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 07:3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读经典  学名方(四)
王惟恒、王义祁、管华全、胡君平等/文
[欢迎批评!敬请同仁赐教!]

四 君 子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四君子汤治荣①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②宜服之。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荣;指营气。②大:非常之意。
【译文】四君子汤治疗营气、卫气不足,脏腑虚弱,胃脘及腹部胀满,一点不想进食,肠鸣腹泄,呕吐上逆,非常适合服用本方。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服用15g,以水一盏,煎至70%左右,口服,不拘时间,可以入盐少许,白开水也可以。常服此方可以温和脾胃,增进饮食,祛除寒邪及瘴雾等湿邪。
【按语】本方证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气血生化不足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故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中焦脾胃气虚之象。治宜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以恢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化之力,为臣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药;苓、术合用,健脾祛湿之功更显著。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趣味速记】白老夫人。白:白术;老,国老,即甘草;夫,茯之谐音,即茯苓;人,人参。
{四君子汤的临床应用}
(1)老年性习惯性便秘
【原文】论曰大便秘涩,盖非一证,……或因病后重亡津液,或因老弱血气不足,是谓虚秘。(《圣济总录》)
【译文】就大便秘涩讨论而言,并非一种证型,……或者因为疾病之后严重损伤津液,或者是因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等,这些是虚秘。
【按语】便秘有虚实之别,如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者,其便秘是由于气虚而无力排便所致,治本当补气健脾为主以,气旺则排便正常。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故对于中焦气虚之便秘者,自然有效。
[病案举例]  刘某,女,82岁,1997年6月9日初诊。患者患便秘十余年,因便秘曾数度在多家医院住院,用过手抠排便、灌肠排便及口服排便药等多种排便方法。本次就诊前一星期因胆囊炎发作,用过二天解痉止痛药,因近一星期未解大便,且阵发性腹痛遂来就诊,症见精神不佳,气虚力怯,腹痛阵阵,呻吟不绝,腹稍膨隆,左半结肠部可触及条索状肿物,肛检触及大便,腹平片示不全性肠梗阻,脉细弦,舌暗红,苔干稍黄。西医诊断为老年性习惯性便秘,不全肠梗阻。病机为年老体虚,气虚津亏,大肠传导无力,粪便停滞,梗阻肠道,证有缓急虚实,急以手抠、生理盐水灌肠通便除梗,1000mL盐水注入后,排出粪块逾盆,腹痛顿减,次日复诊,投以四君子汤加味:
太子参30g  云茯苓15g  生白术10g  大生地12g
北黄芪15g  肉苁蓉10g  川厚朴6g   粉甘草6g
二剂,水煎服,药后隔日来诊,诉日前已解大便,稍烂,腹痛消失,饮食增加,原方太子参改为党参12g,生地改为熟地,三日一剂,长期饮服,并嘱多食蔬菜,日行百步,随访至今未见便秘。[牛豫洁.四君子汤治疗急症数得.黑龙江中医药,2001,(4):32,44]
[中医解析]  便秘在老年人多见。中医认为是年老体虚,气阴不足,大肠传导无力,腑气不通而导致便秘。本例病人八十有二,便秘十余年,其虚弱之体可见一斑,更兼本次起病前因腹痛服解痉止痛药,腑气更滞。笔者体会,老年人便秘,应缓时防急时治,如本例病人,便秘已导致肠梗阻,非借助外力(手抠、盐水灌肠)而不能通便,而一旦积粪排出,腑气得通,则又应从根本上加以防治,本例病人投以四君子汤加味,意在取四君子合黄芪补益中气, 使大肠传导有力,加生地、肉苁蓉取其养阴润肠,川朴行气使腑气走而不守,甫一饮服就起通便之效,唯太子参、生地偏于寒凉,不宜长期服用,故易之以党参、熟地,三年守方如一,未见便秘,足以说明药证相合。
(2)顽固性呃逆(顽固性膈肌痉挛)
【原文】惟虚脱之呃,或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①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②者,当察其中虚,速宜补脾。(《医学从众录》)
【注释】①羸:消瘦之意。《说文》:羸,瘦也。②呃逆: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西医称为“膈痉挛”,是由某种原因刺激膈肌而引起阵发性痉挛。
【译文】只有虚脱之呃逆,或是大病之后,或是虚弱瘦小到极点,或是本来虚弱又被误攻而致呃逆者,当观察他是否为中焦脾虚,应该快速补气健脾。
【按语】呃逆有虚实之别,如为中焦脾虚之呃逆者,当补气健脾以治本,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变可适当加用降逆之品以治标,达到标本兼治,提高疗效的目的。
[病案举例]  杨某,男,42岁,机关干部,1997年7月16日就诊。主诉:呃逆两天,伴头晕乏力。自本月14日上午起出现呃逆,连续不断,曾在某医院注射过“阿托品”、“安定”、“冬眠灵”,注射后一度缓解,但随即呃逆如初,伴头晕乏力,来诊要求中药治疗。即刻证见:呃逆不断,呃声无力,口泛清水,面色白,精神不振,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虚弱。西医诊断为顽固性膈肌痉挛,中医诊断为呃逆,证属中虚气弱,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逆动膈而成。治宜健脾补中,和胃降逆,方选四君子汤加味:
红参另煎12g  白术15g   茯苓15g  北芪15g  代赭石10g
旋复花10g  苏叶后下6g  生姜10g  大枣10g
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次日来诊,述呃逆减少,夜间能入睡,再守上方二剂,水煎服,嘱其忌酒及辛辣之品,药后未见呃逆发作。[牛豫洁.四君子汤治疗急症数得.黑龙江中医药,2001,(4):32,44]
[中医解析]  呃逆,古又称“哕”,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说:“大抵胃实即噫,胃虚即哕。”本例病人为机关干部,劳心伤脾,呃逆二天,中气更虚,清气当升不升,浊气当降不降,气机逆乱,扰动膈肌,其标在呃逆,其本在中虚,故选四君子汤补中健脾,中气得补,脾胃升清降浊各司其职,代赭石、旋复花、苏叶性温引气下降,平冲降逆,生姜、大枣和胃安中,培补中元。本方组方平淡,但意图清楚,故有立竿见影之效。
(3)泄泻
【原文】身弱怯冷,面色痿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此脾虚泻也……脾虚泻之治……四君子汤。(《症因脉治》)
【译文】身体虚弱怕冷,面色萎黄,手足不温,四肢倦怠,不思饮食,经常大便稀薄,这是脾虚泄泻……脾虚泄泻的治疗……四君子汤。
按:泄泻多和脾胃有关,脾虚泄泻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证型。脾虚可致泄泻,而泄泻日久又可致脾虚。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且方中茯苓又兼可利水渗湿止泻,对于脾虚泄泻当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病案举例]  患儿,女,2岁,腹泻稀水样便10d,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无脓血,每日5~6次。查体:形体消瘦,面色白,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细。证属脾虚泄泻,治宜健脾益气、祛湿止泻,方选四君子汤加减。处方:
党参6g  茯苓6g  白  术5g  甘  草5g  白扁豆10g
陈皮6g  山药10g 薏苡仁10g 车前子5g  炮  姜3g
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大便每日2次,基本成形,上方去车前子,继用3剂泻止病愈。[袁亦文,宁华英.四君子汤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8):1040]
[中医解析]  小儿脾常不足,每因饮食失节、调护不当而致腹泻。本方健脾止泻,补而不腻。据现代研究证明,方中白术有促进肠胃分泌的作用,其所含挥发油能缓和肠管蠕动,较大剂量煎剂可使肠管舒张;甘草则起抑制作用,并有缓和胃肠痉挛的作用。白术、茯苓皆有利尿、燥湿淡渗之效,因此对泄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四君子汤有抗乙酰胆碱和抗组胺作用,还有一定的抗肾上腺素作用。脾虚者服用四君子汤后胃肠运动紊乱的症状有所好转,可能与其具有上述作用有关。
{结  语}
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也是补气剂的基础方。以面色萎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可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肾阳虚者,加附子以温肾助阳。

参 苓 白 术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①,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痞噎:痞是指闷塞不舒感,噎是指吞咽梗阻感。
【译文】(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困倦乏力,胃脘部闷塞不舒及吞咽不下,心慌气喘,呕吐腹泻,以及伤寒咳嗽噫气。此药平和不热,长期服用益气养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促进皮肤光泽,扶助正气,驱除邪气。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各9g,白扁豆12g,白茯苓、人参、白术 、山药各15g,甘草9g。以上共研成细末,每次服用6g,大枣调汤服下,儿童根据岁数加减服用。
【按语】本方证由脾虚夹湿所致。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气机不畅,生清降浊失常,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药。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共为佐药。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使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恢复,则诸症自除。
【方歌】参苓白术薏砂仁,甘桔淮山扁豆陈;再加莲子枣汤送,脾虚湿盛此方珍。
【趣味速记】参苓白术扁豆老,莲山桔梗砂苡仁(想象:森林白株扁豆老,连山桔梗砂迎人——森,人参;林,茯苓;白株,白术;扁豆,即扁豆;老,甘草;连,莲子肉;山,山药;桔梗即桔梗;砂,砂仁;迎人,苡仁)。
{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
(1)慢性肠炎
【原文】湿胜则濡①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①濡:潮湿之意。
【译文】湿邪盛于体内,脾受湿邪所困则其升清受阻而出现泄泻。
【按语】盛心如《实用方剂学》说:“参苓白术散本治饮食不消,泄泻等症。” 清•汪昂《医方集解》云:“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然茯苓、山药、薏仁理脾而兼能渗湿;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术、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药之上僭也。”脾的生理特点是喜燥而恶湿,如湿盛于内,则脾必然受其影响,致其运化功能失常,进而又生水湿;另一方面,脾升清受阻,则水谷精微和津液不升反降而成泄泻。故对于这种脾虚有湿之泄泻的治疗,应当以健脾利湿止泻为主,参苓白术散方中健脾利湿药如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即有此效,故可以选本方治疗。
[病案举例]  曾某,女,55岁,反复腹痛便溏3年,常因饮食生冷、油腻后发作,在香港检查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一周前清明回乡,因舟车劳顿再次发病,粪便稀薄,甚至呈水样,严重影响日常作息。就诊症见面色不华,少气懒言,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缓。证属脾虚湿困,治宜健脾化湿,益气固摄,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  参15g  炒白术15g  淮山20g  云苓20g
薏苡仁炒20g 炒扁豆30g  莲子10g  桔梗10g
砂仁后下10g  甘  草6g   葛根10g  炒白芍10g
每日一剂,水煎服。3日后复诊自诉腹泻已止,无腹痛,嘱其改服参苓白术散成药丸剂,半年后再遇此患者,称其间不曾复发。[徐志灯,邵柳彬,林素财.参苓白术散治脾湿的临证体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2):32-33]
[中医解析]  慢性肠炎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久泻不愈兼湿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虚弱。今脾胃虚弱,清浊不分,升降失和,故饮食生冷、油腻等可诱发本病;清明时节,湿气弥漫,加之劳累,正气衰邪气盛,致水湿泛滥,肠腑混浊而下;方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加以葛根升清止泻,白芍止痛固摄,有立竿见影之效,后继续用此方固本培元、扶正脾胃之气,故本病不再复发。
(2)慢性咽炎
【原文】喉咽干燥,病在土脾。(《素问•阴阳类论》)
【译文】喉部和咽部干燥不适,其病机可能是脾功能失常所致。
【按语】咽喉与脾胃关系密切,咽既是人体的局部组织器官,也是脏腑之外窍,《重楼玉钥•咽喉总论》说:“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诸风秘论》又谓:“咽主地气,属脾土”,故有“咽喉者,脾胃之候”之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失健,导致气虚、血少、津亏;脾不升清则难以上养于咽喉;津血同源,血虚则生风,而致咽痒如蚁行、干燥而引起咳嗽。《素问•阴阳类论》云:“喉咽干燥,病在土脾。”《医学心悟》谓:“久咳不已,补土以生金。”咳嗽病位虽在肺脏,但属气机失调,而脾胃居于中焦,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痰饮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关,脾乃肺母。基于此,有专家认为慢性咽炎单纯治肺往往不能奏效,而健脾既是补肺,同时又能杜绝痰湿水饮之源。《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涎”,即脾在液为涎,涎具有湿润口腔,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同时兼有濡润咽喉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上注于口为涎而正常发挥濡润咽喉的作用。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咽得不到濡养,就会出现咽部干燥。由此可见,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与病理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从咽部表现出来,咽部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在治疗咽喉局部病变效果不明显时,可从调理脾胃着手。
[病案举例]   李某,女, 35岁, 2002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阵发性咳嗽、无痰或少痰,咽部异物感反复发作3年余,伴神疲、纳食不馨、口淡,咽部痒痛。检查: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咽部干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淡,苔白腻,脉细缓。诊断为慢性咽炎,证属为脾虚湿阻。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利咽,予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  参25g  白  术12g  桔梗12g  茯苓15g  
薏苡仁15g  黄  芪15g  甘草15g  陈皮6g
山  药20g  炒扁豆18g  升麻3g   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经治2周,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邹文清.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举隅.湖北中医杂志, 2005,27(8):46]
[中医解析]  许多医家认为慢性咽炎(喉痹)是因津液不能濡润的缘故,按常规多以养阴润燥之剂治之,但是临床疗效往往不够理想。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认为:“濡润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阴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槁,园丁一味浇灌,却不知泥土过粘,根柢反为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本案临床表现以脾胃气虚,健运失司,湿阻中焦,津不上承,咽部脉络失其濡养,气血运行不畅为病机。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利咽为法。方中党参益气健脾生津;黄芪益气补脾健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山药健脾补肺生津;陈皮理气化痰,以醒脾气;升麻升阳利咽;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咽。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化湿利咽之功效。
(3)顽固性失眠
【原文】无邪而不寐①者,必营气②之不足也。(《景岳全书》)
【注释】①寐:指睡眠。不寐则指不能入睡,即失眠。②营气:水谷之精气也。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养生必用论病》:营气者,出于脾胃,以濡(滋润)筋骨、肌肉、皮肤,充满推移于血脉之中,而不动者也。
【译文】无外邪而失眠者,一定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不足所致的。
【按语】心主血而藏神,如心血不足,则必然心神失养,如此就会出现失眠健忘等心神失养的症状。对于这种失眠的治疗,除了养血安神以治标外,还必须补气健脾以治本。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脾气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如此则心血充足,心神得养,则失眠健忘等症自愈。
[病案举例]  魏某,男,50岁,干部。患者因工作繁忙,常失眠,伴多梦、头昏,曾服朱砂安神丸、养血安神片及一些镇静类西药,症状无明显好转。近日因工作负担重,症状加重。2004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失眠,甚则整夜难以入睡,烦躁健忘,肢倦神疲,头重如蒙,脘闷纳呆,面色萎黄,舌质红,苔白厚,脉细而弱, 诸症合参,此乃脾虚夹湿,心阴亏损,心火内盛而致。治宜健脾化湿,清心安神。处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20g  薏苡仁15g  怀山药15g
砂仁6g   黄连6g   陈皮l0g  酸枣仁20g  柏子仁15g
桔梗6g   远志10g  磁石30g  炙  草6g
上方加减服20剂后,诸症好转,睡眠较前大有改善。又以上方去磁石,加夜交藤研末装胶囊调服月余,诸症痊愈。[张瑞丽.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举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2):42-43]
[中医解析]  失眠一症临床当首分虚实,患者平素思虑、劳累过度,内伤心脾。《类证治裁•不寐》说: “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脾虚营血生化不足,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心血不足则心火独旺,热扰神明,则更加重不寐一症。脾虚湿阻,胃因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治以参苓白术散为主,脾气健,营血生,心有所养,心火不亢,则心神安,不寐除。
(4)复发性口疮
【原文】脾气通于口,脾和①则口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篇》)
【注释】①和:指功能正常。
【译文】脾脏之气上通于口,脾脏功能正常则口就能感觉到各种食物的味道。
【按语】脾脏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能上达于口腔,则口腔功能正常。如果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达于口腔,口腔失其营养和濡润,则会出现口腔溃疡等疾病。故治疗当以补气健脾为主,可选参苓白术散。
[病案举例]  张某,女, 45岁, 1999年2月11日初诊。口腔齿龈、舌体反复糜烂21年,加重1年。患者于20年前始每逢月经前后于舌体及齿龈溃疡。月经后不治自愈,后每逢工作紧张、劳累则溃疡时间延长,疼痛加重,伴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常服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及多种维生素、多种中成药,症未好转。现停经1年,溃疡发作频繁,持续时间2~3周。诊见:舌尖及舌下溃疡,局部色红,有淡黄色分泌物,伴口渴,午后更甚且喜冷饮,倦怠乏力,纳少,近1年大便稀溏,每天1次。舌淡红、苔微黄腻,脉缓弱。证属心脾郁火上炎,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兼清解热毒。处方:
党参15g  山  药15g  薏苡仁15g  板蓝根15g
茯苓10g  白扁豆10g  桔  梗9g   升麻6g  
甘草6g   砂  仁8g   大枣3枚
每天1剂,水煎服。忌辛辣刺激之品,服7剂疼痛减,大便成形,体倦乏力、口渴等症均好转,守方再进7剂,诸症悉除。后予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再发。[张华玉,张莹雯,陈友香.参苓白术散新用.新中医, 2000,32(3):55-56]
[中医解析]  本例复发性口疮乃心脾郁火上炎而成。心开窍于舌,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其功能司味觉,分泌涎液濡养口腔肌肉粘膜。由于病延20余年,常服苦寒清泻之品,日久伤脾,脾气不升则气血化源不足,涎液不充,口腔肌肉粘膜失养故生溃疡。脾气虚,清气下陷则常泻不止,故用本方健脾益气,渗湿和胃,酌加板蓝根、甘草散郁火,解疮疡热毒。诸药合用,脾气得健,涎液得充,口腔溃疡遂愈。
{结  语}
本方是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的常用方。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临床应用本方,除治脾胃虚弱,食少乏力,腹满胸痞,呕吐泄泻等症外,还可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其他疾患。例如《仁斋直指方》用治虚劳胃弱,饮食不进,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如宜方》治疗病后脾虚,津液枯燥,或有余热虚渴;《世医得效方》调理心脾气弱,神昏体倦,饮食不进;《普济方》用本方加石菖蒲煎汤送下,治泄痢胃虚口噤,又用于小儿心肺壅热,日则烦渴饮水,乳食不进,夜则渴止;《薛氏医案》以本方治小儿脾胃虚弱,卤门露见。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故又可用于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痰多色白者,加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
现代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补 中 益 气 汤
(《内外伤辨惑论》)
【原文】补中益气汤: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上件药口父(口旁+父)咀①。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②立加减法治之。(《脾胃论》)
【注释】①(口父)咀:中药学术语。指一种药物炮制法。最早是指用牙直接将药物咬碎成粗粒入方剂。(口父)咀,用嘴咀嚼。随着炮制技术的发展。后世改为用捣或刀切将药物粉碎,但习惯上仍称(口父)咀。《新修本草》卷一:“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口父)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口父)咀者。”②权:权衡之意。
【译文】黄芪在病情重,劳伤过度而发热时用18g,一般是黄芪、炙甘草以上各9g; 人参(去节)6g,伴有咳嗽的去之不用。以上三味,是除湿热、烦热的圣药。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3g,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6g,以宣导行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6g,引胃气上升而恢复胃气的本来功能,也就是行春升之令;柴胡6g,引清阳之气上升,而且能疏肝理气;白术9g,降胃中热,通利腰脐间血脉。以上药物切碎,为一次服用剂量,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药渣,应与饮食相隔一段时间,稍热服。如气伤较重者,也只不过二服药即可治愈;若病时间较长者,可以根据情况建立药物加减的方法进行治疗。
【按语】本方证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脾胃是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由于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无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脱肛、子宫下垂等。气虚不能固表,阳浮于外,故身热自汗。此内伤发热,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以增其补中益气之功,为臣药。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与黄芪、人参等益气健脾药配合,既可升阳举陷,又可透表退热,还能引黄芪、人参走表固表,为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则诸证自愈。
本方的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行气同用,以补气药为主,补而不滞;补气药与补血药同用,补气药为主,温而不燥;补气药与升提同用,以补气药为主,用少量升提药是本方升阳举陷必备的条件。
【方歌】补中益气纳参芪,归术升柴草陈皮。
【趣味速记】四君无苓归其臣,升麻柴胡各五分。解:四君子汤去茯苓,归指当归,其指黄芪,臣指陈皮,升麻柴胡各五分指用量小。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1)阴挺(子宫脱垂)?
【原文】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①,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②。此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大都此证当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主。……气虚陷下者,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景岳全书》)
【注释】①如菌如芝:菌是指地蕈,一种伞菌类植物;芝是指灵芝。②阴挺:妇女阴中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者,称为阴挺,又称阴挺下脱、阴菌或阴痂。因本病多发生于产后,故又有“产肠不收”之称。阴挺包括了西医所称的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
【译文】妇人阴中有突出物如伞菌类植物,或者挺出几寸长,谓之阴挺。这或者是因为胸络受到损伤,或者因分娩时过度劳累,或者因有郁热下坠,或者因气虚下陷而脱,这些证型大多数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主进行治疗。对于气虚下陷者,可以选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治疗。
【按语】阴挺证型中,以气虚下陷者为多见,故治疗主要以升补元气等为主,多选补中益气汤,方中以人参、白术、黄芪等大补元气,同时以柴胡、升麻等以升举阳气,可谓标本兼治,助子宫恢复原位。同时加用一些固涩药煎汤外洗也有助于本病的治疗。
[病案举例]  程某,女,36岁,2002年6月16日初诊。阴中有物脱出1年余。患者久居山中,多肩背劳作。1年前,孕3月时小产,产后恶露淋漓,持续月余,适农忙负重劳作后,自觉阴中有物脱出,劳则加剧,小腹下坠,带下淋漓不断,色淡质稀,苦痒作痛,行走不便。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妇科诊断为子宫脱垂Ⅱ度。治当补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配合蛇梅汤水煎熏洗。内服方:
党参20g  生黄芪30g  白术15g  当归9g
升麻5g   柴  胡5g   枳壳9g   猪苓12g
茯苓12g  金樱子12g  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外用蛇床子、乌梅各60g,水煎熏洗,每日1~2次。嘱其安心静养,免劳倦思虑。服20剂病愈,继服补中益气丸以巩固疗效。[刘团霞,高永昌.补中益气汤妇科应用举隅. 河南中医, 2008,28(9):83-84]
[中医解析]  久居山中,肩背劳作伤气,适小产之后,伤及气血,气血亏虚。又逢农忙,劳役伤脾,气虚下陷,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不能提摄,而致子宫脱垂。脾失健运,湿浊下注则带下淋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妇人趋产,努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若脱肛者,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方取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补益脾胃,枳壳理气,金樱子收敛固脱,猪苓、茯苓健脾渗湿,蛇床子、乌梅煎汤熏洗以托宫解毒。诸药合用,气升脾健,升提有力,任脉得固,带脉得约。
本方对于气虚下陷而致的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及久泻久痢之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下者举之”的原则,运用补气为主的同时,配伍升举清阳之品为佐,可以提高补气升阳之效,这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
(2)阴吹
【原文】有大便不结,中虚下陷而阴吹①者,当补中升提以治之,不可概指为胃实也。(《顾松园医镜》)
【注释】①阴吹:指前阴出气,如后阴矢气一样。
【译文】有大便不干结,中气虚而下陷导致的阴吹,当以补中升提的方法来治疗,不可一概而论都说是胃实。
【按语】自从张仲景提出阴吹为“谷气之实也,以膏发煎主之”,后代医家多从之,其实阴吹亦有虚实之别,《顾松园医镜》就指出对于中虚下陷者,不可盲目照搬仲景之方,而应以补中升提治疗为主。补中益气汤即具有这样的功效,故可以之治疗。
[病案举例]  李某,女,45岁,2002年10月19日初诊。阵发性阴道有气体排出1年余,伴有声响。1年前偶而发觉阴道中有响气排出,继而发作渐频,时时有气排出。近日农忙,常一转身阴道即有气放出,连连有声。刻下:白带质稀,量多色白,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头晕目眩,酸软无力,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虚细。此乃肾气不足、中气下陷所致,治以固肾益气,升陷固脱。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升  麻3g  黄  芪15g  肉  桂5g   白  芍9g
当  归9g  巴戟天9g   白  术12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五味子5g   乌贼骨30g  益智仁6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5剂,阴吹次数减少,白带量少,小便正常,腰膝有力。继服10剂,病愈。[刘团霞,高永昌.补中益气汤妇科应用举隅. 河南中医, 2008,28(9):83-84]
[中医解析]  阴吹,临症并不罕见,病人常不愿告诉医生。《金匮要略》曰:“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主之。”此乃大便艰涩,津液不足,治用油类滋润。而该病临床多见气血虚弱、肾亏中气下陷者,治疗当扶气固托。《赤水玄珠》曾有医案:“令媳长卿之妇……,此后但觉气下坠,屁从子户(即阴道)中出,以补中益气汤加酒黄连调养而平。”本例因肾气不足、中气下陷而致阴吹,小便频数,白带多。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提,使气不下陷;用肉桂、益智仁、巴戟天温补肾阳,固小便;甘草梢以解小便不舒;乌贼骨、益智仁、覆盆子收敛止带。诸药合用,脾健气升,肾固而阴吹得愈。
(3)崩漏
【原文】若脉证无火,而经早及①期者,乃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景岳全书》)
【注释】①及:到达。
【译文】如果脉象和症状都没有火热之象,但月经总是提前到来者,是由于心脾气虚,不能固摄所致的。
【按语】崩漏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其病机也是多种多样。如没有热证表现的,多为脾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其治疗当以补气健脾为主,本方有黄芪、人参等大量补气药,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  刘某,女,33岁,已婚,2005年6月21日初诊。1孕,1产,14岁初潮,既往月经正常,近2年阴道反复出血,西医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曾经清宫术及西药调理月经周期等方法治疗,收效欠佳。自述2年来阴道出血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初量少,继而增多,色淡,有时块状血流出,小腹隐痛,头晕乏力,心烦气短,时而烦热易怒,纳差便溏,口唇、面色淡白状,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无力。诊断为:崩漏,证属:气血两亏,气不摄血,兼有肝郁。治宜:补中益气,固本摄气,兼以疏肝理气。处方:
黄芪30g  人  参10g  柴  胡10g  香附10g  当  归13g
白术13g  陈  皮15g  龙眼肉15g  郁金15g  酸枣仁15g
升麻6g   赤石脂煅20g  甘草6g
服3剂后,血量明显减少,精神稍佳,继服6剂,血止食增,易怒烦热基本消失,继再服12剂病愈。后连续调理4个月,经随访月经正常未复发。[王松耀.补中益气汤活用5则. 陕西中医,2008,29(9):1235]
[中医解析]  妇女崩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系统的严重失调所致的妇科病之一。其常见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端,其中虚证以脾虚导致的气血虚弱为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薄、神疲肢软、心悸气短或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等气虚象,辩证治疗上既要补脾,又要运脾、醒脾。而健脾不重在补而贵在运,结合妇女的生理特点,处方用药就避免纯补、壅补及峻消,以妨碍气机,损脾伤正。应以消补兼施,补中寓消,消中有补,健脾助运为法。关键在于加减变化,重视药物剂量。
(4)内伤发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原文】虚热者,因患后平复,血气未匀,四体①羸弱,时多发热,治宜调气补虚,其热自退。(《证治准绳》)
【注释】①四体:指四肢。
【译文】虚热患者,因患病后逐渐恢复,气血并不均匀,四肢消瘦,这时经常发热,治疗宜调理气机,益气补虚,他的热自然就退了。
【按语】其实上文中所说的虚热是指气虚发热,也是内伤发热的一种。这种发热多数热度不太高,同时常伴有气虚乏力、神疲懒言等气虚症状,治疗以补气健脾为主,其中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此方亦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病案举例]  陈某,男,54岁,乡村医生,自觉发热月余,每日下午或劳累后热甚,但体温最高不超37.8℃。自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无效,到县医院求治无果,转诊至我校门诊,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见:面黄无华,神疲,舌淡苔白,声无力,食无味,脉细弱。中医诊为内伤发热,辨证为脾胃气虚。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热退食增。[许云肖,崔振敏,王树业. 浅谈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甘肃中医,2008, 21(4):26]
[中医解析]  此类病人常有性格内向、敏感多疑、情绪不稳等性格弱点。李杲认为精神刺激能资助心火,壮火食气,损伤脾胃,如其云“此因喜怒忧愁,损伤元气,资助心火,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可见此种发热非外感发热(与西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吻合),乃脾胃内伤。方中人参、甘草、白术补气健脾,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引清气升腾。如此,脾气得补,阳气得升,则阴火必潜,燥热自退。此乃不治之治也,实为脾胃内伤热中证的治本之法。又病者虽属气虚发热,确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作为医者应视病人为知己,以得体之言语行为鼓励患者情绪乐观,饮食、劳役适宜,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疾病,指明本病预后良好,消除不应有的恐惧和忧虑,以达预期疗效。
关于补中益气汤“甘温退大热“的机理,近代医家盛心如在《实用方剂学》中评曰:“阴为中之守,阳为气所禀,中虚则阴无以守,而阴火上乘于阳位;气弱则阳无所禀,而阳气下陷于阴中,于是热渴烦汗,头痛喘乏诸症作矣。表症则颇类外感,而中气虚弱则不宜发汗,故东垣遵《内经》营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制补中益气汤以治之。俾中气足,阴阳平秘,而自可热退;营卫和,肌腠宣扬,而自得汗解。开后世甘温退大热之一大法门,实亦脱胎于仲景建中之意也。惟建中为营虚血少,营出中焦,血生于心,故用芍药以补其营血,饴、枣建中以养营,姜、桂强心以生血,甘草调和于其间也。此症为中虚气弱,故用黄芪补中气之虚,人参益元气之不足,甘草泻心,使食气之壮火转为生气之少火。当归和血,养卑碟(“石”旁为“忄”旁)(编者注:《杂病源流犀烛》云:“卑碟,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日损之营阴,以配烦劳之亢阳。气馁于中,升降失司,用白术以运之;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升麻、柴胡轻清宣达,升其下陷之阳气,阳气升而阴火自还,复于本位。更以姜、枣调和营卫。所以异于建中者,一则心阳不宣而用桂枝,一则脾阳下陷而用升、柴。”盛氏所论非常精辟,多读几篇,定有感悟。
{结  语}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白,脉虚软无力或脱肛,内脏下垂等为证治要点。若兼腹中痛加白芍以柔肝止痛;若头痛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若咳嗽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若兼气滞者,加理气解郁之品木香、枳壳等。本方加少许苏叶,亦可用于虚人感冒。
对于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本方忌用。诚如清•陆丽京所云:“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编者注:癸水,此指肾水;肾阴)销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引自《古今名医方论》)
玉 屏 风 散
(《丹溪心法》)
【原文】玉屏风散,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
脾肺气亏,不能卫外,而腠理①不密,故风邪易入,自汗不止焉。白术健脾燥湿,黄芪补气密卫,防风走表引领芪、术固腠理而止自汗也。为散煎服,使脾肺气充,则风邪外解而腠理致密,何自汗之不止哉?此补中托表之剂,为腠理虚受邪自汗之方。(清•徐大椿《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注释】①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分皮腠、肌腠等。有时又指皮肤和肌肉的交接处,合称皮腠。腠理是渗泄液体,流通和合聚元气的场所,有防御外邪侵袭的功能。腠理和卫气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卫气有温润、充养腠理,控制腠理开合的作用,若卫气平和,则腠理致密,开合有度,能抗御外邪的侵袭,若卫气不足,则腠理疏松,外邪得以随时侵入。
【译文】玉屏风散,是治疗自汗的方剂。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上药(同研制成散剂)每次服用9g,水一盅半,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徐大椿说:脾肺气虚,不能护卫肌表而御外邪,腠理就不固密,所以风邪易于侵入,导致自汗不止。白术健脾燥湿益脾气,黄芪补肺脾之气而使卫气固密,防风走表引领黄芪、白术固护腠理而起到止汗作用。制成散剂煎服,使脾肺之气得到充实,于是风邪从外而解又可使腠理固密,自汗哪能不止呢?本方是补中托表之剂,是治疗腠理受邪而自汗的方剂。
【按语】本方证为卫气虚弱,不能固表所致。自汗一证,多因素体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空疏,营阴失守所致。腠理空疏,易感风邪,故兼见恶风。面色晄(白光)白,舌淡苔白,脉浮缓,皆为表虚之象。治当益气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增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防风走表而祛风邪,为佐药。诸药合用,益气固表为主,兼疏风邪。
本方配伍特点是:补中寓散。方中黄芪、白术得防风,益气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白术,解表祛风而不伤正。本方虽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但实为补益之剂,治本之法,以与其他收涩止汗之剂有别。
【方歌】玉屏风散芪术防,益气固表止汗良。
{玉屏风散的临床应用}
(1)自汗
【原文】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①也。(《古今医统大全》)
【注释】①发泄:指汗液流出。
【译文】人是以卫气固其肌表,如卫气不足,不能固卫肌表,就会出现表虚自汗,津液就会因此流出体表(即出汗)。
【按语】卫气乃是起着固护肌表,调节汗液排泄的作用,如卫气不足,不能调节汗液排泄,则会出现汗液无故流失的自汗;同时卫气不足,防御作用下降,患者就会易感受风寒之邪,易发感冒。治疗当以益气固表为主,玉屏风散中有黄芪益气固表,同时以白术健脾益气,以助生化之源,防风散外邪,是治疗表虚自汗、易发感冒的代表方。
[病案举例]  邱某,女,25岁,1994年12月8日初诊。患者自诉5个月前顺产一子后始出现多汗,不分昼夜。曾多处就医,症状无改善。现症:多汗不分昼夜,背部尤甚,畏冷,乏力,头晕腰酸,晨起口干欲饮,纳呆,便溏,小溲清长,夜寐差。诊见气短体弱,舌淡胖边有齿印,少苔,脉细缓。此乃产后气阴两虚,卫阳不固。治拟益气养阴,固表止汗。方药:
黄  芪30g  防  风10g  白术10g  荞麦15g  浮小麦15g
炒枣仁15g  白  芍15g  牡蛎15g  桂枝8g   五味子6g
麻黄根6g   太子参20g  大枣3枚
水煎早晚分服。服10剂后而汗止,随访1个月无复发。[陈汉阳.玉屏风散加味治疗产后自汗32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1,17(7):19]
[中医解析]  产后自汗于妇女分娩后多见,多因妇女分娩时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清阳失养,腰府失充而致头晕乏力,腰酸;阳气虚,卫阳不固,津液外溢而汗出、畏冷;气阴两虚,阴阳失交,故汗出不分昼夜;阴虚生内热故口干欲饮,内扰神明则夜寐差;纳呆、便溏、溲清长、舌淡胖边有齿印、少苔、脉细缓乃气阴两虚之征。玉屏风散加味所用黄芪、白术补气健脾,固表止汗;防风、荞麦、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敛汗;桂枝、大枣温阳益气;白芍、太子参滋阴;炒枣仁、牡蛎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养阴安神之功,俾气阴足,卫表固而汗自止。
(2)鼻鼽(过敏性鼻炎)
【原文】更有风邪客于皮毛,是以津液不收,致流清涕,头楚①若锯者,名曰鼻鼽②。(《冯氏锦囊秘录》)
【注释】①楚:痛苦之意。②鼻鼽: 又称鼽嚏。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
【译文】更有风邪侵犯人体肌表,导致津液不能收敛,产生鼻流清涕,头象被锯一样疼痛的,称为鼻鼽。
【按语】鼻鼽也有数有证型,如因卫气不足,风邪侵犯人体,进而产生流清涕者,治疗当以益气固表,疏散外邪以主。玉屏风散具有这样的功效故可以选本方治疗,同时如加用通窍之品,疗效会更好。
[病案举例]  李某,女, 19岁, 2003年11月24日初诊。患者自3年前起反复鼻痒、喷嚏、流清涕,症状如感冒,曾在多家医院经中西药治疗,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先后用抗炎、抗过敏药物及鼻炎康等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时鼻涕不止,伴鼻塞如窒,呼吸不畅。诊见:鼻塞、鼻痒、喷嚏连连、流清涕,畏风恶寒,神疲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检查:鼻黏膜淡白水肿,双下鼻甲轻度肿胀。变应原皮肤实验(+)。诊断为“鼻鼽”。辨证属肺脾气虚,卫表不固,肺窍不利。治拟益气固卫、通窍化浊。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处方:
黄芪20g  白术15g  防风10g  桂  枝10g  白芍10g
党参15g  藿香10g  蝉衣6g   辛夷花9g   甘草3g
4剂,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忌生冷食品及饮料。4剂后诸症减轻,但仍有鼻塞。上方续服10剂,诸症悉除而愈。随访3月,未见复发。[余军.玉屏风散临床应用.四川中医,2008,26(7):122-123]  
[中医解析]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于季节变换时发作,亦可常年发作,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征。属中医“鼻鼽”范畴,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寒外邪或异气侵袭鼻窍,鼻窍不利所致。玉屏风散有益气扶正、固表散邪的作用,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外可固表止汗,内则大补脾肺;白术健脾益气,脾旺则土可生金,使肺气充足,卫阳得固;防风走表祛邪以散风邪,合黄芪、白术则益气健脾;桂枝、白芍合用有调和营卫的作用;藿香、蝉衣、辛夷花宣肺通鼻,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风散卫固,则诸症悉除。
(3)面瘫(面神经麻痹)
【原文】中经络①可治,必先解散风邪,次再补养气血。(《杂病源流犀烛》)
【注释】①中经络:中风的一种,风邪进入人体的经络,病情尚较轻浅。
【译文】风邪中经络可以治疗,必须先发散风邪,然后再补养气血。
【按语】中经络是中风病中的一种较轻情况,临床表现多为身体部分瘫痪,如面瘫。其病机多为气虚,风邪乘虚而入,侵犯人体之经络,故治疗以益气固表,疏散外风以主,可以选玉屏风散加大秦艽汤加减治疗。
[病案举例]  李某,女,38岁,因突发口眼向左侧歪斜近半月,于2006年8月24日初诊。见口眼向左侧歪斜,右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右侧面部麻木,伴恶风怕冷,咀嚼困难,饮食欠佳,舌体活动不灵,舌苔薄白,脉浮弦紧。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证属脉络空虚、风邪入侵、经络卒中之面瘫,治以益气固表、祛风通络、活血养血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合大秦艽汤加减。药用:
黄芪30g  白术15g  防风15g  秦艽30g  羌活15g
白芷15g  细辛6g   生地30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僵蚕15g  全蝎6g
上方服用2剂,病情好转,面部麻木减轻,口角歪斜稍减,继以上方加减治疗,8剂后治愈。[杨文明.玉屏风散加味临床运用举隅.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29(7):41-42] 
[中医解析]  面瘫属中医“中风”病范畴,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造成,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本案患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侵入经络,痹阻气血,故而发病。其病位浅,病情轻,抓住主要病机,治以益气固表,祛风通络,活血养血,使正气得扶,血脉通畅,血行风自除而痊愈。
{结  语}
据《医方类聚》记载,玉屏风散最早见于宋•张松《究源方》,但该书已佚。现存医书中较早录有玉屏风散者,见于《丹溪心法》卷三自汗门。本方是治疗表虚自汗的代表方剂。以自汗恶风,面色晄(白光)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若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等收涩止汗;若气短乏力重者,可加人参或重用黄芪益气补虚。注意:虚人外感,邪多虚少以及阴虚发热之盗汗,不宜使用本方。
除治疗气虚感冒之外,玉屏风散在临床上还可以治疗小儿体虚多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口腔溃疡、慢性荨麻疹、美尼尔综合征、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慢性结肠炎、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习惯性便秘、原发性多汗症等等。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8-1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四)

研习经典、医籍,扩大古方应用,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学习借鉴!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09:56: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四)

谢谢版主!我们会继续整理,不断完善,努力向前。为的是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4
发表于 2009-8-2 11:46: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四)

非常好!!!顶一下
5
发表于 2009-8-6 10:41: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四)

阴吹这病会影响什么?
6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3:16: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四)

  祖国医学所说的阴吹之疾,多指阴道壁和盆底组织松弛及一些神经官能症。常发生于身体虚弱,精神抑郁,气机不畅的经产妇。中医认为,引起阴吹的病机主要是脾胃功能失常,造成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胃气下泄,不循常道,逼走前阴而致阴吹。
   应该肯定地说,此证对人体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要合理调理是绝对可以治愈而且不留任何后遗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4 01:53 , Processed in 0.2418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