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泰然居士 于 2019-8-16 10:45 编辑
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任应秋
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
当我读完十三经的时候,老师许君才先生要我看张文襄的《輶轩语》,这是南皮张之洞在光绪元年(1875年)做四川提督学政时写的一本“发落书”,但确是当时指导读书的一本好书。其中特别是《语学》一篇,对我颇多启发。全篇主要提出如何读经、读史、读诸子、读古人文集以及通论读书五个问题。如说:“读经宜读全本,解经宜先识字,读经宜正音读”,“读经宜明训诂,宜讲汉学、宜读国朝人经学书,宜专治一经,治经宜有次第,治经贵通大义”等,至今在我脑子里还有较深刻的映象。可以说,我后来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许多方法,都是由于张文襄所影响的。尤其是他在谈到“读书宜有门径”时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
他(刘有余先生)是以善用乌梅丸治杂证蜚声一时的,记得有一次侍诊,半日中曾经四次疏乌梅丸方,一用于肢厥,一用于吐逆,一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毕诊以后,问难于先生,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皆随证施用,腹泻与肢厥两证,均阳衰于下也,故重用姜桂附辛,而去二黄;呕吐一证,气逆于中也,故重用黄连、黄柏,去辛轻用附姜以平之。从此以后,我对乌梅丸的运用便灵活多了。
学好了《内经》,才说得上打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打好了中医学理论基础,进而学习临床各科,学习各医学家的著作,才可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是一条学习中医学的大路,正门,如果舍正路而弗由,又欲期其有成,那是很困难的。
有了门径之后,便得讲究方法。据我五十多年的经验,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 (一)精读:读书有两种方法,最基本的可以少而精,多在精的方面下工夫。其次是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学中医学所担负的任务是:继承发扬,整理提高。因此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读呢?苏东坡有种读书方法是很可取的。他在《又答王庠书》中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它皆仿此。此虽迂钝,而它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这样专心致志、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读书方法,不是真正善读书而又读活书的人,是说不出“此中三昧”的。 (二)勤写:写,就是写笔记。一边阅读,一边写笔记,是帮助我们领会和记忆文献内容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积累科技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边读边写,也就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怎样写读书笔记? 通常情况是摘录原文,写提纲,写心得体会和写疑难问题等。我经常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概括和缩写 2、纲要笔记 3、摘记 做摘记最好用卡片纸。 做资料卡片要注意四点: 第一,要有科学分类。 第二,要摘记实实在在的东西。 第三,同一张卡片所记资料必须属于同一分类。 第四,要写明资料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和出处,图书要写清楚页码、版本等。 4、综合笔记 5、心得笔记 (三)深思:古人谓之“揣摩”。 鲁迅把没有独立思考而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讥讽为“活的书架”。《论语·为政》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正是学与思这样一种辩证关系。意思是说,只是学习而不善于深思,终将罔然无所得;或能寻思而不善于学习,势将使人疲殆不堪。 《礼记·中庸》有一段关于做学问的话,颇值得考虑。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看来,古人早已把勤思考,多思考,细致思考,反复思考,列为做学问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善记: 记忆有两种,一种叫机械记忆,一种叫理解记忆。 第一,有决心有目标,勤奋练习。 第二,记东西要注意自觉的联想。 第三,不放松机械记忆。 第四,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 以上是我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的经验。精读、勤写 深思、善记四个环节,是治学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环扣环的,还要贯穿着“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八个字,这样才可能学有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