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整体观不同于西医整体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3-8 16:1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3-8 08:21 编辑


伴随着近代科学的革命,西医学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其基本思想就是冲破古代研究停留在整体的局限,把人的整体不断分解,向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不断深入,方法论从“整体论”转向了“还原论”,研究方法以实验、分析为主。它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和生理病理知识的大门,不断借鉴近现代物理、化学等科学进展的先进成果,向微观方向不断突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并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占统治地位的医学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至今也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蜕变,仍然基本保持着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所奠定的理论原生态。伴随着近几个世纪中西医学不断碰撞和交流,中西医学理论的巨大差异逐步凸显并被人所认识,其中就包括整体观的巨大差别。



西医虽然重视微观水平的研究,但也并不是说西医就没有整体观。整体的表现在肉眼可及的范围,是临床每天都要面对的,如何能够回避?西医《生理学》也说,生理学的研究包括三个水平,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并不是否认整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整体,如何解释整体,如何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中医整体观和西医整体观之间的最大差别。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5]就曾以生物学历史为例说过:“究竟整体是部分的简单凑合呢?还是部分在整体中是有机的联系?整体是不是可以部分来解释呢?还是部分只能在整体上来说明?……是几千年来研究……思想上与方法上所存在的主要的焦点。”这种认识同样也适合于中西医差别的分析。





2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6:21:52 | 只看该作者
3.2中医学的元整体观

中医对整体的认识来源于古代“气一元论”[6]。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曰:“通天下一气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这种观点到汉代董仲舒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阐发。《黄帝内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也把“气一元论”贯穿到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中,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把对人体造成损伤和侵害的“气”叫做“邪气”,保卫人体的“气”叫做“卫气”,营养人体的“气”叫做“营气”,进入人体的呼吸之气叫做“宗气”。对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的表现《内经》都以这些气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盛衰虚实的倾移变化来说明,在中医这叫做“气化”学说。《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各种生命现象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都来源于“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变化,“器”这些可见的形态表现不过都是“气”不断运动演化的结果,或者是“气”无限运动过程的一个剪影而已。

基于气一元论的认识,中医强调忠实地观察和记录整体的临床表现,以整体的表现去推理营气、卫气、邪气等各种气的运动变化,不断总结其规律,再以营气、卫气、邪气等各种气的运动变化去解释临床的各种表现,依据这些认识,逐步建立起了整体认识和调控的理论。祝世讷教授[7]称呼中医的这种整体观叫做“元整体观”,或者说“分化系统”观。人体各个部分的各种变化中医都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在这种整体观下:整体是第一性的,先于部分而存在;部分是整体分化的结果;系统整体的本质是其演化机制;整体具有不可分解性(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整体产生着部分,因而决定着、支配着部分;部分由整体产生,从根本上依赖于整体。它没有也不可能离开整体而存在,其独立性是相对的[8]。

3.3西医学的合整体观

西医学对整体的认识则是“合整体”,它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元素论和原子论,到近代文艺复兴后达到了顶峰,认为人就像机器一样,可以自由的分解拆卸,再重新组装,整体由各部分的组合而形成。在这种思想指引下,西医对人体进行了不断的分解,解剖学得到全面发展,器官、细胞、分子的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从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到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从机器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西医学整体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局部中心论。它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了人的器官或细胞等部分上,强调人体内各部分的变化是基本的变化,是整体变化的原因。它强调整体具有可分解性,整体可以分解为部分,整体由部分组合而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祝世讷教授称之为“合整体”[7-8]。

4 如何看待中西医的不同整体观

人体和疾病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复杂系统。疾病的形成,既可能有结构上的局部改变,也都有过程上的演化机制,所以,合整体和元整体两种因素都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相对来说,元整体比合整体更基本[8]。中医学的元整体和西医学的合整体也只是相对的划分,任何一种医学,只要严格的遵照临床事实,就不可能绝对化。就像历史上《黄帝内经》也是非常重视解剖的,也重视整体的组合机制。实际上,解剖和度量的知识在《内经》学说中的分量并不比“气”学说少多少。只是因为现在西医学把解剖学发展了,《内经》的解剖学已经没有多少神秘性。然而,单纯的解剖学却无法解释《内经》理论的很多提法,所以有人误以为中医不重视解剖,长此以往,以讹传讹,似乎给人一种《内经》不重视解剖的误解[9]。

正是由于西医过分重视分解和局部的还原论认识思路,才把中医注重演化的元整体观凸显出来。中医的整体观特色是和西医不断对比才产生出来的。历史上,中医从没有以整体观而自我标榜。不得不说,《内经》在整体调控的理论尝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建立了基于整体层面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既有司外揣内的黑箱化认识方法,又有整体最佳、稳态调节的控制体系。它通过“气”学说建构了整体运行的动力学,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人体“气”运行变化的信息,建立了处理这些整体复杂性信息的理论,并且以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作为支撑,现代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很多方法都可以在《黄帝内经》中找到它类似的应用,所以祝世讷教授称“中医是第一门复杂性科学”[10]。这种整体认识和复杂性调控的理论在现代的西医学中还是没有的,这也正是西医的欠缺之处。

只是可惜,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内经》的理论仍然没有为现代人所充分理解。《黄帝内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科学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它都达到了当时时代的最高峰,现在仍然会不断给人以启迪,祝世讷教授称“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11]。


然而,《内经》的贡献并没有被现代人所充分认识,甚至于在近代被某些人错误的妖魔化[12]。在我看来,《内经》的最大遗憾就在于他太古老了,在《内经》创立的秦汉时代,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他只能研究到他所能研究的程度。以后的中医大都只是在《内经》理论框架中修修补补,却殊少突破,既没能从《内经》的“营气”出发去进一步探究人体具体的营养代谢过程,也没能受《内经》的“卫气”启发去研究人体的免疫炎症机制,也没能在“宗气”学说基础上去探索缺氧在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更没有从《内经》的“邪气”说去发展出现代的病原微生物学。直到现在,《内经》“气”学说仍然保持着两千多年前古朴的状态,我们对《内经》理论体系的认识仍是懵懂的。甚至在中医基础理论现有体系[13]中,由于认识上的失误,《内经》“气”学说遭到了大幅度的压缩和边缘化,现在我们已经很难从中看出《内经》“气”学说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它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了,这是《内经》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这是世界科技史上独一无二的非常奇怪的现象,其中的发展及个中缘由,值得我们从历史、文化等各个角度进行深刻的反思。未来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内经》的“气”学说,注意从“气”学说——营气、卫气及邪气两两之间矛盾运动的角度,以系统论为指导,探究《内经》整体调控的合理内核,促进中西医之间的融合和交流[14-15]。

3
发表于 2020-3-8 23:36:05 | 只看该作者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整体,如何解释整体,如何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4
发表于 2020-3-8 23:47: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20-3-9 05:30 编辑

如何解释中药症状如何理解中药症状和病的关系
5
发表于 2020-3-8 23:49:42 | 只看该作者
中药对于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与人类科学药物相比要先进,中药对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是治愈,人类科学药物不能治愈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
这是中医药研究的最基本或研究开始部分,只是很多年来中医药却完全没有这种研究。
是偏离正确方向的没用的中医药研究。
6
发表于 2020-3-8 23:50:50 | 只看该作者
只是可惜,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内经》的理论仍然没有为现代人所充分理解。《黄帝内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科学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它都达到了当时时代的最高峰,现在仍然会不断给人以启迪,祝世讷教授称“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
7
发表于 2020-3-9 05:23: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20-3-9 05:30 编辑

中药药理现在也是药理最先进最高峰中医药简单技术及原理也是最先进最高峰
8
发表于 2020-3-9 09:47:55 | 只看该作者
部分是先于整体存在
9
发表于 2020-3-9 15:47:47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商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4:17 , Processed in 0.0532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