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易医之“象”与荣格之“原型”(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6 12:3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易医之“象”与荣格之“原型”(上)

摘要 : 《周易》和中医的“象”包括事物之象与符号之象,也指取象的思维方法。符号之象主要有卦爻、阴阳、易数、五行、干支等,它们是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关系。 取象比类的意象思维方法是《周易》和中医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医采用这一方法建构了藏象、病证和诊疗理论体系 。 “象”具有整体全息、动态功能,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周易》之“象”与荣格的“原型”、“取象”的方法与荣格“扩充”方法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 :象;原型;模型;周易;中医;荣格  
  作者简介:张其成,哲学博士,中医博士后。现为国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荣格将来自深层无意识的、非个人的心理内容、神话特征等“不从属于任何专断性意图、不受意志控制”的“集体无意识”看成是“原型”( archetype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可能就是这种“原型”。荣格提出接近无意识的“黑暗领域”有三种方法:词语的联想方法、梦的解析方法、主动想象方法。又提出“自由联想”和“扩充( amplification )”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扩充”法是一种“寻找类似物的方法”,这与《易经》和《内经》的“取象”方法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
  笔者曾提出《周易》和中医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是“模型论”,西方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是“原型论” 。“象”就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模型” ① 。上述对“象”的界说以及“原型”、“模型”的概念与本文所说其实并不矛盾,只是立论角度有所不同。说“象”是“模型”是从思维方法角度立论的,强调的是“象”是一种模拟功能、关系的虚体模型,而不是描述物质形态的实体原型。说“象”是“原型”是参照荣格心理学关于“原型”的界说,荣格说:“原型意味着模式(印迹),这是一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包含神话主题的远古特征。”《周易》的“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印迹”和“远古特征”。因此探讨《周易》之“象”与荣格“原型”的关系、探讨“象”思维方法与“自由联想法”、“扩充法”的关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文仅对《周易》和中医的“象”做一探讨,对两者的比较则留待以后进行。
一、“象”的含义  
  “象”既是一种的思维“原型”,又是一种的思维方法。
  名词义的“象”, 有两重涵义:一指事物之象,二指符号之象。  
  1、事物之象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如物象、事象、有形之象、具体之现象;《周易·系辞》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这就是《易传》所说的:“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事物之象是可“见”的,有“形”的。
  2、符号之象指摹拟事物的抽象符号,包括卦象、爻象、五行象、河洛数之象。《周易·系辞传》说:“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这些抽象的符号表示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所表现的形象和量度(包括一切表现形式和数量次序关系)。符号之象是以卦象、爻数为代表包括各种阐释《周易》的符号、数量和图式,是从宇宙自然一切有形现象和度量次序关系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又可模拟、象征、推演宇宙万事万物的 符号数量模型。又称“象数”。“象数”的“数”实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象”,“象数”可表示一切有形的东西和虽无形但可感的东西。
  
符号之象与事物之象之间有密切关系,符号之象是事物之象的表现方式,事物之象是符号之象所象征、比拟的对象;符号之象来源于事物之象,事物之象表述于符号之象。  
 符号之象实际上是一种 “意象”。《周易·系辞传》说:“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庄子·天道》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所谓“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意义符号。就“象”与“意”的关系而言,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用;象从意,意主象。 意象(象数)是用符号表示的,是一种固定的不可更改的程式或模型,它本身的稳定性是与它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分不开的,这是在后世的不断解读中形成和赋予的。《周易》的符号象数为卦爻象数,后世符号象数为各种解易论道的图形、符号。意象(符号象数)的主要功能在于:象征、模拟、推演宇宙万事万物的形象及数量;象征、模拟、推演宇宙存在、变化的属性、功能和规律。“易者,象也”之“象”就是卦象,“卦象” 是“易”的代名词,是意象的核心,是《周易》及易学认知万事万物的中介。  
  (二)动词义的“象”,应该写作“像”。指取象、象征、比拟。指用卦爻等符号去象征、模拟自然变化和人事吉凶。《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象其物宜”“ 圣人象之”,其中的“象(像)”作动词讲。《系辞传》还提出“法象”一词:“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下。”此是将“法象”看成动词,即取法、取象; 北宋张载《正蒙· 太和》说:“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清初王夫之《周易外传》说:“法皆其法,象皆其象,故曰大也。”此是将“法象”看成名词。就《系辞传》本身而言,“法象”与“变通”为文,故以作为动词解为长。  
  动词之“象”实际上就是意象思维方法,中华民族的意象思维在古代得到特别的发展而早熟,意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西方人重抽象思维的倾向形成反差。《周易》意象思维渗透到《内经》中,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 “象”的分类  
  “象”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模型”。所谓“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以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周易》“象”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象”模型导源于《周易》经传及其他先秦经典,由汉以后“易学”总其成。“象”模型是中医思维所采用的理论模型。作为一种思维范式,“象”模型具有程式化、固定化、符号化的特点。“象”主要有卦爻、阴阳、易数、五行、干支等。  
(1)卦爻 :《周易》用卦爻作为思维模型,卦爻最基本的符号是阳爻 —和阴爻--,阴阳爻的三次组合构成八卦(2 3 =,阴阳爻的六次组合构成六十四卦(2 6 =64),六十四卦也可看成是八卦的两两相重构成(8 2 =64)。六十四卦是《周易》的基础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包含六十四卦的卦象符号,而且包括它的排列次序。卦爻辞及《易传》则可看成是对这个模型的文字解说或内涵阐发。阴阳卦爻既有生成论意义,也有结构论意义,是象数思维的基点。其余六十二卦可看成是乾坤二卦的交合与展开。六十四卦是宇宙生命变化规律的完整的符号系统,也是理想的“象”(符号)模型。

 中医有关生命的藏象模型有多种,其中就有一种是八卦藏象。如《灵枢·九宫八风篇》直接将九宫八卦与脏腑配合,以九宫八卦占盘作为观察天象、地象及人体、医学的工具,将八卦、八方虚风与病变部位有机对应,以文王八卦作为代表符号,表示方位(空间),显示季节物候(时间)变化特征。后世基本依据这种配属关系。不过《黄帝内经》中这种藏象模型并不占主要地位,除此篇以外,《黄帝内经》几乎没有直接运用卦爻模型的记载。
 ( 2) 阴阳 :“阴阳”模型从实质上看正是卦爻模型的文字形式。虽然“阴阳”的概念《周易》经文中并没有出现,而是首见于《国语·周语上》,时为西周末年,然而阴阳的观念则至迟在殷、周时期已相当成熟,当时成书的《易经》(《周易》经文)的卦爻符号、卦名等已说明这一点。而《易传》则毫无疑问是先秦“阴阳”哲学的集大成者。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主要采用卦爻模型,但却采用阴阳思维模型。在《内经》中,无论是作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均是阴阳思维模型的运用。中医说到底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以“阴阳”模型阐释人天关系与人体生命结构功能。中医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一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认为人体组织结构符合“阴阳”模型:上部、头面、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为阳,下部、腰腹、体内、腹部、四肢内侧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手足三阳为阳,手足三阴为阴;气为阳,血、津为阴。五脏按部位、功能又可分阴分阳,每一脏腑又分阴分阳。可层层划分。中医运用“阴阳”以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原则以及药物的性能等等。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体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联系。阴阳模型是中医的最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用以阐释经络,手足分别配以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共十二经脉,三阴三阳有开合枢的序次和功能。三阴三阳还指伤寒热病邪侵入经络以后的传变次第、地球公转形成的气候周期(主气)、日月星等天体运动变化形成的气候周期(客气)。《内经》中还有四阴阳说,《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将心、肺、肝、肾分别称为“阳中之太阴”、“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阳”。加上脾为“阴中之至阴”,该模型又与五行模型相通。  
( 3) 易数 :《周易》以及后世易学还构建了“易数”模型,如爻数、天地数、大衍数、河图数、洛书数、五行生成数等,笔者认为这些数并不是表示数量的,而是表示功能属性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属于“象”模型范畴。
  《内经》已开始用易数模型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内经》依据易“数”模型建构了中医生理、病理、诊疗理论体系。如以“八”、“七”为周期论述男女生长的节律,以五行生成数与九宫数论证五脏学说,以天地之至数了论述三部九候、九窍、九脏、九针,以六位数论述三阴三阳……如上文所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八、七、五、九、六”配属五脏,乃是河图中五行之成数。“左肝右腑”除上文所述是取动态、功能之“象”,同时还是遵循后天八卦模式中的方位规律,并不是指形体上的解剖位置。十二经络的形成也与卦爻模型有关。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经脉还只有十一条(见《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并且还没有完整的“手足”“阴阳”的名称。从马王堆帛书到《内经》,从十一脉发展到十二脉,《周易》六爻模型起了一定作用。运气学说更是遵循河洛卦爻模型,《素问·五常政大论》除“五运平气之纪所应”之数为河图生成数外,还将五脏病变与洛书九宫数相联系。  
  ( 4)五行: “五行”模型虽然在通行本《周易》中没有出现,而是最早出现于《尚书》中的《甘誓》篇与《洪范》篇,但帛书本《周易》已言“五行”,更重要的是汉以后讲“五行”的主要是易学家,“五行”成为汉以后易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把五行作为人体与事物的归类及相互联系的模型,体现人体的功能分类及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用以说明诊断、辨证和治疗原则。《黄帝内经》将“五行”模型与“阴阳”模型相结合,共同构成阐释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理想模型。在五行模型中,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为中心,五行是个纽带,将器官(五官)、形体(五体)、情志(五志)、声音(五声)以及方位(五方)、季节(五时)、颜色(五色)、味道(五味)、生化(五化)等纳入其中,以此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本身的整体性。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事物联系、人体功能活动联系的法则。五行相生、相克说明脏腑之间资生与制约的联系,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这种联系把五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病菌理上相生表主母及子、子病犯母的传变过程,相克代表相乘(相克太过为病)与相侮(反克为害)的传变过程。五行模型还广泛地用于诊断、治疗等方面。五行模型是中医最基本模型,它与阴阳模型互为补充、互为印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1:29 , Processed in 0.0485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