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些天文历法术数考古方面的好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6 14:2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约11年前,老萧离开IC设计行业之时,正好世纪之交在考古界有一连串新发现,引发了我对传统术数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几年曾埋头恶补历史文化、尤其是与术数相关的知识。但术数类书藉沙坭俱下,可以说大部分没什么学术素养可言,但考古结合古天文研究方面则是成绩斐然。下面列出的都是当时读后留下较深印象、觉得知识大有长进的好书,尤其是R32,R04,R29这三本,如果只有时间看一本,那我强力推荐张闻玉的《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当年读后还写过一篇推介书评发表在农历网上,也一并贴在后面)。另外江晓原几本“天学”的小书,最好也选看一本。

----- ><> -----

# “天学”研究
R02: 薄树人主编,《中国天文学史》, 文津出版社, 1996年5月
R04: 江晓原, 钮卫星,《中国天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
R05: 郑慧生,《认星识历 - 古代天文历法初步》,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R07: 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 商务印书馆, 2006年3月
R09: 贾荷陵,《简明天文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
R13: 江晓原,《天学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
R17: 江晓原,《星占学与传统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
R19: 邓文宽,《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
R20: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7月
R29: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R32: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 考古、术数研究
A01: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 中华书局, 2006年5月
A02: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 中华书局, 2006年5月
A07: 徐振韬, 蒋窈窕,《五星聚合与夏商周年代研究》,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年6月
A21: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
A29: 李学勤, 《走出疑古时代》, 长春出版社, 2007年11月

# 易学
B07: 刘大钓,《纳甲筮法讲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
B19: 李字勤,《周易溯源》, 巴蜀书社, 2006年1月
B25: 郭彧,《易图讲座》, 华夏出版社, 2007年1月
B26: 刘大钧,《象数精解》, 巴蜀书社, 2004年5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4:31:33 | 只看该作者
好书: 张闻玉的《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这是上周末逛书店碰到的, 真是难得一见的好书啊! 据作者介绍, 此书大部分章节取自作者八十年代中作客南京大学及湖南师大时的讲稿, 到去年才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今年初才上市, 竟时隔20余年! (当然, 里面增加了好些新材料.)

此书内容翔实, 要而不繁, 值得细读. 但我特別欣赏的是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文风. 就拿书中第一讲第一句话看: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 先民出于农事需要, 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 ..."
也许大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 但比较一下同是开篇句, 序言(南大某教授写于85年底)这样写:
    "古代天文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伟大的发现和创造. ..."
如果还看不出这20年的差别, 作者在其后讲完四分历后就明确(或曰"旗帜鲜明")地指出, 古历法是"历代星历家血汗的结晶". 是不是颇有意思? (不过, 据作者透露, 那位教授写序时已是80余岁高龄. 所以, 公平的说, 如果序言作者今天有机会重写, 是否仍会写出这样的"时代特色", 亦未可知.)


本书08年1月出版至今已逾半年, 但似乎没有人作过书评, 农历网上好像也未见过有人介绍, 委实可惜. 此书零售价仅为29元, 真可说基本上是纸重加油墨运输的价钱, 实在太超值了. 下面是我撮记下来一些我感兴趣的内容/要点与大家分享, 希望可引起大家的兴趣, 继而以实际行动维护/发扬传统文化(如花一顿饭的钱买本正版好书).
o 历法不仅仅是安排年月日的方法; 法的正确/关键含义是法则, 尤其是指推步法则
  - 纪日纪年固然是历的表现, 但只有推步(运算过往未来)法则的出现才可称得上历法
  - 有推步法之前, 只能称为观象授时: 如岁星纪年, 隨察隨改; 或如置闰, 虽有发生但无规则可言
  - 春秋中期以后达成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的测量, 这是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历法的四分历的基础

o 张汝舟(已故)对古代历法的研究/贡献
  - 论证四分历创制于战国初期, 行用于周考王十四年(前427)
  - 史记的《历术甲子篇》是四分历的完整记述
    > 19年7闰为1章共235月以整合日月周期之间的差异
    > 4章为1蔀共76年以消化那每年"一日四分"即约1/4日的"余数"
    > 前大、小余分別是计算子月朔日及合朔的分数; 后大、小余分別是计算冬至日及冬至时的分数
    > 详细解述如何使用篇中所载甲子蔀76年的大/小余数据推算一元(4560年)内任一"千岁之日"的干支朔闰 (除多个例题外, 此书还附有从历术甲子篇整理出来的76年殷历朔闰中气表数据.)
  - 三正说不确
    > 论证西周是承用殷历建正于丑
    > 尧典、夏小正、月令、诗经《七月》所描述的天象物候都与建正于丑吻合
    > 四分历之前巳有不同的建正, 但看来是失闰的结果. 如春秋前四公建正于丑(49年)但夹有建子(6年)建寅(8年), 后四公建正于子(58年)但夹有建亥(13年)建丑(16年)
    > 战国时大家用的都是四分历法, 岁首确有不同, 但并不构成不同的历法法则
    > 故所谓三正(夏/殷/周分别建正于寅/丑/子)之说, 严格来说其实并不存在
  - 月相(生霸/死霸)问题: 王国维发现他据四分历所推算得的朔日与文献或金文材料不符, 因而创新出"月相四分说", 即主张这些月相用语并非指历日上的某一定点, 而是"定段"即连续数日的时段. 但王国维的推算结果与文字日期不符的根本原因, 是没有把四分历本身所含的误差(三百年差一天)算进去.

o 干支与纪年/月/日
  - 干之十数源于手指数目; 支之十二数源于一年12个[阴]月(近似值), 所以12被称为天数
  - 十二支起源于传说中的夏代, 十二支起首的"子", 其古字实为夏族族星参宿的天象(郑文光)
  - 在甲骨文/金文里, 商周时干支只用于纪日, 纪月用数序, 纪年用帝王在位年数
  - 春秋时各诸侯国自订岁首/建正, 只有天象共有不可改, 故岁星纪年应运流行
  - 与此同时, 地支用于天区划分成十二辰并发展出斗建/月建等概念. 为避免混乱, 遂发展出十二星次名称, 不仅年分如此, 月分也有很多月名/月阳的名字
  - 岁星周期(11.86年)与一年一星次很快出现"超辰", 于是想出虚星"太岁"的办法, 以求摆脱与实际天象不符的困境, 又发展出焉逢/摄提格等一套岁阳/岁阴的名称, 这已到了战国时代, 那套岁阳/岁阴名称的来源可能是楚国的甘德
  - 正式的干支纪年虽然出现于东汉, 但星次/岁阳/岁阴等实质上是干支的别名, 岁星->太岁纪年可说是向干支纪年的过渡

o 关于24节气
  - 节气有两个来源: 一是星象, 一是天气、物候
  - 尧典只记二分二至, 至春秋时代的左传加上四立成"分至启闭"
  - 最早有24节气完整记载的是战国时代的逸周书(不过此书有伪托之疑)
  - "中数曰岁, 朔数曰年"(月令), 意为岁指12中气为一周(即阳年), 年指12朔月为一周(即阴年)

o 武王克商是前1106年
关于最后一点, 查了一下刘次沅的《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 夏商周断代工程採用金文定段说, 结论是前1046年. 但细看刘书所列出并讨论的可能年分中却没有1106年, 不知是什么原因.

2008/8/27

点评

比如,我有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不解决,运气学说就完全不能成立: 第一个甲子年是从何时算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9 22:23
3
发表于 2016-4-16 18:33: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萧铁先生推荐好书。要学习好中医,必须具有一定的古天文知识。先生的观点和做法是对的,谢谢分享!

点评

谢谢千总支持。  发表于 2016-4-16 20:57
4
发表于 2016-4-19 22:21:24 | 只看该作者
太复杂高深了。一般中医人士是不会去看的。
5
发表于 2016-4-19 22:23:29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4-16 14:31
好书: 张闻玉的《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这是上周末逛书店碰到的, 真是难得一见的好书啊! 据作者介绍, 此 ...

比如,我有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不解决,运气学说就完全不能成立:


第一个甲子年是从何时算起?

点评

干支很早就用于纪日,甲骨文上用王号年数纪年,用数字纪[阴]月,用干支纪日。干支纪年始于东汉,那时历法已经很成熟,能够往前往后推算,如前面提到的司马迁的《历述甲子篇》就是详述如何推算。那时每年的岁首已明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0 06:21
6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06:21:5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4-19 22:23
比如,我有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不解决,运气学说就完全不能成立:


干支很早就用于纪日,甲骨文上用王号年数纪年,用数字纪[阴]月,用干支纪日。干支纪年始于东汉,那时历法已经很成熟,能够往前往后推算,如前面提到的司马迁的《历述甲子篇》就是详述如何推算。那时每年的岁首已明确定为11月的冬至日,剩下来的问题就是从何时算起,这个时间点叫“历元”。这个历法的起点古人认为一定是很不寻常的,所以加上许多条件,如冬至“入气”之时要刚巧发生在月朔和夜半,还要是甲子日,而最要紧的是当时的天象叫“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以示祥瑞,于是按照当时理解的日月五星运行规律往回推算这个天象什么时候发生,找出这个历元便是第一个甲子年,然后由此往前数便可推算出当时的干支年。

现今无论中外都有个天文考古学的分支,用现代的天文学知识,开发软件去推算几千年前某月某日某时在某地所见到的星象为何,以印证文献上的纪录。不过因为太复杂了,有时软件甲说有某个天象,软件乙看不到,莫衷一是。

点评

运气学说的死穴就在这里。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第一个甲子年(月与日就更不能说了)是公元哪一年,以干支描述的天象、气象全部成了无稽之谈。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没来留一个。如果发果子的时候是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0 21:06
7
发表于 2016-4-20 21:06:28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4-20 06:21
干支很早就用于纪日,甲骨文上用王号年数纪年,用数字纪[阴]月,用干支纪日。干支纪年始于东汉,那时历 ...

运气学说的死穴就在这里。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第一个甲子年(月与日就更不能说了)是公元哪一年,以干支描述的天象、气象全部成了无稽之谈。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没来留一个。如果发果子的时候是从第一个发起,这个果子好分配,如果不确定从谁发起,果子肯定多余了,也肯定有人没有领到果子。


五运六气还能讲的下去吗?

点评

他不知,你追问,已是难圆自说。公元一年的干支是辛酉,可推算公元前后任何一年的干支。推算方法很多,你查一下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中的干支记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1 10:30
8
发表于 2016-4-21 10:30:0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4-20 21:06
运气学说的死穴就在这里。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第一个甲子年(月与日就更不能说了)是公元哪一年,以干支描 ...

  他不知,你追问,已是难圆自说。公元一年的干支是辛酉,可推算公元前后任何一年的干支。推算方法很多,你查一下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中的干支记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22:29 , Processed in 0.0643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