要门诊一看就可以判定患者属于那一种体质类型,这样的判定是否正确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因为,在《中医体质类型与判定》标准里,这种判定是有一个固定程序的,它要求要填九种表格并进行计算和比较,最后才能判定患者属于那一种体质类型。除非预先我们就对此人进行了判定,并存入了病案,否则不可能一眼就看出是什么体质,因为体质类型和某教授称做中医证型的证候是很难一下分清的,某教授的病例我们没有看出有提前已判定过的迹象,所以有些辨体本身就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如在《王某辨体—辨病—辨病诊疗模式》一书中的,辨属湿热体质,肝经湿热,宗筋弛缓之阳痿的李某阳痿案,仅用几付药就纠正了李某的湿热体质,根据某教授对病理体质类型稳定性的描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显然李某不属于湿热体质。在书中的15个病例里,没有一个经过程序性的判定,是不是都属于他的病理体质类型就很难定论。
我们的一篇文章谈过平和质健康状态人群如何生病的问题,在辨体—辨病—辨病的三辨诊疗模式里,我们也需要再谈一下,按照某教授的理论,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有一个亚健康状态,某教授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是被定义为亚健康状态的。健康人群的人要生病,成为疾病人群中的一员,必须经过亚健康阶段,这是不可逾越的,否则就形成不了疾病。这当中就存在着好多他的体质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
某教授的九种体质类型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禀赋在体质类型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6页)禀赋遗传论中所说:“可以说个体的气血差异,是先天禀赋因素在体质差异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阴阳方面,若先天禀赋充足,则体质无偏,即属平和质;若先天禀赋不足,则视其不足的表现,导致各种体质类型,或阳不足,或阴不足,或气血不足等,出现‘素体阴虚’、‘素体阳虚’、或‘素体气血俱不足者’。这种先天禀赋差异的存在,成为各种体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若素禀阴不足者,一般多发展为‘瘦长型’的‘阴虚质’;素禀阳不足者,则又成为‘肥胖型’的‘痰湿质’的潜在因素。因此,先天禀赋的差异,是导致体质差异的内在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健康平和质的特点是先天禀赋充足,则体质无偏,这决定了健康平和质是不可能在后天的作用下变成病理体质类型的。同样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在后天获得下所形成的病理体质类型,也不可纠正到先天禀赋充足体质无偏的健康平和质状态,这是上面某教授的论述所决定的。所以,我们说的健康状态人群与亚健康状态人群必然存在的互动,在他的体质学理论里是不可能的。很显然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平和质人群,虽然体质好,身体健壮,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病较少,但绝不是从来就不生病。如果一旦生病,按某教授的理论,第一步,就必须由健康状态进入亚健康状态,也就是说必须由体质无偏的平和质,变为某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然而在他的体质学理论里,这种情况又不可能实现。
健康平和质状态中的人,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总会有人要生病,生了病就必然要出现证候,某教授提出的九条体质与证候的界定内容,哪一条都离不开体质的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病理体质类型必须出现在疾病之前,这样问题就又回到了原点,要想病必须首先由平和质变为病理体质,不可能的结论又使我们无法继续讨论下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健康平和质人群永远是健康的,他们不可能生病也无法生病。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对人体健康生理状态的一种描述,健康的个体之间有强弱的不同,这种不同是阴阳动态平衡等级和层次的不同。健康个体之间有阴阳气血偏颇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健康个体在阴阳动态平衡生理阈值内的差异。只要它们不突破阴阳失衡的状态,人体就是一个健康的个体。所谓平和质的“体质无偏”,所谓阴阳动态平衡的“零刻度”是不存在的。在中医学的概念里没有亚健康,要么就是健康,要么就是疾病。几千年来诊断中医的疾病,并不需要必须有现代医学概念的器质性病变。中医的脏腑概念也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的器官。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系统,我们可以互相参照,但切记不能等同。现代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飞越的发展,但在生命科学的领域里我们还知之甚少。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柱——经络系统,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它的形态、走向、功能就还知之甚少、对中医的脏象学说的本质也缺之了解、对中医气机的升降出入也无法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的药理学来理解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试图否认中医对疾病的定义,我们觉得是有点太早了。中医学里没有亚健康概念,现代医学里没有某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某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在中医学理论里也讲不通。健康平和质人群如何生病问题这一关就过不了。因此,没有必要用中医之“足”去适现代医学之“履”。
白剑峰《人民日报》(2012年06月14日19版)的一段说是说得非常好的。他说:“异质医学之间的差异是永恒的,而有差异就会有冲突。包容异质医学之间的差异,既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也是开放自信的表现。”
“当今,西医是公认的主流医学,其价值观和方法论深刻地影响着医学界。在“科学崇拜”的公共语境下,西医似乎成为科学和真理的化身,成为唯一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如同在白天鹅主宰的动物世界里,黑天鹅被视为“异类”,或者被视为“伪天鹅”。但是,黑天鹅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证明了世界并非“清一色”而是多元化的。应该说,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维护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虽然它没有所谓“现代科学”的基因,但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实践证明,人类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已知的世界。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未必就是“伪科学”。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如果以“西医之履”适“中医之足”,难免会犯“削足适履”的错误。
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无疑属于异质医学。异质医学之间的差异是永恒的,而有差异就会有冲突。西医和中医对话,常常会有“鸡同鸭讲”、“频率错位”的感觉。但是,如果双方都怀着一颗包容之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会产生共鸣。如果双方充满敌意,以对抗和对骂替代对真理的追求,就会走向极端。包容异质医学之间的差异,既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也是开放自信的表现。那种“非黑即白”、“异类必除”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虚无主义。
美国是现代医学的领跑者。按理说,在经络理论尚存争议的情况下,中医针灸是没有生存空间的。然而,由于疗效确切,中医针灸逐渐得到了承认。这反映了美国人对待异质文化的包容态度。他们并不是将中医针灸视为异类予以铲除,而是希望借此补充现代医学的不足,拓宽现代医学的视野。相比之下,中国人为何反而缺少了一份包容差异的豁达呢?
世界卫生组织在《传统医学战略》中曾指出,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不可取。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如果说西医是咖啡,中医就是清茶,各散各的香,各有各的美。惟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此乃中国式智慧也。”
深思这一段话对我们思考问题是有益处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5:21 , Processed in 2.8457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