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4 06:2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王惟恒,王义祁等编

理    中    丸
(《伤寒论》)
【原文】 霍乱①,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③至三四丸,然不及汤。《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霍乱: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病。②寒多不用水:指寒邪偏盛,不欲饮水。③益:增加。
【译文】霍乱上吐下泻,并见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等症状,若其人表现为热多而渴欲饮水者,以五苓散外解表邪,内利水液;若其人表现为寒多而口不渴者,表明邪在阴分,中焦虚寒,寒湿内盛,当以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调理阴阳以复其升降。理中丸方:人参、干姜、 灸甘草、白术各9g。上四味药,捣碎过筛,以蜂蜜调和,做成药丸,如鸡蛋黄大小。服药时,以开水约100毫升,和一个药丸,并研碎,趁温热服用,白天服用3-4次,夜里服用2次;如腹部没有出现热的感觉,则将药量增加至每次3~4个药丸,只是丸剂不如汤剂药效迅速。
【按语】本方证为脾胃虚寒,运化无力,升降失常所致。中焦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凉;寒性凝滞,故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脾胃阳虚,升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食少纳呆,呕吐,自利。究其根本病机,无不因脾胃虚寒所致。治宜温中祛寒,健脾益气。方中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为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之要药,为君药。人参性味甘温,补气健脾,促进运化,为臣药。君臣相配,温补相合,以复脾胃之功。白术甘温苦燥,健脾燥湿,并助人参以益气健脾,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缓急止痛,兼和诸药,为使药。四药相合,共奏温中祛寒,健脾补气之功。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寒邪散尽,中阳复振,脾运健旺,则诸证可愈。由于汤剂较丸剂吸收快,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据病情之需要而确定剂型。
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1)呕吐
【原文】寒而呕吐,则喜热恶寒,四肢凄清,法当以刚壮①温之。(《仁斋直指方论》)
【注释】①刚壮:刚强雄壮。此处指用温中阳,益脾胃。
【译文】因寒而出现的呕吐,一般有喜热恶寒,四肢不温等症状,治法当赶快以温热药物以温阳散寒。
【按语】脾胃虚寒易致胃失和降而出现呕吐,理中丸既有干姜温阳散寒,又有人参、白术、甘草以健脾益气,对于中焦虚寒所致的各种疾病,包括呕吐等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  钟某,女,45岁,农民。自诉不慎进冷食腹痛呕吐,自服成药无效,遂延诊。诊见:面色晄(白光)白,体倦乏力,四末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濡弱。证为脾胃虚弱。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拟理中汤加味:
人参10g  干姜10g  炒白术10g  半夏10g
陈皮10g  甘草5g   砂  仁5g
日1剂,水煎服,2剂而愈。[崔兆兰.理中丸的临床应用.河北中医,2000,22(9):686]
[中医解析]  近代医家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说:“理中者,调理中土也,较建中轻而用广。凡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便溏,脉沉无力,或厥逆拘急,或结吐蛔,及寒热霍乱者,均可治之。”此方论正合上例患者所具备之主证。本例之呕吐腹痛,乃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运化不及,饮食略有不慎即吐,复进冷食寒凝络阻不通而腹痛,故用理中汤以温中健脾散寒、和胃降逆,加砂仁、半夏、陈皮理气降逆,行气止痛。全方使中阳得振,脾胃得健,寒凝得散,呕吐腹痛得止。
(2)便秘
【原文】凡人五味之秀①者养脏腑,诸阳之浊者归大肠,大肠所以司出而不纳也。今停蓄蕴结,独不得其疏导,何哉?抑有由矣。……虚人脏冷而血脉枯,老人肠寒而气道涩,此大肠之挟冷然也。(《仁斋直指方论》)
【注释】①五味之秀:五味,这里泛指各种食物;秀: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译文】人们进食各种食物以营养其脏腑,各种食物残渣下归大肠,大肠的功能主要是排出糟粕而不使之停留在肠。今糟粕停滞不前,大肠为何不对其疏导排泄,为何呢?这是有原因的。……体虚之人脏腑有寒且血脉干枯,老年人肠腑有寒而气机运行不畅,这些都是大肠有寒所致的。
[病案举例]  王某,男,46岁,2000年7月9日初诊。4年来常感胃脘部怕冷,喜热饮食,腰酸背痛。近3个月大便干燥秘结,每6~10日1行。在某医院屡服大黄等苦寒攻利之品,药后则腹泻,停药则大便复结,腹胀,不为泻解。察见患者面色萎黄,消瘦,舌淡红、苔黑滑,脉沉细。辨证为脾肾阳虚,寒凝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理气行滞,佐以壮腰补肾。药用:
党参18g  白术9g   茯 苓12g  干姜10g  橘  红10g  
枳实10g  川朴10g  瓜 蒌10g  川断10g  补骨脂10g
木香 5g  草蔻仁5g,炙甘草6g  麻仁20g
服9剂后,大便秘结好转,腹胀,腰背酸痛减轻,再守上方去枳实、川朴,加桂枝6g,槟榔、乌药、香附各10g等出入,连投21剂,排便通畅,日行1次,诸症悉除。[范同心,范颖颖.理中丸治验举隅.山西中医,2004,20(4):30]
[中医解析]  本例脘冷喜热,便秘腹胀,脾阳虚损可知。前医又屡投大黄等苦寒之剂下之,则愈下愈闭,中阳愈伤,寒凝愈重。现抓住脾阳虚寒之本质,以温运脾阳,理气通便而瘳。
(3)眩晕
【原文】气虚眩晕之治……中气虚寒,不能运化水谷者,理中汤①。(《症因脉治》)
【注释】①汤:即将原方的丸剂改为汤剂,即称为理中汤。
【译文】气虚眩晕的治疗,对于中焦虚寒,不能运化水谷的气虚眩晕者,以理中汤治疗。
[病案举例]  林某,女,65岁,农民。眩晕2日,近日加重,其子延余诊。刻诊:双目紧闭,昏睡于床,不能坐立,不思饮食,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微迟。初诊为低血糖。即用50%葡萄糖加能量合剂及抗眩晕治疗1日无效,故转院治疗7日,诸病无减。诊见:神志差,舌质白,苔白,脉沉微迟。辨证为脾胃虚寒,脾肾阳气虚衰而致阴寒内盛。治宜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拟理中汤加味:
人  参15g  黄  芪15g  茯 苓15g  炒白术10g
炮干姜5g   炙甘草5g   炮附子5g  肉  桂3g
水煎服后略有转机。以后守前方,每日1剂,加大附子、干姜量,从5g到10g、30g逐渐增加,加至45g时才敢翻身,增加到75g时才敢坐起饮食,加大到105g时才敢下地活动,共服10剂,欣告痊愈。[崔兆兰.理中丸的临床应用.河北中医,2000,22(9):686]
[中医解析]   因气虚而致的眩晕者,其多为脾气虚,因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水谷,且同时脾主升清,脾气虚则升清不足,如此则头面失营而出现眩晕。故用理中汤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加入附子、肉桂增强温中散寒,温肾健脾功效,黄芪、茯苓增强补中益气,健脾祛湿作用。全方使太阴脾土之阴寒之邪尽散,使中气足,脾胃健,阳气运而诸证痊愈。
{结  语}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以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自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证治要点。若虚寒重,加肉桂、附子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若呕吐明显,则加生姜、半夏降逆止呕;若腹泻清稀,则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以止泻;若阳虚失血,则将干姜改为姜炭,加灶心土、艾叶温经止血;若胸痹,则可加桂枝、薤白、枳实,白酒煎服以振奋胸阳,宣畅气机。注意:对于阴虚内热、外感发热及阴血虚少者,忌用本方。
小  建  中  汤
(《金匮要略》)
【原文】虚劳里急①,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方:芍药(六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 , 大枣(十二枚),胶饴②(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里急:指腹部有挛急感,按之不硬。胶饴:②胶饴:饴糖;又名胶饴糖、软饴糖。
【译文】虚劳腹部有挛急感,心悸,衄血,腹中疼痛,梦遗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以小建中汤治疗。小建中汤方:芍药18g、桂枝(去皮)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胶饴60g。上六味药,以水1.4升,煮取0.6升,去滓,放入胶饴。再以微火以助其溶解,然后服0.2升,每天服三次。
【按语】本方证为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化源不足,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功效:温中补虚,调和阴阳,缓急止痛。主治虚劳里急症。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苔淡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悸动等为辨证要点。方中饴糖甘温质润,温补中焦,缓急止痛,重用为君。桂枝辛温,散寒止痛,温经通阳,配饴糖则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白芍酸甘,养阴敛营,配甘草则酸甘化阴,缓急而止腹痛,共为臣药。生姜助桂枝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养血,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佐而兼使之用。诸药合用,则中阳健旺,化源充足,肝脾调和,阴阳平衡,腹痛发热等证自愈,故名“建中”。本方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1)胃脘痛
【原文】因烦劳①伤气而脘痛者,得食稍缓,当甘温和中,小建中汤。(《类证治裁》)
【注释】①烦劳:这里指思虑、劳累过度,劳伤心脾,实为肝郁脾虚。烦,烦闷;心情不畅快。
【译文】因思虑劳累过度伤气而出现胃脘痛者,饮食后疼痛稍缓解,治疗应该甘温和中,用小建中汤治疗。
【按语】思虑劳累过度可致气虚,气虚又可致温煦作用下降而出现阳虚,虚寒内生即见胃脘痛。进食后,气虚可得到部分缓解,故疼痛稍缓解。治疗当补气温阳,缓急止痛,可选小建中汤。
[病案举例]  惠某,男,30岁,农民。初诊2002年8月12日,10年前即患胃脘痛,吐酸水之病,经用药治疗后好转,2月来病势渐又发展,每饮食不慎,遇凉及饥饿时即发,得热稍缓,素喜热饮,3d前不慎于食,以致引发旧疾。症见胃脘部隐痛不休,痞满、嗳气、泛酸、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缓,于本院胃镜检查确认为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症属脾胃虚寒,治宜健脾温胃,和里缓急止痛,投方小建中汤加味。处方:
黄芪30g  桂枝9g  白芍12g  炙甘草6g  煅瓦楞15g
建曲15g  蜀椒3g  生姜6g   大枣6枚  饴糖烊化30g
水煎服,1d1剂,5剂后诸症减轻,自觉精神好转,仍纳差,前方加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2g,继服5剂,三诊时食欲增进,诸症大减,仍以原方服1月后,复查胃镜溃疡面消失而告愈。[边广军,王志辉,吕登仕.小建中汤治疗胃脘痛96例. 陕西中医,2007,28(9):1150~1151]
[中医解析]  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健,则营卫气血俱虚,导致阴阳失调,中焦虚寒,不能温煦,故脘腹疼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小建中汤意在以甘平之饴糖以补中缓解,辛温之桂枝以温中散寒,甘辛合而生阳,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营敛阴,甘平之甘草以补中益气,酸得甘而助生阴,甘苦相须能缓挛急而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能使阴阳相生,中气自立,营卫协和,脾胃健运,气血得充。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自立者必以建中也。
(2)痛经
【原文】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其症有郁热与虚寒之异。(《华佗神方》)
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①,损伤冲任之脉。(《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
【注释】①胞络:分布于胞宫上的络脉。胞,女子胞;即子宫。
【译文】妇女来月经时,腹痛如刀绞者,谓之痛经。根据其症状,可分为郁热与虚寒的不同。
女子来月经时腹痛,原因是过度劳伤,气血亏损,以致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又受寒邪侵袭,寒性凝滞于胞宫上的络脉,损伤冲任二脉,气滞血瘀而痛经。
[病案举例]  李某,女,26岁,未婚,2002年12月初诊。半年以来,经行衍期.量少,舌淡质稀,每次经水未到已觉小腹痛如绞扎,腰痛如折,喜温喜按,伴食少便塘,汗多气短,手足厥冷,白带甚多色淡.脉沉迟,舌淡苔薄白,证属脾胃阳虚,气血不足,经行不畅之痛经,治宜暖中补虚,温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加味,处方:
当  归9g  黄芪15g  桂枝9g  白芍18g  
炒艾叶9g  吴萸6g  香  附9g 木香9g
炙甘草9g  干姜9g  大枣7枚  饴糖30g
上方,在经前用药一周,连续调治三月遂愈。[唐盛举.小建中汤在临床中的运用体会.黑龙江中医药,2007,(5):15~16]
[中医解析]  痛经有郁热与虚寒的不同,对于虚寒性痛经,治疗当补气温阳,缓急止痛,而小建中汤即有此效。方中桂枝,炙甘草,大枣,怡糖,干姜扶阳益气,芍药,大枣配当归滋补阴血,缓急止痛,故本证以小建中汤加吴萸、炒艾叶温经散寒,佐香附、木香理气止痛,且双补气血,故有良效。
(3)崩漏案
【原文】崩漏不止,气血皆虚也。夫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①脏腑,而冲任伤损,不能约经血,是以经脉错乱,大血暴下,如山之崩也。重则为崩,轻则为漏,皆由气血大亏,脾胃先损,能受补者可治。(《竹林女科证治》)
【注释】①荣:营养之意。
【译文】崩漏下血水止,导致气血皆虚。气血的运行,对外在经络里循行不休,对内可以营养脏腑,如冲任受损,不能约束经血,可能会导致经脉错乱,大量出血,如山体崩溃。严重者称为崩,较轻者称为漏,都是气血大亏,脾胃受损,能补中焦脾胃者可以治愈。
【按语】崩漏下血的病因病机有多种,脾胃气虚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机,对于这种崩漏的治疗,治本之法当以补气健脾为主,而小建中汤有温中健脾,益气养血之效,故对于中焦虚弱性崩漏下血具有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  李某,女,45岁,1994年3月20日初诊。经血淋漓不断2月,色淡质稀,或挟有少量血块,伴见身体倦怠,头昏气短,心悸怔忡,曾以更年期综合征服更年康、谷维素、维生素B1、云南白药等罔效。查BP:18/10kPa,血红蛋白90g/L。追问其有慢性结肠炎病史。证属脾虚气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治宜健脾益气,固冲止血。方用小建中汤加减:桂枝8 g,白芍、生姜、党参、茯苓、白术各10g,阿胶(烊)15g,血余炭、益母草各20g。5剂,患者精神转佳,头昏头晕减轻,阴道偶有少量出血,仅在活动后出现,原方继服7剂而告痊愈。[王小燕.小建中汤在妇科杂病中的应用.甘肃中医,2000,(5):45]
[中医解析]  患者近绝经之际,天癸竭止,冲任脉虚,加之有慢性肠炎病史,脾气虚弱,使经血失其约束而致久漏不止,漏下日久,又使气血更虚。《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见血脱等证,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发生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生阴长,而血自归经矣。”用小建中汤加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再配阿胶、血余炭固冲摄血;益母草补气摄血而不留淤。诸药合用,效如浮鼓。
{结  语}
本方是治疗中焦虚寒,里急腹痛的常用方。以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弦为证治要点。若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加人参、白术、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若虚寒重者,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7月24日 06:29am 时添加 -=-=-=-=-
欢迎点评!敬请赐教!
——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09-7-24 09:38: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二)

解析透徹,临床验证,有理有据,值得借鉴!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10:00: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二)

谢谢版主点评!我们会不懈努力!
4
发表于 2009-7-24 11:55: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二)

好文章!!!敬佩!!!!
相貌不凡,大家风范,严谨认真细致,可敬可佩!!!
5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12:33: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二)

过奖过奖!惭愧,汗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4 09:01 , Processed in 0.0529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