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终于知道经络是什么3-----绝对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2 10:0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关于“结论”的讨论
笔者所作的结论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
坚持“《内经》建立在解剖与对正常人体观察的基础”的原则,
整理所有《内经》关于经脉的描述,弥合现代解剖与“经脉”概念间的裂痕,找到一种能共同满足两个医疗理论体系的解释。
这个解释必须不违背《内经》任何关于经脉的叙述。同时又不违背现代医学的认识(在物质基础上不违背,但并不否认现代医学有许多重要的生理机制尚未发现,或者说,高度尊重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硬件”的认识,但不否认现代医学对“软件”尚处于起步阶段)
经过艰苦的思考,笔者认为上述的解释是唯一能弥合两大体系的解决方案。因此,这套解释是在两套理论的夹缝中生长起来的,极度缺乏更深入的验证。
接下来需要做两件事情进一步验证这种解释的可行性:
(A)把人体的肌肉筋骨间深层的间隙与《经脉》篇所妙述诉的巡行方式进行对照,以检验二者是否有一致性。
(B)观察人体深层的微血管是否具有如《内经》所描述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9)附:关于营气、卫气实质的讨论
以下是笔者正在撰写的《内经纬读》一书中“营卫周循”一篇的内容,本来有两幅血液循环的图片,略去:
第三编 营卫周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
1、血液循环理论
在上一篇我们已经看到,远古时代已经有了细致的解剖学,不仅“其死可剖而视之”而且还“度量切循而得之”。对人体的观察与解剖是《内经》知识的重要来源。
四百年前,欧洲由哈维通过对人体的解剖,以及动物的活体观测,发现了血液循环理论,从而成为西方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哈维解剖所使用的工具、技术手段,并不比远古人所用的砭石先进多少。既然都使用相似的手段,而实践证明,建立在远古解剖基础上的《内经》体系有神奇的疗效,那么远古有没有得出过与血液循环理论相类似的结论?
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慢慢引述《内经》的描述以恢复远古血液循环理论的面貌。
先让我对血液循环理论作一个大致的介绍,既然远古的理论都可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之”,那就让我们以现代的生理学为坐标来探寻远古的血液循环理论。
上面两图让我们对血液循环过程一览无遗:
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液(图中红色部分)从左心室出来,分为上下两个支系。
向上的支系营养身体上部,在身体上部的毛细血管通过微循环进行充分物质交换后,变为静脉血液,由上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形成一个大循环。这一支系包括对手部供血与头部供血两部分,流向手部的支系从锁骨下动脉分出,为上肢部提供营养,经过物质交换后的静脉血液,由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另一支系由颈总动脉分出,为头部提供养分后的静脉血液由颈内静脉与颈外静脉流入上腔静脉。
向下的支系下行营养身体下部,经过物质交换,为肝、脾、胃、肾、肠系、生殖器等脏器以及下肢部提供营养物质,滤走代谢废物,带回营养物质,变为静脉血液,由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上述的整个循环过程称为体循环。
体循环的静脉血液进入右心室后由肺主干动脉进入肺系进行物质交换,主要是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成为富含氧气的血液进入左心室,这一循环称为肺循环。进入肺循环以前,血液中由于缺乏氧气,所以颜色暗浊,经过肺循环后,血液就变得鲜红。接下来再从左心房转入体循环,血液就这样在身体中往复不休。
另外还有一个冠状循环是专门为心脏提供血液,冠状动脉从动脉主干根部分出,分布于心脏。
2、脉搏、胃气与体循环
《内经》体系非常重视“脉诊”,对各个部分的脉动都有细致的观察,而脉搏就是动脉血液流动引起的。《内经》认为脉动是“胃气”引起的,是脉动的根本:
《玉机真藏论》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五藏别论》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所以,《内经》认为“胃气”是脉搏形成的原因。于是我们很容易把“胃气”的运动与动脉血液的流动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动输》一篇让我们看到“胃气”的输布方式,与“体循环”动脉血液的流动情况完全一致:
黄帝问:十二经脉当中,为何只有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独动不休?
(手太阴的诊脉部位在寸口,足阳明的诊脉部位在人迎,按本篇意,足少阴大络的支脉行与足背,所以少阴诊脉部位也在足背。动脉血液从心脏出来,可以分为三个大支系:一个支系由“锁骨下动脉”将血液输送到手臂,一个支系由“颈总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头部,另外一个支系是“主动脉”主干下行,在腹部分叉为“髂总动脉”走入腿部,为腿部输送血液。 “寸口”“人迎”“趺阳”就正好对应着动脉的这三大支系。)
岐伯回答:这都是用来候诊胃脉的部位(原文“是明胃脉也”)。胃是五脏六腑之海,清气上注于肺,(从下篇可以看到,清气相当于动脉血液)肺气再从手太阴走入两臂。肺气随呼吸往来,人一呼,脉动两下,人一吸,脉又动两下,呼吸不停,脉动就不停止。(这里的“肺气”当解为“胃气”入肺后由肺而出的气)
黄帝说:(肺气)过于寸口,“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不知从哪里回来的?
岐伯回答:(胃气)离脏的时候,就像突然开弓发弩,就像水从岸上下去,到了鱼际(手掌根部)就减弱了,剩下的余气就变得衰微,并且逆上而行,所以运行衰微。
(动脉血液从心脏出来,流动速度很快,过了寸口,进入手掌,脉动就比较微弱,然后穿过手部的毛细血管后,变为静脉血液流回,如果把动脉血液就理解为“胃气”,那么“余气衰散以逆上”就可以理解为静脉血液逆而上行。)
黄帝问道:足阳明为什么会动而不休呢?
岐伯回答:胃气上注到肺,其剽悍之气上冲于头,循着咽喉,走入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然后出从面部出来,从客主人、循牙车,与足阳明相合,从人迎穴部位下行。这是胃气分支到阳明的部分。(这一段所讨论的巡行路线,与头部动脉分布一致,而其下行的部位又与颈内静脉一致。)
黄帝问道:足少阴为什么会动而不休呢?
岐伯回答:冲脉是十二经之海,与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共同起于肾下,从气街出来,循着大腿内侧,斜入腘中,循胫骨的内侧,与足少阴经,下到内踝的后面,进入足底。它的别支,斜着入踝,从足背出来,进入到大指之间,注入到各个络脉,作用是温养足胫,这是脉常动不休的部分。
(这与足部动脉血管的分布完全相同:动脉主干在腹部,肾以下的部位分叉,在腹股沟中部,也就是气街处进入大腿内侧,斜入腘中,其中胫后动脉从内踝下面绕到足底,足背动脉走向足背,形成强烈脉动。“温足胫”的功能与今天的认识也相同。)
从这几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胃气”在头、手、足的巡行路线,与今天解剖学中动脉血管分布一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内经》所说的“胃气”的运行,就是动脉动脉血液的流动。
但为什么《内经》始终没有提过心脏在“胃气”运行,或者说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呢?为什么把“胃”作为血液流动的原动力呢?这将在本书《别列府藏》一篇中讨论。这里要说明的是,《内经》的“胃”通常有“胃脘”与“足阳明胃经”两层含义,而足阳明胃经与血液循环中的动脉主干有直接关系,本篇的“胃”都是指足阳明胃经。而在本篇出现的“肺”,也是指手太阴肺经而非肺脏。
2
发表于 2008-9-22 11:52:54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知道经络是什么3-----绝对精华

建議看看王唯工博士"氣的樂章"一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0:05 , Processed in 0.0850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