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中医与做学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1 09:3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金钱
伤寒大家李培生教授一直影响着我的几句话
作者/傅延龄

编校/三三

供稿/任重道远

【导读】李培生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的研究生导师,初读此文还是在傅老师的微博上,深深地被李培生老师宽广的胸怀所折服。为人师者,如此,称职也!


在中医学界,《伤寒论》领域一直是一个名流辈出、群星灿烂的地方。当代中国,华夏大地,东西南北,《伤寒论》学领域里又耸立起一座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是其中的一座;而且在我心目中,他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座。


十多年前,我有幸考取李培生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获得三年随师学习的良好机会。李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今离开湖北中医学院18年了,如果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李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点,我将坦诚地说,那还不是李老的学问。虽然李老的学问极好,在当今医坛,能与比肩的人不多。


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应秋教授学问学富五车,人曰“南有吴考槃,北有任应秋”;任老也慕李老的学问。当年任老在一次途经武汉时,就专门下车去会见李老,并说过“向往久矣,今幸识韩”的话。李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他的为人。李老宽厚仁慈,律己恕人,胸怀若秋天长空,心肠如冬日阳光,言语容貌,温温如也。


曾读到一篇文章,讲北大季羡林老师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平常的一位老人,以致于一位不认识他的大学生竟错将他当成了老校工,叫他为之看守行李;一时传为佳话。李老不在燕园,而作为大学者的朴素平易,以及因此赢得人们广泛的尊敬,李老与季老相似乃尔。


李老给了我许多教诲,他不仅教专业知识,也教治学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则。李老有几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并将使我受益终生。


“治学当求平正通达”


“治学当求平正通达”,这是李老常给我们讲的话。我体会所谓平正通达,就是平正显白、道理通达的意思。作为中医学者,无论是在读书教书的时候,还是在作文立论的时候,都应该坚持平正通达的原则,坚持平正显白的中医理论,不故作高深,不弄巧矜奇,不虚玄善辩,不冷僻生疏。


平正通达的特点在李老主编的第四版、第五版《伤寒论》教材中表现的很充分。比如李培老对于《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解释,就很平正,既符合理论,亦符合临床。又比如对《伤寒论》之六经,李老以脏腑、经络、气化释之,亦很平实。


笔者体会到,由于中医理论主要是通过对生命活动的“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而建立起来的,这就为中医产出众多的各家学说带来了必然性。如果不引入新的认识方法,不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能够证明并发展旧有理论?新的各家学说的产生何时是了?既然如此,那么在引入新的认识方法以前,对待旧有理论的最好的态度,最好的策略便是坚持平正通达原则。现有的平正通达的理论已经够了,我们不必要也不应该仅仅靠苦思冥想去另创新说;我们要留些聪明智慧,留些精力时间,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竟然不主张《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花很多的气力去博览《伤寒论》各家注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前辈们,我们的老师们,那些在用传统方法研读《伤寒论》方面具有深厚功力的先贤们,他们已经从浩瀚的书海里,经过甄别,厘选出来最为平正通达的学说:桂枝茯苓化气行水,太阳中风营卫不和,少阴之病心肾两虚,厚姜半甘参汤证脾虚气滞……附子泻心汤证为火痞兼表阳虚,这是平正通达的;如果你一定要别出心裁,说它不是表阳虚,而是肾阳虚,甚至说是少阴心阳虚,由心阳虚不能下达,温暖于肾,则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则不能化膀胱津液而为卫气,则卫表阳虚,于是恶寒汗出;或者你一定要说它还兼有风湿,或者你一定要说它还兼有风邪在表,营卫不和,那就不是平正通达了,或者说虽通达但不甚平正了。如此立论,不仅有失平正通达,而且也甚无意义,深宜戒之。


“读书、临证、写作”


李老说:学中医,要“读书,临证,写作”三者结合;三者相辅相成。李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很早就悬壶乡里,白日临证,夜晚读书。在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后,他又不停写作,撰写了大量的论著。中医是临床医学。如果脱离了临床,一切的议论都将是纸上谈兵。在91年以前,我对这句话体会不深,认识不深。自91年起,我随刘渡舟老师学习临床辨证论治,日日临证,才知道中医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说,世有愚者,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临证三年,便谓天下无可用之方。这样的愚者其所以愚,那是因为他没有将读书与临证结合起来,按图索骥,照葫芦画瓢,焉能不败。写作可以将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将自己的经验表达出来,与人讨论,与人交流,如此便能相与长进。


写作还有一个作用,它能使写作者的认识趋于更加清晰、完整、周密、细致。有时我们在临床上获得的认识,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常常以为其道理全明白了,圆通了,但是当我们试图把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又会发现那些道理还有不少的细节没有疏通,没有连贯,没有明白。而写作恰好是一个重新思索,重新梳理的过程。


“重在造就自己”


李老常说,为学者,“重在造就自己。”他用这句话鼓励我们,要我们树立志向,心存高远,脚踏实地,有所作为,自立于医林。其实李老的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半:“莫管他人是非”。他讲这句话,并不是主张抛却是非观念,不问是非。李老的是非观念是很强的,尤其是在中医学术上,他目光犀利,明察秋毫。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著作,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然而李老发现其中有一些理论与事实不合的地方,醇中含疵,美玉有瑕,于是在《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附翼笺正》和《柯氏伤寒论论注疏正》中一一“正”之。


李老讲“莫管他人是非”,他的意思是教导我们,不要盯着他人的是非,不要在意人家的短长,我们所要努力的是超越自己的过去,超越自己的昨天,每天都有进步,积跬步而致千里。李老这句话充分反映出他宽阔的胸怀。清代文学家方苞说:“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善良者寿,言之简默者寿,量之宽宏者寿。四者皆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此四者李老都具备,宜其寿比南山。


“常读《论语》”


李老说:“要常读《论语》”。记得2002年秋我到武汉开会,会前去看李老。李老又对我语重心长地说:“抽时间读读《论语》。读读《论语》。”几次李老要我读《论语》,我只是诺诺,而未请他告诉我为什么要读《论语》,以及如何去读。是不是李老还在用旧的观念要求我们?《论语》为儒家经典,古代以儒而从医者称为“儒医”,其社会声誉较好,李老希望我们加强儒学修养,做当代儒医?不是。李老提出读《论语》,决不是要我们搞形式主义,用《论语》来装璜门面。李老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从医几十年,他提出要我们读《论语》,当基于深刻的认识,他一定认为读《论语》是医家的必需。


我体会到,作为新时代的医者,我们其所以要读《论语》,是要学习其中的爱人爱世思想。“仁者爱人”(《颜渊》)医门孔子张仲景也提倡“爱人知人”,“爱身知己。” 医乃仁术。若无爱心,吾未知其可以为医矣。我们其所以要读《论语》,是要学习其中的重道思想。


“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道者道理、规律、自然。我们要培养探索规律、遵循道理、顺应自然的科学精神。我们其所以要读《论语》,是要学习其中的“中和”思想。中和也正是中医的一项重要原则。《论语》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治病,没有教我们医学技巧,不过它讲的原则,却可以启发我们的灵感,给我们以智慧。对于中医人员来说,读《论语》能提高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原则方面的素养,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6:59 , Processed in 0.0595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