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仲景学术研究需要返朴归真、正本清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3 15:2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仲景学术研究需要返朴归真、正本清源
> 摘要:仲景学术研究由简至繁虽是一必然过程,但不可忽视其扭仲景学术之弊。当今仲景学术须返朴归真,正本清源。首先要破除对仲景著作的迷信,淡化崇圣遵经意识。其研究目的当以探讨药证关系、方证关系为主,以原文明言之病理,治法,治则为研究之准则,以论释论,互参互证,而非另起炉灶,泛骛远引。并可适当引入逻辑学方法进行研究,使结论更接近仲景原意,更具有逻辑的说服力,而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   1  仲景学术研究之由简至繁.
>         纵观仲景学术研究史,可看出由简到繁的过程。仲景研究始于晋代王叔和,叔和将仲景汗、吐、下、温、刺诸法加以分类,集为不可汗,宜汗,不可吐,宜吐……等十八篇。开后世以治法研究仲景学术之先河。唐代孙思邈研究方法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成为以方归类研究仲景学术之肇端。二人均是就仲景著作条文进行分类,为归纳整理条文阶段,可谓之简。至金代成无已,全面注解《伤寒论》,言之未尽,又作《明理论》以阐之,由归纳整理条文阶段转为分析阐述条文阶段,仲景学术研究始得繁矣。清代以来,注家蜂起,名家迭出,形成流派,争鸣不已,仲景学术研究空前繁荣。至于今日,仲景学术研究更有现代传媒,当代科技推波助澜,著作论文成果层出不穷,可谓繁花似锦矣。
> 2  繁花以锦中的隐患
>         此类研究虽然有其发挥仲景学术之功,但亦不可忽视其扭曲仲景学术之过--此为繁荣中之隐患。其弊在于此类研究对仲景著作求之过深,以为仲景著作条条句句字字无不隐含有微言大义,因而强注强释,泛骛远引,以曲逞其说。将仲景未言之语,未述之理,未示之意,加于仲景,仲景质朴之学术,被加以浮华之包装,失其真,丧其朴。有些研究者甚至借言仲景以言已,陷入旧式经学研究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圈子中。凡此种种,其失为浮、为滥、为繁、为泛、为曲。而使仲景平易之学,平添块?。仲景之学隐,而曲演之说显。其典型而影响较大者,如“三纲”、“和法”之属。
>         “三纲”之说,非仲景所言,而是方有执一派所主张。其谬正如柯琴所批评--“大青龙汤,仲景为伤寒中无汗而兼烦躁而设,即加味麻黄汤耳,而谓其伤寒见风,又谓之伤风见寒。因以麻黄治寒伤营,治营病而卫不病;桂枝汤主风伤卫,治卫病而营不病;大青龙汤主风寒两伤营卫,治营卫俱病。……曲成三纲鼎立之说,巧言簧簧,洋洋盈耳,此郑声所为乱雅乐也。”
>          再如“和法”,《伤寒论》原中有仲景言明之和法,然非指小柴胡汤而言。其“和法”并非专为某经之病,某方之用而设,而是随证提出,为某些治法的缓用法,小用法,微用法,是针对小邪的法治。正如张令韶在《伤寒论直解》中所言:“本经凡言小和微和者,谓微邪而毋庸大攻也。”指小柴胡汤为和法,乃源于成无已所言,其所指与仲景明言之和法明显不同。而成氏之说出,后世言及和法常是唯小柴胡汤是举,几乎不言张机论中明言之和法,成氏谮言之和法影响远大于张机明言之和法,喧宾夺主久矣,当以正本清源。
>       并且由此可能引发更令人担忧的情况,有不少习仲景之术者,不耐烦研读原文,而惑于此类书文所注所言之浅俗,之新奇,之浮华,弃本求末,专看注文.释文.浮文,不免受其误导,越旋越远,难得仲景学术之真。
> 3   仲景学术研究的返朴归真、由繁回简
>       为纠正成氏以来“繁”之研究种种弊病,亟需提倡仲景学术研究由博返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以拭去注家嚣嚣浮尘,而见仲景淳朴之真。欲达此目的,首先要破除对仲景著作的迷信,淡化崇圣遵经意识--因这是对仲景著作求之过深的思想基础。其次须?弃在此思想基础上而产生的强注强释,泛骛远引,以曲逞其说的研究方法。而重新认识到仲景著作的朴实性,实用性,实践性及局限性。重新参考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之类相对于繁而显得简的方法。但这种简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在先简后繁,繁有较大发展基础上的由博返约,返朴归真,是事物发展逻旋式上升的必经阶段,是更高层次上的简,是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更有效的方法的简,是脱尽浮华见淳真后的简,是追求更高研究目的的简,是能达到更高研究目的的简。
>         其具体研究思路为--
> 3.1   以方证关系,药证关系为主要研究目的
>         仲景之辩证施治,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方随证变,方随法改,药因方易;药味之进退,药量之增减,皆有理法可循--可视为方药辨证之典范。此为仲景精华之所在,故仲景学术研究当以探究方证关系,药证关系为主要目的。主要解决“是何”的问题,不急于研究“为何”的问题。“是何”的问题不能正确解决,“为何”的研究只能是脱离临床实践的空中楼阁,容易纠缠于浮泛空洞之论。
> 3.2   以原文明言之病理,治法,治则为研究之准则
>       仲景著作对一些病理,治法,治则原有明确的表述。如所言之病理有“心下有水气”、“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恶寒者,虚故也”、“潮热者,实也”。明言之治法有:“先温其里,乃攻其表”、“表解者,始可攻之”等。其所言虽简朴而所指确切,言因少而弥足珍贵,当作为研究方证关系,药证关系之主要依据。对于理法的探讨,最可靠的,最接近仲景原义的,应是以论释论,互参互证,而非另起炉灶,泛骛远引。 故在此研究过程中,宜慎言仲景未言之医理,慎言仲景未言之药性,慎言仲景未言之方义,慎言仲景未言之治法。
> 3  .3  引入逻辑方法进行研究
>         以往注家们研究方证关系、药证关系,常是以四气五味、脏腑阴阳、君臣佐使等理论为依据,来以证测药、以证测方、以方测证、以药测证。此类方法虽有其一定道理与成效,但每易滑入浮泛繁杂,循环论证,有泛通性而缺乏针对性,反失仲景学术之真。笔者认为欲返朴归真,化繁为简。当就仲景条文所述,通过反复比较异同,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前后彼此互参,统计、归纳、分析而推得仲景著作所示之药证关系,方证关系。由此进而可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思路:如从用量最大的方剂中探讨药证的思路,从组成最简单的方剂探求药证的思路,从方剂的药味的加减法,及量的加减法中探求药证的思路,从应用最大频率的方药中探求方证、药证的思路等。如果在此研究过程中能适当引入逻辑学中的探求因果关系的五种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共用法,共变法、剩余法),将比较分析的结果纳入逻辑分析的场合之中,以此探讨仲景著作中的方证药证关系,可能使结论更为可靠,更接近仲景原意,更具有逻辑的说服力,而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2
发表于 2005-3-13 18:36:52 | 只看该作者

仲景学术研究需要返朴归真、正本清源

有益。
3
发表于 2005-3-15 18:25:32 | 只看该作者

仲景学术研究需要返朴归真、正本清源

好,说得不错。
这才是学习伤寒论的路子,
不知有心得否?
若能发点儿上来,疑义相与析,奇文共赏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8:41 , Processed in 0.0475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