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632|回复: 1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4 22:3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22:33:43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8-6-6 16:47: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6-6 13:13 编辑

       《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2yh1j.html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伤寒杂病论·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云云,这三部经典“五行”思想充斥其中,而《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有“神医”、“医圣”之称的东汉张机仲景,其生平业绩及《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等没有记载。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已散乱,经后人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著作。王叔和撰次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在正史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名“《张仲景方》或《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后离析为八种医书,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如下:
《隋书·经籍志》云:《张仲景方》十五卷。
《旧唐书·经籍志》云:《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新唐书·艺文志》云: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宋史·艺文志》云:张仲景《脉经》一卷。又《五藏荣卫论》一卷。张仲景《伤寒论》十卷。《五藏论》一卷。《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张仲景《疗黄经》一卷。又《口齿论》一卷。《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
钱超尘先生说:“仲景《伤寒杂病论》经魏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名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至五代长兴三年以后,离析为八种26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因此,《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是仲景遗著最早传本,最近仲景《伤寒杂病论》原貌。”(《伤寒论文献通考》)因此,无论是《伤寒杂病论·原序》,还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的具体内容,皆有王叔和撰次沾益的成分。
“《伤寒杂病论》未见五行之踪迹”,似亦不妥。如《伤寒杂病论·原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伤寒论》之《平脉法第二》及《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等,皆有“五行”之踪迹,这怎么能说未见“五行”之踪迹呢?殊不知,有学者考证,此等文字或内容,乃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充沾益者,与原著《伤寒杂病论》无关。如民国儒医杨绍伊大夫,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当代著名中医文献训诂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等考证认为,《伤寒杂病论·原序》有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的成分。亦有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平脉法》和卷第二《伤寒例》这三篇内容,大部分是王叔和补入沾益者。而《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部分内容,亦是如此,即与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有关。
要言之,以《汉志·方技略》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当属医经家(学派),五行思想充斥其中;《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有渊源,当属经方家(学派)。经方家本与“五行”无关,此乃其中之缘由也!
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之方剂,无论是论述外感伤寒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大多未用“五行”思想辨证施治。说与“五行”思想有染者,那是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五行”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然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并未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确与“五行”学说有关,但不知《伤寒杂病论》的哪个方子是这样用的?“治未病”思想,见于医经家之《内》、《难》著作,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关。而《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篇即讲“上工治未病”,与经方家似乎无关,所以前辈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以为非仲景原文”,不是空穴来风,是有道理的。
《伤寒论·阳明病篇》说“阳明居中主土也”,虽与五行有关,但并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施治之相关方剂;而太阴虚寒病证之主方理中汤(丸),其“中”字指代脾,或与五行有染。《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虽与五行说有关,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另,《金匮要略》有“杂禁”三篇,即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其中第二十四、二十五篇有些内容,虽亦涉及“五行”思想,但与《金匮》262首方剂几无关系。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即指《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为何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论治?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与五行说无关。虽《伤寒杂病论》亦涉及有关“五行”思想,有学者考证,系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但并未直接融入《伤寒论》112方和《金匮》262方,即未能用五行学说去指导这些方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8-6-6 17:20:01 | 只看该作者
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之方剂,无论是论述外感伤寒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大多未用“五行”思想辨证施治。说与“五行”思想有染者,那是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五行”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然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并未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

——————————————————————————


有道理。

5
发表于 2018-6-6 17:31:11 | 只看该作者
要言之,以《汉志·方技略》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当属医经家(学派),五行思想充斥其中;《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有渊源,当属经方家(学派)。经方家本与“五行”无关,此乃其中之缘由也!


————————————————————————————


  除非《内经》成书晚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见不到,因此,《伤寒杂病论》中无法收入五行学说的内容,否则,作为中原河南的一代医学大师,不可能不穷其所能搜集所能搜集到的医书以供学习、参考之用。因此,这一观点不符合常理。
  那么,张仲景不用五行学说的原因应该有二:
一、张仲景时代五行学说尚未产生,故无法采用。
二、张仲景否认五行学说的合理性,故不予采用。
6
发表于 2018-6-6 18:54:35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09:31
要言之,以《汉志·方技略》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当属医经家(学派),五行思想充斥其中 ...

古人(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不知道血压和细胞,不等于古时候的人身上没有血压,没有细胞。五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你认识不认识它,承认不承认它,它都起着作用。

就像有的人不知道人身上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等于他身上就不存在自主和不自主的生理活动一样!
7
发表于 2018-6-6 19:0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6-6 15:11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6-6 14:54
古人(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不知道血压和细胞,不等于古时候的人身上没有血压,没有细胞。五行规律是客 ...

  老先生的意思是三个字:相当然。如果将这种理由用在对宗教的认识上,那么,我默认。但如果用在对医学科学的认识上,那么,我说证据不足。
  请问老先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必须归纳到五行当中,为什么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脑,竟然不包括在人体的五行中呢?
8
发表于 2018-6-6 20:08:32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11:07
  老先生的意思是三个字:相当然。如果将这种理由用在对宗教的认识上,那么,我默认。但如果用在对医学 ...

你有什么证据说明“脑”竟然不包括在人体的五行中呢?请有理有据的回答。谢谢。
9
发表于 2018-6-6 20:26:43 | 只看该作者
我虽然没有考证的本事,但是,从伤寒论很少出现五行思想这个角度,我还真的认为,伤寒论要早于内经。或者是五行学说,没有被伤寒论的作者所接受和使用。其实,五行学说,既是和阴阳学说有很多一致外,五行学说又开辟了更多的认识。那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外,还存在相生的关系。所以,仁海老兄认为只有阴阳就可以解决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我是不支持的。虽然,五行学说也存在不足。但是,五行学说开启了新的联系观,没有五行学说,何谈整体论治了。如果只有阴阳学说,我们只用阴阳对立关系来选药,那么治疗疾病就不需要复方了。寒者热之,热病,我们只用寒药就可以了,何苦用复方。
10
发表于 2018-6-6 20:47:45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6-6 16:08
你有什么证据说明“脑”竟然不包括在人体的五行中呢?请有理有据的回答。谢谢。

木——肝
火——心
土——脾
金——肺
水——肾


——请问老总,这大脑在何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2:20 , Processed in 0.0587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