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 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4 15:1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
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
国卫医函〔2021〕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军队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领导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综合医院(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下同)中医药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相关制度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综合医院是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骨干之一,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平台,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促进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既有利于提升综合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也有利于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更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军队卫生部门和各级综合医院要进一步提高对中西医协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中西医协同发展创造条件。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经验,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完善中西医结合相关制度,做到中西医结合工作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公立综合医院应当有院领导相对固定分管中医药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医院中医药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协调解决中医药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中医药政策措施的落实,并在医疗管理部门中明确责任人负责全院中医药业务管理。

(二)进一步完善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相关制度。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发展。设中医临床科室(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民族医学科,下同)的公立综合医院要把建立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纳入医院章程,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结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统筹优化并差别化实施中医临床科室绩效考核,鼓励和引导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

(一)加强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设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修订《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进一步促进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和发展,发挥中西医协作优势。三级综合医院应当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有条件的可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二级学科或专业组,诊疗科目设置中医二级科目,支持三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推动中西医协同有关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二级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可以探索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在全院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发挥好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优势和作用。鼓励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二)加强综合医院中药房设置。有条件的综合医院特别是有条件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要按照《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设置中药房,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服务以及中药饮片煎煮服务。要进一步优化中药药事服务流程,加强调剂、煎煮、配送等全过程质量控制,让人民群众放心用中药。支持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置中药制剂室,积极研制开发使用中药制剂。

(三)加强县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以分级诊疗、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同体建设等工作为抓手,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构建完善中西医结合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县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要和县级中医医院形成相互协作、错位发展的有序格局。没有设置县级中医医院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县级综合医院要基本实现中医临床科室全覆盖,发挥对基层中医药工作的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强信息化支撑。综合医院信息系统要支持中医药服务开展。设置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鼓励提供互联网中医药诊疗服务。

三、创新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

(一)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综合医院要在院内会诊管理、多学科诊疗管理等相关制度和流程中明确鼓励中医类别医师参加的要求。各临床科室收治的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开展多学科会诊时,应当根据病情需要邀请中医类别医师参加。医院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时鼓励中医类别医师加入,共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二)在综合医院各临床科室加强中西医协作。根据临床需求,强化综合医院临床科室中医类别医师配备,与临床类别医师共同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按照综合医院登记注册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民族医学科等诊疗科目,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鼓励针对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专门组建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科室。

(三)开展综合医院科室间中西医协同攻关。综合医院要紧密结合本院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找准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和介入时机,通过中西医协作,研究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三级综合医院要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高原病防治和微生物耐药问题等,积极探索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四)深化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中西医协同攻关。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扩大并深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推动中西医强强联合,共同研究制订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和临床诊疗指南。鼓励各省(区、市)开展省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

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一)提升中医诊疗规范化水平。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应当遵循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严格规范中医医疗行为。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要求,开展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的医疗技术。严格落实《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病历管理规定,执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规范中医病历书写和中医药用语。

(二)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评价。综合医院要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建立覆盖中西医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与控制体系,实施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加强对中西医临床诊疗的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将中医诊疗质量保障情况纳入医院评审标准,充分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和信息化手段开展日常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

(三)规范中药合理使用。综合医院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等文件规定建立中药处方点评制度,加强中药处方质量管理,促进中药合理使用。

五、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

(一)强化综合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医院要加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力度,制定完善培养计划。通过临床跟师、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方式,积极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加强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临床教学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综合医院探索开展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加强中医科室护理人员培训,提高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能力水平,提供中医药特色护理和健康指导。

(二)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公立综合医院要支持临床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知识技能,在学习时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予以保障。组织开展“西医学习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三)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综合医院对临床类别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之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逐步做到“能西会中”,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覆盖医院主要临床科室。支持鼓励中医药人员、“西学中”人员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

(四)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完善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把中医医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把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以中医药理论掌握程度和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处理疾病的实际能力为主要考核指标。对未列入《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目录》的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可按照有关要求采取评审等办法确认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

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经验做法。适时组织遴选部分技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发展潜力足的综合医院,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辐射带动全国整体中西医结合医疗水平提升。

七、发挥行业学会协会作用。相关中医药学会和协会组织要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综合医院成员,形成中西医结构合理的成员体系,不断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打造中西医结合品牌学术活动,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八、加强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可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参照本《意见》完善相关制度,加强中医药工作,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军队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督促指导,推动相关政策要求落实到位。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
2021年6月10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15:2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7-4 07:30 编辑

       170多个证态,能够帮助中西医之间的的相互沟通。是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的捷径。
        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
        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
       证态体系
         证,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临床类型类型。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在西医理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证态体系

一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一)卫分、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1、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2、太阳表虚-普通感冒证态
3、风温卫分-春季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4、暑湿表寒-夏季感冒证态
5、湿遏卫气-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6、燥热卫分-秋季感冒证态
7、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8、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9、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10、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11、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12、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二)气分、阳明病-典型期证态   
1、气分-Sepsis综合征  
(1)热入气分-SIRS证态
(2)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3)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4)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毒血症证态
(5)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6)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证态
2、肺部感染综合征   
(1)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2)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3)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咳血、鼻衄证态
3、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1)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2.痞证-胃肠炎证态
3.少阳热迫大肠证-普通肠炎证态
4.厥阴热迫大肠证-痢疾性肠炎证态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2)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5.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
(3)黄疸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4、急腹症综合征
(1)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悬饮-胸腔积液证态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2)肠腑不通综合征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4.脾约-便秘证态
(3)少阳证-肝胆胰感染证态  1个证态
(4)蓄血综合征  
      1太阳蓄血-盆腔感染证态
2.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3.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4.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5、痹症-风湿综合征  
(1)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2)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3)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4)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5)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6、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1)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2)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3)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4)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5)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6)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7、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证态   
(1)卫、表-感冒合并脑功能障碍证态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2.少阳里虚热陷证
(2)气分-典型期脑器质性病变证态
1.热陷心包-脑感染急性典型期证态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三)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3、热盛迫血-DIC证态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6、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四)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1、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2、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3、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4、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5、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
6、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7、余热未尽-恢复期证态

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一)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二)水气病-水肿证态
1、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2、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3、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4、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5、石水-肿瘤性腹水
6、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7、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三)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1、悬饮-胸水证态
2、支饮-心衰证态
3、肠间痰饮(水走肠间)-腹水证态
       (四)痰证-炎症证态
        (五)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六)中风-脑卒中证态
        (七)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三、脏腑辨证论治
(一)肺病症
风寒犯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风温犯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寒痰阻肺-慢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邪热壅肺-急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正虚喘脱-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证态
肺痨-肺结核证态
肺阴虚-1间质性肺炎证态;2肺结核证态
肺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肺痈-肺脓肿证态
哮-支气管痉挛哮喘证态
喘-呼吸困难证态

       (二)肝病证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肝阳化风-脑血管意外证态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三)心病证
心气虚-神经衰弱证态
心血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心火亢盛证:
心火扰神-焦虑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心火迫血妄行-剧烈情绪打击引起的出血证态
火毒疮疡-皮肤感染,外伤引起的败血症证态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证态
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证态
痰火扰心证-狂躁型精神病及急性中风证态
痰迷心窍-癫痫证态:
胸痹-冠心病证态
水气凌心证-心源性水肿证态
心阳暴脱证-心源性休克证态


(四)脾病证
脾气虚-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证态
脾阳虚-胃肠神经官能症证态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中气下陷-平滑肌、括约肌弛缓证态
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
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湿热蕴脾-非感染性黄疸证态
寒湿滞脾-生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炎证态


(五)肾病证
肾气虚-泌尿生殖神经官能症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肾精不足-发育、生殖功能障碍证态
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功能下降证态
肾阴虚-下丘脑垂体功能病理性升高证态
肾阳虚(阳虚水泛)-心力衰竭、醛固酮调节障碍证态


四、八纲辨证
    表证、卫分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里证-器官系统疾病的典型期证态
    虚证-功能性疾病证态
    实证-器质性疾病证态
    寒证  1  阳虚内寒;2  阴盛内寒
热证  1   外感发热-感染病发热证态
          2   内伤发热-非感染病发热证态
3   实热-器质性疾病发热证态
          4   虚热-功能性发热证态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假热)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里证、虚证、寒证为阴。大致如此。


证态体系衍化出【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中医治疗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西医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成为中、西医交流、沟通的平台。由证态推论出象态,为哲学层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哲学层次的融合,破除了中西医之间的壁垒,建立了新的医学体系,破解了中医经典之谜,圆满实现中国医学之梦。


    中医六种辨证论治,重要节点上的证170多个,在西医临床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形成170多个证态,从临床理论上完成了中西医之间的沟通。

3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15:32: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7-4 07:39 编辑

          呼吁网友,有能力的网友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推荐。谢谢。           欢迎提供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系的途径、方式方法。谢谢。
4
发表于 2021-7-4 15:39:46 | 只看该作者
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

一一个人的认识与定义,所谓病理,是与生理相对应的。生理是指正常的生命过程与功能活动,而病理则是不正常的、异常的生命过程与活动。病理又分为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前者偏重于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层面的病变与异常,后者则偏重于生理功能或过程的病变与异常。
5
发表于 2021-7-4 15:49:18 | 只看该作者
(三)开展综合医院科室间中西医协同攻关。综合医院要紧密结合本院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找准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和介入时机,通过中西医协作,研究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一一这个是重心。一个是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一个是中医药治疗的介入时机,一个是"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具有很好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6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15:53:43 | 只看该作者
          170多个证态,能够帮助中西医之间的的相互沟通。是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的捷径。
         中西医共同查房,中西医医生之间相互交流,最大的障碍就是:同一个病症中西医表述的术语不同,例如:中医表述的”热实结胸证”与西医表述的“急性腹膜炎”说的是同一个病症。余类推。但是西医不知道“热实结胸证”是什么意思?中医也不知道“热实结胸证”就是急性腹膜炎!他们都以为没有人证明过“热实结胸证”就是“急性腹膜炎”!,中西医融合观证明了,而且证明了170多个证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15:5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7-4 07:59 编辑

  急性腹膜炎,具体地说怎么判断宜中还是宜西??具体的怎么操作?
  热实结胸证,具体地说怎么判断宜中还是宜西??具体的怎么操作?
8
发表于 2021-7-4 16:05:2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7-4 07:57
急性腹膜炎,具体地说怎么判断宜中还是宜西??具体的怎么操作?
  热实结胸证,具体地说怎么判断宜中还 ...

急性腹膜炎,具体地说怎么判断宜中还是宜西??
  热实结胸证,具体地说怎么判断宜中还是宜西??

一一以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证)为例,早期轻症,适合药物治疗的,可以西医应用抗生素,配合中医中药(通里攻下),改善缓解炎症过程、炎症反应。对于重症者,需要手术治疗的,就手术治疗,而不是一味的强调使用中药,辨证论治。




点评

你怎么知道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的关系?  发表于 2021-7-4 16:13
9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16:2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7-4 08:25 编辑

        先生是怎么知道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关系的?诸如:阳明腑实证与肠梗阻的关系?如果没有人告诉您,或者你不相信证态关系,宜中、宜西怎么判断?
        热入血室,宜中、宜西怎么判断?
         急性盆腔腹膜炎,宜中、宜西怎么判断?
        伏暑,宜中、宜西怎么判断?       ……诸如此类,先生怎么知道宜中还是宜西?宜中还是宜西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10
发表于 2021-7-4 17:04:2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7-4 08:20
先生是怎么知道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关系的?诸如:阳明腑实证与肠梗阻的关系?如果没有人告诉您 ...

  先生是怎么知道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关系的?诸如:阳明腑实证与肠梗阻的关系?如果没有人告诉您,或者你不相信证态关系,宜中、宜西怎么判断?

一一诊断是最重要的,明确的诊断或判断,才可以有正确的治疗与干预。而在诊断体系中,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诊断共同的、共有的参照物。以症状(与体征)为诊治过程的出发点,可以分别进入中医与西医的诊治体系(整体上、大部分的病症诊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1:56 , Processed in 0.1124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